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歷代變法真相:唐朝兩稅法改革

歷代變法真相:唐朝兩稅法改革

  在唐代與均田制配套的,是“租庸調”。租是每年固定的田租;庸是每年要替政府去服勞役;調其實就是戶稅。這三種賦稅,其繳納全部以實物為主,租直接交谷,庸用絹代替;調因地制宜繳納布、麻之類。到公元780年,唐德宗的宰相楊炎變法,以“兩稅法”取代了“租庸調”。

  本次變法的初衷,是赤裸裸地奔著增加政府收入而去的。政府公然宣稱此次變法的指導思想是“量出制入”,政府花多少,就向百姓征斂多少。雖然政府宣稱改收“居人之稅”和“田畝之稅”,之前的“租庸雜徭悉省”,但實際上以前的“租庸調”變成了“兩稅”,租庸調之外的那些無法律根據的苛捐雜稅,如唐代宗搞的“青苗錢”、“地頭錢”、“夏稅”、“秋稅”以及雙倍“庸”、“調”,這些不在國家法律規定之內的苛捐雜稅,也全部併入了“兩稅”。所謂免去了“租庸雜徭”,其實只不過是把這些苛捐雜稅的名目取消掉罷了,實際征斂量一點都沒有減少。王夫之當年對兩稅法這一本質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兩稅之法,乃取暫時法外之法,收入於法之中”,把那些沒有正當性的暴斂,全變成了正規的賦稅名目。

  最要命的是,以前的“租庸調”,老百姓用實物支付;而新的“兩稅”,老百姓必須得用貨幣支付。在農業國家,讓老百姓用錢繳納賦稅,等於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兩稅法實施之前的三十多年裡,唐代的物價一路高居不下;兩稅法推行之後,物價蹭蹭地下跌,跌得老百姓心驚膽戰,家破人亡。舉個例子:兩稅法實施前一兩年,一匹絹可以賣3000-4000文錢,到公元796年,就只能賣1500多文了,到公元805年,已經跌到只賣800多文了;米價也一路下跌,公元785年前後,關中地區的糙米正常年景,只賣30多文一斗,好米最高也只賣70文一斗,到公元810年前後,若遇豐收,米價甚至跌到2文錢一斗,而在公元770年前後,正常年景的米價是1000或800文每鬥。物價如此暴跌,其根本原因,就是朝廷搞兩稅法,要求老百姓用錢繳納賦稅,導致市面上錢貴物賤。政府的兩稅法實施越得力,老百姓生產的農產品就越賤,所遭受的實際盤剝就越多。白居易、韓愈這些人都是兩稅法的激烈反對者,但沒有用,國家喜歡兩稅法,它讓國庫銅錢滿倉,唐朝亡了之後,宋元明清各朝仍對兩稅法情有獨鍾。

歷代變法真相: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

  中國歷史上真正具有深遠歷史影響力的變法,是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改革,這次改革所確立的國家征斂模式,此後一直被歷代襲用。

  “均田制”的出現有特殊的歷史背景。自魏晉以來,戰亂頻繁,一方面人口大量死亡,出現了大量空荒地;另一方面中原豪強聚族自保,人口大量依附、控制在這些豪強地主手裡,據《北史·李靈傳》記載,最極端者,上千家百姓依附於某一豪強,居住在方圓五、六十里的範圍之內。當時北魏舊的國家租稅徵收方式,是按戶計算的。上千家百姓依附於一戶豪強,國家實際上只能徵收到一戶的租稅。這自然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均田制”,就是朝廷所設計的一套從豪強地主手裡搶奪百姓、搶奪賦稅的變法方案。

  “均田制”的內容很簡單:1、土地國有;2、朝廷將這些國有土地按一定標準分配給農民耕種。這樣簡單的內容,何以能夠從豪強地主手裡搶奪百姓,搶奪賦稅呢?問題的關鍵在於:國家掌握了大量的空荒地,這些荒地的量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連牛都可以按規定從朝廷手裡每頭分配到三十畝耕地。當時,老百姓和豪強地主其實都不缺土地,國家光給他們分配土地,對他們來說是沒有任何吸引力的。但朝廷同時還制定了新的租稅徵收方式,不再按戶計算,而改成按“一夫一婦”計算,且額度比豪強地主向依附農戶徵收的私租要輕很多。這樣一來,依附農戶很自然地會願意傾向於選擇脫離豪強地主,投入國家的懷抱。同時,豪強地主也不至於反抗,因為朝廷還制定了“還授”政策,豪強地主的耕地,在名義上收歸國有,再由國家“還授”給他們,實際上等於沒動,而且國家還願意向豪強地主的私產“奴婢”分配土地,這些土地實際上增加了豪強地主的私產。如此,國家成功與豪強地主達成妥協,和平分割了百姓的地租。這一模式,一直沿續到隋唐。

