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曲劇文化了解:河南曲劇的角色行當

曲劇文化了解:河南曲劇的角色行當

  曲劇是在河南早期的曲藝鼓子曲和踩高蹺的形式上發展而成的,因此它的角色行當在這樣的發展基礎中也有了一些變化,由早期的角色到最後行當的完整建立。那麼,曲劇都有哪些角色行當呢?一起到曲劇文化中瞭解看看吧。

  早期的河南曲劇在表演上繼承了高蹺曲的歌舞身段和行當分工。

  高蹺曲一般有五個角色:老婆(老旦)、媳婦(青衣)、姑娘(小旦)、相公(小生)、和尚(醜)。和尚經常兼扮演老旦,並且有時還會增加諸如“二姑娘”、“瞎子”等配角行當。早期的河南曲劇無論演什麼戲,角色一般不外乎以上五種主要形式。

  早期演出時,劇中的人物出場,一般開始時都是背對觀眾,走至臺中心後才轉身亮相,然後踩著“大起板”的絃樂伴奏節拍跑“剪子股”圓場,形式與踩高蹺時的打場子相同,必須跑完四十八板再進行正式演唱。曲劇的動作、身段、架勢還基本保留著高蹺曲舞姿的原型:表現為不停地前走和後退,而和尚或瞎子(丑角)則在其間不斷地插科打諢。

  1933年,曲劇流傳到河南中部周口和東部開封一帶。到抗日時期,又流行於陝南和鄂北。在流傳的過程中,隨著上演的劇目的豐富,曲劇在吸收了豫劇、京劇、越調、漢劇等兄弟劇種的表演藝術後,才逐漸建立起生、旦、淨、醜完整的各行當,並出現了一批較有成就的演員。

  旦行

  是曲劇各行當之首。因早期大多演出“三小戲”,又多以旦角為主,所以河南曲劇的旦行名角頗多,在表演藝術上也各具特色。建國前的演出,旦角多由男性來扮演,較著名的演員有許文興、胡定、李金波、朱天水(藝名香水)、李九常等;建國後曲劇又培養了諸多女演員,象張新芳、王秀玲等在表演藝術上就較有成就。

  朱天水人稱“洛陽迷”,表演時嗓音細膩、音色樸素自然,唱腔甜美,聲情並茂,以演劇本《藍橋會》著稱。許文興擅長表演農村少女形象,當時有“活閨女”之美譽。胡定(青衣)擅長於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時穩重大方,擅長演出的劇目有《遊龜山》等。

  張新芳的表演形式樸實、真切,唱腔講究吐字歸韻,擅長應用“大閃板”方法,所演出的《陳三兩爬堂》一劇,成功地塑造了陳三兩的形象。李九常表演風格細膩,所演的《風雪配》中場景姑娘做針線活,從合線、抖線、咬線、紉線、納鞋底乃至不慎而導致針尖扎手的過程,表現得細緻入微、極其逼真,各環配合也絲絲入扣。

  生行

  大多以小生為主,表演時一般以文生、空生一類角色居多,沒有武生。從40年代曲劇開始演出“袍帶戲”後,發展了鬚生。小生朱六來在河南曲劇發展的初期,在沒有鑼鼓伴奏的情況下而創造出一套載歌載舞、柔和自然的表演藝術,使曲劇的表演突破了高蹺曲的傳統程式。鬚生海連池、馬琪均以表演質樸,並富於生活氣息見長。後者的所演《寇準背靴》中的寇準,在臺步、水袖、髯口、帽翅等技巧的運用方面,有頗高的造詣。

  醜行

  在曲劇發展的早期,作用僅限於插科打諢、逗人取笑。發展自王振東開始,注意從人物的性格出發,逐漸向唱做並重方向演變,形成了諸如娃娃醜、正醜、官醜、惡醜等不同型別的丑角。例如王慶生,在以丑角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就有過頗多創造。

  淨行

  自張廣耀、李雲城開始,逐漸成為河南曲劇的專行。他們從“陽調”中分出淨角的專門唱腔。建國後,謝錄專攻黑頭,以《鍘美案》、《下陳州》等劇而享名。

呂劇文化了解:呂劇的角色行當介紹

  呂劇的角色行當體制是按照生、旦、淨、醜四大行當劃分的,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其它地方劇種的影響,使得其表演藝術變得更加豐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呂劇文化中一起去了解它的角色行當吧。

