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歷史悠久的刀郎麥西熱甫

歷史悠久的刀郎麥西熱甫

  新疆人民大都能歌善舞,對於他們來說最大的娛樂方式就成群的載歌載舞。而在維吾爾族人民心中已深深的融入他們的生活,那就是刀郎麥西熱甫,它的表演形式是融入了音樂、舞蹈、說唱等多種娛樂方式的一種民俗。

  下面的新疆文化為你帶來刀郎刀郎麥西熱甫的更多精彩內容,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刀郎麥西熱甫以其“刀郎文化”的獨特性而區別於其他維吾爾地區的麥西熱甫。刀郎麥西熱甫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說它源於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有專家認為,在維吾爾族祖先從事漁獵、畜牧時期就產生了在曠野、山間、草地、場院即興抒發豪情壯志的歌舞。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的程序中,刀郎維吾爾人將各種生活素材不斷充實到刀郎麥西熱甫之中,形成了獨特的刀郎文化。

  刀郎麥西熱甫與刀郎木卡姆關係密切,其中的歌舞部分採用刀郎木卡姆的音樂伴奏,但刀郎麥西熱甫作為一種文化空間,內涵和外延都更為寬泛並由民眾集體參與完成,是該地區民眾日常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刀郎地區,從七歲到六七十歲的男女,都愛好麥西熱甫,麥西熱甫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集體活動。

  刀郎麥西熱甫以刀郎木卡姆序曲開始,再經過賽乃木、山尼凱斯、色爾勒瑪三個階段,麥西熱甫的一輪歌曲、舞蹈便告結束。配合舞蹈的刀郎木卡姆樂曲的歌詞,主要是採用當地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麥西熱甫除了歌舞以外,還包括了民間藝術的各種遊戲娛樂形式。這種娛樂為麥西熱甫所獨具,其他場合是不搞這種娛樂的。比較著名的有搶“黛萊”(腰帶)、獻茶和唱民歌。

  搶“黛萊”表現參加者在相互搶“黛萊”時的機靈、敏捷,氣氛詼諧而熱烈。這種娛樂形式若在青年男女間進行,則更有趣。歡快的笑聲會更響亮一些。所以,刀郎人民深深喜愛這種娛樂形式,它不僅使人們在歡笑中得到享受,而且還鍛鍊了人們特別是青年人的觀察力,使之動作迅速、機靈和敏捷。

  獻茶、聯句的娛樂,就是用一對盛水的小碗巧妙地放在一雙手上,在全場眾手相傳,每個遞碗、接碗的人都要唱一首歌或聯句。如果傳遞動作失措或將碗中的水潑灑,將會被“罰”唱歌、聯句或講笑話,逗公眾發笑。因此,參加者須有背誦成百首民歌、聯句或者進行即興創作的才能。每次麥西熱甫中所唱的民歌和聯句,都是反映刀郎人民的經歷、風俗、情感和要求的一面鏡子。

  刀郎麥西熱甫承載著“刀郎人”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的社會教化功能。在刀郎地區,麥西熱甫有長期留傳下來的、為人們共同承認的道德規範和紀律,麥西熱甫的參加者要推選公正無私,並有一定威望的人來充當青年首領、“法官”和紀律執行人。他們有權對那些不經許可離開現場、無故遲到、歌舞中破壞秩序等違反紀律者進行“懲罰”。

  被罰者或拿出自家的水果招待大家,或做種種令人發笑的遊戲,其間充滿了喜劇色彩,受罰者也同樣感到高興。透過這種“懲罰”娛樂,使人們受到遵守紀律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

  由於刀郎麥西熱甫舞姿變化無窮,熱情奔放,參與人數較多,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因而成為培養刀郎麥西熱甫民間藝術家和陶冶刀郎人情操的主要方式。它始終保持著塔里木土著歌舞濃郁的原生態特色,是刀郎維吾爾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世代相傳中,經過豐富完善,原來狩獵場景的意義已經失去。刀郎麥西熱甫完全成為了當地人民的娛樂方式。刀郎麥西熱甫是研究刀郎維吾爾人歷史、社會生活、精神風貌的百科全書。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克麥西來甫

  柯克麥西來甫又稱瑪依薩麥西來甫,俗稱為青苗麥西來甫。柯克,意為青藍色。瑪依薩,意為青苗,實則都是青苗的意思。秋收結束了,嚴冬來臨,生活在廣大農村或半農半牧地區的維吾爾族群眾,經常常舉辦柯克麥西來甫。開始是由最先發起者,將一些麥種分種在兩隻花瓷碗裡(或葫蘆裡),待長出幼苗準備邀請親朋參加柯克麥西來甫時,用一棍紅綢條輕輕地束住青苗,用紅紙剪一對公雞、母雞面對面地插在麥苗中間,用苞米花去掉苞米皮插在野刺上,圍在麥苗周圍,象徵白雪皚皚。將麥苗盤放在一個大盤中間,周圍擺上葡萄乾、杏乾等9個乾果盤,整個盤子用薄綢頭巾罩住。一切準備就緒後,便邀請本村及附近的親朋好友參加柯克麥西來甫。麥西來甫的東道主一般來說要宰羊待客,也可以量力而為地為客人準備飯食。在哈密的天山、西山等地的偏僻山區的柯克麥西來甫上;有時還用葫蘆盛酒供客人飲用,甚至長者也不例外。

  夜幕降臨,男女青年、老人小孩,穿著新衣服,紛紛來到主人家,開始時,由民間藝人手持哈密艾介克奏起木卡姆序曲(散板序曲),由2—3人合唱散板序曲1—2段後,手鼓開始有節奏地打起來,笛子、哈密熱瓦甫等樂器響起,參加者齊聲高唱哈密木卡姆中的歌曲,此時主人起立手託盛有青苗及乾果的托盤,邊舞邊唱。

