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延續根脈的:畲族族譜

延續根脈的:畲族族譜

  族譜是記載以有血緣關係為主,家族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蹟的載體。族譜是比較特殊的一種文獻,它記載著祖先的事蹟,傳承至今,供後人閱讀。而畲族對族譜更是重視,畲族族譜也是畲族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下延續根脈的畲族族譜。

  畲民本無編寫族譜傳統,明清以降受漢文化的影響,畲民效法漢人以修譜收族。編修族譜與建祠、祭祖同列為畲民家族三大事,而編修族譜是其中第一大事。如福安牛埕村《鍾氏族譜·序》雲:“五世不修譜乃祖宗之罪也”。又如《連江輞川藍氏族譜》雲:“譜之缺,系大矣。語云,無祠不成譜族,無譜不成家。三十年不修譜,謂之不孝。譜不修,則故老淪亡,典籍朽蠹,其中事蹟有難以稽查矣。世情徒知,親在,則親疏供養;親沒,則衣衾棺槨。以此即謂之孝。詎知考在尊祖,尊祖則敬宗,敬宗故修族,修族則受親,而孝於是夫全。”可見畲民是十分注重編修族譜的。

  畲民族譜的初始形態簡略、樸直、顯明,沒有過多的繁文縟節,不事“鋪張”而僅求“的確”。如漳浦、連江一帶藍氏畲民的《燕山藍氏原譜》,其開頭部分僅敘自唐代至元代從開基祖至二十一世祖家傳,但每一代僅書男性一人,且家傳均十分簡略。

  如:“十七世祖萬二郎,公字鋸大,生於宋理宗淳佑五年四月初八日巳時,終於元成宗大德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子時,妻賴氏生三子,皆英傑。長熙一郎,次熙二郎,三熙三郎。……二一世祖七郎……”接其後以“燕山藍家源派一脈相承,旁支不及”為題,將七郎定為“藍氏太祖之初”。又言“七郎長子入漳州府漳浦,又遷居鎮海隆教社。次子居閩省城西門外佔籍侯官縣。三房遷興化府。”

  隨後才回朔《燕山藍氏原譜》記載七郎三房各自祠堂,又各標畫了祠堂匾額、對聯等,還描繪祖宗墳瑩,敘述各代人等沒有嚴謹格式,而是有詳有略比較隨意。上述畲民族譜畢竟少數,現今所能見到的畲民族譜受到漢人族譜的影響十分明顯,其修譜宗旨、體例、為自高身份而偽託、假冒等皆如漢人之譜。

  如寧化縣城南鄉《雷氏家譜》雲:“譜之修,豈徒籍以載一族苗裔生卒娶葬已哉?而尊主敬宗睦族追遠之意,胥於是乎系焉!乎木本水源非修譜無以廑世德作求之念,續志述事非修譜無以見奉先思孝之枕。”還有閩東福鼎等地的《藍氏族譜》把朱熹、范仲淹、蘇詢、歐陽修、韓琦等有關修譜的論述直接引載於譜中,作為修譜的宗旨。

  又如福鼎《鍾氏族譜》在序言中稱其祖先:“志深公肇自高辛及東漢之鐘離,西漢之鐘儀。遞傳於茲千百餘年。雖孔子刪書斷自唐虞,而《史記》所載至今如昨,明炳日月,非猶杞宋無徵,文獻不足可同日而語也。”鍾氏儼然成為中原漢族世家,故他們的族譜堂堂正正的標上“潁川”堂號。其他的畲民族譜也是如此,如雷氏自稱為“馮翊堂”,藍氏自稱為“汝南堂”,這些無非是想說明畲民家族是來自中原顯赫世家。

  還有一些畲民族譜則附會先祖跟隨閩王王審之入閩,如《雷氏族譜》雲:“唐光啟二年盤、藍、雷、鍾四姓有三百六十餘丁口,從閩王王審之為鄉導官,分乘五大船由寧波渡洋入閩,船在洋中遭風阻,乃靠連江馬鼻登岸,時徙羅源大壩頭居焉。”畲民族譜雖在多方面一如漢人之譜,但也多多少少保留著盤瓠始祖的痕跡。如寧德猴墩《雷氏族譜》中的“駙馬忠勇明王龍公像”、“龍公贊”、“鳳凰山忠勇王墳塋圖”、“得姓源流圖”、“龍首師仗志”、“上古開派分姓開祥圖”,福安田螺園《馮翊雷氏宗譜》中“鳳凰山祖祠記”、“廣東盤護王祠志”。

