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河南傳統民居的建築特色

河南傳統民居的建築特色

  河南省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被稱為“中州”太行山脈以東。河南的傳統民居建築包括窯洞、磚瓦式建築、石板房以及現代平頂房,極具特色。河南民居建築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珍貴的河南文化遺產。

  河南民居的平面佈置特點分類

  河南民居院落的平面佈置呈現多樣的特點,大致可以歸納為四種基本特點:即四合院、三合院、窯房院和大別山區的前後排房院落。

  河南民居的結構型別分類

  河南民居根據結構和外觀特點大致可以分為這幾種型別:窯洞:磚瓦式建築;石板房建築和現代的平頂房;和現代的樓房。

  1、窯洞式建築

  窯洞,是由於地理、地質、氣候等多種因素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民居建築形式。它不僅節省材料,而且冬暖夏涼,因所選土質穩定性好,一般亦很堅固。主要集中在河南西部地區,如鞏義、洛陽和三門峽地帶。當地的窯洞從形式上來看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利用黃土原頂上向下挖成深坑做院落,四壁挖洞為居所,內部空間採用拱形結構。窯洞開有小窗,用竹篾做成,內外糊防風紙,開關方便,且便於通風透光。窯洞前面用磚壘砌成拱形門,在結構上起到了防止塌落的功用,在造型上亦使這種單純的形態產生區域性變化。

  別一種是在黃土地頂向下挖掘出矩形的深坑,坑邊有各式階梯可以通到地面,在坑壁上再四面開闢窯洞,稱作地坑窯。一般又會用頂門窗土窯、大門窗石窯、大門窗介面土窯、大門窗泥結窯這幾種形式。大型的可以幾個地坑相連,在券門口有磚砌門臉,磚材的運用,在大面積的土質材料中起到了對比與點綴作用,豐富了建築外觀。洞頂上面修整成寬敞的平面,以做曬埸,很好地利用了自然環境和空間,亦使人心曠神怡。這種植根於黃土地上的民居形式,具有親切、樸素的性格,透露著北方農民對土地的眷戀之情。

  2、磚瓦

  磚瓦房是80年代以來河南民居從土牆灰瓦房升級過度而來的建築。這種建築以河沙、粘土為原料燒製而成的青磚或者紅磚作為牆體;以30——50公分的木頭做大梁、以10公分左右的木頭做椽子,然後在上面用各種紡織物和泥土封嚴實,最後把灰瓦或者紅瓦按順序一層層的疊放在表面。磚瓦房也具有保溫抗熱的特點,但在抗震方面有所薄弱。但現在農村還存相當大一部分。

  3、石板房

  地處河南西北部的太行山地區,不公因為山高和雄偉而出名,這裡的石板建築也是河南民居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太行山大峽谷的石板巖鎮,這裡的居民主要分佈在山區,因為這些地方土是金貴的,石頭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石材在這裡是主要的建築材料。房子的牆體是石塊,房子的“瓦”就是石板。這裡的男子幾乎人人都是石匠,他們先好片層岩石,往巖紋四周打進鋼釺,插入鐵棍,於是便撬起了一塊一丈長、三尺寬、一寸厚的石板。

  蓋房時,將石板吊上屋頂,最後在脊上和石板塊之間的銜接處平放上小石板,一座石板房便告完成。這種石板因流水快,不會存水,梁、檁、椽子等木質不會因潮溼而腐爛,所以堅固耐用,一般都可以住上一兩百年,在著名的石板巖鄉,村莊絕大部分是由石板房組成,清一色的石砌房子掩映在綠樹紅花之中,真堪稱是河南民居中的一絕。

  4、平頂房

  隨著國家對工磚的禁止使用,也隨著瓦匠手藝的失傳,近年來磚瓦房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河南民居隨之也現越來越多的平頂房,尤其是在一些新農村,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平頂房牆面採用空心磚和粉煤灰磚,房頂採用樓板或採用鋼筋沙石混交。這種建築外觀更簡潔,施工起來也沒有那麼繁瑣,但這種民居在放熱、防潮、防震方面就更差了。更重要的是平頂房缺少美感,大面積的建設,往往產生機械和單調。

佤族的傳統民居建築:四壁落地房

  可能到過佤族的人看到佤族居住的房屋會想,我國不是已經是全面小康社會了嗎?怎麼佤族人們還居住在這麼簡陋的房子裡呢?其實這是佤族的一種文化傳承,因為佤族居住地氣候的影響,所以佤族人們通常會把房屋建成四壁落地房的形式。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佤族文化吧!

