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是居住在雲南省紅河州的少數民族,自釀自飲的燜鍋酒,是哈尼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其酒質清澈晶瑩,酒味醇厚甘甜,入口舒爽,香氣四溢,是哈尼族節慶祭祀、款待賓客的必備佳釀。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哈尼族燜鍋酒的釀製方法。
要釀造燜鍋酒,首先必須的是“酒藥”,也即現代工業釀酒中使用的酒麴。哈尼族燜鍋酒的酒藥,採用日常所見食材如樹根、樹皮、樹葉、果實、香料以及大米、白麵等二十餘種材料配製而成,流程如下:
一、大米經過浸泡、碾磨製成米粉,配以適當麵粉,均勻加入適量水後和勻,並放置12小時左右,使其發酵。
二、樹根、樹皮、樹葉、果實和少量特殊香料等二十餘種輔材按恰當比例配製,用圓臼搗碎。這個過程,哈尼人稱之為搗藥。在搗藥的過程中要精打細磨,由於加入的材料較多,為使其散發出各自獨特的芳香,所以研磨越精細則混合程度越高,芳香越濃郁,製作的酒藥也就越好。其中,由於哈尼族同胞散居各地的區域環境不同,所加的原料都是因地制宜,故而在用料上也有區別,比如西北部的喜歡多加陳皮、桂皮、小茴香籽等,而西南部的喜歡多加花椒、大茴香和蒿枝等。
三、將搗好的藥拌入之前已經充分發酵的面中,待拌勻後捏成餅狀放置於簸箕中晾乾,直到需要時才拿出來使用。而且酒藥每次使用時不能用完,都要留一點來配製下一次使用的酒藥,人們把它稱為酒娘。
酒藥準備完成後,就到了釀酒主料的製備。哈尼族燜鍋酒的燜制器具與彝家小鍋酒大致相同,釀造原料則以玉米、高粱、稻穀、苦蕎為佳,稗、粟、薯等亦可。
哈尼族燜鍋酒的釀造程式十分獨到:
一、把選擇好的原料糧用清水浸溼,再放入普通的飯甑中蒸數小時。
二、蒸到穀物綻皮露心時,抬到打掃乾淨的房頂上,攤開晾涼。
三、原料攤開晾涼後,進行拌酒藥的步驟,拌酒藥關鍵在於掌控蒸煮過的原料的溫度,只有溫度適宜,酒藥的藥性才能很好地揮發出來,一般在30攝氏度左右時開始拌酒藥。
四、拌上酒藥後,攪拌均勻,裝進密封性良好的容器,可以是土缸,土罐或者裝酒藥的蔑囤,用稻草把容器團團捂緊使酒藥發酵。發酵時間視氣溫高低而定,短則2-3日,長則8-10日。
五、到酒藥發酵流出汁液時,將其移入瓦缸中,用草木灰和成稀泥糊封嚴缸口,再進行發酵10一15日後,就可以取出蒸烤,製作燜鍋酒。
六、烤酒時,蒸酒藥用的木甑是圓臺形的,甑內安放一個接酒的器皿,鍋、瓢、盆、剖開的葫蘆均可。甑的上口放置一個盛冷水的鐵鍋,主要起冷卻作用,故鍋內的水需隨時撤換以保持冷涼。甑底鐵鍋中的水加熱沸騰後,使甑內的酒藥蒸氣上升,在甑頂的鍋底凝結成酒滴,落入接酒器皿中。其中,如果在酒藥蒸烤一定時間後,抬起盛著冷水的鍋,取酒品嚐,這時的酒叫頭道酒,一般度數較高;而在倒出酒後架上冷水鍋再繼續燜出的酒,度數就逐漸降低,這時的酒稱二道酒。哈尼族燜鍋酒的釀造,這就完成了。
結束語:哈尼族燜鍋酒之所以出名,在於它的釀造工藝特殊,酒味醇香純正。清澈醇厚的口感,廣受人們的歡迎,而這經過複雜工序釀造的燜鍋酒,每一滴都包含著哈尼族人勤勞善良、熱情好客的好品德,如果有機會,大家一定要嘗一嘗這被譽為“哈尼茅臺”的民族特色佳釀。
毛南族,一個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聞名於世的山地民族,更是一個十分熱情好客的民族。毛南族的歌舞文化十分豐富,關於迎接客人的到更有一首《迎客歌》來表達。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毛南族文化中看看《迎客歌》的歌詞吧。
環江毛南族《迎客歌》
作詞:蔣志雨
作曲:踐明
配器:趙東周
領唱:唐振高
毛南山鄉景色新(咧)
歡迎嘉賓常光臨(那個)常光臨
友好往來日日旺(咧)
互惠互利是真金(呀咧)
是真金(咧)
柳柳郎咧 咧郎柳啊
嘟柳打嘟柳 也呀也呀也
也柳郎咧 咧郎柳
我舉金盃敬嘉賓(咧)
盛大盛滿情誼盛真情(哪)盛真情
山鄉變富不忘友(咧)
一杯美酒一顆心(呀咧)
一顆心(咧)
柳柳郎咧 咧郎柳啊
嘟柳打嘟柳 也呀也呀也
也柳郎咧 咧郎柳
我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國家之一,具有眾多名勝古蹟。名勝古蹟是古代存留至今的遺蹟,它是極具歷史意義價值的,它代表著古文明。如今各地名勝古蹟都成為人們旅遊的聖地,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蜂擁而至,而藏族名勝古蹟在藏族文化中起著怎樣的作用呢?
