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淄博市生活習俗:器用

淄博市生活習俗:器用

  舊時,城中大戶人家室內擺設講究配套,八仙桌、太師椅、條山幾、抽屜桌、箱、櫥、櫃等各安置得位,俗稱“圓方配套”(亦有叫“嚴房”的),這些傢俱多為大漆配花,並放置古玩點綴。睡的多是羅漢棕床。農村大戶亦有睡炕者,炕上置有炕桌,家中備有方桌、椅子、條几等,多為黑紅色。群眾睡木板面床或高粱秸床者多,室內擺設多為矮桌小凳。農村、山區的居民多睡土炕,炕有煙道通灶下,冬季用作取暖。?

  而今群眾多睡床,睡炕者很少,青年人開始追求“席夢思”,老年人仍喜歡睡大漆棕床,尤以博山為盛,棕面上鋪氈子、毯子、褥子,柔軟適宜,很適合老年人、孩子使用。室內擺設日趨現代化,農村注重實用性,城市還講究藝術化,在組合傢俱走進千家萬戶的今天,大漆傢俱仍盛行不衰。

淄博市生活習俗:喜慶

  生孩子

  境內居民把生孩子作為一件大事,要喜慶一番。

  添喜:嬰兒降生民間謂之“添喜”。舊時根據嬰兒性別,添喜又有大喜和小喜之分,生男謂之“大喜”,生女謂之“小喜” ,重男輕女思想已表露無遺。清初,境內有人還謔稱連續生幾個女孩的婦女為“瓦窯”的。添喜之後,要向產婦的孃家報喜,從前,有身份的人家派傭人去,一般人家派兄弟去,現在多是女婿親自前往。周村的居民在報喜返回時,要從岳母家中帶回雞蛋、油餅等禮物。產房叫“月子屋”,從前一般人家的婦女添喜,既無醫院可住,又無專科醫生助產,多在自己家中請個產婆來接生。產房內男性、兒童、寡婦、沒出嫁的姑娘是絕對不許在場的,丈夫儘管急不可待,也要在門外靜候喜訊。由於衛生條件和接生醫術的限制,舊時婦女生孩子就如過一次鬼門關。現在,一般婦女都進醫院生產,極少在家中生產的。產婦臥床休息,叫“坐月子”,一個月不能出屋門,其間忌生人、害眼者及穿孝的人進屋。孃家要備小米、掛麵、雞蛋、紅糖、小孩衣服等前往撫慰,叫“送粥米”。送米時間一般是在嬰兒下生的第6~12天內。親朋也多來祝賀,一般送雞蛋、衣料、喜資等,臨淄還有送麻花、豆腐之習。屆時主家一併備席招待,客人返回時,主家拿紅雞蛋、饅頭等物給客人帶回家去,以表謝意。? ]

  鉸頭:嬰兒降生一個月(30天)叫“滿月”。一般人家這天要“做滿月”或稱“過滿月”,親朋要送賀禮,主家設宴招待。這天多有孃家人為孩子剪胎髮之俗,謂之“鉸頭”,鉸者口中念道“一鉸金,二鉸銀,三鉸騾馬一大群”,並象徵性地鉸耳、目、口、鼻及手腳尖,意在嬰兒大後,耳聰目明嘴不饞,手腳乾淨作“完人”,此後,還要給孩子鉸頭錢。

  住滿月:嬰兒滿月後,孃家多來人接住幾日,叫“住滿月”。從前女孩到外婆家,多用墨塗小臉,返回時改用粉面,稱“黑狗來白狗去”,男孩則反之,寓意嬰氣發達。現在此俗已廢,唯接送習俗尚存。

  祝百歲:嬰兒降生百日,親朋鄰里前往祝賀,叫“過百歲”。昔日孃家多送饅頭、掛麵、油條、孩子衣褲等,且所縫製的嬰褲多帶有線穗,取“穗”,諧音為“歲”。博山多有孩子的姑做條褲,姨做件襖,妗子做雙鞋之俗,以祝孩子長命百歲,故俗諺有“姑做褲,姨做襖,妗子做鞋跑不了”。這天孩子多佩帶“長命鎖”,一般是銀質,上刻“長命百歲”、“長命富貴”等字,用銀練掛在小孩的脖子上,垂在胸前。現在此俗仍十分流行,只是鎖的質地不一定為銀質的。

  祝生日:嬰兒出生滿一年謂之“週歲”,這天親友也要給小孩送賀禮,與祝百歲一樣隆重。?

  祝壽

   一般60歲以上的老人,每逢生日,親朋都要攜禮品向老人祝壽。舊時晚輩還要向老人行跪拜禮,現此俗已廢。?

