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極具地域特色且技藝獨特的寧海平調

極具地域特色且技藝獨特的寧海平調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新事物新文化的不斷產生,一些古老的地方戲曲發展緩慢且艱辛,甚至瀕臨消亡。寧海平調是寧波古老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寧波文化中的代表性戲曲。中國有名又有特色的戲曲那麼多,那麼寧海平調又具有怎樣的特色呢?

  藝術特色

  耍牙絕活:“寧海耍牙”是寧海平調錶演中獨具的一門絕活兒,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口含四顆、八顆甚至十顆野豬獠牙,在口內,時而快速彈吐,時而刺進鼻孔,時而上下左右歙動,或有兩顆刺出鼻孔,尤其是有兩顆牙始終藏於口內,仍要唱、做、念、打,這一絕技稱為“絕活”,可與四川變臉媲美。此技相傳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為老藝人楊先達(藝名紅毛老生)所擅長。

  另外有些表演技巧如老藝人劉乾木(小丑)的“雀步”,葛時煙(小生)的“抱瓶滑雪”“一馬雙鞍”“買菜吐紅”等,均有較高難度,也是寧海平調一大演技特色。它是一種粗獷中不失細膩、野性中凸現靈動的“變口”技藝,主要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等幾個步驟。藝人取200公斤以上的雄性肉豬下顎骨上獠牙含在口中,以舌為主要動力,而用齒、唇、氣的各種活動輔助表演。這種表演以精湛的“變口”功夫和狂放的身段配合平調的“三大一小”及“將軍令”等曲牌,塑造出劇中獨角龍不可一世的驕橫之態,令人歎為觀止。

  寧海平調中的耍牙技藝獨特,程式講究,看似輕鬆,實則是一門苦功,每一代傳人都要經歷艱苦的練習過程方能掌握。新中國成立後,耍牙在傳統的基礎上得到改進提高,由原來的六顆耍發展成十顆耍,贏得了廣大觀眾的一致讚譽。

  主要劇目

  平調傳統劇有100多出。大型戲有“前十八”和“後十八”。“前十八”以家庭戲為主,劇目為:《雙合緣》、《雙巧緣》、《仁義緣》、《雙龍鎖》、《分玉鏡》、《雙玉佩》、《碧玉管》、《鴛鴦帶》、《鳳頭釵》、《玉龍鏡》、《掛玉環》、《迴圈報》、《雙金花》、《葵花配》、《報恩亭》、《節義報》、《白玉環》、《四喜緣》。

  “後十八”題材多樣,劇目為:《三星爐》、《贈錦裘》、《白雀寺》、《鬧陰陽》、《七俠圖》、《孔雀裘》、《朱仙鎮》、《忠嶽傳》、《鬢蓬山》、《游龍傳》、《小金鈾》、《三鳳配》、《義冤報》、《合香緣》、《洗怨錄》、《巧姻緣》、《龍虎緣》、《鬧金鐘》。

  解放後曾演出的尚有:傳統劇《金牛嶺》、《潞安洲》、《天門陣》、《秋漢宮》、《白門樓入《御筆樓》、《百花贈劍》、《貴妃醉酒》、《陳琳救生》、《偷詩趕船》等;移植的古裝戲《碧血揚州》、《三請樊梨花》、《餘太君斬子》、《白蛇傳》、《劈山救母入《紅梅閣》、《穆桂英掛帥》、《雙槍陸文龍》等;移植的現代戲《南海長城》、《沙家浜》、《紅燈記入《奇襲白虎團》、《瓊花》、《杜鵑山》、《社長的女兒》、《奪印》、《雙紅蓮》、《三月三》、《朝外貨》、《紅管家》等。

  創作的古裝大戲《王錫桐》、《銀瓶仙子》和現代小戲《傘》、《高山春梅》等。相傳《小金鈾》中《金蓮斬蛟》(俗名“嬌嬌斬獨角龍”)的故事,發生在香山鄉桶盤山。《偷詩趕船》(俗名“小尼姑追船”)發生在薛岙埠頭。以上劇目中,《金蓮斬蛟》久演不衰,曾兩次參加省會演、1977年《王錫桐》一劇,在本縣及鄰縣共演出400多場次、1978年9月在城關演出《劈山救母》,連演18場,創最高紀錄。

極具地域特色的濟南飲食文化

  濟南是著名的文化歷史名城,在這一地區由當地的居民透過他們的習俗,信仰等原因慢慢的形成了這個區域的濟南文化。在這裡人們有著相同的飲食理念和習慣,極具地方特性,成為今天我們熟知的濟南飲食文化。

  濟南菜大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古稱歷下菜,起自魯西地方,立足省城濟南,又吸收湖菜特長,形成獨特風味。近年又增加了孔府家菜特色。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濟南菜逐漸形成了三個飲食區,即魯北飲食區、魯中飲食區、魯南飲食區。

  泉城濟南向以湖光山色,湧泉之麗而聞名中外。它地處水陸要衝,南依泰山,北臨黃河,資源十分豐富。濟南地區的歷代烹飪大師,利用豐富的資源,廣泛取料,製作了品類繁多的美味佳餚。高至滿漢全席中的上、中、下八八二十四珍,低到瓜、果、菜、菽,就是極為平常的蒲菜、芸豆、豆腐和畜、禽內臟下貨等,經過精心調製,皆成為膾炙人口的佳餚美味。