  呂劇在化裝揚琴時期表演形式比較簡單。多是幾個人搭檔,演唱一些故事簡單、角色又少的劇目。如《王小趕腳》、《光棍哭妻》、《三打四勸》等。

  演唱時坐成八字形,揚琴居中,其他樂器分列兩旁。演員各持樂器,自拉自唱。演唱者根據其演唱技能和自然條件來劃分角色。此時雖已有生、旦、醜等角色的分工,但並無嚴格的行當區分。藝人們將這種狀況稱之為“有腳色,沒行當”。

  呂劇傳統的舞臺表演中生活動作較多,少有成套的的表演程式。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由於受五音戲、萊蕪梆子等地方劇種和京劇的影響,使呂劇的表演藝術得到豐富和提高,角色行當體制也日趨完善,但仍保持以“三小戲”為主體的演出特點和生活化的演出風格。

  呂劇的角色行當體制是按照生、旦、淨、醜四大行當劃分的。

  生行:

  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諸行

  小生多扮演劇中年輕公子、儒生,以念唱為主,唱腔講究情緒變化,行腔自然,注重褶片、水袖、摺扇等功夫。如《王定保借當》中的王定保、《借年》中的王漢喜等人物;

  老生飾演的角色多戴黑三髯,故又稱鬚生、胡生。其所扮角色多為劇中正派人物,表演穩重大方,要求唱腔渾厚,注重褶片、袍帶、髯口、帽翅等技功。如《打焦贊》中的楊六郎、《玉清樓》中的宋江;

  娃娃生為扮演戲中的兒童角色,表演天真,念唱爽朗,另須具備一定的武打功夫。如《穆桂英掛帥》中的楊文廣等;

  武生系扮演劇中的武士、俠客一類的角色。注重腰腿功和刀槍把子套路。

  旦行:

  包括青衣、花旦、閨門旦、彩旦、武旦、老旦等類青衣,扮演成年婦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暢、字正腔圓、清亮細膩,並具水袖、圓場功夫,表演時情感充沛。如《小姑賢》中的李榮花、《井臺會》中的藍瑞蓮等;

  花旦,扮演活潑熱情的青、少年女性角色,要求唱腔甜潤,吐字清晰、身段靈活嬌俏。如《姊妹易嫁》中的張素花、《王小趕腳》中的二姑娘等;

  閨門旦,扮演未出閣的大家閨秀或貧苦人家有教養的妙齡少女。道白注重聲韻,唱腔委婉纏綿,形體端莊,注重水袖、摺扇等功夫。如《逼婚記》中的洪美蓉等;

  彩旦,又稱彩婆子,扮演滑稽、狠毒、搬弄是非的婦女,其表演動作及臺詞多源於生活。如《小姑賢》中的刁氏、《龍鳳面》中的後孃等;

  武旦,扮演劇中有武藝的女子,要求身段輕捷靈活。如《打瓜招親》中的陶三春、《打焦贊》中的楊排風等;

  老旦,扮演劇中老年婦女,表演側重老態,要求唱做唸白穩重大方。如《穆桂英掛帥》中的佘太君等。

  淨行:

  呂劇中以花臉行為主要角色的傳統劇目較少,僅有《王定保借當》中的李武舉、《溫涼盞》中的洪彥龍等幾個花臉角色,尚未形成該行當獨有的成套表演程式。新中國成立後該行當的角色才逐漸增多,如《打焦贊》、《打瓜招親》等劇中的武花臉表演。

  醜行:

  包括小丑、老醜、武丑

  小丑多扮演劇中不戴髯口的醜行角色。其表演生活氣息濃厚,語言豐富通俗,道白多用鄉音方言。常扮演劇中詼諧、刁鑽或奸猾等不同性格的角色。如《王小趕腳》中的王小等。

  老醜主要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表演生動風趣。如《洗衣記》中的田二洪等角色。

  武丑角色在呂劇傳統劇目中並不多見,只是後來由於移植吸收其他劇種的劇目才逐漸形成該行當。

紹劇文化了解:紹劇的角色行當

  紹劇,浙江三大劇種之一,已有300多年曆史。在紹劇中,其藝人的角色行當共13種,有“十三先生”之稱,分為白臉、花臉、旦三堂。那麼,其具體的角色行當劃分是怎麼樣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紹劇文化中去了解吧。

