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民間“耍龍燈”

民間“耍龍燈”

  舞龍,民間謂之“耍龍燈”,主要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舉行。龍的型別有:彩龍、火龍、水龍、板凳龍、草龍等五種,其中火龍最有特色。耍火龍時要用煙火衝燒,民間謂之“燒花兒”,燒掉穢氣。其花兒通常有紙花、竹筒花、牛欠花、生鐵水花等。

春節習俗-耍龍燈

  新春佳節,在我國廣大城鎮,有“耍龍燈”的習慣。

  “耍龍燈”也叫“舞龍”,又稱“龍燈舞”,是流行於我國的一種民間舞蹈。

  我國古代人民為寄託美好願望而創造了龍的形象。相傳,古人把龍、鳳、麒麟、龜稱為四靈。造型優美,絢麗多采,線條剛柔相濟。在歷史條河中閃耀著獨特的藝術光彩。早在商殷時代,銅器和骨刻上就有龍形圖案;周代銅器的龍紋已漸趨完整。“耍龍燈”在漢代民間已相當普遍了。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宋代吳自牧著的《夢梁錄》中記載:南宋行都臨安“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

  在古代,人們把“龍”作為吉祥的化身,代表著風調雨順的願望,因此,用舞龍祈禱神龍的保

耍龍燈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耍龍燈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耍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木紙、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公供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璜,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龍燈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遊、龍頭鑽檔子、頭尾齊鑽、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於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衝雲端,時而入海破浪。


龍燈獅子

  東漢張衡《西京賦》中描寫的“百戲”表演,“魚龍曼衍”一則,定有海鱗變成龍的故事。中華民族自喻為龍的傳人,所以華人都對龍非常敬仰和親切。不僅畫龍、塑龍,而且還以龍為舞,認為這樣會帶來吉祥。炎黃子孫除喜歡舞龍外,還喜歡舞獅。   舞獅起源於三國時蜀漢孔明南征之後,軍中用南夷獻的獅皮裝扮作樂慶賀勝利。後來,這種 ...

正月十五龍燈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在這一天,蒙陰人過去沒有吃“元宵”的習慣,只是晚飯豐盛一些。晚飯後,種類繁多的文娛活動比比皆是,有放煙花、觀花燈等,最吸引人的要算耍龍燈了。   蒙陰耍龍燈的習慣已經相當久遠了。每年一進臘月,就開始準備製作龍燈。用上好的竹篾紮成龍首、龍身、龍尾。龍身子要分成許多節,二米一節, ...

天津民間舞蹈藝術文化“大沽龍燈

  我國各地都擁有獨特的當地文化特色,天津文化歷史文化悠久。天津的民間舞蹈藝術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天津這些古老民間文化一直還在流傳著,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為大家總結一下天津民間舞蹈藝術文化:大沽龍蝦。   大沽龍燈又稱大沽舞龍,是一種源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天津地一帶漁民的漢族民俗娛樂活動,最初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 ...

中秋節習俗---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 ...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從亡者停止呼吸時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它們依次為:   燒“落氣紙”:即死者直系親屬,在已經確認死者亡故之際,便置一瓦盆於靈床前,在盆中焚燒冥鈔或紙錢,意為讓亡魂“持幣上路”。   淨身:由死者直系親屬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淨軀體,通常以“三袱子”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 ...

驚蟄的民間習俗--24節氣之驚蟄

  每年驚蟄這天,在廣東和香港,民間習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儀式。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 ...

重陽節民間傳說

  較早有關重陽節的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婓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蝸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鶪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唐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