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廣州中山紀念堂簡介,中山紀念堂的歷史

廣州中山紀念堂簡介,中山紀念堂的歷史

  廣州的中山紀念堂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廣州人名與海外華僑集資興建的。花了2年的時間完工。又過了25年後,把高搭5米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屹立在紀念堂面前,可看出人們對他有多尊敬。那麼本期廣州文化,就一起來了解中山紀念堂的歷史。

  歷史發展

  此處原是1921年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時的總統府,1922年陳炯明叛變時被炮火夷為平地。1928年由李濟深組織籌建,1929年1月動工,經陳濟棠在經費上鼎力支援,終於1931年10月落成,總體佈局採用中國傳統的宮殿式風格與近代西洋平面設計手法結合,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

  建築面積為3700平方米,高49米,四面為4個重簷歇山抱廈,拱托中央八角攢尖式巨頂。白色花崗岩石為基座和臺階,淡青色大理石為牆裙、乳黃色貼面磚為牆身,紫紅色水磨大柱上蓋寶藍色琉璃瓦頂,層疊舒捲,顯得格外雍容華貴,富麗堂皇。前簷下橫匾高懸孫中山手“天下為公”4個大字,雄渾有力。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最具標緻性的建築物之一,又是廣州市大型集會和演出的重要場所。它見證了廣州的許多歷史大事:1936年,廣州市各界人士在此舉行禁菸大遊行;

  1945年9月,駐廣州地區的日本侵略軍在這裡簽字投降解放後,每年各種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活動、省市的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都在這裡舉行,如教育基金百萬行、廣州國際集體婚禮、紀念毛領袖誕辰100週年、紀念紅軍長征60週年、紀念抗戰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週年等等。

  解放前夕,紀念堂因年久失修,已嚴重損壞。解放後,人民政府從五十年代初開始至1988年曾七次撥出專款對各項設施進行修葺和完善。1998年再次撥款6000萬元,對紀念堂進行一次全面的綜合性大維修,更換了中央空調、燈光、音響、座椅,重新改造了貴賓室,化妝間、舞臺,增加了消防噴淋系統和保安監控系統,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銅材鑄造,對廣場、環境亦作了進一步的美化。

  建館人物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集資興建的。1929年1月動工,1931年11月建成。這裡原是1921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出任臨時大總統時的總統府舊址。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八角形的宮殿式建築,全部建築面積3700多平方米,高49米,是廣州近代著名的建築傑作。

  堂內有一個近似圓形的大會堂,直徑71米,分上下兩層,共有座位4700多個。設計者用四根大柱子(柱子位於四周的牆壁中),支撐著四個大跨度的鋼桁架,像一把張開的雨傘,組成一個巨大的拱形屋頂。拱形屋頂托起八個主桁架,組成一個八角亭子。這是建築師呂彥直(1894年――1929年)設計的。

  南京中山陵和越秀山上的中山紀念碑也是他設計的。他在35歲時早逝,未能親眼看到他自己設計的這座宏偉紀念堂。1956年,重鑄的高5米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屹立在紀念堂前。1963年對紀念堂進行了大規模翻修,屋頂全部採用藍色琉璃瓦。

  在6萬多平方米的公園四周增建了鐵柵欄,在園內栽種了很多樹木、花卉。紀念堂已成為廣州市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的場所。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7次撥鉅款對中山紀念堂堂體進行修葺和進行周圍環境的維護,使這裡變得更為幽靜、舒適,是中外人士遊覽之勝地。

廣州鎮海樓簡介,關於鎮海樓的歷史

  福建是一個沿海省市,更是距離臺灣最近的一個省市。中國的歷史是悠久的,這些悠久的歷史也為了之後的我們造福了不少。不過樓房若是能夠儲存至今是需要有著很多的維修以及保護措施的。

  那麼,本期廣州文化一起了解廣州鎮海樓。

  鎮海樓,又名望海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市標誌性建築之一,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樓高25米,呈長方形,闊31米,深16米。下面兩層圍牆用紅砂岩條石砌造,三層以上為磚牆,外牆逐層收減,有復簷5層,綠琉璃瓦覆蓋,飾有石灣彩釉鰲魚花脊,硃紅牆綠瓦砌成,巍峨壯觀,被譽為“嶺南第一勝覽”。

  鎮海樓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龍岡上。該樓又名“望海樓”,因當時珠海河道甚寬,故將“望江”變為“望海”。又因樓高5層,故又俗稱“五層樓”。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擴建廣州城時,把北城牆擴充套件到越秀山上,同時在山上修築了一座五層樓以壯觀瞻。

