search

常德民俗亭子燈

常德民俗亭子燈

  每年從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桃花源人都要玩龍、舞獅、舉辦亭子燈會。

  亭子燈

  亭子燈用鐵木紮成牢固的支架,每個支架上用繩索布帶捆綁著身著彩服、濃妝豔抹,裝扮成各種古代人物的男女,裝扮的人物組成一個個戲文裡的故事。所有的支架全部固定在一個底座上,表演時數十人或上百人抬著底座緩緩行進。亭子燈一來,則敲鑼打鼓,鳴炮放銃,一時熱鬧非凡,這俗稱“迎亭子”。

常德民俗玩龍舞獅

  每年從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桃花源人都要玩龍、舞獅、舉辦亭子燈會。

  玩龍

  龍燈的種類有老龍、幼龍、鰲龍、草把龍、母龍、長龍、板龍。老龍、幼龍、鰲龍是指其龍頭的形狀而言。草把龍全身系用稻草把紮成,多為小孩玩耍。若舞龍手全為女性,則這條龍便是母龍。長龍最為盛行的以竹絲扎身,彩布連線頭尾,腹中置燈,下接長木把,用手高舉舞動,不斷翻滾。舞蹈中間,常將龍頭昂於中心,龍身盤攏歇息少頃,由一人誦有韻讚詞,眾舞龍手於每句讚詞後齊聲應喝,稱“喝龍”,以祈吉祥。長龍一般十幾個人玩耍,也可將龍身無限加長,由數十人乃至數百人共同玩耍。板龍的龍頭龍尾系紙糊篾扎,且與龍身脫節。龍身由多隱塊木板連線,每塊燈板寬4寸,長5尺,上扎彩色燈龍3個,內燃蠟燭;板中下安手柄;板的兩端各鏊一個圓眼,相鄰燈板由木楔插入圓眼連線。短的可連數十節,長的數百節。玩時鑼鼓、嗩吶一齊出動,一時驚天動地,好不熱鬧。夜晚,數百燈板,蠟燭齊明,龍身彎彎曲曲,逶迤而行,蔚為壯觀。

  舞獅

  獅子分文獅和武獅。文獅由公母獅組成,也有加一幼獅的。另外,還有人扮大肚羅漢、魄婆子等,表演一些滑稽動作助興。獅子的舞蹈動作有抖毛、舔足、撫身、滾繡球等。表演時,由一人唱吉祥讚詞。武獅以表演功夫為主,節目有踩桌、跳四角、上高臺等。如今,舞獅一般只有一頭獅子,一個羅漢,文武動作兼之。

常德民俗桃花源喝擂茶

  喝擂茶,是桃花源獨有的風俗。無論是炎熱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這裡的百姓一般不吃中午飯,而是擺上一桌擂茶;家裡來了貴客,也要擺上一桌擂茶。

  擂茶是用生薑、生米、生茶葉擂制而成,所以擂茶又名“三生湯”。做押茶的時候,先將上述3種原料(米必須用水泡脹)放在擂缽中用木棒擂製成槳,稱“擂茶腳子”。這木棒非山楂木不可。用山楂木擂搗,可以在擂茶中留下一股淡淡的持久的香味,也可使“腳子”日久不腐。

  衝擂茶、喝擂茶也有許多講究。入席之後,總在每個人面前放上一隻小碗,碗中放上一團“腳子”。“腳子”以半調羹為宜。“腳子”調入碗中後,再用煨壺衝下一碗老開水。壺要提得高,水要衝得快,讓水在碗裡衝成漩窩,使“腳子”在洲轉的水中自然衝勻。壺停水住,隨著碗裡冒出的氤氳熱氣,飄散出一股股特有的香氣。擂茶必須趁熱而喝,最好是開水剛剛衝下,熱氣來不及散開的時候喝上一口這時頓覺心胸開郎,肝脾舒適,肚裡留下一股消散不盡的香氣。然後再細品慢嚥,辣辣的,鹹鹹的,澀澀的,漸漸嚐出其中的滋味。等到一碗擂茶落肚,您已是筋骨舒適,神情悠然了。