  佤族聚居的瀾滄江邊、山巒疊嶂,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潮溼度大,每年半數日子都在雲遮霧纏之中其建築充分考慮到了防水防潮,極具特點。佤族先民600多年前就遷徙、聚居在這裡,繁衍生息。

  佤族的住房,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一般是四壁著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別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區的住房構造和形狀與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築材料均為竹子與茅草。木柱的頂端保留樹杈,用以託梁,橫樑上再託上一些細竹子,然後覆以茅草,築成架空的竹樓。

  材料基本上是現成的,阿佤山茂盛的茅草比任何植物生命力都強,進入8月,佤族同胞都會抽出時間,上山割茅草,紮成小稇,堆放起來,待曬乾後背回家中,等著進入冬季,就把這些新割的茅草鋪到屋頂,替換下那些已經朽掉的茅草。隨便伐倒一棵樹,都可以做柱子或橫樑,甚至不用一顆釘子,剝些蔑皮扯些藤條,就可以把一間屋子扎得結實。

  佤族的民居,一般建在大山裡一個平緩的小山頂上。房屋依山勢地形而建,分佈隨意,沒有一致朝向,多年自然生長形成的荊棘叢成為村寨的柵欄。進寨的路口有竹木搭建的寨門,懸掛著一些牛頭骨,據說有驅逐鬼魅的功用。

  真正的佤族的傳統民居是“四壁落地房”,即以3根帶長杈原木作柱樑,用平直的細木條作椽子,椽子上覆蓋事先編好的茅草排,用藤條綁紮固定。四壁用竹篾編成柵牆,向東面開一道門。房頂至房簷斜度大,房簷離地面不足1米,幾乎看到牆壁,以老虎窗(一種開在屋頂上的天窗)採光,並設小曬臺,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雞籠罩房”。這種房的好處是保暖,冬天受風的影響較小,屋頂的茅草也由於處於很陡的角度,不會輕易被風吹散,遇上暴雨,也不致造成積水的情況。風不進屋子,火塘用火就安全些,否則,夜夜不熄的火塘就可能成為佤族村寨的隱患。

  您可能還喜歡:

  黎族文化精品:人形骨簪

  黎族酒文化:茅臺山蘭酒

  黎族的飲食、飲酒禁忌

  黎族傳統、純熟的捕撈技藝

山東傳統民居建築特點

  我國的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各地也是天差地別,所以也逐步形成了我國各地形形色色的地方建築文化。這些地方建築能反映當地的地理位置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在山東文化中,地方建築是豐富多樣的,不信咱們就一起來山東看個究竟吧。

  濟南四合院

  山東傳統城市民居大多集中在就舊時各地的府縣城鎮之中,分佈與全省各地,只是各地規模不同而已。大都留存有清代民居,少數城鎮中保留有明代民居。各地城鎮民居中,最為典型的應為濟南就成的民居,濟南舊城區位於現在歷下區環城公園以內,其歷史迄今已有1000多年了。舊城民居一直沿著傳統而穩定的趨勢發展著,特別是明代以後,建築規模大大超過了前代。

  濟南舊城的民居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在佈局、結構、風格上與北京四合院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過去,這些四合院多分佈與舊城街巷的兩邊,大多為二進院落,分前院和後院,大門位於前院的東南或西北角,稱之為門樓。濟南門樓都高大而精美,門樓的門枕石、犀頭、跑馬板上大都雕刻有精美的圖案。

  其他形制大都與北京四合院相仿,但載門樓、瓦脊等區域性的裝飾與水巷相結合的院落分佈,灰牆、黛瓦的淡雅色彩上,卻使濟南的四合院不同於北方民居厚重、嚴謹的特徵,而體現除了一種江南民居建築的輕巧與明快。

  舊時濟南四合院中常載幾株石榴樹和梧桐樹,泉城中許多著名的泉水也散落在舊城中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清澈的泉水常常從院落外的水巷流過,因而舊時濟南的四合院一年四季都感受這大自然無盡的變化。