  鎮海樓歷史上曾五毀五建,現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1928年重修時由木構架改建成。1929年成為廣州市市立博物館。1950年改名廣州博物館,分朝代陳列廣州城2000多年發展的文物史料。2013年3月,鎮海樓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海樓,又名望海樓,座落在越秀山小蟠龍崗上。1380年(明朝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擴建廣州城,把城牆擴充套件到越秀山上,並在山頂建樓五層,俗稱五層樓。因當時珠江水面寬闊,登樓而望,水波盪漾,蔚為壯觀,故稱“望海樓”。後取其雄鎮海疆之意,又稱鎮海樓。

  鎮海樓自十四世紀後期至今六百多年間曾被多數火毀和人為破壞,其中在明朝嘉靖年間所立的《重修鎮海樓碑》可作為證。此後在1928年再度重修鎮海樓時,將原來木建築樓層改為鋼筋水泥結構,並引入當地石灣彩釉陶燒作為瓦脊和簷角的鰲魚裝飾。

  樓頂正面懸掛“鎮海樓”橫匾,兩旁懸掛一副對聯:“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鬥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樓內常設《廣州歷史陳列》展覽,展示廣州五、六千年來的文化、風俗和城市發展等歷程。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它是廣州傳統中軸線的起點和最高點。

  登上鎮海樓最頂層,可一矙廣州全景,直望珠江。改革開放後,大量高樓矗立,使之江景被阻擋,廣州的古塔大多已被遮蔽,無法直觀。另外,數百年來,詩人政客每登其上,皆感慨萬端,有關鎮海樓的名人詩作甚是豐富,教人歎為觀止,主要有詠跡懷古、抒懷詠志兩個題材。其中以佛山人陳恭尹影響最廣。

  【結束語】廣州鎮海樓一直都是廣州一道靚麗的風景,雖然廣州並不是大多數人喜歡去遊玩的地方,這是個快節奏生活的城市,不過卻是一個屬於商務旅遊者的城市。

火鍋文化簡介,火鍋的歷史和由來

  冬天圍在一個暖和的爐子旁邊,上面一口鍋再放著牛肉、羊肉、菇類、青菜等等,這才是過冬的正確方式嘛!如今的商場上大多數火鍋店的骨湯都被爆出全是化學新增劑,也是讓人不僅心酸,火鍋還是自己家吃得好。

  那麼,本期火鍋文化一起了解火鍋的歷史和由來。

  在眾多的飲食詞語中,“火鍋”屬於少於有的一詞多義之類。它既是食品。又是炊具名稱,還是傳統飲食方法,可謂身兼數職。作為食品名稱,古代的“拔霞供”、“暖鍋”、“僕僧”指的是它;現在的毛肚火鍋、清湯火鍋、紅湯火鍋、鴛鴦火鍋、四季火鍋、蔥花鍋、涮肉火鍋、涮羊肉、野意火鍋、白肉火鍋、什錦火鍋等等,指的還是它。

  作為一種炊具,火鍋兼有炊餐二具的職能。食物原料在火鍋中燙涮成熟,它是炊具;火鍋可以直接上餐桌,它又早餐具,通常,火鍋可以用鐵、銅、陶、鋁等材料製成。大小均有。有的有耳,有的鍋與爐相連,式樣繁多。

  大約一萬年前,我國最早的容器——陶製的鼎就是作鍋使用。把以肉類為主的食物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將食物煮熟。成為一鍋燴,當時叫做“羹”,這是最早的火鍋。只是那時還沒有現在所謂的鹽,調味料,更沒有醬,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體積龐大的鼎,不能移動,只能固定在一個地方,不方便隨時享用。

  西周時代,不但發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製作成較為小型的器皿,適合一般人使用。銅與鐵的產生,不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時也與近代的鍋子非常相近,銅製的鍋子與陶製的砂鍋,到現在還是最實用、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從前的鼎,則延伸為權力的象徵了。

  火鍋的發展,如同餐飲一樣,是漸進式的發展。依據當時的器皿、社會的需求與原材料的發現,在三國時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比較健康),和現今的“鴛鴦鍋”,可說是異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銅鼎”成了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今日火鍋的容器、製法和調味等,雖然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但一個共同點未變,就是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這種烹調方法早在商周時期已經出現,可以說是火鍋的雛形。《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鐘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鼎的周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就是火鍋的萌芽。歷經秦、漢、唐代的演變,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鍋的記載。

