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甲小三峽位於河池市金城江北郊21公里,景區面積約1平方千米,景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山峻、峽幽、洞奇、水清的特點,峽比長江三峽險峻、水勝桂林深幽,懸崖上460米長的棧橋絕無倫比,把姆洛甲碼頭與電站大壩的天塹變成“天梯”,可欣賞到“高峽出平湖”的奇觀。沿途12公里20多個景點由天門峽、涼風峽、龍門峽和灕江田園風光組成。從小三峽的名稱中,便可知它的雄奇壯麗。所到之處大都山峰兀立、絕壁斧削,鍾乳倒懸、古藤掛天空的景色更是隨處可見,這裡的江水一塵不染,深不見底。景區內野蕉嶺具有“九穀十八彎”的奇特風光,恐龍時代的“活化石”——桫欏便雜生其中,形成群落。
農曆七月十四或十五在我們桂北地區俗稱“七月半”,也有直接稱為“鬼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和道教的“中元節”也同為這一天。民間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會被閻王釋放半個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習俗。是繼清明節後又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節日,不同的是清明節一般是全族人祭祀,並且還要掃墓,而七月半一般是一家人祭祀。桂北的壯、苗族等少數民族一般在農曆七月初七到十四過節,其它民族農曆七月初八至十五日過節。節日裡,家家戶戶早晚供奉祖先神牌位,到送祖之日(最後一天即農曆十四或十五),用封包即紙袋裝著錢紙、金銀紙錠冥用之物,寫上祖先的名諱到野外焚燒以祭奠故祖,寄託對先人的懷念,並祈禱先人對子孫的保佑。
在桂林工作之後,除了有幾年回老家過這個傳統的節日,大多數年份都是在桂林,帶著全家到外家去跟外家人一起祭奠故祖。
這天晚上,華燈初放光芒,就聽到了街上傳來“劈嚦啪啦”的鞭炮聲響,動作快的已經在送祖了。送祖時焚燒封包即紙袋裝著錢紙、金銀紙錠冥用之物,封包上寫明受用人的姓名,以免故人得不到享用。燒包前用石灰在地上畫上圓圈,一個包給一個故人一個圈,包就放在圈內焚燒,傳說是防止外鬼搶奪。圈外點著蠟燭和香,此外還要撒水飯等。以前燒包內多是錢紙、金銀紙錠之類的東西,隨著陽間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錢紙已滿足不了陰間的需要,現在燒的多是成千上萬面額的冥鈔、金鉑紙做的金元寶、小轎車、手機、電冰箱、別墅等,陰間也享受了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在圈內不斷加錢添物供奉給先祖時,不忘在圈外也要燒些紙錢,讓那些無後的亡靈也得到一些零花錢,以保持陰間的安定團結,創造陰間的和諧社會。
我不是迷信之人,但在這傳統的節日裡,燒錢祭祖,只想藉此機會緬懷先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沒有一代代親人的辛勤養育,就沒有我們人類的生存繁衍,懷念已故先人的功德,更可激勵活著的後人。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善待活著的長輩們,常回家看看,人世間不能沒有親情......