  沿海民居海草房

  地方民居中,以膠東沿海民居的特徵最為明顯。膠東半島位於山東的東部,屬於沿海丘陵地區,這裡的村落歷史都不太久,多為明朝以後從內地移民或屯兵設防而形成的村落,村落佈局也大都保持了內地原有村落的形式,但民居建築卻充分了的難過地的自然材料,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築風格。

  這裡的民居多依山面海而建,因而院落大多都依坡就勢。自前向後,步步登高,雖然庭院狹小,但幾乎每家每戶都能保持良好的通風與採光,這裡的民居院落多為三合院的形式,即正房多為三間,兩側為廂房,對圍牆門樓,房屋的建築材料就取之院落後面的大山和大海的恩賜。

  當地的海邊出產一種柔韌細長的還草,保溫隔熱經久耐腐,過去用他造成的屋頂冬暖夏涼、渾厚朴實,別有漁村的風味,這些海草房的牆體由當地出產的暗紅色的花崗石砌成,牆體厚實,整個民居給人粗獷、樸實的感覺。過去,膠東榮城一代的沿海漁村幾乎全是這種紫灰色海草頂和暗紅色石牆的民居,成片望去,屋脊欺負、色彩溫和,整個村落呈現出一片想和溫馨的氣氛。

  棲霞牟氏莊園

  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的牟氏莊園,到1935年才形成至今規模。整個莊園面南背北,共分三組,包括六個院,佔地2萬平方米,建有萬堂樓廂480多間。縱觀重重四合院相疊,橫看條條通道相間,層次清晰,主次分明。

  棲霞牟氏莊園是以套院式佈局為主,大院套小院,院與院間由偏離中軸線的一條過道(更道)來聯絡,求功利而不求形式,為四合院的一種變體。六個大院沿南北中軸線依次建為南群房、平房、客廳、大樓、小樓、北群及東西群廂多進四合院落,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築特色的古建築群落。莊園建築工藝獨特,雕刻砌鑿,工藝細膩精湛,明柱花窗,文采斐然,美妙絕倫,具有“三雕”、“六怪”、“九絕”之藝術特色。

  石牆均平整如鏡,石縫細如線,據說,砌牆時,主人每天都會給石匠發一些銅錢和鍋鐵,用之嵌在牆縫間,使牆面平整。如若仔細觀察,經常可以發現牆縫裡嵌著的銅錢。據說,平均每塊石頭造價為一斗穀子,此面牆就耗穀物四百四十六鬥。

  院落裡有一面花牆,砌有三百八十六塊六邊型的牆石,任取其中一塊,均可與周圍石塊組成六邊型花卉圖案,總體上組成一個百花相連的連續圖案。其細緻精巧讓人驚歎牟氏莊園以其恢弘的規模,深厚的內涵,被諸多專家學者評價為“傳統建築之瑰寶”、“中國民間小故宮”、“六百年旺氣之所在”,現已成為遐邇聞名的旅遊觀光勝地。

  中部山區的石屋

  山東中部的山區地勢起伏、平地狹小,那兒的民居村落多分佈在山坡陡地,以求少佔耕地,因而整個村落遠遠望去,民居院落高低起伏有變化,與腳下的青山融為一體,加上四季草木的點綴,景色非常優美。山區的民居院落也多以三合院為主,因地制宜,佈局自由、注重實用。

  房屋多以溼透壘成,那兒的石頭房子非常特別,整個院落從門樓到圍牆,從臺階到強身,都用大大小小的石板石塊砌成。屋頂的簷板石有的竟達1m多長,氣勢頗大,這種石頭民居加上原木的木門窗構件給人質樸粗獷的感覺,與山東其它地區的民居風格截然不同。

  山東山區的石頭民居經濟、耐久、施工方便,在經濟尚不發達的山區仍有很好的推廣使用價值。目前由於山東山區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這類民居在山東泰安、臨沂等地山區還完整儲存。

  麥草泥牆面的院落

  在魯西南、魯北等平原地區,歷史悠久、土地遼闊、那兒的民居建築院落很大,一般為五間北屋、三間廂房,院落內另搭建牲口棚、大草棚、豬圈等生活設施,院前一般還建有一個小小的菜畦,種點瓜果蔬菜,小小的院落充滿了農家生活的情趣。

