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執政大臣魏獻子把祈氏的領地分為7縣,把羊舌氏的領地分為3縣,委派與提拔一些地方長官。他想啟用魏戊,擔心人家說他偏私,問大夫成傳,成傳認為只要有才德,就不論親疏,關鍵看能不能擇善而從,能不能賞罰分明。
《論語述而》。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執政大臣魏獻子把祈氏的領地分為7縣,把羊舌氏的領地分為3縣,委派與提拔一些地方長官。他想啟用魏戊,擔心人家說他偏私,問大夫成傳,成傳認為只要有才德,就不論親疏,關鍵看能不能擇善而從,能不能賞罰分明。
成語:
1、溫知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2、見賢思齊:指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3、學而不厭:指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4、循序漸進: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
5、欲速不達:指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格言: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博文】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博”字寓意著博學、有才,“文”代表著文化,文學。博學的知識來自於書本,同時也是父母對於孩子的美好期望。
2、【君若】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君”是在封建時代指帝王、諸侯等,在如今也指男士和有魅力的人,“若”字是指如果,假如。此名字十分文雅。
3、【文彬】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文彬出自“文質彬彬”,是指為人非常的有才華,而且有禮貌之意。希望孩子具備這種優點的可以給男孩子取此名。
4、【思遠】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思”字是指考慮,動腦筋,想法之意,“遠”字是指深奧,時間長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要長遠的思考問題。
5、【斐然】
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斐然”是是指有文采的樣子,如成績斐然,而用於男孩名字時,又非常的大氣,體現了有文化,有內容之意。
6、【鬱文】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男孩如郁達夫原名鬱文,女名如翁鬱文,用於男孩名字時,代表著文采斐然、事業蒸蒸日上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