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明清科舉考試中的殿試

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三名叫什麼

  1、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三名叫做“探花”。

  2、“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但當時並非是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而後在北宋開寶六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試製度,即於禮部試之後,皇帝再次親試進士,並確定名次。開寶八年,禮部試和殿試分別放榜,標誌著三級考試製度正式確立,“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

科舉考試中殿試考什麼

  殿試題一開始是策問,後來改為詩賦,到明清時,主要仍是策問。殿試的文體,開始是駢體文,皇帝殿試時就時事政治或經義史事提幾個問題,應試貢士須按照駢四驪六對偶工整的句式文體作文。唐中葉以後,詩賦之風大盛,殿試也改為詩賦,規定韻腳象省試中的試貼詩一樣,或五言六韻,或七言八韻,對聲韻格律要求很嚴格。

明清科舉考試中的殿試

  殿試,為宋、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殿試由內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創制,但尚未成定製,宋代始為常制。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


科舉考試的童子是哪三

  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的考試,縣試一般由知縣主持,本縣本縣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結,並且有本縣廩生作保,才能參加考試,試期多在二月,考四到五場,內容有八股文、詩賦、策論等,考試合格後才可應府試,府試由知府或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考試內容和場次與縣試相同,試期多在四月,府試合格方可參加院試,院試又 ...

兩千餘件明清科舉考試墨寶現河南開封

  你知道古代的考生是如何答題的嗎?你知道狀元的卷子筆記是什麼模樣嗎?你知道古代的“准考證”是何物嗎?如果你想了解的話,可以在河南大學校內展出的2000餘件珍貴的筆跡墨寶中尋找答案。   據瞭解,這次展覽以“紅燭業”為主題,共展出2000餘件珍貴的筆跡墨寶,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治學態度和科舉制度發展的佐證物。在展 ...

科舉考試考上鄉試的人稱為什麼

  鄉試:有秀才身份的書生,即可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鄉試是省裡的考試,是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環節。鄉試又叫秋闈,都在秋天舉行。試題由皇帝親定,監考官也是皇帝從中央任命。鄉試競爭十分激烈,一般10到20個秀才中選取一名,考上就稱舉人。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   舉人:是本謂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 ...

科舉考試進士是通過了什麼考試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即殿試的人,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三人,賜進士及 ...

科舉考試級別最高的是什麼

  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進士的第一名,類似今天高考的榜首。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左右,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準,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其中較為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 ...

明清科舉考試等級

  明清科舉考試等級從下而上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院試是各地考生參加縣府的考試,由省提督學政蒞臨主持,及格者稱生員,俗稱秀才.   2、鄉試是省一級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稱為“大比”。如果趕上皇帝喜慶,也會下詔加開,稱為“恩科”。考期一般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 ...

明清科舉考試分為哪幾級

  明清時期的一個典型科舉流程需要經過四次以上的考試:   童子試:合格者為生員,就是秀才,考中了也就“進學”了,國家每月供給一些米,但是要經常受教育部門考核,不合格要勒令退學。   鄉試:合格者為舉人,中舉者一般就屬於後備官員隊伍,可以做官了。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禮部對各地舉人的考試,考中後有資格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