  東道主唱完之後,將托盤雙手敬給選中的人,他就變成了下次辦柯克麥西來甫的東道主了。接盤者躬身行禮,大家高喊“巴力卡拉”表示謝謝,然後東道主和接盤者再次向大家撫胸施禮,邀請大家跳舞;圓圈裡同時出現4位(或2位)舞者,各自手持手絹花點請被邀請的人(一般是男請女,或女請男),當被邀請者起身跳起來後,鼓聲、樂聲便格外響亮,助興者不時高呼“卡依納”(加油的意思)”。這時舞者越來越多,自由地形成了一組組、一對對,戀人們互表愛慕之情,摯友們暢敘往日友誼,積怨者重歸於好,誤解者重結友誼,歡聲笑語、熱烈歡騰的氣氛一直延續至半夜,最後跳起詼諧風趣的“那孜爾庫姆”舞蹈。

  柯克麥西來甫上的舞蹈動作具有獨特的哈密地方風格,節奏緩慢、步伐穩重、腳步動作多見於踏步。最常見的步伐是走兩步,起步腳踮兩次腳,節奏加快時,走四步,起步腳第五步踮地,同時身體微微顛動。

  哈密柯克麥西來甫就這樣一戶戶傳遞舉行下去,一直到春播前,最後一戶東道主將青苗獻給明年冬天的第一位東道主。

  哈密柯克麥西來甫體現了當地的生活習俗及風土人情,作為哈密市、伊吾縣農村的一種習俗,散發著濃郁的東疆維吾爾族的鄉土氣息。

卡爾麥西來甫

  每年冬季來臨,第一場瑞雪下過後,要舉行卡爾麥西來甫活動。卡爾,維吾爾語,意為瑞雪。活動舉行以前,有一位熱情湊趣的人,將一塊噶拉哈爾(羊前腿小關節骨)悄悄放在他所到的人家中任何一個不易被發現的地方。若要被主人發現,當場抓住,則湊趣者必須自己舉辦麥西來甫。若主人未發現,湊趣者出門後,便大聲呼喊,主人必須舉辦晚會。


阿瓦提多浪西

     多浪麥西來甫是阿瓦提縣維吾爾族群眾悠久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是阿瓦提縣多浪人中流傳的散板樂曲,稱為“巴亞萬”,因與木卡姆同等性質,又稱多浪木卡姆。巴亞萬是多浪麥西來甫的基本樂曲,由巴西巴亞萬、清脆巴亞萬、斯木巴亞萬、巴亞萬、穆阿勒、沙木克、九拉、卻勒巴亞萬、多拉麥特等9個木卡姆組成。融維吾爾族多浪人民 ...

米麗斯西

  在婚禮、孩子出生、滿月、割禮等喜慶活動迎接貴賓時,也要舉行麥西來甫,通稱為“米麗斯麥西來甫”。晚會開始時,由樂器開始,一人手持鮮花或手絹花,邀請一人上場,互相行鞠躬禮,互相交換位置三次後,一人將手中花交給另一人而下場。後一個繼續邀請一人,方法同前,如被邀人不答應而起步跳舞,另一人便隨之而跳,舞時時間可長可 ...

納孜庫姆和西

  納孜庫姆和麥西來甫      納孜庫姆   納孜庫姆是流行於吐魯番地區的一種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是迥異他鄉、風韻獨具的地方舞。納孜是古代高昌王國一位民間藝人的名字,庫姆是維吾爾語舞蹈的意思。   納孜庫姆舞風格熱烈奔放,節奏歡快,動作詼諧幽默,以其獨特的蹲步、跨腿等舞蹈動作,區別於其它任何一種維吾爾族民間舞 ...

回顧曼哈頓一個歷史悠久教堂的平安夜

     聖誕節是指12月25日,平安夜是指12月24日是聖誕前夕,稱為聖誕夜,也稱為平安夜。當晚,全家人會團聚在客廳中,圍繞在聖誕樹旁唱聖誕歌曲,互相交換禮物,彼此分享一年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內心的祝福及愛,聖誕平安夜,我們去回顧一下曼哈頓的一個歷史悠久的教堂的平安夜。      神說:所謂幸福,是有一 ...

歷史悠久的客家傀儡戲

  三明市博物館即將開放的客家民俗風情館中,有一組客家人結婚拜堂的場景,所有的人物都用傀儡代替,猶如演戲一般,煞是有趣的很。何以採用傀儡身來代替人物,恐怕只有看過後方曉其中滋味。當然,如此方式布展,自然與三明客家地區歷史悠久的傀儡戲有關。   地處閩西北的三明,其地域大開發的歷史始於西晉"永嘉之亂&# ...

歷史悠久的淄博元宵燈會

  淄博元宵燈會歷史悠久,在清代就已聞名全國。建國後燈會一度中斷。1986年正式恢復,地點在淄博人民公園,盛況空前,大型燈組和小型花燈交相輝映,大放異彩。   在傳統的元宵燈會的基礎上,為配合淄博陶瓷琉璃藝術節,1989年9 月5 日至10月5 日,在淄博人民公園舉辦了“首屆淄博金秋燈會”,燈會以“歡樂的淄博 ...

歷史悠久的慶陽剪紙

  剪紙是隴東地區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歷史悠久,作者大都是農村勞動婦女。他們從小跟著媽媽、奶奶以及村裡的巧手學藝,一把剪刀到老,生命終止才是藝術活動的終結。古老的剪紙藝術就這樣代代相傳,並不斷得到更新和發展。   慶陽剪紙題材廣泛,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有表達他們對勞動果實深厚感情的牛、馬、驢、羊、雞、狗、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