  喬遷

  俗稱“搬家”,屆時親朋鄰里多送匾、幛等,賓主同宴,俗稱“溫鍋”,意示和睦鄉里。

閩南人的生活習俗:早中晚一天三盅茶

  閩南一帶都除了臺灣,就分佈在福建是最多的,特別是廈門,漳州和泉州三個城市,在這三個城市裡,這些閩南人每天生活都會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習慣,聽說閩南人早中晚都要三盅茶,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閩南文化吧!

  閩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飲用。廈門人稱茶葉為“茶米”,與米相提並論,稱飲茶為吃茶,與吃飯擺在同等地位,是以說明茶和米在人們生活中同樣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說的“茶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

  閩南的茶俗以飲功夫茶為首,由於所費的時間,功夫多於喝茶,故稱“功夫茶”,飲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飲功夫茶,濃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閩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種。俗話說“無酒不成宴”,逢年過節飲酒慶賀,如春節的迎春酒,端午節的雄黃酒,中秋節的的賞月酒等。

  閩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為主食,早晚吃稀飯,中午吃午飯,閩南方言稱稀飯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兩種,稠的粥稱“烤頭糜”,“烤”的意思即“水乾也”,稀的粥稱“安糜仔”。

  至於年節的食俗,則根據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節,除夕的圍爐吃年夜飯置辦各種雞鴨魚肉菜餚外,習慣要一道火鍋。舊時的銅火鍋中間燒炭火,象徵全家圍爐團圓。

  服飾習俗

  隨著思想,觀念的進步,人們的服飾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其中,閩南服飾中獨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飾,其最大特點是“衣短露臍,引人注目”。

  有首打油詩形象地勾畫出惠安女傳統服飾的牲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眾有穿木屐、婦女、兒童戴手鐲、腳鐲等。

  建築習俗

  建築與百姓安居緊密相連,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間風俗。如建房前擇定方向,選擇黃道吉日動土及上樑祭、落成祭等禮俗,如動土前要選黃道吉日。

  並設案擺豬頭三牲供品,焚香燃燭,燃放爆竹,拜神靈祭土地,俗稱動土祭或奠基祭。儀式後,用豐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師傅,此外,還有木門檻上釘竹板、擇地鑿井覓甘泉等習俗。


回族文化回族的生活習俗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許多的民族,這些民族也都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的生活習俗和特色。回族是一個具有古老文明的大家庭,回族作為五十六個民族之一,回族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回族的生活習慣吧。   回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古老的文化。特別是回族習俗文化,絢麗多姿,引起世人關注。回族以漢語為共 ...

杭州中秋習俗爭睹錢江潮

  浙江省山區流行“搶瓜”習俗。青年和孩子們分別在白天或晚上舉行搶瓜比賽,看誰最先搶到瓜。勝者,意味幸福吉祥,還可得到獎勵。   杭州的蓴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餚,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蓴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蓴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故事,使蓴菜成為思鄉的象徵。   蓴菜是中秋 ...

苗族生活習俗

     四川南部和西南部苗族自稱蒙,川東南苗族自稱仡熊,漢文史書稱紅苗、白苗、 青苗、花苗等。四川約有五十三萬餘人。主要居住在宜賓地區、瀘州州市、黔江地 區,尤以古藺、敘永、興文、珙縣、筠連、彭水、黔江、秀山、酉陽等縣最集中。 涪陵地區、樂山市、攀枝花市、重慶市、涼山州也有一些苗族成大雜居、小聚居分 布。 ...

壯族習俗拋繡球

  壯族習俗:拋繡球      繡球   拋繡球一般在歌圩節期舉行。繡球為圓形,布面,繡有花鳥,內裝木棉花或豆、米之類農作物,四角綴以彩色布帶,供手握拋擲。玩時,男女分成兩對,雙方人數相等。男女雙方相距一定距離,各列一方,每方有一 乜同 即領隊,在中間樹一高竿,作為拋球的高度標準。   拋球時首先由女方領隊手 ...

七夕節幾種常見習俗穿針乞巧、等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 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 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輿地志》說: 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

淺談小欖菊花傳統飲食習俗菊花入饌 清雅芳香

  花魚球、菊花水欖、菊花八寶糯米飯等(荼薇蛋卷、釀荼薇酒也是菊花飲食習俗的一大種類)。當地百姓每天早餐吃及第粥時,也喜歡加入洗乾淨的菊花瓣。小欖的酒樓紛紛以菊花入饌製作菊花宴,接待從海內外前來小欖賞菊的遊客,令人對小欖菊花有 齒頰留香 的美好印象。早在清代,就有文人墨客寫下了對菊花飲食的讚美詩篇。其中,清代 ...

貴州東南侗族婚禮習俗踩腳後跟試情意

  踩腳後跟 是貴州東南一帶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種活動。侗族小夥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會在趕場的時候,悄悄地跟在對方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了,回過頭來覺得這個小夥子自己中意,便會跟著對方走,一直走出場外,兩人悄悄細談。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裝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發現對方不跟出來,也就作罷,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