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捨生取義出自論語嗎

捨生取義出自論語嗎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的兼得,捨生取義著也選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論述道德標準和政治節操的說理散文。孟子以嚴肅的態度,莊重的語言,闡述了一個重要的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一個正直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應該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必要時要“捨生取義”,而不能“見利忘義”。不辨禮儀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足取的。

  解釋:捨生取義意為為了正義事業不怕犧牲。常用於讚揚別人難能可貴的精神。

杯水車薪出自論語嗎

  杯水車薪不出自論語,出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為歷代儒客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朽木糞土出自論語嗎

  朽木糞土出自論語。《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一鼓作氣是出自或孟子的

  一鼓作氣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左傳》:《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 ...

麻煩列舉一些出自的成語格言

  成語:   1、溫知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2、見賢思齊:指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3、學而不厭:指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4、循序漸進: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   5、欲速不達:指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

出自中好聽的男孩名儒雅大氣

  1、【博文】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博”字寓意著博學、有才,“文”代表著文化,文學。博學的知識來自於書本,同時也是父母對於孩子的美好期望。   2、【君若】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君”是在封建時代指帝王、諸侯等,在如今也指男士和 ...

擇善而從出自

  《論語述而》。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執政大臣魏獻子把祈氏的領地分為7縣,把羊舌氏的領地分為3縣,委派與提拔一些地方長官。他想啟用魏戊,擔心人家說他偏私,問大夫成傳,成傳認為只要有才德,就不 ...

志士不飲盜泉水出自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出自著作的屍佼《屍子》。原文:“孔子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 譯文: 孔子路過盜泉時,口渴也不喝,因為他憎惡這個名字。舊時人們飲用這句話,表示堅守節操,不汙其行。屍佼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家等思想家,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屍子》中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這是迄今在中 ...

一言而喪邦出自哪一篇

  一言而喪邦出自《論語》子路篇。原文是: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意思是:魯定公又問:“一句話可以亡國,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可能有這樣的話,但有近乎這樣的話。”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哪一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出於《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