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撫州客家民風習俗

撫州客家民風習俗

  客家民系很講究古風,有很多傳統習俗。年初一吃羹湯,正月二十“天穿日”做米果糖食,二月十五日花朝吃擂茶,驚蟄炒豆子,清明染青精飯,立夏釀豆腐吃米粉肉,端午節粽子鴨蛋,六月六燒酒狗肉,新谷登場薦新,七月七乞巧吃瓜果,中元節殺鴨祭祖先,八月中秋花月餅剝芋頭,重陽薯包米果,十月初一糯米油餈,臘月初八臘八粥,二十四送灶神過小年,除夕油炸餈粑……

  過年過節如果沒有這些,就沒有節日氣氛。這些習俗,還寓教於樂,灌注了很多知識和期望:年初一吃羹湯,有蔥、蒜、芹這些青菜,蔥表示聰明靈通,蒜則表示精打細算花銷得體,芹是要求一年勤勞年年勤勞。驚蟄炒豆子是提出滅蟲 ,炒豆如炒蟲。中秋剝芋頭喻剝鬼皮,帶有宗教色彩。

  古代遺留下來的風俗,有的漸漸不合時宜,須予改進。比如,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而客家的喜慶宴席周到趨於繁瑣,殷勤接待趨於疲勞“轟炸”,一餐飯有的長達數小時,先茶點,繼麵點,後冷盤,最後熱菜,茶點麵點與正席之間百無聊賴,客套話反覆講過,初次見面的人都成了熟客。

贛縣客家喪葬習俗

  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中原漢民的傳統,如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等。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於肉體,而死後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物件加以信奉。舊時人們對待死人在歸天路上的種種複雜儀式都是以靈魂的虛擬存在為前提的,那死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個生命需要人們去關愛。客家人的喊驚習俗是這一思想的全體體現,當地小孩感冒發燒或其他病症發生時就要由孩子的母親及其他中老年婦女燒香燭喊驚,認為小孩生病是因為靈魂離開了孩子的肉體,及時叫回靈魂孩子就相安無事了。

  古人相信人的靈魂在生前與死後是一脈相承的,人生有現世與來世,由此推斷世界也有陽界與陰界,根據靈魂不死的觀念,人死了以後要進入另一個世界就是那個人們稱作陰朝地府的地方。客家人相信因果報應,認為善惡到頭終有報、多做善事能夠蔭子蔭孫,今世不好死後也能得到好報。諸如此類的說法雖有懲惡揚善之意其本意並不是很壞的,但這迷信說法給人們帶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客家人的喪葬方式多沿用古中原的傳統,以土葬為主,多用棺葬,解放以後隨著政府的倡導逐步實行火葬。另有合葬、撿金(改葬又稱“作風水”)、做生意、野葬等習俗。因篤信靈魂不滅的觀念,舊時客家人對墓穴向來特別重視,一如生人起房,叫“陰宅”,猶重風水,凡築墓葬必請風水先生選日子、時辰、選墓地、看朝向等。

  喪葬禮可以說是人生禮儀中最為繁瑣複雜的一種。它的儀式較多,是其它許多禮儀所不及的。同時,這種禮儀也最莊嚴、隆重。客家人的喪葬儀俗繼承了漢文化傳統的許多突出方面,如孝道、宗法制等,都在這種禮儀中體現出來。同時由於長期流遷以及與當地土著的交流與融合,使得客家的喪禮形成了自己民系獨有的新的特點這些特點體現在客家喪葬儀規上顯得既溫情脈脈,極富人情味,同時也有幾分嚴苛和冷峻。

  送終——客家傳統習俗認為凡人年在六十虛歲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壽終,稱之為“喜壽”,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白喜事”。對於這種正常死亡,家人在心理上、物質上早有準備,兒女子孫都要在死者臨終前日夜守候,跪在跟前聆聽遺囑,哭泣盡哀並燒紙禱拜死者“昇天”,是謂“送終”。客家人對送終一事相當重視以沒能跟老人說上話為終身遺憾,所以聞說父母或其他至親病危訊息一般都要立即趕回,盡最大可能見上最後一面,因此即使不遠千里也要日夜兼程趕回。

  報喪——報喪是指喪家向親戚鄰里報告死訊、喪期、葬期。一般小殮後,喪家即將死訊報告親朋好友,以便他們在大殮及時前來弔唁。報喪的形式有口頭的,也有持卜文的,後世還發展出來在報紙上登卜告報喪。民間一般以口頭為主,即孝子或長孫親往報喪,對那些至親好友尤其是如此,否則禮數不到,對那些較為疏遠的則捎個口信即可。

  裝殮——裝殮是指把死者裝裹、放入棺材。古禮裝殮分大殮(入殮)、小殮。三日小殮,五日大殮,或次日小殮,三日大殮。這也是和所謂三月下葬的舊俗相應的。後世一般家庭停喪時間較短,入殮也就比較及時,大多臨終空好壽衣,第二天便裝殮入棺。

