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民族故事:苗族關於龍的傳說

民族故事:苗族關於龍的傳說

  龍對於中華各個民族來說,都是一種權利和身份高上的象徵。尤其是在漢族,龍是權利最高的代表。因此在古代人們習慣把皇帝的位置稱為龍椅,把皇帝的衣服稱為龍袍,而把皇帝日常的喜怒哀樂成為龍顏,而苗族文化中,對於龍的尊重並不亞於漢族。而且還有一個很美的傳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苗族文化吧!

  苗族,作為中華56個民族中的一員,對龍的崇拜並不亞於漢族,苗族人民對龍有著許許多多美麗的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苗疆腹地的臺江遭受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旱災。河水斷流了,水井榦涸了,田土絕收了,山上的樹木全死了,很多人因為沒水可喝也相繼死去。為了找水,為了拯救這些無助的村民和這片乾涸的土地,人們四處找水。雖然,歷盡了千難萬苦,但天照樣幹,地照樣渴,人們照樣沒有水喝……

  村子裡有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母親70多歲了,雖已白髮蒼蒼,卻心地善良;兒子20出頭,為人正直勤勞勇敢,但還未談婚論嫁。兒子很孝敬母親,母親也十分疼愛兒子。看見人們焦急地四處找水,母親便對兒子說:“兒子,你也出去找水吧。”兒子說:“我去找水,誰來照顧你啊,要知道找水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母親說:“為了找到水,為了讓鄉親們得救,你應該出去找水,只要找到水,我就是死了也心甘情願。”在母親的極力勸說下,兒子含著熱淚依依不捨地告別了母親,踏上了找水的艱難路程。他不畏山高路陡,不顧雜草叢生和荊棘滿地,找啊找。幾天過去了,儘管他精疲力竭仍然一無所獲。有一天,他來到了一座險峻的山峰,剛坐下來稍稍休息。

  忽然,他看見不遠的一處懸崖峭壁下有一叢十分茂盛的青草。他想,天這麼旱,山上的草木幾乎枯死了,為什麼這草如此的茂盛?他斷定這裡一定有水源。於是他艱難地爬了過去,用力把那蓬草拔了出來。頓時,奇蹟出現了。一股清泉噴湧而出,並且越流越湧。泉水流過了山崗,流過了田野,流進了村民的心田。

  村民們得救了,大片乾涸的土地又重新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原來,這股清泉是龍潭的泉眼,龍王就盤踞在這崇山峻嶺之中。因為這位年輕人把龍潭的水給放了,因而得罪了龍王,龍王要懲罰他,要他變成一條永遠臣服於龍王的龍。於是,這個年輕人回到家後,晝夜不思油鹽,只想喝水,並且水量驚人。

  他年邁的母親每天為他端水,開始用小碗、大碗,後來用小桶、大桶;再後來,乾脆扶著他來到村邊的井口,小井喝乾了喝大井,大井喝乾了就來到了清水江邊。就這樣,他不分白天黑夜、不論颳風下雨地喝水。一個漆黑的夜晚,瓢潑的大雨下過不停,一聲炸雷過後,這位年輕人突然變成一條青龍躍向了江心……

  這位年輕人走了,他的母親很傷心,她哭啊哭,哭腫了雙眼。因為她的兒子是為大家而死的,因此大家都來照顧她,讓她度過晚年,為她養老送終。同時,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年輕人自發地來到江邊為他磕頭燒香、感激他的大恩大德。據說,現在臺江的施洞、老屯一帶每年的農曆五月二十五日的“龍舟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年輕人。

  由此看來,苗族人民對龍的崇拜有著較深的歷史淵源。對苗族來說,龍除了具有一種至高無上的神的力量以外,還是一種精神源泉,一種圖騰和信仰,更是一種喜慶和吉祥。雖然,苗族沒有像漢族那樣,把龍當成統治階級的最高統治者,但同樣把它當成崇拜的偶像。

  關於這點,從苗族青年遊方對歌的歌謠中可以得到印證:“回家了阿妹,明晚來相會,莫要等你像條龍,等得人心亂哄哄”、“等你等得好心焦,好像等得龍一條……”等就足以證明,龍在苗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的確,臺江當地的苗族,對龍是相當崇拜的,除了農曆五月二十五的“龍舟節”以外,還有臺拱一帶正月元宵的“玩龍燈”以及遍及臺江的“接龍”習俗和老人死後安埋要選“龍脈”等無不充滿著對龍的圖騰與崇拜。

  總之,龍是苗族人民心目中聖潔的“神”。我們常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說,苗族關於龍的傳說,關於龍的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用河南墜子演繹的故事:回龍傳故事

  河南墜子是一種相對於其他曲種還獨特的表演形式。本稱為簡版書,響板書等等。也因為使用河南的墜琴而得名。在河南墜子中有一段曲目《回龍傳》。得到很多人的讚賞。那麼這個劇目演繹著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吧。