  但漳浦縣畲民藍氏族譜則已經完全與漢族族譜匯為一流,絲毫看不出其祖先源出畲族的記述,他們稱自己家族的堂號為“種玉堂”,意即先祖來自陝西藍田,因該縣盛產美玉名傳天下,所以名門出賢子弟喻為“藍田生玉”或“藍田種玉”,漳浦畲民藍氏的“種玉”堂號即源於此。漳浦藍氏家族還編制了先祖從黃帝以來的世系,並以唐代揚州節度使藍明德及八仙之一的藍采和為直接先祖,經過對其先祖世系的編排,使人們從其族譜中看到一個世澤流長,宗光發揚的漢族世家。難怪近人稱“漳州藍氏一族看不出有畲族的皮肉”,在解放以後政府對漳浦一帶藍氏族眾進行科學的族屬鑑定後才劃歸畲族。

  由於畲民在接受漢文化教育方面相對薄弱,因此相當多畲民家族延請漢人知識分子代為修撰族譜。如寧德猴墩《雷氏族譜》在光緒二十三年由童山繆書亨修撰,後由其子繆培深續修。繆培深在《雷氏續輯譜序》中雲:“閩川猴墩雷氏譜,前修於光緒二十三年丁酉歲,系餘先嚴主筆,時餘在側焉。越三十有一載,起傑、起權、起袁輩,暨各房長先生,合議續修。

  而餘嘗主冰鏡先生家,歸好難忘,主賓相得,於是取擇吉日,開祠發筆,採輯丁酉以後諸新丁,男女婚配歲庚,並志崇祠事實,更定新篇……”又如晉江《雷氏族譜》便是請陳姓的私塾先生代筆,該譜雲:“先祖之事不可忘,昭穆之分不可容亂,遂集族眾,特請惠邑黃塘鄉新厝陳諱雪觀,字溫如,為西席,教督子孫,謹修族譜……”有些畲民族譜之修撰,主要由畲民族人完成,家族中知識分子更是承擔起編修之重任。

  如寧化縣城南鄉《雷氏族譜》中刊載了清代汀州府寧化縣名人畲族進士雷宏的《世守謹書》:“我先大父慎庵公修譜時,與族中伯叔兄弟共訂之族規也。先大父以躬為摔,鄉族鹹孚。若身為子孫者不能是訓是行,上羞祖先,下漸衾影,尚敢望諸一族之人哉?一族之人眾矣,賢愚不一,賢者敦行不怠,則愚者也自愧而思奮,此一族之興替所關也,故謹載之卷首。”到了民國時期,閩東畲鄉出現了聞名故里的畲族修譜先生,如雷一聲、藍宗山、鍾肇基等。

  畲民不僅和漢族有聯宗現象,同時也有聯譜之舉,藉以把不同宗支的同姓聯絡起來,增強相互間的團結和凝聚力。如清光緒年間福建侯官縣籍的刑部主事鍾大琨聯絡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等省鍾姓官員,倡修連環總譜,凡鍾姓不管畲漢不管何地,皆以穎川為郡望,共奉一古代漢族名人為始祖。畲民修譜是畲族更加漢化的表現,其最初本意之一是為了免受封建統治階級對其的民族歧視,然而這一行為有利於民族大融合局面的形成,因此畲民族譜的意義遠大於當初修譜者的初衷。

  參考文獻

  1、福安牛埕村《鍾氏族譜·序》,清乾隆十六年。

  2、《連江輞川藍氏族譜·序》,清同治十年。

  3、寧化縣城南鄉《雷氏族譜·序》,民國三年。

  4、民國《潁川鍾氏宗譜》,道光年序。

  5、民國《雷氏族譜·序》

  6、白長川?藍氏源流考與羅東藍家望族。1993年漳州市歷史研究會“藍鼎元逝世260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未刊稿。

  7、寧德猴墩《雷氏族譜》,民國十六年。

  8、晉江豐山《雷氏族譜》。

  9、寧化縣城南鄉《雷氏族譜·序》,民國三年。

  10、藍運全,繆品枚主編。閩東畲族志,宗族家庭。

畲族文化詳解:畲族雷姓的歷史淵源

  畲族,中國南方遊耕民族,現主要分佈在南方四省。在畲族的歷史中,關於畲族四大姓氏來源的說法也略有不同。那麼,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畲族的雷姓,關於這個姓氏的歷史有什麼樣的淵源呢?讓我們一起到畲族文化中瞭解一下吧。

  關於畲族雷姓的來源:

  鍾姓史話鍾姓雜談相傳從盤古開天到三皇五帝,炎帝神農氏再傳到帝嚳高辛氏的時候,高辛皇帝在位七十年,即西元前2435年至2366年。

  某次,高辛皇后耳痛三年,用盡山中百草治療未癒,後太醫從她的耳中挑出一條形似蠶的小蟲,育於盤上,竟變成龍麒,毫光顯現,遍體錦繡。

  高辛帝在位期間受番王欺侮,番兵入侵作亂。高辛皇帝出榜求賢,許諾誰能平番者願將三公主嫁他為妻,龍麒得知歡喜,卸榜書直奔番國,服侍番王三年。

  一日,龍麒乘番王酒醉之時,咬斷番王頭,渡海迴歸,將番王頭獻給高辛皇帝,帝大喜,但不願將三公主下嫁給龍麒,正在左右為難之時,龍麒忽然會說人話,曰:“將我放在金鐘內,七日七夜可變成人。”入鍾六日,皇后憂其餓死,開啟金鐘,果已成人形,惟獨頭未變。高辛皇帝無奈只好招為駙馬,讓他與三公主完婚,並封為忠勇王。

