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莆仙民間新娘著裝習俗

莆仙民間新娘著裝習俗

  莆仙民間結婚新娘著裝有城紅山藍島紅黑等習俗。

  城紅,是指平原城市女子結婚時,一定穿紅婚服。那麼,顏色有種種,莆仙民間結婚,新娘為何要穿紅婚服呢?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這種尚紅風俗,可追溯到史前時期。《中國文化象徵詞典》記載:“史前時代,紅色就已被看作是賦予生命的顏色。從墓中的死屍撒著硃砂和紅色岩土,可以證明這一點。”到了周朝,這種尚紅風俗,就表現得更為具體了,同上書載:“紅色與夏和南方相關聯,並且是周朝的象徵顏色。這個紅時代有紅衣服,紅官帽穗,紅馬紅旗,紅祭祀動物等等”。這其中提到“紅色與夏和南方相關聯”一事,是跟戰國時期的“陰陽五行學說”有關。所謂陰陽,指日照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古哲學家藉此提出了“陰陽貫穿於物質,人事的兩大對立的哲學觀點。”所謂的五行指得是“木火土金水”五大物質要素,並由此派生出:木位於東方,其色青,節令春;火位於南方,其色紅,節令夏;土居中央,其色黃,包含四季,節令(包括三、六、九、十二四個月);金位於西,其色白,節令秋;水位於北,其色黑,節令冬。又春主生,夏主長,秋主收,冬主藏。五行合陰陽,則東南為陽,西北為陰。這樣,春青,夏紅自然代表陽,秋白、冬黑則是百物凋零之期。所以,紅色象徵“生長榮昌”,白色(包括黑、藍)則代表“衰敗、死亡”。莆人每逢大節日,如結婚、壽誕、大慶時不用白(包括黑、藍);若遇喪事則忌紅,其道理就在此。再說,現代的莆田人,據地方誌書所載,多是從中原一帶搬遷而來的,周朝當時地處中原,中原尚紅的風俗,也被帶進莆田,所以莆婦女結婚時要穿紅色婚裝,正是古民俗在莆田的保留與延續。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莆地婦女,結婚時要穿紅婚裝,而遠離縣城的一些山區鄉村,婦女結婚時卻穿藍裝。這是為什麼呢?據說元朝時,興化縣(莆田市北部山區地)蒙族達魯花赤知縣,家中大辦喜事,夫人以漢俗穿上紅衣服,不幸所在多虎,達魯花赤夫人紅裝顯眼,被虎所叼,達魯花赤悲痛不已,並因此事,遷縣治來湘溪(今新縣鎮)。從此。這些山區的鄉村婦女吸取達魯花赤夫人的教訓,結婚時新娘不穿紅裝,而改為近似草木同色的藍裝,稱為山藍。這種婚俗一直保留至今。

  古云:“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平原縣城山區是如此,而湄洲島卻另有特俗。據傳說,莆田湄洲島海神媽祖,原來是穿紅裝的。《媽祖顯聖錄》載:“宋宣和年間(11 1 9~1125)路允迪出使高麗,道經東海……見一神女現桅杆,朱衣端坐”。又“至順元年(1 330)春,船七百八十隻,由太平江路太倉劉家港開出海洋,遇風突起……官吏懇禱於神後,禱尚未完……恍見空中朱衣擁翠蓋,佇立舟前……不多久,風平浪靜。”這兩則記載中,媽祖曾穿過硃紅的衣服。後來湄洲女身穿藍、紅、黑三色的衣衫,這種衣衫據說是媽祖設計的。如今,湄洲島上的不少年輕女子也喜歡穿著媽祖衫,迎接來島朝拜媽祖和旅遊觀光的海內外客人。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從亡者停止呼吸時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它們依次為:

  燒“落氣紙”:即死者直系親屬,在已經確認死者亡故之際,便置一瓦盆於靈床前,在盆中焚燒冥鈔或紙錢,意為讓亡魂“持幣上路”。

  淨身:由死者直系親屬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淨軀體,通常以“三袱子”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擰乾三遭,稱“三把”。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腳腿。淨身亦稱“洗喪”。

  換衣:給亡者換上乾淨衣褲鞋襪。若是青壯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應戴黑紗;老年人的褲帶用白棉線合股系扎,合股線的支數以其年齡而定,老年人換衣稱“穿壽衣”。

  開弔;將亡者抬上靈床,置於靈堂的白布帳幔之後。供桌上置燭臺香盆和死者遺像。直系親屬的女眷一邊哭一邊訴說死者生平,內容多為敘述死者一生中所經魔磨難,聲調哀婉動人,悽切悲慟,稱“哭靈”。親友前來祭奠,進門前先放一掛爆竹,喪家亦燃放爆竹以示應答。弔客上香,通常以三炷為限,或鞠躬致禮,或跪拜叩頭,皆由死者親屬中的男性直系晚輩在靈堂左側跪拜答謝,稱“孝子謝”。停靈時間以單數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開弔期間,有的延請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間還聘邀專門的民間藝人來唱“喪鼓”,其鼓詞多為民間神話故事。弔客所送“祭儀”多為布料,須寫好挽籤懸掛於靈堂兩側,稱為“掛祭帳”。