  紹劇角色行當分為三檔(藝人習稱“三堂”):白臉堂,包括老生、老外、小生、副末(也稱副老生);花臉堂,包括大花臉(也稱淨、大面)、二花臉(也稱副淨或二面)、小花臉(小丑)、四花臉;旦堂,包括正旦、花旦、老旦、作旦(具武旦性質)、五旦(宮女旦兼男角)。

  此十三行也稱“十三先生”,分工細緻,職責明確。至民國初年,白臉堂增加了幫小生、外末、六白臉;花臉堂增加了副大面、五花臉,合稱“十八子弟”。各行角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戲。

  1、生行

  稱為正生,扮演中、青年男子。外(老外),系“生外之生”,專扮演老年男子;末為“生之末”,扮演中、老年男子中的配角;小生原只扮演青年男子的配角,生行一般俊扮不塗花臉,故又稱“白麵堂”,但也有少數開花臉的戲。生行早期尚有小外、小末等角色,亦即後期紹劇中的“六白臉”。

  清中葉以後,亂彈、皮簧勃興,描寫男女愛情婚姻的戲增多,小生由次要變為主要,正生成為老生的專稱。自此,生行基本上形成小生、老生、老外、副末四行當的格局。

  但仍無文武之分,要求演員文武不擋,做打皆精。清末葉以後,紹劇這一古老劇種為求得生存和發展,多演武戲,因而出現了“武生”一角,並僱用了一批翻筋斗配打的角色,稱為“武手下”或“武行”。

  2、花臉行

  很早就形成大花臉(淨)、二花臉(副)、三花臉(即小花臉,醜)、四花臉等四色花臉的格局。後期由於角色增多,增添“五花臉”。大花臉所扮演的角色較多,有忠有奸,有正有反,上至帝王權貴,下至乞兒龜奴,幾乎無其不有。

  若以其所抹花臉分之,計有紅、黑、白、花四類:紅臉多為英勇忠義之士,黑臉多為憨直剛毅之人,白臉多為奸刁卑俗之徒,花臉(雜色臉)多為兇殘邪惡之輩,二花臉介於淨、醜之間,亦淨亦醜,亦文亦武。

  二花臉(副)擅飾憨厚蠢笨的角色,小花臉(醜),舊俗在戲班中地位最高,能代表老郎(戲神)在班中執法,待客、議事,乃至引路、開飯揭鍋蓋,均須小花臉領頭。

  其扮演的角色,忠奸善惡,男女老少,幾乎無所不包,且文武不擋。小花臉亦兼演彩旦,如《碧桃花》中的牢婆,《牡丹記》中的皮氏等。四花臉,為花臉行的次要角色,如《水擒龐德》中,大花臉飾關羽,二花臉飾周倉,四花臉則飾龐德;《碧桃花》中小花臉飾牢婆,四花臉則飾配角牢頭。

  四花臉在較多戲中則扮演奴僕、家將、皂吏、報子之類。大花臉唱唸均用大嗓,不僅要求洪亮,且應有翻滾之聲,因聲如滾雷隆隆和巨浪翻騰,稱為“滾喉”,亦稱“水底翻”。

  小花臉用“堂喉”(真嗓),但說白常用“子喉”(假嗓)與“堂喉”結合,有時突然翻高八度,以增強風趣詼諧的效果。二花臉用嗓近於大花臉,四花臉則與小花臉接近。

  3、旦行

  早時只有旦(正旦)、貼(亦稱作旦)、夫(老旦)和小旦四色,正旦與正生相配為男女主角;清中葉後,正旦的地位為花旦所代替,與小生相配,成為男女主角,正旦則成為專飾中年婦女的配角;後因武戲增多,又添“武小旦”一色。

  清末以後,旦戲增加,各劇種又都增添了“三手旦”(或稱“三梁旦”)一色;使旦行多至七個角色。花旦專演年青女子,唱做俱重,文武兼能。因其在許多戲中挑大樑;故亦稱之為“大梁旦”、“當家旦”。