  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鍋之事,即其所稱的“撥霞供”。他談到在遊五夷山、訪師道時,在雪地裡得一兔子,無廚師烹製。“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意各以汁供隨意沾食。”從吃法上看,它類似現在的“涮兔肉火鍋”。

  鍋是人們冬天最喜愛的美食之一,但是吃火鍋也有許多飲食禁忌,稍微不當,就很有可能出現腸胃不適甚至中毒事項。第一,吃涮羊肉,不宜單純講究肉“嫩”。很多人吃火鍋認為七八分熟的羊肉片吃起來才有味,但是這樣做容易感染上旋毛蟲病。

  第二,吃炭火火鍋的時間不宜過長。因為,吃鍋時往往是人多房間小,室內溫度高、空氣不流通,室內缺氧,木炭燃燒不透,就會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容易使人中毒。

  火鍋的配料多是肉類、海鮮和青菜等,這些材料混合在一起煮後所形成的濃湯汁中,含有一種濃度極高的叫“卟啉”的物質,經肝臟代謝生成尿酸,可使腎功能減退,排洩受阻,致使過多的尿酸沉積在血液和組織中,而引發痛風病。

  【結束語】冬天吃火鍋如今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家家戶戶一般在家庭條件可以的情況下,都是經常自己在家中吃火鍋的,火鍋的盛行沒有較長的時間,但距離起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


陸九淵簡介詳解歷史上陸九淵的故事

  “心學”是什麼?心學是儒學的一門學派,心學的宗旨是“致良知”由孟子提出,北宋程頤開了開端,南宋的陸九淵為其大開其門,讓心學提供了論證。本期的歷史故事帶你瞭解陸九淵簡介,詳解歷史上陸九淵的故事。   【陸九淵簡介】   陸九淵(1139年-1193年),字子靜,號象山,漢族,書齋名“存”,世人稱存齋先生,江 ...

廣州哪有車去中山古鎮

  1、坐地鐵2號線,坐15站,到地鐵廣州南站坐廣珠城軌,廣州南到新會,坐5站,到廣珠城軌古鎮站下;   地鐵時間:35分鐘,輕軌時間:35分鐘,連候車時間大概90分鐘。   2、坐廣州汽車客運站到中山古鎮車站直達大巴。   山古鎮俗稱三合場,又名龍洞場,位於重慶市江津區南部的筍溪河畔,北距江津城區56公里, ...

盤點中山特色小吃一個比一個美味!

  小吃對於吃貨來說簡直就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當到了晚上,那些充滿小吃的步行街便是人滿為患,大多數人擠來擠去就是為了嘗上一些美味的小吃。不同的地區都有著獨特的特色小吃,本期小吃文化大全帶你瞭解中山的特色小吃。   石岐乳鴿:   石岐乳鴿是廣東省中山市著名的漢族特色小吃,石岐乳鴿本是中山籍華僑從國外引 ...

溫州鼓詞劇目鳳儀亭簡介歷史淵源

  溫州鼓詞,俗稱“唱詞”。其內容多由藝人吸收收評書、戲曲、古典小說的精華,加上自己的創作,和民間歷史傳說關聯較大。下面,要介紹的是與傳說相關的一個劇目《鳳儀亭》,趕緊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鳳儀亭劇情簡介:   呂布趁著董卓上朝,窺視貂蟬,並邀貂蟬到鳳儀亭相會,貂蟬向呂布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很是不 ...

陳家祠簡介關於陳家祠的歷史由來

  古代的才子寒窗苦讀十餘年,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高中狀元。那些出生於書香世家的人還是少的。大多數小孩子都是從小去讀私塾,也就是書院,陳家祠也是有名的陳氏書院,更是大多數讀書的首選。   那麼,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陳家祠的歷史由來。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陳家祠是廣東現存祠堂中最富有廣東 ...

徐稚簡介徐稚是哪裡人他在歷史上有何貢獻

  中國的文化開端有著孔子,除了這還有著老子,孺子等等一系列的文人名士,孺子便是徐稚。徐稚出生於漢靈帝初年,享年七十二歲,在歷史文化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一下徐稚。   徐稚(97年—168年),字孺子,豫章南昌(今豐城市白土鎮隱溪村)人。東漢時期名士,世稱“南州高士”。曾屢次被朝廷及地方徵 ...

印度歷史簡介歷史時間堪比中國歷史

  印度,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今天,要透過印度文化介紹的是關於印度的歷史,它作為文明古國,發展至今的歷史時間件也是堪比中國歷史。那麼,它的歷史究竟是怎麼樣的呢?一起去看看它的歷史簡介吧。   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史前期(前2500年前)   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