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朔州的信仰習俗

朔州的信仰習俗

  天 地

  春節過年,家家買一張“天地爺”畫,印有天公地母龍騰,中間牌位是“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10字,在當院裡供奉天神地祗,再砍一枝松柏綁在桌上或甕上,下面壓一大塊炭,把神像靠在樹身,便燒香上供。對聯是“天高懸日月,地厚載山川。”橫楣“萬靈”。也有人家不貼對聯,正月初一請,二十日夜送(燒掉)。舊社會結婚時,也擺天地神燒香禮拜,俗稱拜天地。

  後 土

  上天后土,古稱大地為后土,土為群物之主,故稱后土。傳統陰陽學中天為陽地為陰,天父地母,故后土為女神,后土娘娘總管大地。土神、土地.城隍等乃分職小神。民眾祈望“后土娘娘佑,世上家家富。”山裡有山神,地方上有土地神,城市裡有城隍神。

  三 官

  三官為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亦稱三元,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各地有三官廟(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逢三元祭祀。

  日月星辰

  俗傳農曆三月十三為太陽生日,簡而祭之。八月十五為月神祭日,民間盛行,祈求月老成全男女婚姻。對福祿壽三星,民間多敬奉,除窯上立有星樓外,戶戶廳堂都掛有三星中堂年畫,橫聯“吉星高照”。崇拜北斗七星,文曲星,武魁星,村村有閣樓,還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太歲等星神。

  風雨雷電

  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人們以神靈崇拜。風伯,雨師、雷公、電母等無專廟,以龍王廟代之,廟中壁畫上常畫有風、雨,雷,電諸神,山石河井山區多建山神廟,山民們祈求保佑砍柴、放牧、狩獵、挖藥材平安,人畜不受野獸毒蛇傷害。村野路口、十字街頭、建築物上,多裝石刻“泰山石敢當”,認為可擋煞氣。汾河沿岸村民,多敬汾河神臺駘。龍子祠,敬水母娘娘。東亢溫泉等地,多敬水神泉神,無泉之地人們多敬井神。

  祖神信仰

  臨汾民間普遍供奉與生活利益休慼相關的六路俗神和各自行業的祖師、人神,他們都有特定的形象。六路俗神:灶君,財神、家堂,土地.門神、牛馬藥王。

  關 老 爺

  關公民間稱關老爺,他重忠義,司命祿,佑科舉,消災病,避邪惡,祈甘霖,保豐收,進財寶,護商賈。帝王尊為關公,關帝,商賈多供奉。

  堯 神

  市南有規模宏大的堯廟,每年春夏之交逢廟會,四月二十八為堯的生日,堯為聖王明君千古民師帝範,官方民間都要祭祀。縣東七十里堯陵,每年春秋二祭,並逢廟會。臨汾人以堯都平陽而自豪,稱堯的傳人。

  喜 神

  相傳為唐玄宗,梨園之祖,戲曲藝人敬奉:民間結婚時,由陰陽先生推測喜神方向,去到村邊迎接。有元旦凌晨接喜神的竹枝詞曰:“粘戶紅箋墨色新,衣冠揖讓藹然親,香燈提出明如海,都向村前接喜神。”

  老君火神

  煉丹的、燒窯的,挖灶的,煉焦的,打鐵的、冶煉的.鑄造的,分別供奉老君和火神,或二神都供獻。因為老君什麼也管,火是生意之本。現地區群藝館即當年火神廟地址,劉村的火神廟,頗具規模,很有名氣。

  送子觀音

  送子娘娘多為婦女敬奉,祈求救苦救難,超凡脫俗;賜福送子,兒孫滿堂。

  姜 太 公

  亦稱高神,無廟無堂卻管著所有的神。相傳他居大樹上,所以砍伐樹木者,只要用紅紙條寫上“姜太公到此諸神退位”,3日後便可砍伐;或建房屋立木上樑,則寫“太公來此上樑大吉”。

  廁 神

  也叫茅居神,過去民間禮之。傳說為唐代何媚,字麗卿,壽陽刺史李景害死何媚之丈夫並納何為妾,後李景夫人於正月十五害死何媚於茅房,天帝哀其不幸,封之為廁神,流傳民間。

蒙古族人的信仰習俗

  崇拜天地

  蒙古崇拜天地族對天地十分崇拜,喻天地為父母。以為天是偉大而神聖不可侵犯的,它支配著世間的一切。大地哺育萬物,是萬物生長之源。因此,在一些重大活動乃至日常生活中,對天地很崇敬,如熬好奶子,首先向天地潑灑敬祭;喝酒時,用無名指蘸酒,朝天地彈灑後,才能自飲;吃咒發誓時,向天地表明心意等等。如遇乾旱無雨或人畜疾病流行,要祭祀天地,請求天地保佑,開恩賜福。

  祭山神

  蒙古族以為山有山神,掌管一個地區的風雨和福禍。在蒙古族地區,高山的山尖和牙豁立有峨博,每年定時舉行祭祀峨博的儀式,祈求山神保佑人畜兩旺,水草豐盛。

  祭海神

  蒙古語稱海為 爾迪尼達賴 ,意為世界上最大的神聖之物。以為大海是無比純潔的,不能往海里倒髒水,扔髒東西,也不能亂動海水或打撈海生物。他們認為海里有海王,海王神通廣大,掌管著海水的漲落,假若不慎惹怒海王,就會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災難。所以,人們對海進行祭祀。