1、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式建築,巍然傍立於拉薩市西北的紅山(紅山藏語稱“瑪布日”)。“布達拉”是梵語“普陀羅”之譯音,意為“佛教聖地”。
據《新唐書?吐蕃傳》記載,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宮室。後毀於雷電、兵亂,成為一般寺廟。經累世重修擴建,至清順治二年(1654年),五世達賴令第巴索南饒丹主持擴建工程,歷時8年竣工,建成白宮部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第巴桑傑嘉措又建紅宮部分,始具今日規模。布達拉宮是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曾成為西藏地方的政治中心,而現已成為享譽世界的遊覽勝地。
2、大昭寺
大昭寺坐落在拉薩市的中心區域,是西藏佛教信徒們心中的金色聖殿,同時也是藏漢民族友好交往的歷史印證。大昭寺始建於公元7世紀中葉,是西藏最早的木構建築,當時是兩層船形神廟。後經多次修繕增建,形成今天這樣佔地25,100平方米的龐大建築群。
3、小昭寺
小昭寺坐落於拉薩市城區。為7世紀中葉文成公主督飭藏漢工匠建造。寺坐西向東,建築樣式原與漢族地區寺廟相似,後經幾次焚燬和幾次修復,原面貌消失殆盡。寺中正殿供有尼泊爾尺尊公主帶到西藏的釋迦牟尼8歲時的鍍金像。
寺內裝飾精美,壁畫、彩繪和金銀飾物甚多。壁畫多為佛像和人物傳記、歷史故事等,色澤豔麗,體態生動。小昭寺原為格魯派密宗經學院之一,舉堆扎倉僧人聚會誦經的場所。這座古寺一直深受藏族人民敬仰。
您還喜歡:
“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漢族服飾文化
被譽為“民族藝術之花”的苗族蠟染文化
傳奇色彩濃郁的苗族醫藥文化
漢族傳統刺繡工藝-顧繡文化
捉螞蚱是我們小時候最喜歡乾的事,但殊不知在歷史悠久的哈尼族文化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捉螞蚱節。哈尼族的捉螞蚱是有一定的象徵的,據說可以驅災辟邪。美味可口的螞蚱肉,你吃過嗎。下面,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極具民族特色的哈尼族捉螞蚱節吧。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 ...
1、三汁燜鍋,是創始人黃耕先生與其父--我國著名營養學家黃振歐先生,經過潛心研究養生飲食,大膽創新,在祖傳秘方基礎上結合傳統滋補理論與現代養生學說,創出的以宮廷菜餚精華為基礎的適合現代人飲食特點的養生環保佳餚。2003年8月,全國名火鍋評比中,三汁燜鍋脫穎而出,被中國烹協評定為中華名火鍋。
2、出現: ...
茶文化一直是很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文化,在中國各地人們也將茶文化得到了很多的傳承。傈僳族是一個樸素且好客的民族,他們有著一種廣為流傳的飲茶方式,那就是和油鹽茶,油鹽茶的製作方法奇特,非常的具有傈僳族特色。那麼,對於傈僳族的油鹽茶你瞭解多少呢?下面的傈僳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傈僳族, ...
世界永遠是多姿多彩的,文化也是五彩繽紛的,這樣的世界才是美麗的,如果都一模一樣,就感受不到文化的衝擊,沒有了借鑑和融合,在我國的哈薩克族就有非常講究的食俗,你對哈薩克的食俗有多少了解呢?本期哈薩克文化為你解析。
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中國新疆北部。他們大部分從事畜牧業,除了少數經營農業已經定居外,絕大多數 ...
中國幅員遼闊,中國56個民族,在不同自然環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飲食習俗,56個民族地域分佈、文化傳統各異,飲食更是特色鮮明。我們都知道臺灣是高山族的主要聚居地,而且美食眾多,那麼屬於高山族特有的美食又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獨具特色的高山族文化。
高山族以稻米為日常主食,輔以薯類和雜糧。在 ...
瑤族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民族,瑤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瑤族人民都喜歡跳長鼓舞,起舞時,舞者都會穿上節日的盛裝。長鼓其實是瑤族的一個寶物,那麼,大家對於瑤族的長鼓舞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長鼓舞是瑤族民間歌舞的典型代表。表演時,鼓 ...
東北也叫作關東,是北京人在石器時代的活動區域,在遼河、松花江等流域都有北京猿人的遺址,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地區文化中它是由各地的原始部落的融合、遷徙才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積澱,也就是小編今天要為大家帶了東北文化,那麼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都有都有哪些精彩內容吧。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