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景頗族筒裙,服飾文化之精髓

景頗族筒裙,服飾文化之精髓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已經看不到原始社會那種衣不蔽體的樣子了,隨之而來的就是服飾文化的快速發展,除了遮擋服飾也具有了更多的功能,反應一個民族的審美和生活水平。筒裙作為景頗族文化裡技藝最精湛的一種,一定會給你不一樣的感受。

  景頗族傳統織錦有筒裙、掛包、包頭、護腿、腰帶、毯子等品種。

  在琳琅滿目的景頗族織品中,工藝最複雜、用料最講究、圖案內容最豐富多采的要數景頗族婦女的筒裙,屬於織錦中的極品。

  筒裙,按織法可以分為機排自序圖案筒裙“安默”和手工挑花筒裙“課洞默”兩大類,按圖案內容、形式、色彩和用途可以分為“可東默”(彩裙)、“默並”(素裙)、祭祀墊毯(“拍剛”,得名於其黑紅相間條紋;“章噴”,得名於其上圖案,兩種構成一個陰陽配對)三種。

  “安默”的圖紋屬於機排圖案,圖案內容固定,種類較少;“可洞默”的圖案是手工挑花製作而成的,工藝相對複雜,花紋圖案可以靈活多變,屬於景頗族傳統織錦中圖案內容最豐富最精緻,更充滿古樸、神秘和原始的織錦,一條筒裙圖案可多達300到400個。

  “拍剛和章噴”是祭祀專用墊毯,出於對鬼的無比崇敬,在這種毯子的製作過程中極其忌諱期間有人死亡,所以製作時加班加點,力求迅速製作完成。祭毯比較珍貴,往往只有富有的家庭擁有,有其獨特的花紋圖案,僅在此處出現。

  “課東默”是彩裙,相對於“默並”而言,可謂“盛裝”,相當於“禮服”,只有在出嫁或盛大的節日、走親串戚、趕集等社交活動時穿著;“默並”屬於日常穿著的便裝筒裙,多用於老年人服裝,圖案簡單而少。

  勤勞的景頗族婦女心靈手巧,他們用毛線織成的筒裙,是她們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景頗族婦女從小就訓練有素,一般七八歲就開始學紡織,到了十五六歲已是織筒裙的能手了。景頗族婦女以那嫻熟的技巧,織成絢麗多彩、生動逼真的各種圖案的筒裙。這種筒裙用羊毛線織成,多為黑底,少數是紅底,上面再用紅、綠、黃、紫毛線織出絢麗精美的圖案。

  他們編織的筒裙,圖案色彩鮮豔,結構組合多種多樣,對比性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深受國內外人民的喜愛。景頗族筒裙圖案取材廣泛,素材來源於美麗的大自然和景頗人民的生活。有的以動物昆蟲為題材,有以植物為題材,還有反映生產面貌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體現了景頗族婦女勤勞、純樸的品質和豪放的性格。

  據統計,單是景頗族婦女筒裙的織物圖案,就達400多種。景頗族筒裙由3塊拼成的。這種筒裙圍在腰上的那面必須是黑毛線織的,不能倒過來,3尺多。今天,景頗族筒裙工藝在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創新產品,深受景頗婦女和緬甸克欽族的歡迎。

佛教服飾文化之僧人穿的衣服叫什麼

  “佛靠金裝,人靠衣裝。”無論多麼邋遢的人都可以依靠著一套衣服打造成一個成功人士。在佛教中的服飾是很單一的,無論是住持又或者是一些寺廟中的普通弟子的穿著大多十分相像。

  那麼,本期佛學入門一起了解僧人穿的衣服叫什麼。

  一般寺廟和尚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騷糞衣,根據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條布縫成的小衣,我國俗稱為五衣,是打掃勞作時穿的;一是七條布縫成的中衣,我國俗稱七衣,是平時穿的。

  一是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縫成的大衣,我國俗稱祖衣,是禮服,出門或見尊長時穿的。三衣總稱為袈裟。袈裟本是一種顏色的名稱,因為佛制僧人必須穿染衣,避用青黃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種雜色,即袈裟色。

  居士服,就是指居士穿的海青。其實,居士服是指居士可以穿戴的服飾,一般稱為俗服。而海青是我國僧團中主要的服裝之一。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比較保守。為了整肅儀容、莊嚴道風,海青雖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還能夠遵守穿用著。晉以後,四眾弟子都可以穿海青。百丈以後,要求更加嚴格。