  出殯: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稱為“起靈”, 起靈時,孝子需將焚化紙錢的瓦罐擲碎在靈堂供桌之前,稱為“甩盆”。抬靈床多為八名精壯漢子,死者親屬須排除在外。出殯亦稱:“送葬”,有的請道士執桃木劍在前“開路”,孝子則披麻戴孝躬行於靈床(或靈柩)前引導,眾至親好友一路將其送至墓地。送葬佇列行進途中,有親友在道旁設香案“路祭”的,孝子須下跪答禮。

  設靈與圓墳:亡者落葬後,家中應設靈位於廳堂左側,稱“設靈”;三日後親人去墳前祭掃,稱為“圓墳”。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親人在每一個第七日應在靈位前點燭燃香,舉行祭奠儀式,到第五個“七日”為止,稱為“做五七”。三年孝滿,遂將靈位焚化,謂之“除靈”。

多明尼加上班著裝習俗

  多明尼加海濱圖片

  多明尼加共和國的城市建築和歐洲國家相似,多明尼加商首都聖多明各的新建築大都是高層樓房。農村的建築也是這樣的規劃,不同的是房屋都是平房,沒有樓房。居民喜歡跳舞,梅林蓋是多明尼加共和國的國舞,多明尼加商這種舞節奏歡快,在有的舞會上,一邊跳舞,一邊作詩。城市居民在正式場合穿西裝,平時著裝比較簡單。一般是上身穿襯衫,下身長褲,婦女一般穿白色襯衫,下身穿紅色或白色的裙子。


冬至的民間傳說和習俗

  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民間說“過了冬,一天長一蔥”是以中午門前的日影為測標,所以又稱這天為“長至”。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民間傳說   餛飩麵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 ...

倉頡造字與民間惜字習俗

  倉頡造字   我的家鄉在甘肅一個邊遠的農村,小時候啟蒙是在私塾,記得入學的第一門功課是讀《三字經》,然後是《百家姓》、《弟子規》,讀書的同時要練習寫大字,我們那裡叫“寫仿”,就是通常所說的描“紅模子”。開始時簡裝訂好的仿本交給老師,請先生寫“紅模子”,自己描寫,漸漸地脫離紅模子,自己寫,每天寫一張紙,交給 ...

蘭州城關區民間壽慶習俗

  蘭州城關地區,男女達60歲時 (花甲),生日方稱為壽。普通人家吃一頓長面(意為長壽麵)作為慶賀。有地位的或富裕人家的老人壽慶,則要大辦。祝壽者送壽桃(點心)、壽幛、壽聯、衣料、現金等。80年代以來,歐美習俗傳入中國,祝壽者改送大蛋糕等,也有送煙、酒和營養品的。主人則置辦酒宴款待。 ...

民俗趣談—祝壽

  壽誕禮儀是每當生日時舉行的人生禮儀,終生要做好多次。這些在生日時舉行的禮儀因年齡不同有所差別。雖然這些禮儀的中心都在於祝福,慶賀健康長壽,但小字輩一般不叫“壽禮”,而俗稱“過生日”。民眾認為,小孩子、青年人做壽是不妥的,要折壽,只有到一定年齡,即到了49歲以後,才能舉行壽禮。   祝壽,莆仙叫“做十”,年 ...

焉耆著裝習俗

  回族講求"服飾淨,居處淨"。服飾偏愛白色,嬰兒用白布包,長大戴白帽,歸真(死亡) 後用白布裹屍。因白色不藏汙垢,發現不潔之處便於及時清洗。   焉耆回族婦女都精於針線活,特別擅長繡花,繡工精細,枕頭、馬甲、鞋、嬰兒的褲子、 帽子甚至男人的襪跟上都繡上花、昆蟲。姑娘出嫁後,能取得"上 ...

從寒食節的興衰看官方與民間合力對習俗的影響

  “寒食春過半,花濃鳥復嬌。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鬥敵雞殊勝,爭球馬絕調。睛空數雲點,香樹百風搖。改木迎新燧,封田表舊燒。皇情愛嘉節,傳曲與簫韶。”(1)這是唐代詩人張說的一首詩。詩所談及的禁火、改火、鬥雞、爭球等活動正是我國古代的一個節日——寒食節的節俗事項。   寒食節,因人們在節日期間不動煙火、吃冷 ...

陝西民間過壽習俗

  在農村,上了60歲的老人,兒孫都要給其祝壽.民間叫"做生日".後輩念上輩一生勞碌之苦,祝老人健康長壽,過生日時,親戚兒女給老人送壽禮,頭天晚吃長壽麵,第二天全家團聚在"老壽星"周圍,小輩的磕頭祝壽,閤家歡樂,一般是滿60歲以後,每年過壽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