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思想碎片:魏晉的清談高手

思想碎片:魏晉的清談高手

  魏晉之際,清談流行。所謂清談不是嘮嗑聊天,而是辯論,內容是玄學,形式上類似下棋,兩人一主一客,主方亮出觀點,客方提出質疑,邊上或有數人凝神旁聽。跟對弈者舉棋不同,清談者手裡拿的是拂塵,彷彿神仙一般。

  上自朝廷大臣,下至草莽處士無不愛好清談。既然是辯論,難免要分勝負。有人曾對“以文談致稱 於時”的庾龢說,你還是快準備好吧,大家也許要來找你論辯了。庾龢說,那要看誰來了,如果王坦之來,我用偏師對付他就夠了,如果韓伯來,我就只有渡河焚 舟,跟他拼了。這感覺分明是在打仗了。不過,群眾基礎一好,競技體育就強倒是事實。因此,魏晉時期湧現出不少善辯之士。

  許詢就是一位辯論高手。《世說新語》載,許詢對江湖上把他和王修相比很不服氣,就乘許多名士 都在浙江紹興西寺清談的機會,找他華山論劍,一決高下。這許詢果然不俗,上來就使用各種辯論技巧,猛烈攻擊,王修一下就被打敗了。按理說,這許詢該滿足 了,可他不。接下來,他又提出要求,雙方互換觀點,重新開戰。也許王修也不服氣,竟然應允。結果,幾個回合下來,王修又敗下陣來。想一想這許詢也確實厲 害,不管持哪方觀點都能贏,辯才確實高超。再說,這許詢第一次論辯時,已把各種辯論手段用得差不多了,何以換個觀點還能以剛才的盾擊敗矛呢?想那諸葛亮舌 戰群儒,也不過持一觀點,左推右攻而已,就是讓孔明先生重新論辯一回,把“孫劉聯合抗曹弊大於利”說出理來,估計也夠嗆。

  許詢雖是個論辯高手,要說最佳恐難當此譽。《世說新語》裡有這樣一段記載:何晏位高望重,家 裡面清談客人常常滿座。王弼前去拜訪。何晏聽說過王弼的名聲,整理出剛才清談中認為很完美的玄理拿出來,問王弼還能不能辯駁。王弼於是開始發難,一下子把 滿座的人都講得自認理屈,啞口無言。這還不算,王弼一看冷場了,於是一會兒正方辯手,一會兒反方辯手,自問自答,說的還盡是大家剛才討論時沒有深入到的。 像《射鵰英雄傳》裡武功高強的周伯通,他竟然會雙手互搏術,在座人等除了以崇拜的眼光瞟瞟這位最佳辯手,啥也沒得說了。

  因清談內容“不親世務”,違背了儒家入世理想,古人常以清談誤國評價之,現代有學者視清談為 高階學術交流活動,肯定了其積極的一面。不管如何評價,東晉範寧將“禮崩樂壞,中原傾覆”的責任歸諸王弼、何晏,指斥“二人之罪,深於桀紂”,這從一個側 面可看出王弼在當時確實影響巨大。

思想碎片:秦朝何以滅亡?

  

  秦朝疆域

  自秦始皇一統中國,中國就進入了帝國階段。所謂帝國有兩層含義:第一,一個國內只有一個皇帝,國家是統一的;第二,對於四鄰而言,中國這個龐大的國家絕對是主控力量。這兩個條件合在一起的時候,中國的帝國就是天下帝國。理論上天下帝國沒有邊界,邊緣和核心的關係只有遠近,沒有敵我。但實際上,當時的中國還是有不屬於它管轄的鄰居,尤其是北邊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很少被納入中原的管轄體系,更常見他們向中原挑戰,侵入、征服甚至統治了中原。著名的五胡亂華 和金、元王朝,就是較為顯著的例證。

  直到秦帝國的出現,才真正為中華大帝國的核心劃下基本的疆域。我們有時候稱之為中原,可是中原的範圍常常會改變,實際上中原的核心又時時轉移。不過,以中國和歐洲的大帝國來對比,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中國有一個相當固定而且堅實的核心。因此,中國對外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地理單位,往往這核心本身比任何一邊的邊陲之地都要廣袤富足很多倍。這麼龐大的核心,自然有它自己的引力,核心可以抓住邊緣,邊緣則很難挑戰核心的地位。

