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民族失憶症:1942

民族失憶症:1942

  電影《1942》海報

  電影《1942》海報

  這是一個幾乎被遺忘的故事。

  1942年,河南大旱,轉眼下一年,緊接著又是一場特大的蝗災,連番的自然災害導致了一場幾乎遍及整個河南的大饑荒。飢餓如魔咒一般降臨到3000萬人身上,吞噬了至少300萬人的生命,迫使300萬人流落他鄉。

  一批批面黃肌瘦的人們,或數十口成群結隊,或一家人扶老攜幼,紛紛走出他們的村莊,走出他們或許從未離開過的縣境,然後與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經歷著同樣的命運而又素不相識的人們走到同一處難所,又交匯到同一條公路,他們絕大多數都沒有目的地,只有十萬火急的大逃亡,不自覺地,他們將生的希望寄託在通向外省的鐵路上:順津浦路南北逃亡江蘇、關外者有之;順京漢路南北逃亡湖北、河北者有之;更多的是順隴海鐵路逃向陝西。

  就在這300萬災民掙扎在死亡線上之時,這個國家的行政長官們卻以“影響抗戰士氣”“妨礙國際視聽”為由,對災情實行了嚴密的新聞封鎖。當外族入侵成為這個國家最大的危險時,統治者眼中幾個農民的死亡只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然而,就在那無關緊要的地方卻伏筆著一些生死攸關的資訊,在那場災荒面前,國民黨政權的運作已是那麼失敗:軍政不合、組織渙散、資訊不暢、行事拖沓、官員腐敗……在中原到處瀰漫的混亂、無序、無政府狀態,無不預示著這個政權已經走在失控的邊沿。可惜,蔣介石直到7年之後敗走臺灣之前,都沒有注意到這些早在1942年就已發出的警示。

  1992年,當一位朋友向作家劉震雲提起50年前發生在其故鄉河南的這場災荒時,劉震雲驚愕地發現,作為一個災民的後代,他對那場釀成了300萬人死亡的悲劇竟一無所知。懷著極大的好奇,劉震雲開始了《溫故1942》的創作,然而,更令他感到震撼的是,當他回到家鄉去調查這些往事的時候,那些饑荒親歷者及他們的後代竟然也不知道。

  於是,他開始透過在家鄉的調查走訪、在圖書館的查閱資料,以一個作家的方式,稍許彌補著歷史學者們的失職,一場已是鮮為人知的災難被一點點地發掘出來。

  多年以後,這個故事被導演馮小剛看中,他決定將其拍成電影。在電影《溫故1942》拍攝完成之後,馮小剛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我們都是一個災民的後代,往回倒回去我們就是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他覺得,“電影不能讓這300萬人復活,但是也許能讓他們的死變得有價值。”

  一場災難和一個民族的失憶,開始在點點滴滴的拯救中慢慢復活。

傣族的民族節日:採花節和潑水節

  採花節

  ??每逢傣歷"潑水節"前〈公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採來嬌嫩欲滴的鮮花到緬寺敬獻給佛,祈佛多多降福給百姓。這一傳統的活動當地人稱之為"採花節"。

  ??採花節前,人們要沐浴淨身,換上最漂亮的衣裳。節日一大早,男女老幼成群結隊來到寨子外的青山上、小河邊,懷著虔誠的心情采摘一朵朵飽含露珠的各種野花。殷勤的小夥子們將杜鵲花、慄花、墨水花、桃花、李花編成花環或者紮成把送給自己喜歡的姑娘。如果姑娘也喜歡小夥子,便含羞地接過小夥子手中的鮮花,這時夥伴們便會追逐著姑娘,發出一陣陣歡快的鬨笑聲。如果姑娘不喜歡小夥子,不接花默默走開,小夥子只得拿著鮮花去另找意中人。太陽出來了,夥子們吹響了瑟〈一稱笛子〉,姑娘們唱起了山歌,悠揚的歌聲在山間迴盪,採花的人們像一隻只彩色的蝴蝶,飄動在青山綠水間。

