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從亡者停止呼吸時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它們依次為:

  燒“落氣紙”:即死者直系親屬,在已經確認死者亡故之際,便置一瓦盆於靈床前,在盆中焚燒冥鈔或紙錢,意為讓亡魂“持幣上路”。

  淨身:由死者直系親屬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淨軀體,通常以“三袱子”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擰乾三遭,稱“三把”。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腳腿。淨身亦稱“洗喪”。

  換衣:給亡者換上乾淨衣褲鞋襪。若是青壯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應戴黑紗;老年人的褲帶用白棉線合股系扎,合股線的支數以其年齡而定,老年人換衣稱“穿壽衣”。

  開弔;將亡者抬上靈床,置於靈堂的白布帳幔之後。供桌上置燭臺香盆和死者遺像。直系親屬的女眷一邊哭一邊訴說死者生平,內容多為敘述死者一生中所經魔磨難,聲調哀婉動人,悽切悲慟,稱“哭靈”。親友前來祭奠,進門前先放一掛爆竹,喪家亦燃放爆竹以示應答。弔客上香,通常以三炷為限,或鞠躬致禮,或跪拜叩頭,皆由死者親屬中的男性直系晚輩在靈堂左側跪拜答謝,稱“孝子謝”。停靈時間以單數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開弔期間,有的延請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間還聘邀專門的民間藝人來唱“喪鼓”,其鼓詞多為民間神話故事。弔客所送“祭儀”多為布料,須寫好挽籤懸掛於靈堂兩側,稱為“掛祭帳”。

  出殯: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稱為“起靈”, 起靈時,孝子需將焚化紙錢的瓦罐擲碎在靈堂供桌之前,稱為“甩盆”。抬靈床多為八名精壯漢子,死者親屬須排除在外。出殯亦稱:“送葬”,有的請道士執桃木劍在前“開路”,孝子則披麻戴孝躬行於靈床(或靈柩)前引導,眾至親好友一路將其送至墓地。送葬佇列行進途中,有親友在道旁設香案“路祭”的,孝子須下跪答禮。

  設靈與圓墳:亡者落葬後,家中應設靈位於廳堂左側,稱“設靈”;三日後親人去墳前祭掃,稱為“圓墳”。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親人在每一個第七日應在靈位前點燭燃香,舉行祭奠儀式,到第五個“七日”為止,稱為“做五七”。三年孝滿,遂將靈位焚化,謂之“除靈”。

荊楚民間殯葬習俗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從亡者停止呼吸時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它們依次為:

  【燒“落氣紙”】即死者直系親屬,在已經確認死者亡故之際,便置一瓦盆於靈床前,在盆中焚燒冥鈔或紙錢,意為讓亡魂“持幣上路”。

  【淨身】由死者直系親屬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淨軀體,通常以“三袱子”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擰乾三遭,稱“三把”。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腳腿。淨身亦稱“洗喪”。

  【換衣】給亡者換上乾淨衣褲鞋襪。若是青壯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應戴黑紗;老年人的褲帶用白棉線合股系扎,合股線的支數以其年齡而定,老年人換衣稱“穿壽衣”。

  【開弔】將亡者抬上靈床,置於靈堂的白布帳幔之後。供桌上置燭臺香盆和死者遺像。直系親屬的女眷一邊哭一邊訴說死者生平,內容多為敘述死者一生中所經魔磨難,聲調哀婉動人,悽切悲慟,稱“哭靈”。親友前來祭奠,進門前先放一掛爆竹,喪家亦燃放爆竹以示應答。弔客上香,通常以三炷為限,或鞠躬致禮,或跪拜叩頭,皆由死者親屬中的男性直系晚輩在靈堂左側跪拜答謝,稱“孝子謝”。停靈時間以單數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開弔期間,有的延請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間還聘邀專門的民間藝人來唱“喪鼓”,其鼓詞多為民間神話故事。弔客所送“祭儀”多為布料,須寫好挽籤懸掛於靈堂兩側,稱為“掛祭帳”。

  【出殯】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稱為“起靈”,起靈時,孝子需將焚化紙錢的瓦罐擲碎在靈堂供桌之前,稱為“甩盆”。抬靈床多為八名精壯漢子,死者親屬須排除在外。出殯亦稱:“送葬”,有的請道士執桃木劍在前“開路”,孝子則披麻戴孝躬行於靈床(或靈柩)前引導,眾至親好友一路將其送至墓地。送葬佇列行進途中,有親友在道旁設香案“路祭”的,孝子須下跪答禮。

