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常德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武陵戲原名常德漢劇,是湖南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以常德為中心,流行於湘西北、鄂西南並遠及黔東。武陵戲起源於明代,20世紀初,武陵戲興盛,各地戲班林立,名藝人輩出。現存傳統劇目約500個,其中高腔劇目30個,彈腔劇目佔90%以上。武陵戲唱腔以彈為主,夾有“南北反”“汰腔”“醜腔”“草鞋板”“子母調”等,構成武陵戲特有彈腔。樂器以土、蘇、京三套鑼鼓結合使用,有其特色。角色行當分生、旦、淨、衛四大行。戲班一般以生行應工戲為主,角色18人,生行常有9人,故有“生半邊”之說,表演藝術注重“內八塊”“外八塊”的基本功

湖南花鼓戲流派之常德花鼓戲簡介

  常德花鼓戲,源於民間的“採茶燈”、“車兒燈”。是湖南花鼓戲由於地域聲腔以及民俗鄉音等各方面的差異產生的主要流派之一。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花鼓戲文化來具體瞭解關於常德花鼓戲的主要內容吧。

  常德花鼓戲主要流行於常德、桃源、漢壽、臨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於民間的“採茶燈”、“車兒燈”,清末流入城市。宣統年間《長沙曰報》就有常德禁“花燈淫戲”的記載,正因為此,才迫使後來花鼓戲班與漢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漢劇的影響。

  解放前,不少花鼓戲藝人學漢劇,入漢班,演出常是花鼓、漢調“兩下鍋”,當地稱這種班子為“兩掄班”。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解放後。

  常德的音樂也是“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主要劇目有《林英觀花》、《跳粉牆》、《揀菌子》、《雙下山》以及解放後改編的《尤二姐之死》。新編現代戲《山村獸醫》。

  湖南花鼓戲除聲腔音樂外,不少傳統劇目是從漢劇搬過來的,據說有幾百個,如《宋江殺惜》、《梅龍戲鳳》、《關王廟燒香》、《槐蔭送子》、《清風亭》、《趕潘》等。

  湖南花鼓戲簡介:

  湖南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作為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益陽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

  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花鼓戲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常德絲絃

  常德絲絃是流行於洞庭湖一帶的民間曲藝,以揚琴、琵琶、三絃、京胡、二胡等絃樂器為伴奏樂器。它源於明代江、浙一帶流行的時調小曲。明清之際,攜伎往來貿易的商賈將這些時調小曲傳入常德,與常德方言融合,逐漸演變發展為常德絲絃。

  常德絲絃是一種民間說唱表演藝術,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穿插交替,容量較大,可以演唱有人物、有情節的大型故事,也可以演唱短小精悍的段子。

  常德絲絃傳統演唱形式是坐唱,大都是演唱有故事、有人物的長段絲絃。演唱者一般為6人,分別扮演生、旦、淨、醜等不同角色,併兼操樂器。樂器分別為板鼓、揚琴、琵琶、京胡、二胡、三絃,其中掌鼓者兼指揮,把握整個演唱的節奏。如果演唱曲目中的角色多於演唱者時,則每人除擔任一個主要角色外,再分別兼任。現在,由於絲絃演唱藝術的不斷改革、發展,演唱形式也多樣化了,不僅有單人演唱、雙人演唱、群唱,而且還作為絲絃戲搬上了舞臺。同時有了專門的樂隊,不再用演員兼任樂師。伴奏樂器也隨之增多,除原有樂器外,又加上了高胡、長三絃、低音提琴等,給常德絲絃的伴奏增添了色彩。


商洛花鼓戲

  “商州山窩窩,處處花鼓多”。商洛花鼓是商洛山區人民喜愛的一種地方小戲,盛行於鎮安、山陽、丹鳳、商縣一帶。每到春節期間,幾乎所有山寨、村落都要打花鼓。有的地方竟連打正、二兩個月。男女老幼翻山越嶺,爭相觀看,煞是熱鬧。   商洛花鼓也叫“跳花鼓”、 “舞花鼓”,是一種在“跳”和“舞”中說唱的民間藝術,因此,“ ...

常德民俗亭子燈

  每年從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桃花源人都要玩龍、舞獅、舉辦亭子燈會。   亭子燈   亭子燈用鐵木紮成牢固的支架,每個支架上用繩索布帶捆綁著身著彩服、濃妝豔抹,裝扮成各種古代人物的男女,裝扮的人物組成一個個戲文裡的故事。所有的支架全部固定在一個底座上,表演時數十人或上百人抬著底座緩緩行進。亭子燈一來,則敲 ...

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以長沙官話為舞臺語言,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較大的一種。它是由農村的勞動山歌、民間小調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燈)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   長沙花鼓戲在地花鼓階段,是從“兩小”(小丑、小旦)到“三小”(兩小加小生),再從“三小”發展到多種角色。但以“三小”為主,至今仍是長 ...

常德民俗玩龍舞獅

  每年從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桃花源人都要玩龍、舞獅、舉辦亭子燈會。   玩龍   龍燈的種類有老龍、幼龍、鰲龍、草把龍、母龍、長龍、板龍。老龍、幼龍、鰲龍是指其龍頭的形狀而言。草把龍全身系用稻草把紮成,多為小孩玩耍。若舞龍手全為女性,則這條龍便是母龍。長龍最為盛行的以竹絲扎身,彩布連線頭尾,腹中置燈,下 ...

荊州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它發源於荊楚大地,是在三棒鼓、踩高蹺、採蓮船等民間演唱形式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載歌載舞的鄉土戲曲。   荊州花鼓戲正式以戲劇形式出現,相傳始於清朝中葉,迄今已有 200年曆史,它最初名叫“沿門花鼓”(或“推車花鼓)。在其早期階段,常是三五個人搭成一個小小的戲班,走鄉串鎮, ...

東路花鼓戲

  湖北省黃岡麻城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路花鼓戲在歷史上流傳甚廣,影響極大。據有關資料記載,劇種形成於嘉慶末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餘年的歷史。   東路花鼓戲起源於鄂東,形成於鄂東的麻城、羅田、紅安、浠水、黃岡一帶,位於大別山南麓。   東路花鼓戲的行當早期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俗稱“三小”,其上演劇目多以反映民 ...

常德民俗桃花源喝擂茶

  喝擂茶,是桃花源獨有的風俗。無論是炎熱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這裡的百姓一般不吃中午飯,而是擺上一桌擂茶;家裡來了貴客,也要擺上一桌擂茶。   擂茶是用生薑、生米、生茶葉擂制而成,所以擂茶又名“三生湯”。做押茶的時候,先將上述3種原料(米必須用水泡脹)放在擂缽中用木棒擂製成槳,稱“擂茶腳子”。這木棒非山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