  ??吃過中午飯後,人們首先將採回的鮮花精心捆紮成束,或編成花環,或做成花房,然後敲鑼打鼓,舉著彩幡,帶著精美食品鮮果向緬寺走去,人們捧著鮮花,載歌載舞繞緬寺走一圈。然後三三兩兩有秩序地走進緬寺,將花束、花房和食品鮮呆獻於佛龕,並向佛像滴水叩頭。口中唸唸有詞,訴說心中的願望,祈佛保佑願望實現。

  ??"採花節"過後,人們就主運準備過一年一度的傣歷新年——"潑水節"了。?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新年,傣語稱"金比邁",每年傣曆元月〈公曆四月中旬〉舉行。

  ??傳說,從前有一個魔王霸佔了勐巴納西地方,給傣族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魔王掠得七個如花似玉的姑娘做他的老婆,七個姑娘都不願意,暗暗尋找著除去魔王的辦法。

  ??有一天晚上,七個姑娘中最小的一個姑娘用酒將魔王灌醉,誘使他說出自己的弱點。魔王終於洩露了天機:只要拔一根自己的頭髮勒自己的脖子,脖子就會斷掉,魔王就會死去。待魔王熟睡後,七姑娘拔下了魔王的頭髮,勒斷了魔王的脖子。可是魔頭滾到哪裡,哪裡就燃起熊熊大火,燒燬莊稼、房屋、人畜、七姑娘只好挺身而出將魔頭抱在懷裡,讓大火燒在自己身上,六個姑娘輪流用水來潑,終於將魔火撲滅。為了紀念為民除害的七個姑娘,每年傣歷新年,都要舉行"潑水"活動,"潑水節"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潑水節期間,景谷、孟連等地的傣族都要舉行浴佛、賧佛、堆沙、趕擺〈趕集〉、丟包、放高升、放焰火、跳孔雀舞、白象舞、演唱黃釐和黃敢、演出令媟諾〈傣戲〉等活動。人們用清瑩的水相互潑灑,表示祝福。祈求新的一年裡安康吉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節目一般要持續三至五天。

黑龍江民族風情:杜爾伯特的“那達慕”

  八月的黑龍江杜爾伯特草原,金風秋爽,牛羊肥壯,牧民們喜慶豐收的季節到了。這時候他們便開始釀製馬奶酒, 屠宰牛羊,縫製新衣,準備各種美味的食品,舉辦 不同規模的“那達慕”(蒙古語“娛樂”、“遊藝” 的意思),進行被稱為“男兒三藝”的射箭、摔跤、 賽馬等傳統體育比賽。

  “那達慕”,一般進行五至七天。每逢此時, 牧民們穿著嶄新的民族服裝,騎著馬、趕著勒勒車,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在綠茵草地上搭起氈帳,熬 茶煮肉。整個草原炊煙裊裊,人歡馬叫,一片歡騰。

  “那達慕”起源於十三世紀初,在蒙古族人民 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那時候,蒙古族的頭領們每 當舉行大“忽力勒臺”(大聚會)時,除了制定法 規,任免官員,進行獎懲外,還要舉行規模較大的 “那達慕”。當時,“那達慕”的主要專案就是進 行射箭、摔跤、賽馬比賽。如今的“那達慕”已增 加了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許多新內容。使這一傳 統的民族盛會,更加喜慶、吉祥、歡樂而富於實效!

  摔跤是那達慕的主要內容,沒有摔跤不能稱為 那達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達1000餘人,且不 受地區和體重的限制。摔跤手進行編排配對後,採 取單淘汰式,失敗者不允許再上場。摔跤手上身著 牛皮或帆布製成的緊身半袖背心,裸臂蓋背,邊沿 鑲有銅釘。下身穿肥大摔跤褲,腳登蒙古靴,頸上 套五色綢緞製成的彩條“景嘎”,標誌著獲得過多 少名次。大部分地區摔跤手出場比賽前唱摔跤歌。出場、收場雙方摔跤手都要跳躍。裁判員發令,雙 方握手後開始交鋒,不限時間,不許抱腿和跪腿摔, 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參加那達慕的摔 跤手都有獎品,前三名的獎品較貴重。