  不論出家在家,所穿的海青是一樣的。海青雖然是脫胎於漢服,但是它究竟還有一些特異之處。海青的衣領,是用三層布片覆疊縫製而成的;這樣子叫做“三寶領”。在衣領的前面中段,還有五十三行藍色線條;這叫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實際上,無非是為了加強衣領的耐用而已。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開的,而海青的袖口,卻是縫合起來的。

  海青的顏色,一向是以青黑色為主。在家居士只能穿青黑色,只有少數名位崇高的出家長老——如方丈、首座、法師,才能穿黃褐色的海青。在我國的僧團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勝的僧服了。穿著海青,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的場合

  和尚穿的衣服根據場合和材料製作的不同,其叫法也不同:

  一、袈裟:和尚在正式做法事時所穿的衣服叫“袈裟”,是最重要的一種法衣。“袈裟”是梵語音譯,漢語的意思是壞色、不正色、染色、穢色等,因其顏色不正,故名“袈裟”。袈裟如果是用九條及九條以上的布拼接而成,就叫“九條衣”。另外還有七條、五條,共有三種,稱之為“三衣”。

  二、納衣:這是古時對出家人所穿衣服的一種統稱,是文言文,意思是僧衣,納衣有五種:一有施主衣;二無施主衣;三往還衣;四死人衣;五糞掃衣。糞掃衣即拾取人家棄之不用與糞掃一樣的賤物來縫納而成的法衣,為十二頭陀行之一。

  三、海青:海青的款式是腰寬袖闊,圓領方襟,比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出家人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場合所穿,其顏色一般為明黃色或暗黃色。在家佛弟子在做法事時也可以穿海青,但是隻能穿咖啡色、黑色等暗色調的,而不能穿黃色的,以示和在家人的區別。

  【結束語】百衲衣是一種俗稱,從梵語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袈裟,袈裟並不是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夠有能力穿著的,雖然佛教服飾分著幾個種類,但是大多也是相像的。

權威的象徵,龍文化之龍的形成

  龍在我國的文化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這樣神聖權威的龍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而是古人幻想出來的神異動物。那麼,已經有八千多年曆史的龍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龍文化中瞭解一下吧。

  關於龍的由來和形成: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難以捉摸的,模糊思維的直觀性和表面性,使他們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將雲、雷電、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楚;也不會運用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將魚、鱷、蛇、蜥蜴,以及豬、馬、牛等動物的生活習性研究得明白。

  在他們看來,雲、雷、電、虹等,都和雨相關,差不多是一類;魚、鱷、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遊,都和水親近,大體上也是一類;豬喜歡水,馬、牛等也都離不開水--河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

  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麼,和雨相關的在天上彎轉的雲、雷電、虹等,就和與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遊的魚、鱷、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適度,牧草豐茂,穀物有成;雨水乏缺,葉草乾枯,百穀旱絕;雨水過量,人畜受淹,農田泡湯。生產和生活不能不依賴雨水,雨水卻常常讓人們依賴不上。

  再看這些與雨水相關的物象:雲團滾滾翻卷,變化萬方;雷電叱吒長空,霹靂千鈞;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還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長短參差,陰森怪異的魚、鱷、蛇、蜥蜴等等:這一切是多麼神秘,多麼雄奇,多麼可怖可畏啊令人驚懼不已!

  於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個“神物”,主管這一切,總領這一切,支配這一切,排演這一切。這個“神物”,體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膚色是多樣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還應當是有頭有尾的,能起能臥的,擅爬會遊的,彎轉曲折的,快速行進的;總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於變化的,天上可飛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種種“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著特別特別密切關係的。

  關於龍的稱呼:

  該怎麼稱呼這個“神物”呢?人們發現,雨水降臨時,烏雲洶湧,電光閃閃,相伴隨的,是“隆隆”的雷聲;海潮漲落,龍捲風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發出“隆隆”的聲響;而鱷、牛、蟒蛇等動物的吼叫,也和“隆隆”聲接近;而“隆隆”聲本身具備著粗壯、雄渾、深沉和悠遠等特點,給予人的感覺是恐怖、壯烈、崇高和神秘。於是,人們就取其聲,將這個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以“隆”這個音呼之了。

  “神物”的發音是擬聲,“神物”的形象該是個什麼樣子呢?一些人說像魚,一些人說像鱷,一些人說像蛇,還有一些人說像雲,像閃電,像霓虹;也可能今天看像這個,明天看像那個,後天看又像別一個;還可能覺得既是這個又是那個,升到天上就是雲是閃電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魚是鱷是蛇,來到陸地就是豬是馬是牛。模糊思維是不講邏輯、意識不到矛盾的,這種思維容許同一個物體在同一個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容許部分和整體、單數和複數的同一。