南寧地區春節習俗
春節是南寧地區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初一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初二親友帶上禮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晚上鬧花燈。十六縣郊農村舉行廟會、“搶花炮”。按壯家獨特的春節習俗,還要進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等活動。大年初一的拂曉之前,壯族的家婦就已紛紛到小河去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時,還要撿幾塊與家畜相像的石頭回家,並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聲。回到家裡,就把這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祈求六畜興旺。然後,用新水煮新年茶給全家喝。壯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爭著喝由村中公認的“伶俐嫂”捧給大家的清水,她們相信這樣便可更加聰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藉此機會補求在新的一年裡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帶的舞雞、舞春牛更是別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雞的青年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著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幽默舞雞歌,使主家喜笑顏開。主家從“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祈求六畜興旺。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撐著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由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驅趕著“春牛”,簇擁著春牛的還有敲鑼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蕩蕩,喜氣洋洋。
舞春牛
桂西一些地區,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牛活動,增添了春節的喜慶氣氛。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隻鬥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鬥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舞春牛更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
打扁擔 過新年
“正月舂堂閉轟轟,今年到處禾黍豐。”這是廣西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壯家流傳的一首古諺。唐代劉詢在其《嶺表錄異》中曾生動地記載了舂堂的舞韻:“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兩邊,約排了檸,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聲若鼓,聞於數里,雖思婦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農家的扁擔,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擔的娛樂形式煥發了生機。
從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輕快悅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擔聲,響遍了壯族山鄉。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託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鬆完成。
喜慶佳節的打扁擔活動,更是熱鬧非常。場上長形的竹筒和鑼鼓與之伴奏,圍觀的群眾不時地傳出唱彩聲,節日氣氛特別熱烈。
在打扁擔的人群中,你可以發現兩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氣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揮扁擔上陣,有的母子同場打扁擔,你賽我、我賽你,整個打扁擔活動洋溢著歡樂的笑聲。
趕圩路上,山民們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擔子一放,打起扁擔,不一會兒疲勞便在扁擔聲中消失了。趕墟路上的打扁擔活動即興而起,盡興而散。打扁擔真是壯鄉的一種輕巧而方便的文體活動。
“打扁擔”的舞蹈語彙,具有豐富的農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與農耕勞作密切相關,表演內容有: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場、舂米嘗新等。藝術形象的生活化、勞動化特點極為突出,它牢牢紮根於壯家土壤,必將生命長青。
春節是南寧地區一年中最大的節日,你瞭解廣西春節習俗嗎啊?廣西春節習俗有什麼特點?廣西春節有哪些習俗?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廣西春節習俗。
春節是南寧地區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初一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初二親友帶上禮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晚上鬧花燈。十六縣郊農村舉行廟會、“搶花炮”。按壯家獨 ...
南寧地區春節習俗
春節是南寧地區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初一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初二親友帶上禮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晚上鬧花燈。十六縣郊農村舉行廟會、“搶花炮”。按壯家獨特的春節習俗,還要進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等活動。大年初一的拂曉之前,壯族的家婦就已紛紛到小 ...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紅水鄉高文村傳統的“燒魚節”,四鄉八寨眾多村民匯聚集會地,在開展蘆笙踩堂、撥河等文體活動後,點燃一堆堆篝火,烤田鯉吃野餐,盡享豐收喜悅。據說,廣西融水群眾習慣在插田時放養田鯉,水稻收割季節也是田鯉肥壯之時。
燒魚是苗族的一種傳統活動,是慶祝豐收的重要方式之一。燒魚活動已漸發展成為包括 ...
斑鳩舞流行於邕寧縣南曉、大塘等鄉鎮。它是由師公表演的。這種舞蹈形式通常在民間喜慶豐收、祈求安寧吉祥的活動“調大排”中穿插表演。
《詩經·關雎》雲:“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關雎鳩”說的就是關關鳴唱的斑鳩,人常用斑鳩鳥比喻男女間的愛情,但這種象徵忠貞的愛情鳥,在良慶區的民間舞蹈《斑鳩舞》裡,又被勞動 ...
充滿奇風異彩的壯族節慶,多數是以村寨或家庭為中心的。說到交際最廣泛、規模跨州過縣、可以把所有人都牽動起來的節慶,莫過於三月三的歌墟了。
壯族人的能歌善舞是舉世聞名的,他們以歌來講述事情、表露情感、渲洩情緒,自古以來就有以歌會友、賽歌選賢能、以歌傳情擇偶、賽歌擇婿等風俗,逐漸形成了“歌墟”這種以歌 ...
想多瞭解些古老的湘西文化嗎?那你真的應該去探訪好客的苗族人。從廣西融水縣城出發,時而穿過崇山峻嶺,時而在鄉村公路上穿行。崇山峻嶺的奇險,雲遮霧障的神秘,田園風光的美意,小橋流水的清新盡收眼底,遊客不時發出羨慕的讚歎。
初到苗寨 歡迎儀式熱鬧非凡
汽車到達貝江口,改乘輪渡,只見兩岸風光秀麗,江水清澈 ...
桂東地區客家人稱“二月二”為土地節,客家人居住的村邊都修建有土地廟。每年農曆二月二這天,他們備下煮熟的三牲祭品,帶上香火蠟燭、紙錢等到村邊土地廟祭供,場面肅穆,以求土地神庇護,得以安居樂業(王建同:《廣西客家研究綜論》第一輯)。
飲社酒(治聾酒)。傳說社日酒可以治耳聾,因此人們稱社日酒為治聾酒。宋代陸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