  回龍傳劇情介紹:第一版

  大宋四帝仁宗年間,八王趙德芳與狄後蘇州遊湖,歸途中狄後生產一奇胎(肉卵),八王將其拋入渭水河中。胎兒被以打魚為生的王彩夫婦所救,取名王華(王啟太)。王華八歲,父母雙亡,家產被地痞搶佔,只好討飯為生。

  王華十八歲,狀元之女楊秀英因與父親口角,被父親楊繼風趕出家門並硬配給乞丐王華為妻,此後謹守婦道,打魚為生,後生下粱兒、柱兒二子。生活雖然清苦,夫妻感情卻很好。萬歲身患重病。

  朝中沒有繼位太子,八王受卜人指點,江南訪子,扮作莊稼老兒,自賣自身,王華受人愚弄,把化裝尋子的八賢王趙德芳買回家中。王華為奉養八王爺,耗盡家產,為辦御宴,將樑柱二子賣到了天官府。

  經過若干曲折,父子終於相認團圓。八王掛念朝廷形勢,連夜修書一封,以找兵部司馬劉文晉借銀為名,差王華兩次進京搬兵,讓王華進京傳旨接駕。卻被奸臣劉文進定計迫害,多虧司馬府劉半成相救。

  八賢王臥龍崗被困,命楊秀英進京賣衣,被劉文進外甥蘇州知府押進南監,包拯伸張正義,最後幾經周折,終於找到幼主王華,王華登基,大赦天下。

  王華買爹的故事天下就一個便宜,還讓王華買走了

  相傳宋朝時,有個叫王華的人,早年失去父母,靠打魚為生。王華為人老實厚道,幹活很賣力氣,還常常幫助有困難的漁民。有一天,王華打了很多魚。他到集上把魚賣掉,正要往回走,忽然聽到一陣吵鬧。抬頭看去,一群人正圍著一個老頭。

  那老頭聲嘶力竭地喊著:誰買我,做親爹,到將來,能富貴!他喊一聲,周圍的人就笑一陣,還有人罵他,拿石頭打他。王華擠上前去,見老頭穿得十分破舊,很可憐他。於是,王華撥開眾人,走過去恭恭敬敬地對老頭叫了一聲:爹,我願做您的兒子,請跟我回家去吧。

  老人看了看他,默默地跟著他走了。一到家,王華就請老人坐在椅子上,又招呼媳婦給老人拿出乾淨衣服,王華親自伺候他梳洗。然後又把孩子叫出來,讓他們認了爺爺。王華還特別囑咐媳婦要象對待親爹一樣服侍這位老人。王華每次打魚回來,總要揀出最鮮最嫩的魚留給老人。

  媳婦在家做飯,也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端給老人吃。一晃幾個月過去了。一天,老人交給王華一塊寫得密密麻麻的白綾,說:我在你這兒住了不少日子,該走了。你待我象親爹一樣,這我都記住了,我以前說過,誰買我,能富貴,你帶著老婆孩子去找我吧,準能富貴。

  這塊白綾上寫著我的地址。老人說完就走了。王華變賣了家產,帶上妻子兒女按綾上的地址去找老人。路上,每個看了白綾的人,都給王華跪下,恭恭敬敬地指路。有些富豪還派車送他。王華心裡十分納悶。

  就這樣,他們來到了都城開封,一直進了皇宮,才知道那位曾經在他們家裡住過的老人,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赫赫有名的八千歲,又叫八賢王。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善良的王華終於得到了八千歲的報答,過上了榮華富貴的生活。故說天下就一個便宜,還讓王華買走了。

民族文化:苗族人為什麼戴銀飾

  我國地大物博,單單民族來講就有56個民族,而少數民族十分的多,各族的文化風俗有十分的迥異,例如苗族人喜歡帶著多、重、大的銀飾。想不想知道為什麼要帶。本期苗族文化就為你介紹苗族人為什麼帶銀飾。

  苗族尚銀,其銀飾追求多、重、大。逢年過節時,苗族姑娘戴在身上的銀飾有多達十多公斤的。如臺江施洞的苗族銀飾,一隻絞藤紋項圈重達1。5公斤;而雷山西江苗族的大銀角,高寬均達80釐米以上。

  苗家人一生中用銀處極多,尤其女性更勝,主要有四項:

  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銀鐲、耳環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時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銀兩則不能成婚。

  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銀飾的頭帽、手鐲、腳釧、銀鈴響物、羅漢菩薩等,全是新買銀子做成。為求“長命富貴,驅鬼避邪”,苗人從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腳、耳等處均繫上適量的祀保銀釧。

  三是日常家珍飾銀、存銀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徵。日常生活中,用銀子來進行饋贈也是常事。

  四是給老年人祝壽或送葬都離不開銀子或銀飾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將銀私藏,死後無人知曉。至今,湘黔邊區的苗族同胞用銀數量有增無減。

  一般家庭在改革開放前為新娘送銀在四五十兩左右,而近年來都增至一二百兩,還要製成頭飾、項圈、手鐲、戒子、耳環、扣鏈、銀腰帶、牙籤、披肩等飾品,總之,“以銀為結,以銀為彩,以銀為榮,以銀為貴”成為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標誌。貴州民族學院教授苗青認為:銀飾萌芽於苗族社會早期的巫術圖騰活動之中,產生於漢代,成熟於唐代,豐富於明清兩代,發展於現當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銀飾成為族群的識別符號。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誌,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它又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植根於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

  苗族女人身上戴滿銀飾的秘密:

  苗族人如此崇拜銀飾,但是他們聚居的貴州地區並非白銀產區。那麼如此大量的白銀究竟從哪裡獲得呢?

