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畲族吉祥物:畲族綵帶

畲族吉祥物:畲族綵帶

  畲族綵帶是傳統的手工藝品,它既能美化衣著,又能充當腰帶,在畲族還是男女的定情信物,同時也是畲族的吉祥物,畲族綵帶還是畲族文化“活”著的文物。畲族綵帶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哦,想不想知道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在畲族具有吉祥物之稱的畲族綵帶。

  傳說:畲族女始祖三公主要上天了,把她的報曉雞留給畲家小妹,讓報曉雞每天告知天下大事。後來,報曉雞與小妹訣別時說,在封金山,我喝過千年露水,嘗過萬種花草,內臟被露水花草染花了。我死後,你將我的腸子取出,就成為一條綵帶,將胰子取出,就成為一隻香袋,當你定親時,把綵帶和香袋當作定情物,會祝福庇佑你們夫妻恩愛,白頭到老的。

  小妹照辦了,生活果然美滿。於是,畲族婦女就照這式樣織起綵帶了。殊不知,這樣的一個開始,這樣一種對自然、對感情、對生命原始意味的本原表達竟然成一個民族延續千年的人文接力。或許,對於一個民族,對於一個四處遷移、漂泊的少數民族,這不得不算是個偉大的慶幸和壯舉。

  畲族綵帶編織技藝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畲族綵帶有圖案帶、符號帶和字帶三大類:

  第一類:圖案帶。畲族人民的崇拜信仰、生活習俗等都在綵帶上以圖案的方式表現出來。根據紋樣內容和表現形式又可分為三種:

  1、寫實紋樣。主要有鳳鳥紋樣、十二生肖、蝴蝶花、蜻蜓紋、蝙蝠紋、水竹花、銅錢花等,紋樣處理手法概括誇張。

  2、會意紋樣。畲族是個有本民族語言而沒有系統文字的民族。畲族在歷史上曾度過漫長的狩獵生活和“刀耕火種”的年代。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形成了一些會意圖形,在他們傳承下來的綵帶紋樣裡就能看到:以象形的麥穗表示穀物,以兩線交叉(即“X”)表示陽光照耀,以弩機的象形畫表示狩獵,以魚的簡筆畫表示魚和漁,以菱形中有一點表示懷孕等。

  3、幾何紋樣。以三角紋、菱形紋、直線紋樣為主,線條樸拙,紋樣大方,用紋樣的反覆出現來表示時間的漫長、空間的廣大。

  第二類:符號帶。畲族綵帶上還有些看似漢字卻又不是漢字的符號,畲民認為那是祖傳的字,是吉祥祈福的。有關專家認為這是一種“意符文字”,是“活”著的畲族“文物”,它承載著遠古時代畲族先民的祈福資訊。(我國形成原始文字大約在六千年前,而我們今天所能識別的是三千年前已經成熟的甲骨文。在這兩個歷史時期之間有個“意符文字”存在。)

  第三類:字帶。近代以來,隨著一些經濟狀況較好的畲村辦起私塾,畲民開始學習漢文化。一些畲族女孩子也認識了漢字,漢字織紋綵帶開始出現。景寧東弄村的一位藍姓女子(即畲族民間藝人藍延蘭的太曾外祖母)首先織出了《皇帝朝紀》字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帝朝紀,宋元明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福祿壽喜,龍飛鳳舞,榮華富貴,金玉滿堂。”雙排編制一共104個字,在兩排相同漢字之間還織上50個傳統符號,堪稱一絕。

  織帶是畲族農村婦女必學的手藝,小姑娘五、六歲時就跟媽媽學織帶。綵帶織得粗細,是衡量一個女子是否心靈手巧的標準。畲族民間藝人藍延蘭,出生於綵帶世家,六歲跟外祖母學織綵帶,在祖傳8釐米寬幅的基礎上,創制了10.6cm至12cm的寬幅綵帶。還創制了具有時代感的漢字織紋綵帶,如“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慶賀香港(澳門)迴歸”等。她的綵帶在1999年浙江民間藝術展上獲特別金獎。

鄂溫克族吉祥物:象徵吉祥幸福的馴鹿

  鄂溫克族,是東北亞地區的一個民族,我國的分佈主要在內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鄂溫克族自稱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他們從遊牧發展到定居,也不斷在大山林中遷徙,當然,這也和鄂溫克族的吉祥物有關。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鄂溫克族文化中瞭解一下吧。

  鄂溫克人飼養馴鹿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很早以前,他們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獵,捉住了6只野生鹿仔帶回飼養,久而久之發展成了今天人工飼養的馴鹿。