客家飲食習俗

  客家民系很講究古風,有很多傳統習俗。年初一吃羹湯,正月二十“天穿日”做米果糖食,二月十五日花朝吃擂茶,驚蟄炒豆子,清明染青精飯,立夏釀豆腐吃米粉肉,端午節粽子鴨蛋,六月六燒酒狗肉,新谷登場薦新,七月七乞巧吃瓜果,中元節殺鴨祭祖先,八月中秋花月餅剝芋頭,重陽薯包米果,十月初一糯米油餈,臘月初八臘八粥,二十四送灶神過小年,除夕油炸餈粑……。過年過節如果沒有這些,就沒有節日氣氛。這些習俗,還寓教於樂,灌注了很多知識和期望:年初一吃羹湯,有蔥、蒜、芹這些青菜,蔥表示聰明靈通,蒜則表示精打細算花銷得體,芹是要求一年勤勞年年勤勞。驚蟄炒豆子是提出滅蟲 ,炒豆如炒蟲。中秋剝芋頭喻剝鬼皮,帶有宗教色彩。

  古代遺留下來的風俗,有的漸漸不合時宜,須予改進。比如,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而客家的喜慶宴席周到趨於繁瑣,殷勤接待趨於疲勞“轟炸”,一餐飯有的長達數小時,先茶點,繼麵點,後冷盤,最後熱菜,茶點麵點與正席之間百無聊賴,客套話反覆講過,初次見面的人都成了熟客。

  繁瑣不堪的飲食大陣,客家人中產生了一個令人捧腹的故事。說的是恭候客人的過程,先是來了一位,孤坐許久。請客的主人如盼星星月亮,手足失措。廚下的師傅躍躍欲試,多次打聽上菜時間,主人自言自語:“該來的不來”,意思是說應該都來了呀!先來的那一位偶然聽見,非常不達,自以為不屬“該來”之列,藉故離開。第二位客人來了,主人才發現第一位又走了,便道:“不該走的又走了”。第二位客人又誤會是自己不該來的,孤坐少許也離開了。


七夕節民風習俗 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七夕節民風習俗 七夕節有哪些風俗   1、為牛慶生   七夕節之所以有中國情人節的俗稱就是因為傳說中西王母天河把牛郎和織女分開,但是他們不畏艱辛,對愛情的渴望使得他們一年又一年的堅持和等待,在每年的七夕節時,牛郎就會跨越天河去與織女相見,而使得他們相見的關鍵就是牛郎家中的老牛,它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 ...

包羅永珍的客家文化習俗有哪些

  客家人大多都是中原移民過來的,在發展遷徙的過程中,結合了一些土著少數民族的文化,因此成為了現在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你知道客家文化習俗有哪些嗎?類別有是哪些?本期的客家文化帶你去了解。   客家大都是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移民來的。客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數民族,同時將其風俗也吸收、融合於自 ...

客家喪葬習俗淺談,客家喪葬習俗

  人的一生有三次最重要的儀式:第一次呱呱落地,第二次是成家立業,第三次是撒手人寰。葬禮是否用心是對已逝之人的尊重。如今還有著許多的少數民族用著崖葬這樣特殊的喪葬習俗,你知道客家喪葬習俗是什麼嗎?本期民族文化一起了解吧!   不一樣的地方過歲:人在病危彌留時,其子孫要守護在床前待其斷氣。舊時老人過逝時,要祖上 ...

瞭解獨特的客家訂婚習俗

  俗話說得好“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對於一些老時代的老人來說要是孩子長大之後還是單身一個人那就是要落得一個不孝的名頭,哪怕是不想太早結婚,先訂婚也是不錯的。本期小編帶你去城市文化了解客家訂婚習俗。   相識。相識就是男女雙方相互認識。男女雙方見面互相認識,必須選擇好的日子。選擇雙方見面的地點一般不在男女雙方 ...

客家中元祭祀習俗

  在中國傳統的三大鬼節(清明、中元、冬至)之中,清明節祭祖掃墓之俗,是全國較為盛行的。而在贛縣客家地區,特別是農村,則把中元節看得較重,影響也更廣,祭祀儀式也最隆重。   中元節是農曆的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祭祀的儀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祖先(一般上至三代)的遙祭;另一種較為隆重些,是對前一年或當年去世 ...

魚葬習俗折射愛魚護魚民風

   鞭炮聲、鑼鼓聲中,迎面走來了一支特殊的送葬隊伍。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葬禮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條得享天年的鯉魚。   只見一群身著古裝的老者在一位白髮老人的帶領下,神情虔誠朝村中的魚冢走去。進香、叩拜、誦祭文、入葬。魚冢裡又多了一條受村民虔誠祭奠的鯉魚——這就是福建寧德市周寧縣浦源鄉鯉魚溪流傳了八百多年 ...

客家習俗-“新丁”取名

  客家人把新出生的男孩叫“新丁”,給“新丁”取名是一件十分莊重的事。   “新丁”平安降生後,家中大人在家門口燃放長串鞭炮以示慶賀,但此時不安名字。大約過了八九天後,由家中長輩將“新丁”出生的年、月、日、時辰、地點端端正正地寫在一張紅紙上,然後請人排排“八字”,卜算“新丁”的命運。如果“八字”有缺損,則在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