  蒙古族歷史器重“達爾罕摔跤手”,這是終身 的榮譽。在授予光榮稱號的儀式上,獲“達爾罕” 稱號的摔跤手,穿上比賽的全套服裝,三唱摔跤歌 後跳躍進場進行表演。由主持那達慕的領導人發給 證章、證書和紀念品,並按民族習慣請他喝一碗奶 酒和鮮奶。此時,獲“達爾罕”者挑選一名最有前 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脫下來贈給他,自願 擔任業餘教練,然後互相擁抱, 一齊跳躍出場。


黑龍江民族風情鄂溫克族的篝火舞

  篝火舞又稱圈舞,是山上鄂溫克族的自娛性舞蹈。一般由七人至二十人手拉手圍成圓圈。隨著引唱者高吭的歌聲,大家共起舞。載歌載舞,男女均可參加。   最初,篝火舞只是夜晚人們牽手成圈圍著燃燒的火堆轉跳,發展到後來,這種舞蹈已經不限於圍繞篝火跳了,也可以在晴朗的白天於林中空地上轉跳,或者圍繞一棵大樹轉跳等等,因此又 ...

黑龍江民族風情“玩”在朝鮮族

  跳蹺蹺板   跳蹺蹺板,是朝鮮族婦女所喜愛的一種運動。年輕的婦女們,在每年的春秋,或是大型集會上,總要進行跳蹺蹺板的比賽。屆時,年輕的朝鮮族婦女們,身穿鮮豔的民族服裝,拿著扇子、手絹、綢帶和花環等物品,隨著歡快的民族音樂、在蹺蹺板上身輕如燕、騰空而起,一對對興高彩烈地跳著,彼此一起一落,把對方彈到空中,有 ...

黑龍江民族風情柯爾克孜“追姑娘”

  在新疆的畜牧業民族中,哈薩克族流行一種男騎手在前面跑,女騎手在後面追的草原遊戲“姑娘追”,而柯爾克孜族有一種遊戲卻與之相反。叫“追姑娘”。它主要流行於阿合奇和特克斯縣等部分地區。通常是在喜慶節日和牧民集會時舉行。人們說,這是對小夥子是否有男子漢的本事,稱得上男子漢的檢驗。當然,它也是柯爾克孜族青年男女尋找 ...

黑龍江民族風情赫哲人的抓鼓

  抓鼓是赫哲人跳宗教祭祀舞薩滿時所用的伴奏樂器,流行於黑龍江省同江縣街津口、八岔和饒河縣四排等赫哲族人民居住地區及東北的達斡爾、鄂倫春和滿等族居住地區。   抓鼓鼓框高5釐米,採用樺木板條彎成鴨蛋形。單面蒙以鹿皮或犴皮,鼓面大小各不相同,一般長徑為 60釐米左右。鼓框以交叉成十字形或米字形的皮條繃緊,有的鼓 ...

中國民族茶文化東鄉族蓋碗茶

  茶文化歷史悠久,從古代開始,茶就成為了中國眾多歷史文化中的一種。而蓋碗茶雖然很多城市都有,但東鄉村的卻是最純正的。東鄉族的蓋碗茶從唐朝就已就開始,經過多年的傳承及改善變得更加的有韻味。   那麼,對於東鄉族的蓋碗茶你瞭解多少呢?下面的東鄉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   東鄉族酷愛喝茶,從茶具、茶葉、配料的搭 ...

民族樂器長鼓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中國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民族樂器是各族人民用來演奏音樂以此來表達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具有各種不同民族特色或地域風情的並表現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樂的樂器。那麼,本期民族樂器大全瞭解長鼓。   長鼓常見的有三種,一種是朝鮮族長鼓,另一種是瑤族長鼓,還有一種是福州狼串。朝鮮長鼓主要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 ...

最原始的民族文化黎族文字

  黎文,是以黎語侾(音”哈“)方言為基礎方言,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保定村話(屬侾方言羅活土語)的語音為標準音,設計創制的文字。那麼,黎文有什麼樣的文化淵源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黎族文化中瞭解吧。   黎族文字簡介:   以黎語侾(音“哈”)方言為基礎方言,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保定村話(屬侾方言羅活土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