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歡騰的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歡騰的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歌舞是人類與生俱來,本能的一種藝術形式。這種用肢體姿態來抒發、表達情感、傳達生產技能與資訊的行為,沒有地域、國界、種族和民族之分,是人類共通的形體語言與心靈感悟。

  在研究和探索北方達斡爾族文化原始狩獵歌舞發展和沿革的變化軌跡方面,魯日格勒舞如同一件“活化石”。

  “魯日格勒”的漢語意思為“燃燒”或“興旺”,達語“魯日格勒貝”可以引申為“跳起來吧”。因為表演時邊舞邊喊“罕伯、罕伯”,所以“魯日格勒”又有“罕伯舞”之稱。

  魯日格勒來源於達斡爾族的勞動生產生活,因此舞蹈中有采集、提水、捕魚、飛翔、禽類鬥鬧的內容及舞蹈形象。由此可見,魯日格勒與達斡爾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關係。

  根植於莫力達瓦地區的《魯日格勒》,是跳躍在達斡爾人生命中的音符,是流淌在達斡爾人血液裡的旋律。魯日格勒的舞蹈多取材於現實生活的情態,也有表演歡樂情緒和嬉戲動作的,摹擬各種動物的動作,如雄鷹翱翔、布穀鳥盤旋、小雞鬥架等。

  魯日格勒是布特哈地區達斡爾人對民間舞蹈的稱謂。也反映了達斡爾族民間舞蹈起源於民族先人在深山密林中圍著篝火生息勞作的早期狩獵時代。魯日格勒舞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古代達斡爾在春意微透的夜裡聚集在村頭的草坪上,圍繞熊熊燃燒的篝火手舞足蹈,你呼我喚,於勞動之餘以舞蹈形式抒發心聲,調整精神,消除疲勞。

  魯日格勒以呼號和歌唱來統一和協調眾人舞蹈的步伐、節奏,是歌與舞的一體化。跳魯日格勒時一般兩人為一組,眾人形成圓圈舞蹈。表演時上身和手臂的動作比較豐富,腳下以側滑步為基本步伐。

  舞蹈開始時先唱徐緩輕快的舞歌,舞者隨著歌聲輕柔地舞動起來,旁觀者可以隨時隨地加入隊伍起舞,舞蹈氣氛逐漸熱烈,節奏加快,舞者不斷穿插交換位置,舞蹈達到高潮時,同時發出“哲嘿哲”“德乎達”等簡短風趣的呼號,腳上踏出有力的節拍。

  對於魯日格勒舞蹈的程式,一般認為有三個階段。開始的時候以唱歌為主,曲調悠揚緩慢,委婉動聽,隨著歌曲的節奏滑步慢舞,繼而以舞為主,歌曲轉為歡快,舞步隨之加快。

  最後進入高潮時,歌唱變為“哲嘿哲”、“德乎達”、“哈莫、哈莫”等簡短有力、風趣動聽的呼號。對舞者一手叉腰,一隻手臂一收一伸地向上揮動,形成對打、對擋的架勢。這時另外一人及時上場,以同樣的舞姿插入其中,為對舞中處於弱勢者解圍。直到人們盡興,這一場舞蹈告一段落。

  魯日格勒是達斡爾族很有代表意義的傳統文化娛樂活動,是達斡爾族歡樂吉祥的縮影,是古老的民間舞蹈遺存。反映了達斡爾族早期狩豬生活的情景、早期舞神崇拜,從而構成了相應的舞蹈動作,表現了達斡爾族許多勞動、生活的情景和審美情感。

  魯日格勒民間舞蹈沒有樂器伴奏,用歌曲或呼號來統一舞蹈節奏及舞姿。舞蹈曲調一般比較明快,節拍嚴整,同時舞歌或呼號也可單獨演唱。舞歌或呼號充滿熱情、風趣、歡樂,能感染民眾,聯絡情感,舞蹈簡潔華麗,自然古樸。包括有幾十種為舞蹈伴奏的歌曲、呼號。它是積澱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民族民間文化專案,是達斡爾族群眾十分喜愛和珍重的民間集體文化活動。