  火神祟拜

  火有神靈的概念存在於青海蒙古族中,他們以為火有驅逐邪惡之功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傳統觀念裡,它也是一家之主 灶神的化身,主一家之興衰。平時在飲酒或吃肉時,向火中點撒一些,以敬火神。過年時專門設供品敬祭。分家另過的夫妻回父母家時,妻子首先向灶神叩拜。禁忌往火裡倒水、用刀子等尖硬物捅火。

  發誓

  解放前,蒙古族地區流行的一種審判方法。即設壇供佛,被告人向佛發誓,駁辯指控,即可認定無罪。 發誓 是古代民族生活習慣的殘餘,當時的人們相信語言有魔力,承認並相信萬物都有它主宰的神,都有靈魂,所以它適應於當時的社會。人們在結交、結拜、結盟、約會、約定某個事時都要發誓,並且把發誓看作是一種神聖的舉動,不得反悔,若有失誓言者,他將會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使他在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拜神佛

  蒙古族是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對宗教領袖和活佛,特別尊敬和崇拜。老人們認為人間最偉大、最值得尊敬的人,便是宗教領袖和活佛;活佛天生就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知識、出眾的才華,知道現在,還能知道過去和未來,是人間最萬能的人。如果平民能受到他們的摩頂,就會得到幸福和平安。因此,老人們克服一切困難到活佛所住的地方頂禮膜拜,向佛爺虔誠地敬獻出一切珍貴的東西。

  搏齊

  蒙古族最早時,信仰原始宗 薩滿教。主持教儀的人,蒙古語稱為 博 或者 博齊 ,意為男巫。據說蒙古族最早期的法師是由女人充當的,稱其為 薩瑪幹 。現代蒙古語詞彙中 薩瑪幹 一詞的意思是指老年婦女。 博齊 和 薩瑪幹 有專門的法器和法衣。平常為人 驅邪治病 ,其方式是,口唸咒語,手舞足蹈,裝出鬼神附身的樣子。蒙古族薩滿教巫師所念的咒語,在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得到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最後發展成為蒙古族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一一蒙古族民間祝讚詞。

流行在黑龍江的信仰習俗:送燈

  流行在黑龍江一帶的信仰習俗。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麵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麵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麵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裡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

  然後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送燈時,以誰先點燃為吉利。往墳地送燈的人,點燈時必須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別人的火柴點燈,認為祖先看不見光明。點燈時要邊點點說:"正月十五來送燈,送金燈、送銀燈、送鐵燈,有兒墳前一片明,無兒墳前黑洞洞。有心來偷燈,偷個大鐵燈,背也背不動,天冷地滑鬧個抑歪蹬,大布衫燒個大窟窿。"元宵節晚上,因為家家送燈,所以路口、野外墳地一片通明。送燈的習俗,在黑龍江偏遠山鄉至今還有遺存


流行在黑龍江的信仰習俗-送燈

  流行在黑龍江一帶的信仰習俗。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麵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麵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麵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裡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 ...

乳源信仰習俗

  乳源古時的客家人迷信之風甚盛,一條河、一個山岩、一棵大樹,都可成為崇拜的物件。幾乎每個村莊都建有神壇和寺廟。乳源客家人的習俗有祈雨、作禾福、許願、安龍、打醮、賽神、祭祀、占卜、求籤、算命、看風水、嬰夜啼(驚哭)、喊魂、虎符等。 ...

堯都信仰習俗

  天 地   春節過年,家家買一張“天地爺”畫,印有天公地母龍騰,中間牌位是“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10字,在當院裡供奉天神地祗,再砍一枝松柏綁在桌上或甕上,下面壓一大塊炭,把神像靠在樹身,便燒香上供。對聯是“天高懸日月,地厚載山川。”橫楣“萬靈”。也有人家不貼對聯,正月初一請,二十日夜送(燒掉)。舊社會結 ...

單縣信仰習俗

  建國前普通訊仰神靈,供奉天爺、財神、關帝、佛爺、菩薩、土地爺等。迷信鬼魂,人有病說是鬼附身、鬼作怪,夜間走路怕遇惡鬼。信仰靈物,說狐狸是“狐仙”,蛇是神蟲,喜鵲、燕子是喜慶飛禽,烏鴉、貓頭雁是主不吉。碰到烏鴉叫認為要有倒黴的事,夜裡聽到貓頭鷹叫認為要死人。大樹古樹,認為有精靈存在。有人在樹上披紅掛綵,燒香 ...

流行在黑龍江的信仰習俗:送燈

  流行在黑龍江一帶的信仰習俗。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麵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麵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麵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裡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 ...

黑龍江的信仰習俗:送燈

  流行在黑龍江一帶的信仰習俗。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麵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麵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麵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裡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 ...

佤族概述(習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   人口為351974。   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及其周圍山區。佤族是雲南的獨有民族之一,1998年全省佤族人口有36.64萬人,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2.76%。佤族主要分佈在瀾滄江、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地帶。從行政區劃上來說,佤族主要居住在臨滄地區的滄源縣、耿馬縣、雙江縣、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