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民間傳統武術—何家棍

民間傳統武術—何家棍

  武術也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它凝聚了我國人民的智慧與創造性。何家棍作為寧夏回族的民間傳統體育專案,它已有將近兩百年的歷史,何家棍體現出了寧夏人民堅強、自強不息的品格。下面的寧夏文化為您帶來民間傳統文化之何家棍,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何家棍祖傳五代,創立於1824年,是寧夏回族民間傳統體育專案,流傳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了。何家棍以單頭棍聞名,其特點是隻用一頭,棍長齊眉,風格剛勁勇猛、靈活多變、明快直接、發勁別緻,培養了人們一往無前的勇敢精神和對客觀事物準確迅速的判斷能力。在技擊方面,進攻主動,防守嚴密,守中有進、進中有守,概括起來為“擱、掠、撥、削、掃、劈、搬、翻”八個字。何家棍集各地棍法之長,採西北棍術之精華,表現出了鮮明的對抗實戰的民族特色。

  集民族性、體育性和觀賞性為一體的何家棍是回族傳統武術活動的一個縮影,它不僅有較高的強身健體的作用,而且有很大的實際用途,體現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華,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推廣價值。走出家族一脈傳承式的何家棍將在這次全國民族運動會上進行精彩的表演。

  傳統武術的內涵是“自尊、自強、自立”,古老的何家棍從回鄉走出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一展風采,多次在大型文體表演活動中以迴腸蕩氣的英武贏得滿堂彩。何家棍傳承中化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武林文脈,無愧為回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從古老神秘封閉中走出的何家單頭棍必將成為一個新亮點,希望廣大有志之士,共同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的文化遺產,促進民族運動的大發展。

何家棍

  何家棍祖傳五代,是寧夏回族民間傳統體育專案,流傳至今有近200年的歷史,何家棍由第一代宗師何登魁創立於清1824年左右,後由其子戰將何生洲,何盤興在金積堡回民反清起義中以此為武器屢建戰功,何家棍就次揚名,何東民諺有:“何棍張槍,蓋世無雙”。何家棍三至五代的傳人是:何仲文,何金德,何建功。其第四代掌門何金德以文武雙全才列入《中國回族大辭曲》、《寧夏體育史》等多部大典,是自治區武協常委,回族著名武術家,他所編導的《何家棍》用武術獨特的形式表現一百多年前的古戰場。回族英烈們為求生存,爭自由,金戈鐵馬,刀劈四方,棍掃群雄的壯烈場面和英雄氣概。集各地棍術之長,採西北棍術精華,揚單頭棍之威,以陣法排列組合,表現出鮮明的對抗實戰的民族特色。其弟子多次在區內外的武術比賽中獲大獎,其中第五代傳人何建功中國武術六段,國家一級裁判,區武協傳統委員會委員,連續三屆區民運會一銀三銅獲得者。

  表演何家棍是第六代弟子,2008年8月榮獲第五界民族運動會表演專案金獎。2003年獲第七屆少數民族運動會表演專案三等獎。

  何家棍以單頭模子棍聞名於世,其特點只用一頭,棍長齊眉,風格剛勁勇猛、靈活多變、明快直接、發勁別緻、培養人們一往無前的勇敢精神和對客觀事物準確迅速的判斷能力,在技擊方面進攻主動、防守嚴密、守中有進,進中有守,由於只用一頭,非常講究手份變化,棍中有槍、吻合武諺:“棍家槍硬似鋼,槍變棍更得勁”。講究速度,創造慣性,全身之力用於一點,基本棍法概括為八個字“擱、掠、撥、削、掃、劈、搬、翻”。實踐證明,單頭棍比雙頭棍靈活,威力大。

  何家棍,是回族傳統武術活動的一個縮影,充分體現回族勤奮、朝氣蓬勃,一往無前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僅有強身健體的價值,而且有很大的實戰用場。它流傳五代,土生土長於回族聚居地延續一百多年,體現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華,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推廣價值,從中國武術的發展潮流來看競技、對抗是以後的主流,何家棍著重實戰也是適應這一發展潮流。它體現民族性,體育性、觀賞性。從古老神秘封閉中走出的何家單頭棍必將成為一個新亮點,希望廣大有志之士,共同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的文化遺產,促進民族運動的大發展。

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的民間習俗?有何民間故事呢?