  造字的時代到了,需要給這個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個符號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象形為之。那麼,讓這個神物像什麼形好呢?有人說像鱷,就造了幾個像鱷的“龍”字;有人說像蛇,就造了幾個像蛇的“龍”字;還有人說像閃電,就再造幾個像閃電的“龍”字;另有人說身子像鱷像蛇還像閃電,頭卻像馬像牛還像豬,那麼就造幾個像這像那像……的“龍”字好了。於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樣的“龍”字。後來,逐漸演化,直到最後簡化成如今這個“龍”。

  先民們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將自己的對身外世界的畏懼、依賴、疑惑、想象、崇拜等等,都貫穿、投注、體現到龍的模糊集合中了。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龍無疑是古人的一種藝術創造。它是從魚、鱷、蛇和雲、電、虹等一個個具體物象而來,經過由眾多人參與的模糊集合,形成一個建立在各個具體物象之上,又蘊含著各個具體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過程,是“美”的因素集納的過程,用一句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其間滲透著、灌注著古人的神話猜想、宗教體味、審美快感和藝術情趣。


民族服飾文化漢服的文化意義有哪些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那麼他又什麼文化意義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 ...

... 皇帝皆有嗜茶以致宋徽宗 ... 已成為整個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飲茶成為宮廷日常 ... 自然地將用於朝儀因此茶在國家 ... 。至於祭神靈宗廟更為必備物。黃 ... 設茶床皇帝出巡所過地賜父老 ... 契丹使者辭行宴會上有賜茶酒辭行日亦設茶 ... 的專利至於民間雖然也飲茶文化幾乎是不沾邊的宋代城市集鎮大興 ... 夢華錄》載開封潘樓東有“從行角茶坊”而在 ... 茶相問動靜。”“客來則敬茶”禮 ... “客來敬茶”風遍及全國已成為中華民族的 ...

     宋朝一建立,便在宮廷興起飲茶的風尚。從宋太祖起歷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還親自作《大觀茶論》。這時茶文化已成為整個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飲茶成為宮廷日常生活內容,考慮全國大事的皇帝、官員,很自然地將之用於朝儀,因此,茶在國家禮儀中被納入規範。至於祭神靈,宗廟,更為必備之物。黃庭堅《謝送壑源揀茶》 ...

奶茶文化奶茶的發源地爭論不休

  有人說奶茶來源於英國,也有人說奶茶來源於臺灣,就此論而爭吵不休。那麼奶茶到底最早的發源地是哪裡呢?到底是英國還是臺灣?就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看吧!一定會告訴你想要的答案!   奶茶,最早期源於英國,在英國時還不叫奶茶,只是人們在喝茶時喜歡把奶加到茶中。後來等奶茶有了奶茶這個名後,真正的奶茶就正式源於臺灣了 ...

佛教服飾文化:海青是什麼海青是什麼意思

  在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中的海清,本來出道已經七年之久,卻意外在這部電視劇中走紅全國。而撞名的不僅僅是人與人,海清也常被人認錯字認為是佛教文化中的海青,海青是佛教服飾中的一種用詞。   那麼,本期佛學入門一起了解一下海青是什麼意思。   海青為我國佛門僧俗二眾禮佛時所穿的衣服,本屬於寬袍大袖的唐裝,身腰 ...

佛教服飾文化:縵衣的穿法如何搭縵衣

  在佛教中有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服飾,正如同代表著他們的地位一樣。在皇朝上只有皇帝的衣服身上才能夠有龍,而在佛教文化中不一樣活動中的佛徒都有著不一樣的衣著以及是所代表著事物。   那麼,本期佛學入門一起了解縵衣的穿法。   縵衣音譯缽吒。僧衣的一種。橫豎割截而縫綴,有如田畝分畦之袈裟,稱為田相衣;整幅而不割截之 ...

佛教服飾文化:海青有什麼講究海青的顏色

  在佛教中不同的儀式,不同的等級都穿著的衣服大同小異。海青就是佛教中一種常見的服飾,不過海青在不同的等級之間也有著很多的差別,海青在穿著方面更是有著很多注意事項以及講究。   那麼,本期佛學入門一起了解一下海青有什麼講究。   現今的海青顏色有二:一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禮佛時所穿;一為黃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 ...

中日服飾文化差異漢服與和服的區別

  漢朝的服飾也是繼承的秦制的漂亮的服飾,而和服也給人一種很獨特的視感,本期民族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日服飾文化差異之漢服與和服的區別。看你最喜歡哪種風格。   日本和服是由中國的漢族服飾發展而來,所以在日本被稱為“吳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對吳服的稱謂。和服與漢服同源,有些相似,所以漢服往往被誤認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