  居住在控拜村的200多戶苗家人,四百年多年前都是從榕江遷徙而來,頻繁的商業貿易讓苗族人有了打銀的原料。

  苗族常年遷徙,漂泊不定,所以他們喜歡把所有的財富隨身戴在身上,人走則家隨;以錢為飾保值財產。這也許是苗族人好銀的直接原因。

  苗族銀飾特徵:

  以大為美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徵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證。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為美

  再看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隻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為美

  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也是十分驚人的。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複,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這種炫耀意識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難見到。傣族男子的紋身習俗講究紋身部位愈寬、圖案愈複雜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渾身上下戴著密密的珠飾、貝飾;青海牧區藏族婦女的“加龍”背飾充分體現了追求大和多的審美原則;德昂族的腰箍多達三四十圈,可謂追求飾品數量的典型。足見追求繁複的以多為美,不止苗族一家。

  變與不變

  值得一提的是,從貴州省博物館所藏不同時期的銀飾比較情況看,苗族銀飾追求大、重、多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苗族銀飾的發展速度更為空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苗族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華夏民族故事炎黃戰蚩尤傳說

  炎黃是我們華夏民族的祖先,他們是我們的開拓者為我們造出了現在的幸福生活。蚩尤便是與他們相同時期的對手,蚩尤更是苗族的遠祖之一。本期民間故事小編帶你去了解一下炎黃戰蚩尤傳說。   傳說古代最有名的一場戰爭,要首推炎、黃二帝和蚩尤的大戰。那場戰爭真是殺的昏天黑地、日月無光!後代歷史學家就稱這場大戰為「涿鹿之戰 ...

民族服飾苗族服飾圖片

  苗族是一個國際性的民族。苗族的分佈較廣,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等地都有。苗族還有自己民族的語言,而且苗族在國內有上千萬的人,在國外也有二三百萬人。也是人口相對較多的民族。本期中國傳統服飾,帶你欣賞苗族服飾。            苗族分佈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 ...

民族故事之一,苗族蝴蝶媽媽的故事

  苗族喜愛佩戴銀飾品,而銀飾品上有各種各樣的圖騰。苗族對於圖騰的崇拜源於蝴蝶媽媽。認為這是蝴蝶媽媽的孵化出的蛋。蝴蝶媽媽是什麼?又跟苗族有什麼關係呢?本期的民族故事帶你看看苗族蝴蝶媽媽的故事。   苗族的圖騰崇拜,是銀飾的重要造型。苗族圖騰即與苗族有血緣關係的幾種影象。在苗族古歌中,傳唱是楓木生出了蝴蝶媽媽 ...

西湖民間故事和尚騙草

  關於西湖民間故事,很多都充滿了傳奇色彩,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生產勞動也有很大的關係。很多故事都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因此流傳了千百年。接下來,要介紹的故事是關於和尚騙草龍的故事。   從前,錢塘江口有一條深不見底的地溝,叫做“天開河”。在天開河裡,住著一條草龍。草龍能翻江倒海,騰 ...

跳月是哪個民族的,苗族跳月的故事傳說

  因受古代的一些規矩所致,許多大家閨秀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人,婚姻也大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過也有著一些古代專門聚集單身男女的日子。   那麼,本期民族故事苗族跳月的故事傳說。   還想了解》》花港觀魚的故事   傳說從前貴州省平塘縣姑鹿(地名,今新塘鄉)這個地方有一家苗族,父母早已雙亡,只留下兄 ...

樂器解析琴是哪個民族

  如今想要去擁有一技之長的時候都想要去學習各種各樣的東西,學的越是多,每樣東西越是不擅長。樂器是女孩子們用於提升氣質都非常不錯的,卡龍琴也是其中一個。本期維吾爾族文化一起去了解卡龍琴。   卡龍琴是維吾爾樂器裡弦最多的古老民間彈撥樂器,清代史籍中稱七十二絃琵琶、“喀爾奈”,形狀酷似揚琴,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 ...

民族文化普米族民間愛情故事

  民間愛情故事流傳至今仍然儲存著很多,眾所周知的是,牛郎織女的故事。每逢七月初七,牛郎會在鵲橋與織女相會,所有中國古老的情人節就定在了七月初七。那麼,在普米族文化中有什麼愛情故事呢?一起來看下。   從前,在天邊的一個密林裡,住著一對年青的夫婦。男的叫色機女的叫比機。他們深深地相愛著,日子過得輕鬆、愉快。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