達斡爾族民間舞蹈魯日格勒舞

  咯咕……咯咕……一群身著粉色衣裙、梳著長辮的姑娘們模仿著布穀鳥的聲音,舞歌和呼號、音樂融合在一起,姑娘們在盡情地載歌載舞。

  這是達斡爾族民間舞蹈的統稱“魯日格勒”,它因地域而異,有“阿罕伯”、“郎突達貝”、“哈庫麥”和“哈根麥勒格”等幾種叫法。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魯日格勒舞》在單項節目中獲優秀節目獎。

  歷史上,達斡爾族主要是以狩獵為主,兼營畜牧業、農業。幾百年前,達斡爾族在黑龍江流域以狩獵為生,並季節性地從事林、牧、漁業等,婦女們在家種田、栽菸葉、擠牛奶及採摘柳蒿芽、野果等。她們閒暇時聚在一起跳魯日格勒舞,魯日格勒舞多表現狩獵生活和勞動場面,與達斡爾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習俗有著密切的聯絡。

  魯日格勒’其含義為‘燃燒’或‘興旺’之意,達語‘魯日格勒貝’可以引申為‘跳起來吧’之意。作為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舞蹈魯日格勒舞以群舞為主,上身和手臂的動作豐富,腳下的側滑步為基本步伐,舞蹈開始時先唱徐緩輕快的舞歌,隨著歌聲舞者輕柔地舞動起來,此時,旁觀者可以任意加入隊伍隨舞。舞蹈氣氛逐漸熱烈,節奏加快,交叉交換位置,所有舞者齊呼‘哲嘿哲’、‘德乎達’等簡短風趣的呼號,腳上踏出有力的節拍,舞蹈達到高潮。舞者舞出了一種自然、古樸和永恆的特徵。

  “魯日格勒”是達斡爾族人民歡樂吉祥的縮影,它是達斡爾族聚居區的優秀傳統民間舞蹈文化,是古老達斡爾族民間舞蹈的遺存,在中國其他民間舞蹈中實屬罕見。然而民間藝術的生命又是脆弱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達斡爾族文化日益淡化;這個緊緊附著在人身上的遺產,隨著人的生存而生存,隨著人的離開而消亡;在科學技術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中,人們追求現代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也得以提高,對跳“魯日格勒”民間舞蹈的興趣淡漠,這個民間舞蹈正逐漸失去它原生態的味道。

達斡爾族的薩滿舞

  達斡爾族過去主要信仰薩滿教,主持薩滿教儀式的人叫“薩滿”,達斡爾語為“雅達幹”。薩滿男女皆有,平日仍參加勞動。其職能主要是維護本民族的安全和興旺,如為患者跳神看病、祈求生產豐收(達斡爾族昔日有用水相潑以求雨的風俗)、為死者送魂以及為沒有生育過的婦女求子等。薩滿舞是薩滿進行跳神活動時手執抓鼓邊敲邊跳的舞蹈。

  薩滿跳神時要穿戴特製的衣帽和法具。衣帽製做複雜,頗有講究。帽頂上的銅製小鳥就是鷹神的象徵,用鹿、犴皮製作的對襟緊身長袍上,縫繫著琳琅滿目的銅鏡、貝殼、綵帶、銅鈴等飾物。薩滿跳神時,這些飾物隨之發出鏗鏘響亮的聲音。薩滿用的鼓為抓鼓,用柳木作圈,羊皮或狍皮蒙面,背面用四條皮繩分結於鼓緣,中心繫一鐵環或銅圈,為持鼓之用,鼓槌用細藤條做心,外裹柔軟的獸腿皮。