  婚後入居深山,開荒闢地,刀耕火種和以打獵為生。龍麒王與三公主生下三男一女,高辛皇帝賜姓並授封。長子用盤裝而姓盤名自能,後封武騎侯處南陽郡;次子用籃子裝而姓藍名光輝,後封護國侯處汝南郡;三子生來好身材,皇帝未表其名而天上雷先響,故姓雷名巨佑,後封立國侯處馮翊郡;女兒稱淑女配女婿鍾智深,後封敵國侯處穎川郡。

  這四個郡都在河南境內,均在高辛皇帝所管轄的地域內。因此,這四個郡望就是畲族的祖源地。至今畲族仍把這四個郡的名稱作為尋祖認親的緒頭。後長子盤姓下海去向未明,餘三姓流傳至今。

  雷姓入閩:

  畲族的歷史悠久,遷移活動頻繁,其遷移路線和住地錯綜複雜,沒有自己的書面文字,無法找到有關入閩的記載。

  雷姓、鍾姓是怎樣入閩的,查無記載。只有一些口頭傳承,應是自龍麒王過世後,兄弟們一齊離開潮州鳳凰山搬到福建山區的。

  華安雷姓畲民:

  雷姓畲民從何處遷居華安有三說:

  一說,新圩鎮官畲村雷姓畲民的原住地是汰溪桃源洞,即今沙建鎮汰內。

  二說,雷姓畲民的原住地是九龍山畲峒(今仙都鎮九龍山上波際庵舊址)。

  三說,據官畲七十多歲的老人雷老貨說:“我姓雷,是從安溪縣湖頭街遷來的”。此種說法筆者曾在四十年前聽過上一輩的老人在閒談時說過。本人近年查過雷姓族譜,記載一世祖雷公不知本名,也未記載從何遷入,其墓葬龍仔湖(今官畲村),二世祖佛養公一脈傳衍至今已有十五代130多人。

  藍、雷、鍾姓的字輩用字:

  畲族的字輩排列主要用字為“大、念、小、百、千、萬”等字。每世(代)僅用一字,週而復始迴圈使用。雷姓只用五個字,自古有歌唱:“排行算來你細聽,雷姓缺‘念’鍾無‘千’,男人無‘一’女無‘二’,則雷姓排列少“念”字,在排行中男丁不排“一”女性不排“二”,即男丁排行序數從“二”字開始,而女性排行序數缺去“二”字。

  具體排法是,同輩人同屬一字,再加上按出生年月日時辰所排順序,如雷姓某女,同世用字為“百”字,她在同輩中排第16位,便為“百十六娘”。而獨缺“一郎”、“二孃”,是要留給未滿16歲而夭折的男、女亡靈。

特色與工藝技法:畲族編織工藝介紹

  畲族,我國南方遊耕民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在畲族,他們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的風格獨特的工藝技術,雖是手藝但相比機器也毫不遜色。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畲族文化中看看畲族編織工藝吧。

  畲族編織工藝是綵帶和竹編。

  1、綵帶:

  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綵帶是畲族文化“活”著的“文物”,其編織工藝的傳承完全靠口傳身授,目前瀕臨失傳。

  綵帶以絲線編織為主,也有用棉紗或苧麻編織的。織綵帶沒有特製的織帶機,屋內屋外乃至山野都可編織。

  綵帶兩邊不織花紋,線以紅、綠、黃、紫等色線與白線相間,根數隨寬窄而定,有三雙、五雙、十三根、十六根、二十二根、三十二根、五十五根和雙隨(即雙排圖案)等,一般以五雙和十三根較普遍。經線多則寬,經線少則窄,寬的有兩寸多,窄的不足半寸。緯線基本採用白線。不論帶子的寬窄,穿梭編織花紋圖案皆在正中的七根線上,其餘的編織平面花邊。

  綵帶的圖案豐富多彩,主要紋樣有“十三行”、“水擊花”、“五字帶”、“銅錢幫”、“萬字花”、“十二生肖’、“蝴蝶花”、“蜻蜒紋”、“蝙蝠”等。編織大寬及圖案複雜(如“雙隨”花紋)的綵帶,需精心設計,耗工較大,—般作供觀賞的裝飾品。若作攔腰圍裙的帶,常用七根經線;捆紮衣物或作包袱帶等,採用十三根即可。