  秦和兩漢應該是一個連續體,不必當做三個朝代來看待。正所謂“漢承秦制”,秦帝國建立了龐大帝國的內建系統,包括道路系統和官僚體系,兩者都被漢帝國繼承。秦帝國的內建系統是從上而下、從核心向外緣擴散的。就秦朝的郡縣制度來說,從考古發掘統計出來的資料可以發現,甚至最小的縣城的縣長或縣令,往往是由秦帝國軍隊的中下級軍官轉任,中央的命令可以從上到下傳達到地方,效率相當不錯。秦帝國的道路系統,在中原地區是兩橫兩直四條主幹道,然後以此為基礎對外展開若干條輻射線。這樣的內建系統,傳達命令效率很高,得到神經末梢回饋訊息的效率卻有所不足。整體而言,秦帝國在秦始皇時代,運轉並沒有太大困難。

  秦王朝築長城、開直道 、建宮殿和陵墓,再加上戍守邊疆的兵役,用盡了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力量。秦始皇在世時,由於他常常巡視各處,可能還可以得到地方的訊息。秦始皇一死,包括六國之後裔和陳勝、吳廣、劉邦這一類農民在內的起義風起雲湧,中央根本無法得到預警,也無法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所以這一短命的王朝,它的興盛是由於三代經營,建立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戰爭機器。但這並不是一套很好的管理體系,在資源力量用盡之時,中央完全無法應付,龐大的帝國就垮下來了。秦代的興和衰,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

思想碎片:河圖與洛書(先秦篇)

  《周易·繫辭上》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千百年來,人們在論及中華文化的起源和代表性文化符號時,河圖洛書總能名列其中。然而,河圖洛書的原始形態是怎樣的,經歷了哪些演變與改造,為什麼發生這些變化,卻是眾說紛紜,撲朔迷離。

  河圖洛書的源流與嬗變,遂成為中國文化和思想史上有爭議的話題之一。先秦時代的“河圖洛書”,原本是為了應證帝王統治合法性的祥瑞和證據;至兩漢以迄宋元,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文化需要下,人們對其作了種種推演和改造,“河圖洛書”遂演變成“龍馬負圖,神龜貢書”,如同神話般的傳說故事及圖讖之說,並日益圖式化和玄理化。河圖洛書的嬗變不僅對於古代易學、儒學的發展產生了影響,而且對政局興衰、朝代更替和人們的文化生活也產生了諸多影響。 先秦時代,《尚書》、《論語》、《易傳》、《墨子》和《管子》等經典文獻中都留下了有關河圖洛書的記載。《尚書·顧命》中提及“河圖”時說:“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這句話按照東漢鄭玄的解釋是說,陳列在東序的“大玉、夷玉、天球”,此“三者皆璞未見琢治,故不以禮”;對於“河圖”,鄭玄說是“器名之河圖,圖出於河水,帝王聖者所受”。據此可知,《顧命》篇中的河圖是一種金石之類的國寶,作為祥瑞之兆由帝王所受,並無後世所謂“龍圖出河”之義;《尚書》中,被後人傳為與洛書有關的記載是《洪範》篇。然而據考證,《洪範》篇的產生是在周武王伐紂勝利之後,箕子向武王詳細闡述洪範九疇,即治國的九種大法,亦與“神龜出洛”之說不同。可見,《尚書》中所記載的“河圖”與“九疇”,與後人所理解的“河圖”與“洛書”有很大的出入。 《論語》中有關河圖的記載,即如《子罕》篇中所云:“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從字面來看,“鳳鳥”是一種神鳥,可謂吉祥之物;而依《尚書》所說,“河圖”是一種金玉之器,亦可謂國寶之物、吉祥之兆。孔子此時此刻深深地感到:鳳鳥不再到來,河圖也不再出現,那麼,我的使命不也快要結束了嗎?孔子立志行道而道不行,這段話當是其自感懷才不遇、生不逢時而發出的喟嘆。 《易傳》中涉及河圖洛書的是《繫辭上傳》,“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句話是說,天生蓍龜等神物,聖人用它來創立卜筮的法則;天地出現日月四時之變化,聖人依據它而確立了陰陽觀;河出龍圖、洛出龜書之祥瑞神物,聖人取法它來創制“易”道原理。“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一句中,“河圖洛書”究竟指代什麼?聖人依其所“則”的又是什麼?前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聯絡全文來看,“河圖洛書”指的仍然是蓍龜之類的祥瑞之物,聖人取法它來創制《易》卦,只有如此理解,才能把前後意思說得通。 《墨子》有曰:“河出綠圖,地出乘黃,武王踐功。”“綠”通“籙”,故“綠圖”與符一樣,亦為帝王受命之物。“乘黃”據考是一種神馬之名。因此其意是說,周文王滅殷興周是天命所歸,故有“河出綠圖,地出乘黃”之瑞兆,武王應天之命,終於伐紂成功。此外,在《管子·小匡》篇中,還提出“河出圖,雒出書,地出乘黃”等三祥之物,亦皆具祥瑞之義。由此我們可以推知,先秦時代的河圖洛書雖然具體形式尚有爭議,但其作為一種聖王接受的祥瑞之物,大體是不會錯的。這一時期有關河圖洛書的記載還看不到後世的龍馬、神龜、伏羲以及種種具體細節,尚帶有原始圖騰的象徵意義。


