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扶正“恥”的路標+重塑“恥”文化

扶正“恥”的路標 重塑“恥”文化

  一個“恥”字,中國古代哲人反覆警醒,可為何現代人卻頻頻越過警示線而毫不羞愧?從學術剽竊到醫療腐敗,從教師協助學生高考作弊到飆車撞人後仍大言不慚,“恥感文化”在我們身邊的各個領域一再缺失,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呼喚這種自省力量的迴歸。

  古代哲人言恥,著眼於善惡,即以惡為恥,以善為榮。後人言恥,著眼於成敗,也就是以輸為恥,以贏為榮。這一轉變,就使得“恥感文化”變成了“勝敗文化”、“輸贏文化”。這一重大變化,就像岔路口的一塊警示牌被人轉了一個向,從此中國人開始走向另一個方向。

  餘秋雨先生曾指出,這塊警示牌的轉向,主要源自科舉制度。這一制度對選拔社會管理人才的正面貢獻毋庸置疑,然而它對文人集體人格的損害實在是巨大的。在一千多年間,人們把“考上”和“考不上”作為判斷一個人和一個家庭榮辱的主要標誌,《范進中舉》便是其中生動一例。文化人一千多年的文化體驗,自然而然地沉澱為一種強烈的文化心理,這種價值標準至今影響著人們,從一年一度牽動整個社會神經的高考中即可看出。

  在中國文化的道口上,那塊“以惡為恥”的路牌就這樣轉向成了“以輸為恥”。善惡關乎良心,而輸贏只關乎名利,如此轉向,恐已成為一次集體的心理迷失。更麻煩的是,歷經千餘年,岔路恐怕已被浩浩蕩蕩的人流踩踏成了陽關大道。由此,中國恥感文化的發生質的變化。

  無怪乎,如今大學生論文抄襲,他會說“天下論文一大抄,憑什麼我不能抄”;醫生收了紅包,他會說“付出與報酬不相符,憑什麼不能堤內損失堤外補”;學者拿了廣告費,他也會說“學術獨立又不能當飯吃,憑什麼我不能去販賣忽悠”……這些言語背後,滿是對名利的關注和對善惡的漠視,也是對“恥”的忘卻。

  所以,要使人們找回“恥感”,還當先把“恥”的路標扶正。

靖康恥為什麼稱作恥

  原因:靖康之恥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背景: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影響: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不恥於和恥於的區別

  區別在於:

  1、意思不同:不恥於是不以什麼為恥,恥於是以什麼為恥。

  2、不恥於是不因為某事感到羞恥,恥於是因為某事感到羞恥。

  3、不恥於表明這個人的臉皮厚,不知羞恥,而恥於表明這個人知道羞恥。


許蘭:文化溯源

  中國人是很看重恥感的,恥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思想之中。可以說,中國的恥感文化是儒家恥感文明數千年來積澱的結果。儒家之“恥”的三層內涵儒家極其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理想人格。孔子極力讚揚顏回的“不二過”精神,子路聞過則喜,細分析這中間就存在著恥的問題:道德與人的羞恥感是緊密相連的,可以說羞恥感是人 ...

道德滑坡急需提倡“文化

  近日,一些文化媒體刊登了有關餘秋雨的訪談文章。有小編問餘秋雨: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這一現象在考驗社會的道德底線。你認為公民道德滑坡,可以歸結到讀書少的原因嗎?餘秋雨說:不能這麼說,這事比較複雜。社會公德是滑坡了,重建比較難。在古代,人們認為“舉頭三尺有神明”,總有一種力量在看著人們的行 ...

貴在責己

  知恥,是指羞恥心,即羞於做壞事的羞惡之心,它是人們內心善惡榮辱的標準,它要求人們做事要守仁義,謹言慎行,辨知榮辱。所以,在中國古代思想家那裡,知恥與個人、與民族、與國家是緊密相聯的。   知恥是做人的標準。孟子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是說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無羞恥之心便失去了做人的基礎和前提。正因為如此 ...

駙馬 清代貴族之

  說到古代的駙馬,很多人都覺得那一定是個讓人羨慕的活吧!其實很多的朝代,駙馬也是不容易當的,清代就較為典型。仔細想想也不難理解,娶得可是皇家的女兒,金枝玉葉啊,自然規矩是少不了的。清代的駙馬,比如說固倫公主(皇后生的女兒)每年給銀不過400兩,米400斛;而駙馬為300兩,米300斛。如果與清朝一品大員年薪 ...

輸掉比賽,何之有?

  今天已經是奧運會的第5天了,但國人對其熱情絲毫不減,中國的奧運健兒也屢創佳績。但是相比於以往大多聚焦奧運金牌的報道,今年的媒體似乎也出現了更多的聲音,將許多關注點放在了並未奪冠或者取得好成績的選手身上。更準確的說,國人開始轉變將金牌數或比賽輸贏與國家的榮辱聯絡在一起的觀念,而更多去理解運動員或運動精神。參 ...

之服

  世界上最名貴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也不是羽衣裳;更不是綾羅綢緞、貂皮大衣,而是“慚恥之服”。慚愧知恥是最美的服裝、是最好的化妝品;一個人心中如果懂得“慚愧知恥”,自然能夠散發高貴莊嚴的氣質,所以佛經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所謂慚愧,慚者,怕對不起自己;愧者,怕對不起他人。慚愧就是對自他不好的行為、心念,感覺 ...

古人論“知

  我們常說,禮、義、廉、恥,乃國之四維。自古以來,這四個方面就被認作為支撐國家與民族的四根柱子。其中“恥”尤為重要,知恥就是有羞恥之心,它可以代表一個人的道德與良知的底線,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縱觀歷史,許多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