  擂茶由來已久,據傳起於東漢。那時候,朝廷有一位被封為伏波將軍的名將馬援,晚年奉命進擊武陵壺頭山,路過烏頭村(即桃花源一帶)。時值盛夏,想不到瘟疫流行,將士病倒了數百人,馬援自己也染上了瘟疫。他只得下令在山邊的石洞屯兵,派士兵去尋醫問藥。這裡的一位老婆婆見馬援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非常感動,便自願獻出了祖傳秘方:用生薑、生米、生茶葉擂製成槳,然後衝上沸水,讓士兵每日當茶飲用。染病的服此湯後,病情大減,慢慢就好了;健康的服用此湯後,也避免了瘟疫的傳染。

  這種傳說有的涉及到劉備,有的涉及到諸葛亮、張飛,但更多的卻是提到馬援。劉備和諸葛亮到沒到過烏頭村,無可稽考;張飛取武陵雖到過烏頭村,但沒留下瘟病流行的記載,唯有馬援一說可見於歷史的記載。這裡也有馬石(室)、伏波洞、馬王廟、馬王溪等歷史遺蹟和紀念性山水名稱可作佐證。但無論是誰,反正擂茶的來源已久。

  擂茶實際上是一種飲料,由於“腳子”是擂制而成,所以取名擂茶。後來,人們在擂茶中放上芝麻、鹽,以增加其色、香、味,漸漸,擂茶便遠近聞名了。

  擂茶分清水擂茶和糊糊擂茶,清水擂茶就是上面提到的那種。至於糊糊擂茶,即是將米粉放入冷水中化開,用鐵鍋在文米上熬成糊狀,再加入“腳子”,拌勻後稍煮便成。

  無論清水擂茶還是糊糊擂茶,其功用一樣,它能疏肝理腸,祛瘟避疫。如今在喝擂茶的同時桌子上還要加上好些食品,像油炸黃豆、花生、包殼、粑粑、罐菜、糕點等,這些東西統稱為“壓桌”。


常德民俗踏青春遊

  清明前後,是人們來桃花源踏青春遊的大好季節。也不知從哪朝哪代起,在這段時日裡,桃花源方圓數十里的人,不分男女,不論老幼,不管尊卑,不辨官民,文人墨客,山野樵漁,都無約而聚,擠滿桃花源,鬧紅桃花源。久而久之,每年的清明前後(俗稱“前三後四”),便成了桃花源的盛會期,並沿襲至今。   人們來這刊在的目的,主要 ...

常德民俗武陵戲

  武陵戲原名常德漢劇,是湖南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以常德為中心,流行於湘西北、鄂西南並遠及黔東。武陵戲起源於明代,20世紀初,武陵戲興盛,各地戲班林立,名藝人輩出。現存傳統劇目約500個,其中高腔劇目30個,彈腔劇目佔90%以上。武陵戲唱腔以彈為主,夾有“南北反”“汰腔”“醜腔”“草鞋板”“子母調”等,構成武 ...

踩高蹺舞魚 莆田民俗盛宴鬧元宵

        元宵節將至,僑鄉福建省莆田市各地自正月初六開始鬧元宵,將持續一個多月,而正月初八至十五則是當地鬧元宵最紅火的一段時間。圖為正月初八開始的莆田市荔城區“民俗文化周”,60多支民俗文藝代表隊參加展演,共同歡慶元宵佳節。 ...

江西民俗絕活“鯉魚

     資料圖片   中新網南昌1月13日電 經國家文化部指定,2010年春節期間,江西吉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燈綵“鯉魚燈”,將以獨特的迎春民俗到澳門街頭進行展演。   據吉安市文化局官員介紹,今年春節,吉安縣“鯉魚燈”,將赴澳門參加由文化部與澳門特區民政總署舉辦的“內地春節習俗展”活動,這也是江西省 ...

民俗風情:七月三十放河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牆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裡的鬼魂。據說,農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 ...

湘潭湘鄉民俗之比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傳說有個獵人將玉皇大帝派來凡間的神鵝射死了,玉帝下旨派天兵天將於這天晚到人間放火,有個仙女偷偷將訊息告訴人間,大家商量在這晚大點燈花,以迷惑玉帝收回原旨,玉帝果然中計。以後每年都大點燈火,舊社會常有宵禁,獨這夜不禁,叫做“放夜”。逐步演變成比燈,往往首先是孩子與 ...

民俗怎麼來

  賞燈的民俗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後來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伊始,國都南京城內就舉辦過元宵燈會,是中國最早記載的燈會。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