  據有關專家考證,鄂溫克人飼養鹿可追溯到漢朝以前,《梁書》中關於“養鹿如養牛”的記載指的就是這裡飼養馴鹿的北方民族。由於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馴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後消失,惟獨在鄂溫克獵民中得以延續。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將它們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富有代表性。同時,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馴鹿簡介:

  鄂溫克獵民在長期的馴鹿過程中和它們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對待馴鹿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不但給它們取好聽的名字,還給予百般呵護。每到節日,便像打扮自己的女兒一樣為馴鹿梳妝,披紅掛綵,還要掛上亮晶晶的銅鎖;如果偶有一頭鹿不幸死去,他們都會難過得失聲痛哭。

  按照古老的風俗,馴鹿還是鄂溫克人嫁娶的聘禮,男方求婚時,首先要帶來若干頭高大美麗的馴鹿;結婚時新娘也要帶回數目相等的馴鹿,有的甚至還要多一些;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要牽著馴鹿在新搭的帳篷周圍轉幾圈,表示人丁興旺、馴鹿健壯。

  “逐草而居”的遷徙是鄂溫克獵民遊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們生活在大興安嶺中最壯麗的篇章,因獵民點周圍的食物只夠吃10至15天,這就決定了遷徙的頻繁(若拖的時間太長,馴鹿覓食越走越遠,不但會加重尋找馴鹿的難度,還容易出現丟失)。林中遷徙,異常艱難。他們在這茫茫林海中得以生存、延續和發展,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遷徙前,獵民們先將馴鹿集中在一起,並將部分能夠乘騎和馱物的馴鹿繫上籠頭,拴在附近樹上,一般較老實的馴鹿用來馱人,較生性的馴鹿用來馱物。

  這時獵民們開始整理什物,主要是拆卸“撮羅子”(“撮羅子”在鄂溫克語中為房子之意)上的覆蓋物。遷徙前的最後一項工作,是獵民們要將獵民點的所有用火撲滅。獵民的生活中一刻也離不開火,一般要在“撮羅子”內外各設一個火堂,用來做飯和取暖,還要點幾堆火為馴鹿燻煙趕蚊蟲。

  遷徙開始了,隊伍正中是年輕婦女牽著馱物馴鹿走在前面,一戶接一戶,隊伍後面是騎在馴鹿上的老人和兒童,隊伍兩側是擔負追趕馴鹿的大人和孩子,獵民的幾條獵狗也加入了遷徙隊伍。

畲族文化詳解:畲族雷姓的歷史淵源

  畲族,中國南方遊耕民族,現主要分佈在南方四省。在畲族的歷史中,關於畲族四大姓氏來源的說法也略有不同。那麼,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畲族的雷姓,關於這個姓氏的歷史有什麼樣的淵源呢?讓我們一起到畲族文化中瞭解一下吧。

  關於畲族雷姓的來源:

  鍾姓史話鍾姓雜談相傳從盤古開天到三皇五帝,炎帝神農氏再傳到帝嚳高辛氏的時候,高辛皇帝在位七十年,即西元前2435年至2366年。

  某次,高辛皇后耳痛三年,用盡山中百草治療未癒,後太醫從她的耳中挑出一條形似蠶的小蟲,育於盤上,竟變成龍麒,毫光顯現,遍體錦繡。

  高辛帝在位期間受番王欺侮,番兵入侵作亂。高辛皇帝出榜求賢,許諾誰能平番者願將三公主嫁他為妻,龍麒得知歡喜,卸榜書直奔番國,服侍番王三年。

  一日,龍麒乘番王酒醉之時,咬斷番王頭,渡海迴歸,將番王頭獻給高辛皇帝,帝大喜,但不願將三公主下嫁給龍麒,正在左右為難之時,龍麒忽然會說人話,曰:“將我放在金鐘內,七日七夜可變成人。”入鍾六日,皇后憂其餓死,開啟金鐘,果已成人形,惟獨頭未變。高辛皇帝無奈只好招為駙馬,讓他與三公主完婚,並封為忠勇王。

  婚後入居深山,開荒闢地,刀耕火種和以打獵為生。龍麒王與三公主生下三男一女,高辛皇帝賜姓並授封。長子用盤裝而姓盤名自能,後封武騎侯處南陽郡;次子用籃子裝而姓藍名光輝,後封護國侯處汝南郡;三子生來好身材,皇帝未表其名而天上雷先響,故姓雷名巨佑,後封立國侯處馮翊郡;女兒稱淑女配女婿鍾智深,後封敵國侯處穎川郡。

  這四個郡都在河南境內,均在高辛皇帝所管轄的地域內。因此,這四個郡望就是畲族的祖源地。至今畲族仍把這四個郡的名稱作為尋祖認親的緒頭。後長子盤姓下海去向未明,餘三姓流傳至今。

  雷姓入閩:

  畲族的歷史悠久,遷移活動頻繁,其遷移路線和住地錯綜複雜,沒有自己的書面文字,無法找到有關入閩的記載。

  雷姓、鍾姓是怎樣入閩的,查無記載。只有一些口頭傳承,應是自龍麒王過世後,兄弟們一齊離開潮州鳳凰山搬到福建山區的。

  華安雷姓畲民:

  雷姓畲民從何處遷居華安有三說:

  一說,新圩鎮官畲村雷姓畲民的原住地是汰溪桃源洞,即今沙建鎮汰內。

  二說,雷姓畲民的原住地是九龍山畲峒(今仙都鎮九龍山上波際庵舊址)。

  三說,據官畲七十多歲的老人雷老貨說:“我姓雷,是從安溪縣湖頭街遷來的”。此種說法筆者曾在四十年前聽過上一輩的老人在閒談時說過。本人近年查過雷姓族譜,記載一世祖雷公不知本名,也未記載從何遷入,其墓葬龍仔湖(今官畲村),二世祖佛養公一脈傳衍至今已有十五代130多人。

  藍、雷、鍾姓的字輩用字:

  畲族的字輩排列主要用字為“大、念、小、百、千、萬”等字。每世(代)僅用一字,週而復始迴圈使用。雷姓只用五個字,自古有歌唱:“排行算來你細聽,雷姓缺‘念’鍾無‘千’,男人無‘一’女無‘二’,則雷姓排列少“念”字,在排行中男丁不排“一”女性不排“二”,即男丁排行序數從“二”字開始,而女性排行序數缺去“二”字。

  具體排法是,同輩人同屬一字,再加上按出生年月日時辰所排順序,如雷姓某女,同世用字為“百”字,她在同輩中排第16位,便為“百十六娘”。而獨缺“一郎”、“二孃”,是要留給未滿16歲而夭折的男、女亡靈。


特色與工藝技法編織工藝介紹

  畲族,我國南方遊耕民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在畲族,他們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的風格獨特的工藝技術,雖是手藝但相比機器也毫不遜色。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畲族文化中看看畲族編織工藝吧。   畲族編織工藝是綵帶和竹編。   1、綵帶:   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綵帶是畲族文化“活”著的“ ...

文化詳解禁忌有哪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56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讓中華民族的文化越來越有內涵。對於每一個民族來說,都有其特有的習俗,同樣地,各個民族的禁忌也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那麼,今天就讓我們透過畲族文化去了解畲族的禁忌有哪些。   與圖騰崇拜和農事生產相關的禁忌:   一、忌打狗、罵狗,更忌諱殺狗,禁吃狗肉。他們幾乎家 ...

民族節日解說封龍節

  南北各地的民間中有一個叫封龍節的節日。此際多雨,傳說是龍分開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有趣的是,這個節日的內容與日期都不太統一。地區不同節日內容也有所不同,人們或祈雨、或儺舞、或唱戲拜龍王、或龍舟賽、或演習防火,但是,都與雨水有關。一起來看看畲族文化吧。   封龍節(也稱「分龍節」)是畲族的傳統節日。相傳這一天 ...

延續根脈的族譜

  族譜是記載以有血緣關係為主,家族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蹟的載體。族譜是比較特殊的一種文獻,它記載著祖先的事蹟,傳承至今,供後人閱讀。而畲族對族譜更是重視,畲族族譜也是畲族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下延續根脈的畲族族譜。   畲民本無編寫族譜傳統,明清以降受漢文化的影響,畲民效法漢人以修譜收族 ...

古老的舞蹈粑糟舞

  畲族文化歷史悠久,而畲族粑糟舞也有悠久的歷史及濃厚的民族文化。畲族粑糟舞是一種獨屬於畲族的舞蹈,它是一種祭祀與娛樂為一體的舞蹈。畲族粑糟舞在畲族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是畲族最古老的舞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畲族的粑糟舞。   畲粑糟舞因舞者圍繞粑糟,邊敲邊舞而得名,是畲族人獨創的一種古老舞蹈。主要流 ...

民族醫學奇葩醫藥

  相信大家對於每個民族的一些醫術都有一定的瞭解。畲族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民族之一,人口眾多,一般都分佈在福建、浙江、廣東等地。畲族的醫藥是別具一格的。那麼,大家對於畲族醫藥有多少了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苦難中綻開的山花   我國畲族人口70餘萬,主要分佈於福 ...

中華民族保安

  保安族是由元明時期一支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帶駐軍墾牧,同周圍各民族融合而成。分佈:甘肅省保安族自治縣。   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通用漢文,以漢文為社會交往的工具。   保安族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手工業。所制傳統手工藝品腰刀(又稱保安刀)工藝高超,鋒利精製,譽滿甘青。   保安族人民能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