歷代變法真相: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

  在中國的“改革家”序列裡,商鞅與他同時代的李悝、吳起等人,是祖師級的人物,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偉大人物。但實際上,商鞅本人不過是一個冷血的“國家主義”打手,是一箇中國曆史長河中從未消失過的恐怖幽靈。商鞅的變法理念有三:1、剷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國家才會強盛;2、人人互相監視互相告密,國家才會強盛;3、必須“弱民”、“愚民”,國家才能強盛。這三條,無論是放在今天,還是放在2000年前,都是歷史的反動。

  據《史記·商君列傳》,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三:1、按軍功受爵;2、強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斬;3、百姓只許務農,從事其他職業者,以及懶惰而致貧困者,全家沒收為奴。這三大內容,正對應著商鞅的上述三大變法理念。

  商鞅認為,“國貧而務戰,毒輸於敵,無六蝨,必強。國富而不戰,偷生於內,有六蝨,必弱”(《商君書·靳令》),無論國家有錢還是沒錢,都必須時刻處於戰爭狀態,如此才能強盛,才會不被“六蝨”侵害。“六蝨”是什麼呢?是“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貞廉、仁義、和平”。

  為什麼必須人人告密國家才會強盛?《商君書·開塞》裡有解釋:讓老百姓只敢做國家讓他們做的事,國家才會大治。《史記》裡說,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實際情況是:老百姓所受的盤剝比重非常之大,始終在生存線上下掙扎,因為商鞅認為:“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按商鞅的邏輯:百姓貧窮,就會有求富的動力;富有之後,就會“淫”(商鞅所謂的“淫”,指的是求智欲);“淫”了之後,國家就會有“蝨”,就不能強盛。所以,國家必須想辦法在百姓富裕後“合理”拿走他們的財富,讓他們再度陷入貧窮。如此,才會重新激發百姓的求富動力,他們為生存疲於奔命,沒有精力求智,國家也不再有“蝨”了。這種讓國家富有而讓老百姓保持貧窮的治國方法,可以使國家雙倍強盛。(原文見《商君書·弱民》)


唐朝稅法的實行有什麼歷史意義

  1、兩稅法將唐中期以來名目繁多的雜稅統一為戶稅和地稅兩種,並規定“此外斂者,以枉法論”,這樣既簡化了徵稅名目,又可使賦稅相對穩定,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同時從制度上杜絕了官吏從中作弊亂攤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負擔有所減輕。   2、兩稅法規定貴族、官僚、客戶、商人都要交稅,這就擴大了稅源,此外客戶 ...

誰知道唐朝稅法的具體內容

  780年,即建中元年,由宰相楊炎建議推行的兩稅法,實質上就是以戶稅和地稅來代替租庸調的新稅制。它的主要內容是:   1、取消租庸調及各項雜稅的徵收,保留戶稅和地稅;   2、量出制入,政府先預算開支以確定賦稅總額。實際上, 唐中央是以779年即,大曆十四年,各項稅收所得錢穀數,作為戶稅、地稅的總額分攤各州 ...

思想碎片唐朝何以滅亡?

     唐代疆域   唐朝的覆亡,是個漫長的過程。中唐以後,中國在西方的事務上不再能以天朝上國的姿態應對了。面對這些強權,唐朝重臣李泌的政策是遠交近攻,在這三個西方大邦之間,聯結兩個打一個,聯結一個打兩個,採用的是十足的國際政治手腕,不再是以大帝國的姿態君臨天下。   唐代的對外貿易十分活躍,陸路有許多說粟 ...

狗肉背後的真相回到現代廚房

     2012年玉林狗肉節,愛狗人士現場抵制   近日,“玉林狗肉節”引發了愛貓愛狗人士的一片討伐聲,其實這並不新鮮。在日韓世界盃期間,吃狗肉也成為西方輿論與韓國反覆拉鋸的熱點。觀察者網曾發文提出質疑,豬肉可以吃,雞肉可以吃,為什麼偏偏狗肉就不行?有人說,狗的特殊性在於是人類的伴侶動物。其實,這種說法本身 ...

切糕一刀下去308元 老闆稱7元

  天氣網訊,一說到切糕,很多人第一感覺就是“貴!”。相信很多人也看到過切糕一刀幾百幾千的新聞,所以不少人覺得這是騙人行為,但後面也有人解釋說,切糕用的原材料本來就很貴。近日,又有一位男子一時興起想嘗一下切糕,結果切糕一刀下去308元!對此,老闆稱:一兩7元。   切糕一刀下去308元   近日,在陝西西安一 ...

日本歷史上改革的內容

  1、大化改新,又作大化革新,發生於645年6月,是日本向中國隋唐政治經濟體制學習,成立中央集權國家,並由上而下進行的全面性改革。   改革措施:   加強中央集權,廢除皇室和貴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收歸國家,是為公地公民;改革統治機構,建立京師和地方行政機構,設定關塞、防人及驛站,各置職官;造戶籍、記賬,施 ...

稅法的影響

  1、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而"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使古代賦稅制度由"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方向發展,反映出過去由封建國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則變為不干預或少干預的原則;   2、兩稅法改變了租稅徭役據丁口徵收,租稅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