  濟南風味菜素以清香、脆嫩、味醇而著稱。清代美食家袁枚,形容濟南的爆炒菜餚時曾說:“滾油炮(爆)炒,加料起鍋,以極脆為佳。”(參見袁枚《隨園食單》)。魯菜的調味,極重純正味醇。其鹹,用鹽講究,清水熬化後再用。

  其味有鮮鹹、香鹹、甜鹹、麻鹹及辣鹹,另外還有小醬香之鹹,大醬香之鹹、醬汁之鹹、五香之鹹的區別;其鮮,多以清湯、奶湯提味;其酸,烹醋而不吃其酸,只用其醋香味;香甜,重拔絲、掛霜,甜味純正;其辣,則重用蔥蒜,以蔥椒紹酒、蔥椒泥、胡淑面、青椒和之,香辣而不烈。

  濟南人憨厚朴實,直爽好客。宴飲辦席,以豐滿著稱,飲食風俗上至今仍有大魚大肉、大盤子大碗的特點。如“把子大肉”、“糖醋大鯉魚”、“清燉整雞”等。其餚饌之名也如其人,聞其名而得其實。如“扒肘子”、“八寶布袋雞”、“紅燒大腸”、“鍋塌豆腐”等。濟南菜中很少有華而不實的“花色菜”。

極具地域特色的蘇州傳統民居

  蘇州是中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還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遺址重大發現之一,那麼在蘇州文化中,極具地域特色的蘇州傳統民居會說什麼樣的呢?是不是會很有江南風味?一起來了解吧!

  蘇州傳統民居的門當有著獨特的造型樣式,雕刻帶有吉祥寓意的裝飾圖案。從蘇州園林及傳統民居門枕石的尋訪中,作者對這一建築構件的分佈、型別、造型和裝飾紋樣做了比較,從中感悟到中國傳統建築裝飾藝術與儒家思想和民俗文化的密切聯絡。

  傳統民居的大門口常有一對石質或木質構件,它們在門檻兩側下方承託大門轉軸,因形狀像個枕頭故名“門枕石”,俗稱“門當”,與門楣上方的短圓柱形“戶對”相望。這也是古代婚配嫁娶時門當戶對的由來。

  江南地區數蘇州的門枕石儲存較多,且年代較早。虎丘雲巖寺斷梁殿門前的一對螺紋抱鼓石就是元代造斷梁殿時的原物,形狀如臥獅,歷經千年仍顯出它古樸而大氣的風韻。蘇州地區目前能見到的門枕石大多為明、清所遺,明清時期江南的富裕使得建築文化飛速發展,門枕石在形式、內容和藝術品位上也都達到了頂峰。


地域特色的湘語文化

  語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語言的形成是經過漫長的演化不斷的改進而成的。語言是思想的外衣,是行動的影子,也是最能暴露一個人。要看這個人怎樣往往是看他的言行舉止。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長沙文化了解一下極具地域特色的湘語文化的形成吧。   湖湘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中獨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脈,它的方言也 ...

地域特色的枝江民間吹打樂

  有節慶的日子少不了要好好慶祝一番,吹打樂就是其中一種慶祝的手段,這是一種擊和吹為主要樂器的音樂形式。湖北這片悠久歷史的大地上早在六千多年前就開始使用打擊樂器。經過歲月的交融,逐漸形成這一個地域特色的湖南文化。   吹打樂顧名思義就是吹管樂器與打擊樂器合奏的音樂。在民間流行的吹打樂中,吹的部分除了吹管樂器以 ...

民族特色的京族的飲食文化

  京族人民主要聚集在依靠著大海邊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區,他們主要從事海洋業,飲食習俗上與其他民族也有些不同。那麼,你知道京族人民的日常飲食習俗嗎?小編收集了一些資料,想知道的話,一起來了解一下京族文化中的特色飲食文化吧!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 ...

民族特色的仫佬族禮儀文化

  在長期的民族發展過程中,仫佬族形成了很多獨具特色的禮儀風俗,比如添丁報喜、滿月酒、敬婆王報人丁等。這些禮儀可以從仫佬族人生活中的各個地方反映出來,是仫佬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就隨小編來詳細瞭解一下吧。   添丁報喜   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頭號大喜事。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給外婆家報喜。外婆立即挑起早 ...

民族特色的怒族建築

  怒族在中國少數民族中屬於人口較少的民族,雖然人口少,但是卻擁有十分豐富的民族文化。怒族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不論是飲食,習俗還是建築上面都有濃濃的怒族氣息。怒族的建築文化十分悠久,早在古代就有了自己的建築風格。“怒人居山巔”、“覆竹為屋,編竹為垣”就是古人對怒族建築的描述。   怒族的房屋為幹欄式,多依 ...

布依族地戲,民族特色

  在布依族文化中,布依戲的產生歷史雖然不長,但是卻給當地文化帶來更多的精彩。其型別有兩種:一種是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一種是根據漢族故事或說唱改編,充分體現了社會生活狀況。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極具民族特色的布依族地戲吧。   布依族地戲是一種以面具裝扮人物,以歌唱來“演故事”為主要形式而夾雜某些戲劇身段和舞蹈 ...

民族特色的錫伯族歷史文化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不在少數,而錫伯族就是其中一個。錫伯族由鮮卑族發展而來,歷史十分悠久。錫伯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也比較有內涵。總言之,歷史發展到今天,錫伯族文化已經非常豐富,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錫伯”為本民族自稱,口語中稱為“slwe”,書面則為“s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