  2、竹編中堪稱一絕的是斗笠:

  斗笠上分別編織有斗笠燕,頂四格,三層屋,雲頭,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種不同的花紋。

  畲族花斗笠,是畲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畲族花斗笠的編織,最具民族特色。而上水村村民編織的畲族花斗笠,以其歷史悠久、做工精細,設計考究,美觀大方,獨具閩東畲族竹編工藝之最。

  斗笠的編織,是一種複雜、精細的手編工藝,涉及近40道製作工序。從選材、製材、編織等,每一道工序都有著嚴格的操作要求,容不得絲毫偷工減料。例如,第一道選材工序,就必須選用上水特有的一種竹節間距長、纖維含量多、柔軟性強,當地俗稱“嫋(音)竹”的竹子,而非其它竹子可隨便替代,還有破篾、拉絲、上漆等等。一個花斗笠全部製作完工,至少需要6至7天時間。

  製作完工的花斗笠直徑約40多釐米,由上下兩層竹篾編合而成,中間夾鋪特有的“箬葉”。竹篾細若髮絲,厚薄均勻,色彩多樣。細數竹篾,僅上層,就有220至240根之多。斗笠的外緣有兩條邊和三條邊兩種。外觀斗笠,上方有斗笠燕、頂、四格、三屋簷、雲頭、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種不同的花色圖案。

  內看斗笠,除了外層所有的各種相似之處,還配上了色彩豔麗的各色珠子和紅、黃等色彩的綢帶等裝飾品,把斗笠點綴得典雅高貴。整個斗笠以五彩九重細篾編織而成,色彩豔麗,耀眼奪目。在編織過程中還使用了畲村特有的桐油等防漏工藝,既精緻輕巧,又滴水不漏,堪稱畲族竹編一絕。


文化詳解禁忌有哪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56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讓中華民族的文化越來越有內涵。對於每一個民族來說,都有其特有的習俗,同樣地,各個民族的禁忌也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那麼,今天就讓我們透過畲族文化去了解畲族的禁忌有哪些。   與圖騰崇拜和農事生產相關的禁忌:   一、忌打狗、罵狗,更忌諱殺狗,禁吃狗肉。他們幾乎家 ...

民族節日解說封龍節

  南北各地的民間中有一個叫封龍節的節日。此際多雨,傳說是龍分開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有趣的是,這個節日的內容與日期都不太統一。地區不同節日內容也有所不同,人們或祈雨、或儺舞、或唱戲拜龍王、或龍舟賽、或演習防火,但是,都與雨水有關。一起來看看畲族文化吧。   封龍節(也稱「分龍節」)是畲族的傳統節日。相傳這一天 ...

吉祥物綵帶

  畲族綵帶是傳統的手工藝品,它既能美化衣著,又能充當腰帶,在畲族還是男女的定情信物,同時也是畲族的吉祥物,畲族綵帶還是畲族文化“活”著的文物。畲族綵帶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哦,想不想知道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在畲族具有吉祥物之稱的畲族綵帶。   傳說: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報曉雞留給畲家小妹,讓 ...

古老的舞蹈粑糟舞

  畲族文化歷史悠久,而畲族粑糟舞也有悠久的歷史及濃厚的民族文化。畲族粑糟舞是一種獨屬於畲族的舞蹈,它是一種祭祀與娛樂為一體的舞蹈。畲族粑糟舞在畲族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是畲族最古老的舞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畲族的粑糟舞。   畲粑糟舞因舞者圍繞粑糟,邊敲邊舞而得名,是畲族人獨創的一種古老舞蹈。主要流 ...

民族醫學奇葩醫藥

  相信大家對於每個民族的一些醫術都有一定的瞭解。畲族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民族之一,人口眾多,一般都分佈在福建、浙江、廣東等地。畲族的醫藥是別具一格的。那麼,大家對於畲族醫藥有多少了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苦難中綻開的山花   我國畲族人口70餘萬,主要分佈於福 ...

鳳凰的傳人 婚禮伴郎是大花臉

  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但是我國東南部的畲族,卻以鳳凰為圖騰,他們自認為是鳳凰的傳人,婦女仍把鳳冠帶在頭上。畲族的婚禮也是別具一格,十分有趣,伴郎在婚禮中,一定會被折騰成個大花臉…   鳳凰為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象徵幸福祥瑞,直至今日,仍舊把鳳型頭冠作為婦女標誌性裝束的民族只有一支,這就是生活在我國東南部的少數 ...

文化詳解福建分佈在哪裡

  畲族,我國南方的遊耕民族,是我國正式公佈確認的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在一千多年來,從原始居住地四散遷徙,現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江西和安徽四省。今天,我們要透過畲族文化來了解的是畲族在福建的分佈情況。   畲族,中國南方遊耕民族,一千多年來,畲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