  薩滿舞擊鼓的主要動作有“碎鼓”(將鼓執於胸前鼓面向外敲碎鼓點)、“揚鼓”(雙手向上開啟後在胸前或低處敲鼓)、“轉鼓”(隨左手腕的繞動,將鼓轉動起來,在鼓面向下和向上時分別擊鼓)、“扇鼓”(雙手握鼓緣,鼓面向外扇動)、“扔鼓”(舞蹈最激烈時,邊敲邊將鼓扔出手在空中轉一圈後接在手中再繼續敲擊)、“滾鼓”(將鼓立放於地面滾至一旁等。主要步伐有“抖腿”(舞者坐著踮起半腳掌,雙腿交替或同時抖動)、“前曲腿跳”(一腳上步,另一腳踢前曲腿跳起同時擊鼓)、“跳落後曲腿”(跳起時擊鼓)、“八字步小跳”(前後移動)、“原地碎步轉”(躬腰或仰身敲碎鼓點)等。還有“上步翻身敲鼓”的動作。當舞至高潮時薩滿邁著多變的步法,將鼓在手中靈活敏捷的敲擊和耍動,並有節奏的擺動身體,這時鼓聲、歌聲、服裝上飾物相碰的悅耳聲渾然一體,顯示出舞者嫻熟高超的技藝,展現了薩滿舞蹈的獨特風格和韻律。

  現在薩滿舞已經隨著社會的發展慢慢的消失於達斡爾族的生活裡,但作為達斡爾族古老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原始宗教舞蹈的遺蹟,有著極高的社會與藝術價值。


達斡爾傳統節日:昆米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它們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每個民族文化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就一起走進達斡爾族文化的傳統節日“昆米勒節”。   “昆米勒”是達斡爾語,漢意為柳蒿芽。別名柳蒿菜、萎蒿、水蒿、白蒿等,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其嫩莖葉可供食用, ...

中華民族-- 達斡爾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以狩獵和農業為主,漁業較發達。   達斡爾族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受清朝滿族文化影響,通用滿文。後普遍使用漢文,歌舞、體育是達斡爾人喜愛的活動。傳統的曲棍球近年發展很快。大部分信仰薩滿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    ...

達斡爾--簡 介

    在中國東北富饒美麗的嫩江兩岸,生活著一個以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業和漁獵業的民族——達斡爾族。達斡爾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受清朝滿族文化影響,通用滿文。後普遍使用漢文,歌舞、體育是達斡爾人喜愛的活動。傳 ...

達斡爾飲食習俗

  以糧食為主食。主食中以加牛奶的稷子米和蕎麥麵、餅為主。達斡爾族的麵食以蕎麵為主,有刀削麵、刀切短麵條、揪面片、手指壓柳葉狀麵條,和用拇指在另一隻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這些蕎麵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獸禽肉湯上煮熟。 肉食過去曾以野生動物為多,有狍子、鹿、駝鹿、野豬、黃羊和飛龍、沙雞、野雞等。隨著狩獵業減少,家養 ...

達斡爾的婚戀習俗

  達斡爾族實行嚴格一夫一妻制,並一直堅持氏族族外婚制度,以同一個始祖的後裔的“哈拉”,以及從“哈拉”分化出來的“莫昆”的人禁止通婚。後來稱為同姓不婚。姨表和舅表屬於不同哈拉莫昆,所以通婚較多。如果發生族內婚者,不僅受到輿論的譴責,還要受到習慣法的懲處。對於較近知輩分者,要求同輩分的人才能通婚,不同輩分的人不 ...

達斡爾服飾

  達斡爾族服飾   達斡爾族是中國北方具有悠久歷史和農業文化的民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鄂倫春族自治旗、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和新疆塔城等地,約有12萬多人。達斡爾族大部分信仰薩滿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   達斡爾族服飾受蒙古族和滿族影響較大,一些地區的中年婦女還保持著梳滿飾髮 ...

達斡爾的傳統節日

  達斡爾族的主要節日是春節。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過年之前家家都要進行充分準備,殺年豬,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種雜物碼起一個垛,晚上點燃,老年人要把大塊肉和餃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興旺,年三十吃餃子有的要在一個餃子裡放上白線,意味著吃到這隻餃子的人可長壽兩百歲;有的在一個餃子裡放上銅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