  貼旦亦稱作旦,亦扮演年輕女子,常為花旦之配角,故有人稱之為“二梁旦”。但貼旦專工唱,花旦更重做,故貼旦仍有其所長和特色。如《西廂記》中花旦飾紅娘,貼旦則飾崔鶯鶯;正旦主要演中年婦女,還常兼演次要小生;武小旦專演旦腳武打戲,如《打店》中的孫二孃,《白蛇傳》中的小青等。

  老旦專演老年婦人,由於演武戲時,老旦戲少,故老旦常兼其他次要角色,且與雜腳同為龍套的頭和尾。三梁旦(三手旦)為旦腳中次而又次者,常演一些丫鬟、宮女等角色。

  小旦因每戲結尾大團圓時,常頭披紅巾充新娘拜堂,故又稱“拜堂旦”,多由學徒擔任。


揚劇文化揚劇的角色行當

  揚劇主要流行於蘇中、蘇北、蘇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屬於地方小戲,但其角色行當齊全,有生、旦、淨、醜。各大類別的劃分、作用也十分明顯。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揚劇文化中瞭解其角色行當吧。   在花鼓戲、香火戲並行時期,花鼓戲以旦和醜為主,香火戲則重生角。在花鼓戲中,醜一直居於主導地位。當時花鼓戲大多在廣場演出 ...

曲劇文化黑頭唱腔的簡介

  在曲劇的唱腔中,黑頭唱腔是一大特色。其剛勁雄渾的氣勢和鏗鏘有力的力度是黑頭唱腔的一大特點。那麼,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到曲劇文化中去了解關於黑頭唱腔的內容吧,看看它的產生及其發展都是如何的。   據偃師縣曲劇老藝人張桂林回憶:1943年前後,由朱六來、朱雙奇、蘭輯吾、耿庚辰、溫如意、李運成、張桂林、張光旭、 ...

蒲劇文化角色行當之生行簡介

  在蒲劇的角色行當中,有生、旦、淨、醜四行,行當中的角色也會根據演員的技藝高低和影響程度來劃分不同的人物表演,演員知名度高角色也就更大。今天,就先讓我們一起到蒲劇文化中瞭解其生行的主要內容吧。   生行   在這些腳色行當中,生行中的鬍子生為最主要的行當,一般戲班以其為挑班演員,故稱之為挑大樑的,在戲班中所 ...

揚劇文化揚劇的經典劇目

  揚劇隨時地方小劇種,但在新中國成立後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各大優秀劇目名滿大江南北,有這多轟動全國戲曲界的優秀劇目。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揚劇文化中去了解關於揚劇的經典劇目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江都的揚劇事業蓬勃發展,江都揚劇團排演數百出劇目,《香羅帶》、《玉晴蜓》、《喜娟》、《修匾記》等優秀 ...

揚劇文化揚劇的曲牌運用

  揚劇,以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又吸收了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起來,其唱腔曲調有100多種,常用的有20多種,對於曲牌的運用也很有特點,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揚劇文化中瞭解吧。   現代揚劇音樂對於曲牌的運用,大致有以下四種方式:   1、一曲多唱。同一曲牌,在節奏、旋律上作適當變化,以表現 ...

紹劇文化紹劇香羅帶劇情簡介

  《香羅帶》是紹劇的傳統劇目之一,講述的是守備唐通,誤疑妻林慧娘與書生陸世科私通,後瞭解情況的故事。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紹劇文化中具體瞭解關於紹劇香羅帶的劇情介紹吧。   劇情簡述:   寫守備唐通,為兒子林官聘書生陸世科為師。一日,陸畏寒臥床,林官取其母棉被為先生禦寒,又以其母之香羅帶捆被。唐通至 ...

揚劇文化揚劇的發展與演變

  揚劇的產生最早是由以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後吸收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起來。那麼,在揚劇的發展過程中,都有什麼樣的演變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揚劇文化中去了解吧。   揚劇最早的源頭,要上溯到江都一帶的花鼓戲和香火戲。花鼓戲有兩個角色,分別為小面(小丑)和包頭(小旦)。   演出時先由全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