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蘭州城關區民間壽慶習俗

蘭州城關區民間壽慶習俗

  蘭州城關地區,男女達60歲時 (花甲),生日方稱為壽。普通人家吃一頓長面(意為長壽麵)作為慶賀。有地位的或富裕人家的老人壽慶,則要大辦。祝壽者送壽桃(點心)、壽幛、壽聯、衣料、現金等。80年代以來,歐美習俗傳入中國,祝壽者改送大蛋糕等,也有送煙、酒和營養品的。主人則置辦酒宴款待。

湖南壽誕命名習俗:壽慶

  凡男女不及50歲者,只稱過生日,不稱壽慶。年滿50歲以上,才能舉行壽慶,接受兒孫和親朋好友祝壽。男性逢一(即51、61、71)、女性逢十(即50、60、70),謂之過大生日。富有之家,辦壽品,備宴席,設樂隊,張燈結綵,懸掛壽星、壽幛、壽聯,請戲班子演戲,為之祝壽,並通知親戚朋友來喝壽酒。屆時,賀客盈門,鳴炮送禮,隨後,舉行壽慶儀典,樂官奏樂,壽星穿高檔壽慶新衣高坐太師椅,接受晚輩叩拜,演戲的戲班子則為之“打加官”、“亮加官”,為之叩拜。宴席上必吃長壽麵。除過大生日隆重慶祝外,每年過小生日也照例小慶。但清貧之家,無經濟實力舉行豐盛壽慶,則簡單從事,或無心顧及。此習沿襲至今,但壽慶禮儀已有較大改革,往往從簡,城鎮一般由小輩買生日蛋糕、壽麵、菜餚,舉行家宴,或上館子設宴,歡慶一餐,表示慶賀與敬意。而鄉間則仍有大辦壽慶之習俗。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從亡者停止呼吸時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它們依次為:

  燒“落氣紙”:即死者直系親屬,在已經確認死者亡故之際,便置一瓦盆於靈床前,在盆中焚燒冥鈔或紙錢,意為讓亡魂“持幣上路”。

  淨身:由死者直系親屬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淨軀體,通常以“三袱子”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擰乾三遭,稱“三把”。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腳腿。淨身亦稱“洗喪”。

  換衣:給亡者換上乾淨衣褲鞋襪。若是青壯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應戴黑紗;老年人的褲帶用白棉線合股系扎,合股線的支數以其年齡而定,老年人換衣稱“穿壽衣”。

  開弔;將亡者抬上靈床,置於靈堂的白布帳幔之後。供桌上置燭臺香盆和死者遺像。直系親屬的女眷一邊哭一邊訴說死者生平,內容多為敘述死者一生中所經魔磨難,聲調哀婉動人,悽切悲慟,稱“哭靈”。親友前來祭奠,進門前先放一掛爆竹,喪家亦燃放爆竹以示應答。弔客上香,通常以三炷為限,或鞠躬致禮,或跪拜叩頭,皆由死者親屬中的男性直系晚輩在靈堂左側跪拜答謝,稱“孝子謝”。停靈時間以單數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開弔期間,有的延請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間還聘邀專門的民間藝人來唱“喪鼓”,其鼓詞多為民間神話故事。弔客所送“祭儀”多為布料,須寫好挽籤懸掛於靈堂兩側,稱為“掛祭帳”。

  出殯: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稱為“起靈”, 起靈時,孝子需將焚化紙錢的瓦罐擲碎在靈堂供桌之前,稱為“甩盆”。抬靈床多為八名精壯漢子,死者親屬須排除在外。出殯亦稱:“送葬”,有的請道士執桃木劍在前“開路”,孝子則披麻戴孝躬行於靈床(或靈柩)前引導,眾至親好友一路將其送至墓地。送葬佇列行進途中,有親友在道旁設香案“路祭”的,孝子須下跪答禮。

  設靈與圓墳:亡者落葬後,家中應設靈位於廳堂左側,稱“設靈”;三日後親人去墳前祭掃,稱為“圓墳”。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親人在每一個第七日應在靈位前點燭燃香,舉行祭奠儀式,到第五個“七日”為止,稱為“做五七”。三年孝滿,遂將靈位焚化,謂之“除靈”。


各地的飲食習俗

  千里彝山,勝境天成。獨具魅力的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帶,是彝族人民世居的地區。彝族人民憑藉這裡的多彩的自然環境、豐厚的資源,用勤勞的智慧,創造著幸福美好的生活,傳承著獨具特色的飲食習俗,書寫著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彝族居住的地區,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複雜,植物和動物資源極為豐富。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 ...

冬至的民間傳說和習俗

  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民間說“過了冬,一天長一蔥”是以中午門前的日影為測標,所以又稱這天為“長至”。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民間傳說   餛飩麵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 ...

倉頡造字與民間惜字習俗

  倉頡造字   我的家鄉在甘肅一個邊遠的農村,小時候啟蒙是在私塾,記得入學的第一門功課是讀《三字經》,然後是《百家姓》、《弟子規》,讀書的同時要練習寫大字,我們那裡叫“寫仿”,就是通常所說的描“紅模子”。開始時簡裝訂好的仿本交給老師,請先生寫“紅模子”,自己描寫,漸漸地脫離紅模子,自己寫,每天寫一張紙,交給 ...

莆仙民間新娘著裝習俗

  莆仙民間結婚新娘著裝有城紅山藍島紅黑等習俗。   城紅,是指平原城市女子結婚時,一定穿紅婚服。那麼,顏色有種種,莆仙民間結婚,新娘為何要穿紅婚服呢?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這種尚紅風俗,可追溯到史前時期。《中國文化象徵詞典》記載:“史前時代,紅色就已被看作是賦予生命的顏色。從墓中的死屍撒著硃砂和紅色岩土,可以 ...

泉港禮俗

  江南地區到魏晉南北朝時,才開始出現了做生日的風俗,但出於孝親觀念,雙親健在時才可以做。後來,即使雙親亡故,也有人依然做生日。唐代更把生日慶賀與祝壽古禮結合起來,並傳承後世。   泉港一般以49歲(虛歲)為分界,49歲之前做生日稱賀生,之後稱為做壽。如79歲,人們雅稱“某翁(或某太夫人)七秩晉九大壽”。49 ...

撫州風俗

  “滿月”、“週歲”,宴請親友。樂安縣男孩満15歲為滿丁之年,亦需宴請。   青壯年一般不行壽慶,有“三十沒人曉,四十無人知,五十吃只雞,六十來賀喜”之說。六十壽誕,操辦壽宴,親友來多送壽麵、壽燭、衣料、紅包(現金)等壽禮。   金溪、崇仁等縣壽宴為兩餐,頭天為“暖壽酒”,正日為“拜壽酒”。置壽堂,晚輩為之 ...

安徽儀式

  壽誕:極為生日舉行慶祝儀式,俗稱“做壽”、“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孩子10歲生日叫做“長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以示慶賀。中、青年生日,沒有請客慶賀之例,俗諺“不三不四”,是說20、30、40不慶壽,逢這樣年庚,只增加一些葷菜而已。40歲不做壽,還因“四”與“死”諧音,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