  七夕節也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那麼七夕節又哪些傳統的民間習俗,大家又都知道哪些民間故事呢?小編已為您備好。

   民間習俗

  1.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節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2.婦女洗髮

  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採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民間故事

  牛郎織女的傳說

  傳說古時候有個善良的年輕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常遭兄嫂欺負,連家產都沒得分,只留給他一條老牛,但這老牛可不是一般的牛哦,它是天上的金牛星變的,因為觸犯了天條,所以被玉帝貶到凡間為牛,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欺負,所以決定要幫他。

  一天,它忽然開口告訴牛郎,東邊山下有個湖,每天都有七個仙女到湖裡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使那仙女無法返回天宮,就會留下來作他的妻子。

  聽了老牛的話,牛郎果然偷偷藏起一位仙女的衣裳,等到仙女們洗完澡要回天宮時,年紀最小的織女才發現自己的衣裳不見了,急得哭了出來,這時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出現,要求織女答應作他的妻子才把衣裳還她,織女看牛郎忠厚老實,便答應了,兩人婚後生了一雙子女,生活十分幸福美滿,但老牛卻死了,在死前它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剝下它的皮,遇到困難時就會派上用場,這是它最後能留給牛郎的唯一一件東西。

  而織女嫁給牛郎的訊息傳回天庭後,玉帝大怒,遂派王母娘娘把織女給抓回來,牛郎為了找回織女,想起了老牛的叮嚀,就披上牛皮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追上他們,此時王母娘娘心一急,拔下頭上的簪子往空中一劃!馬上出現了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把牛郎和織女分隔兩邊,牛郎和一雙兒女在河邊大哭,其深刻的感情也令玉帝動容,所以特赦他們全家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民間傳統節日塔吉克節

  塔吉克族是公元前操伊朗語的諸部落和後來從帕米爾西部、南部遷至塔什庫爾幹一帶的塔吉克人融合而成。主要   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少數散居在該縣以東的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地區。塔吉克族是我國唯一屬於歐羅巴人種的世居民族,主要居住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塔什庫爾干 ...

大型民間傳統活動紀念閩王王審知 珨瑚公王(公太)

  閩西在長汀、連城兩縣交界處的“河源十三坊”(即 1 3個村社 )輪流祭祀珨瑚候王。當地人把瑚候王尊稱為“公太”(公太 ,在閩西客家地區即祖先之意 ),因此 ,十三坊輪流 )奉祀珨瑚侯王又被通稱為“迎公太”。十三坊中最早參加輪流祭祀珨瑚侯王的姓氏 ,大都是在宋末元初到元末明初這段時間遷入的。經過世代發展 , ...

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1、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古代稱元日,又稱正旦、元旦、元正、歲朝、年朝等。《尚書大傳》又稱正旦為歲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稱。   自從公曆紀年為主後,俗將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稱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元日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間,皆以為大節日。宋《野客 ...

蘭州民間傳統婚俗

  提親。一般男方瞅好女方,摸清女方情況後,請媒人攜4色禮品上門提親。 女方若願攀親,便回答"話在著",退禮品表示回絕。女方同意後,也要打聽男方家庭情況、骨脈(即是否有狐臭)。如家道寬裕,沒狐臭,便回話可以提親。 此時,男方再託媒人提4色禮和紅頭繩包紮的連瓶酒,到女方家正式提親,俗稱" ...

迪慶民間傳統文化

  多姿多彩的服飾   迪慶民族服飾多姿多彩、風情萬種,其中,藏族服飾富麗華貴、色彩繽紛。每個藏族聚居的鄉鎮都表現出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的風格特色。例如男性頭飾就有氈帽、狐皮帽、金邊帽、紅纓帽、髮辮纏頭等。服裝形式,用料和色彩各有不同,飾物種類繁多,有金、銀、珍珠、珊瑚、瑪瑙、象牙、綠松石、天珠等,一套服飾的價值 ...

開封民間傳統博戲活動-鬥雞

     鬥雞:是開封人喜愛的一項民間傳統博戲活動。鬥雞比賽勇猛激烈,精彩有趣。鬥雞的選擇、飼養、調教、訓練都有一套嚴格、科學的方法,極富樂趣。近年來,開封飼養鬥雞的居民逐年增多,開封鬥雞協會每逢旅遊文化節日都要舉行鬥雞比賽,引得中外賓客競相觀看,場面十分熱鬧。 ...

哈薩克族人民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

  阿肯彈唱是哈薩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每逢阿肯彈唱會,遠近的人們身著盛裝,騎著駿馬,彈著冬不拉載歌載舞來到鮮花盛開的的草原上,各路歌手登場獻藝,聽眾們喝彩助威,經常是通宵達旦一連數日地盡興。   阿肯彈唱有兩種形式:一是阿肯懷抱冬不拉自彈自唱,這種彈唱多是演唱傳統的敘事長詩和民歌;二是對唱,有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