  這類民居往往以土坯、麥草為建築材料,即房屋牆體多為土坯磚牆,用麥草泥筋抹牆面,屋頂末成平頂,中用麥草成坡頂,只在門枕石、挑簷石做點雕刻裝飾。這種泥土民居雖不如磚石瓦房堅固耐久,但房屋頂易於維護修繕,草筋的生土房屋遠遠要勝於今天的鋼筋混凝土大廈。

  以船為家

  在山東東南部的微山湖地區,那兒的居民並無建房居住的習慣,而是每家每戶以船為家,那兒的船屋大的有兩三丈長,小的不過數尺,稱為“連家船”,漁民的一日三餐,起居生活都賴以生活在這種“連家船”中,這種以船為家的居住方式是由當地漁民特殊的生產活動方式所決定的,這在山東民居中是個特殊的例子。70年代以後,漁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少湖邊都建立起了固定的居民居住點,現在真正以船為家的人正在逐漸的減少。


淺述無錫傳統民居建築特色

  現在各地的民居建築都各具特色,越來越多人都不再根據傳統的民居來搭建自家的房子。高樓越來越多,也就少了傳統的幾分樣子。到底傳統是什麼樣的呢,讓我們根據無錫文化的傳統民居來看看無錫建築都有什麼樣的特色。   1、脊身的基本形式 同其它江南地區民居一樣,無錫傳統民居正脊的脊身在材料上喜選用片瓦,這種作法稱為片瓦 ...

富有嶺南特色傳統民居:廣州西關大屋

  廣州西關大屋,大多是由明清時期的豪門富商建立的。由於具有嶺南特色的古民居建築,現如今已成為人們的旅遊景點。朋友們,你們去過廣州西關大屋嗎?這裡的人都非常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下面,跟著小編一起走入本期的廣州文化吧。   西關,是老廣州人對市中心荔灣區內北起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這一帶的稱呼,這 ...

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圖片

  客家文化中,不僅僅是飲食文化聞名天下,客家圍屋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據說客家圍屋是用來抵抗外敵的一種建築風格,也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的美德。本期的客家文化帶你去欣賞客家圍龍屋圖片。體會客家圍龍屋的魅力。   客家圍壟屋所隱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 ...

閩南特色民居建築:林路大厝在哪裡

  要是有來泉州旅遊的同學應該都知道,泉州本地隨處可以看到大厝,這就是閩南的特色,紅磚砌牆,琉璃瓦,遠遠望去夕陽下別有一番美景,閒話不多說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中國著名景點林路大厝吧。   光緒末年,林路在家鄉後埔村建造一座半宮殿式民居,即“林路大厝”。中間為正屋、疊樓,兩旁為祖廳、書房,共有房屋99間。主 ...

拉祜族的民居建築的簡介及特色

  房子是人們居住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因為環境不同建築物的形狀也不同。在黃土高原人們的房子也以建築而且防風沙為主,地震頻發的地區房子也以低矮和堅固為主。當然,民族建築也有民族建築的特色。你想知道拉祜族的民居建築的特色嗎?就跟著小編了解拉祜族文化吧!   拉祜族傳統房屋建築形式是竹木結構的木樁斜頂樓房,有方形及橢 ...

獨具民族特色的傈僳族傳統民居

  傈僳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我們前面剛介紹了傈僳族的民族文化特色,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傈僳族文化中傳統的民居房。傈僳族民居分為三種,分別是千腳落地房、木愣房與土牆房。當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蓋磚瓦房屋的也漸漸越來越多。   1.竹蔑房   竹蔑房,俗稱“千腳落地房”,是傈僳族的基本住房形式之一。一般建於能 ...

極具地域特色的蘇州傳統民居

  蘇州是中國首批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還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遺址重大發現之一,那麼在蘇州文化中,極具地域特色的蘇州傳統民居會說什麼樣的呢?是不是會很有江南風味?一起來了解吧!   蘇州傳統民居的門當有著獨特的造型樣式,雕刻帶有吉祥寓意的裝飾圖案。從蘇州園林及傳統民居門枕石的尋訪中,作者對這一建築構件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