  【設靈與圓墳】亡者落葬後,家中應設靈位於廳堂左側,稱“設靈”;三日後親人去墳前祭掃,稱為“圓墳”。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親人在每一個第七日應在靈位前點燭燃香,舉行祭奠儀式,到第五個“七日”為止,稱為“做五七”。三年孝滿,遂將靈位焚化,謂之“除靈”。

荊楚地的民間民俗

  荊楚大地自古就是音樂舞蹈之鄉,民間民俗文化娛樂活動十分活躍。曾著《楚辭章句》的東流校書郎王逸曾說:“其俗信鬼而好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南朝宗懍也曾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言‘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作金剛力予以逐疫。”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民間歌舞是祭祀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功能在於祈福消災,逐兇抑惡。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相繼注入了自娛自樂的社會功能,故由此而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娛樂活動,在荊楚大地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民間歌舞的具體表現形式,呈多元化結構各自表現出了其載歌載舞的共有藝術特色,即在演唱時,藝人敲打音響器具,伴以俚曲小調,邊歌邊舞,如三棒鼓、碟子曲等。有的是藉助於一定的道具和器械,表現一定的生活內容,如踩高蹺和跑旱船(又名採蓮船)等。有的直接生髮于田間勞動的自娛小唱,如車水鑼鼓和插秧草、薅草歌、打硪號子等......其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采,由此構成了荊楚大地上獨特的文化景觀。

  到了近代,許多民間演唱形式已經具備了其自身的藝術特色和地方風情,如漁、道情、說鼓子、打蓮湘等,其鄉土氣息濃郁,令人賞心悅目,成為各地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傳統保留節目。


飲食習俗

  荊楚大地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這裡是“飯稻羹魚”,肥沃的土地,豐饒的物產,為荊楚飲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民以食為天”。楚人飲食在屈原的 《楚辭·招魂》和《大招》中便有記載。從屈原記述的楚宮廷食饌,可以看到荊楚飲食習俗的風貌。《楚辭·招魂》所列的選單大致為: ...

冬至的民間傳說和習俗

  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民間說“過了冬,一天長一蔥”是以中午門前的日影為測標,所以又稱這天為“長至”。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民間傳說   餛飩麵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 ...

倉頡造字與民間惜字習俗

  倉頡造字   我的家鄉在甘肅一個邊遠的農村,小時候啟蒙是在私塾,記得入學的第一門功課是讀《三字經》,然後是《百家姓》、《弟子規》,讀書的同時要練習寫大字,我們那裡叫“寫仿”,就是通常所說的描“紅模子”。開始時簡裝訂好的仿本交給老師,請先生寫“紅模子”,自己描寫,漸漸地脫離紅模子,自己寫,每天寫一張紙,交給 ...

舊時冬至習俗

  提起過“冬至”,我就會想起“窮過渡”那陣子,因為這天可以改善伙食“打饞蟲”——吃水餃了。那時豬羊肉是奢侈品、稀罕物,連想都不敢想。但祖母心靈手巧,會包地瓜面皮的兩種素餡水餃,白菜芝麻鹽和蘿蔔豆腐的隨意挑著吃。那時肚子裡沒有半點油水,每人最少能“嗆”吃兩大盤。我二弟個頭大,能裝三大盤,非撐個肚兒圓不可。   ...

涇縣茂林殯葬習俗

  皖南涇縣茂林一帶,老古話說“生個人容易,死個人難”,此話一點不假。從壽終正寢到入土為安再到服孝掛錢,禮數多多。據說循禮隨俗,子孫興旺。倘若逾矩,恐不利家人。   當然,對非正常死亡的後事處理,除特殊情形者,一般從簡。不提。   六十個“花甲子”以上者病逝,稱“登仙”或“打百年”。七老八十高齡者去世治喪,稱 ...

蘭州城關區民間壽慶習俗

  蘭州城關地區,男女達60歲時 (花甲),生日方稱為壽。普通人家吃一頓長面(意為長壽麵)作為慶賀。有地位的或富裕人家的老人壽慶,則要大辦。祝壽者送壽桃(點心)、壽幛、壽聯、衣料、現金等。80年代以來,歐美習俗傳入中國,祝壽者改送大蛋糕等,也有送煙、酒和營養品的。主人則置辦酒宴款待。 ...

莆仙民間新娘著裝習俗

  莆仙民間結婚新娘著裝有城紅山藍島紅黑等習俗。   城紅,是指平原城市女子結婚時,一定穿紅婚服。那麼,顏色有種種,莆仙民間結婚,新娘為何要穿紅婚服呢?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這種尚紅風俗,可追溯到史前時期。《中國文化象徵詞典》記載:“史前時代,紅色就已被看作是賦予生命的顏色。從墓中的死屍撒著硃砂和紅色岩土,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