思想碎片孔子說過“人之初,性本善”嗎?

  《三字經》開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後半段是孔子說的,但是,“人之初,性本善”是誰說的呢?孔子沒說,孟子也沒說,荀子明白主張“性惡”,更不會說了。這句話其實是宋代人說的。我們不談哲學史上的複雜問題,單看這句話,立刻可以察覺“人性本善”的概念有兩大盲點:一是在經驗上缺乏佐證。試問 ...

思想碎片公孫龍的《指物論》

     大家都聽說過“白馬非馬”的故事,而講這個故事的公孫龍,有一本著作叫《指物論》。這本書寫的十 分高度抽象,兩千多年來解雖讀者甚眾,但眾說紛紜,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最難懂的一篇文字。近百年來,由於有了西方哲學包括邏輯學作為比較物件和解剖工具, 《指物論》的解讀有了很大進步,也仍未能完全解開《指物論》的謎團。 ...

思想碎片被誤讀的“刑不上大夫”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法律的標準常常是一件不僅神聖而且神秘的事情。有很多案子的判決會讓他們感到 看不懂。比如一個貪汙犯,貪了幾百萬,甚至千萬上億,結果判的年限並不很長。一個小毛賊,偷了10萬塊,就叫“數額特別巨大”,要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有人說說這是“我們幾千年的封建傳統‘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思想在作祟 ...

思想碎片“始作俑者”是誰?

     我們日常生活常常用到“始作俑者”一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這個 詞最早出現於《孟子》中,其中引用了孔子的話。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所謂俑,就是一種用某種材料製作的與人非常相似的陪葬品,今天我們最熟悉 的莫過於秦始皇兵馬俑了。   孔子如此厭惡發明俑人殉葬的人,自 ...

思想碎片孔子和孟子不一樣

  一直以來,提起儒家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孔孟之道,似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但事實上,只要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實並非如此,施蟄存先生就曾提出過孔孟思想是被後人“捏合”在一起的,其實他們的思想並非一致。   施蟄存先生說:“孔孟思想,是一種思想,還是兩種思想?天下沒有兩個思想相同的人,孔孟思想,畢竟還是 ...

思想碎片學不可以已

  荀子是稷下學宮儒家的一位大師。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稷下學宮度過的。他受學於稷下,成長於稷 下,成熟於稷下,並最終成為稷下學宮中最負盛名的領袖人物。他立足於儒道,匯通百家之學,成為集百家之大成的思想家、教育家。《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 載:“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 ...

思想碎片何謂“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此句出自《論語·陽貨》。這句眾所周知的名言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孔子歧視女性的證據,廣為傳頌。關於這句話的理解也有很多種解釋, 其中主要有兩種比較流行:   一、表述的是孔子的擇婿觀   有學者認為,在《論語·陽貨》這章裡,孔子沒有任何輕視女人的思想。這句話反映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