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清朝廣東土客之爭:文化交融的開端

清朝廣東土客之爭:文化交融的開端

  客家人在歷史上有過五次大遷移,最後一次遷移也就是在粵中地區發生的清朝廣東土客之爭。

  客家人之後又在往南方各省及海外搬遷,這場清朝廣東土客之爭也是在客家文化上留有著重要地位。

  土客衝突專指明清時期,在中國南方的族群混居地區,各族群(漢族不同民系、壯族、瑤族)之間的激烈衝突,其最高峰是清朝末年發生在廣東的土客械鬥。土、客兩詞,分別是先住民和後住民的意思,按當地不同族群到來的先後進行區分。

  土客衝突的雙方在不同地點均並不完全相同,例如廣西的土客衝突,土方為壯族及當地的漢族人,客方為客家等民系。湖南的土客衝突,土方為湖南湘語人,客方為江西江右人。

  土客衝突專指明清時期,在中國南方的族群混居地區,各族群(漢族不同民系、壯族)之間的激烈衝突,其最高峰是清朝末年發生在廣東的土客械鬥。土、客兩詞,分別是先住民和後住民的意思,按當地不同族群到來的先後進行區分。

  土客衝突發生的地點很多,在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浙江,蘇北,東北等地許多地方都曾經發生過。土客衝突發生的時間跨越度也很長,從明朝中期到清末均有發生,但絕大多數土客衝突均發生在清末(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十九世紀末)。

  土客衝突給當地人民,無論是土方還是客方,都造成了深重的災難,歸究其原因,不同研究者的說法都各異,但普遍接受的一點是:土客衝突的本質,在於爭奪生存資源;而其極端形式——土客械鬥,則是鄉村爭奪資源的一個極端形式。此外,當時政府的挑動,以及地主土地制度的限制等,也是土客衝突的重要原因。土客衝突自明朝以前就在中國南方不時出現,但都規模不大。

  但到了清末,滿清政府為要徹底清算消滅太平軍等反政府勢力。同時,廣東沿海等地的人口劇增(各地移民及自然人口增長),人民生活困苦,生存資源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因為當時政治、經濟都非常急劇變動,因此慘烈的土客械鬥發生就在這種背景下。其中尤以“四邑地區”的土客械鬥,最為慘烈。

  歷史上著名的土客械鬥正是發生在廣東。明清時期,在中國南方的族群混居地區——漢族與其他民族之間,同屬漢族的土著與客家之間——均時而爆發激烈衝突,其最高峰,就是清朝末年發生在廣東的土客械鬥。

  時至今日,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的加快,人口流動的趨勢更加明顯,所謂的土客矛盾也會更加頻繁,並且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這將是對政府執政水平的一次巨大考驗,如何處理好新時期的土客關係,對於維護中國社會、經濟的穩定至關重要。

  【結束語】客家人在歷史上大遷五次,都是從北方開始往南方遷移,在第五次大遷的時候遇到了歷時12年的土客之爭,不過在此之後也是有著很多客家人到達國外。

戲劇文化詳解:花雅之爭的歷史過程

  俗話說:“兩虎相爭必有一傷。”花和雅是不同的變現形式,一般認為,雅部就是崑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統謂之亂彈。本期戲劇文化將為你詳細介紹,花雅之爭的歷史過程。

  概念簡介(李鬥《揚州畫舫錄》)

  花、雅之分,沿襲了歷來封建統治者分樂舞為雅、俗兩部的舊例,具有崇雅抑俗的傾向。所謂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崑曲為雅樂正聲;所謂花,就是雜的意思,言其聲腔花雜不純,多為野調俗曲。故花部諸腔戲,又有“亂彈”的稱謂,曾長期受到上層社會、士大夫的歧視而登不了“大雅之堂”。

  雅部與花部的劃分,對戲曲聲腔有明顯的褒貶評價,是古代封建正統的“雅”、“俗”觀念對戲曲認識上的具體表現,所以戲曲史中把此時期“花部”諸腔和崑曲爭奪劇壇地位的歷史稱為“花雅之爭”。

  花雅區別

  一、戲曲行當之別,即所謂“凡旦色之塗抹、科諢、取妍者為‘花’”,“不傅粉而工歌唱者為‘正’”,即雅。即以上吳長元所云。這是花、雅的原始意義。元夏庭芝《青樓集》“李幼奴”條雲:“凡妓,以墨點破其面者為花旦。”蓋與此相近。

  二、戲曲聲腔之別,蓋由原始義而來。原始義中的“花”是花雜、通俗的意思,“正”是雅正,引申為戲曲聲腔,花雜、通俗者稱花,雅正者稱雅。即以上吳長元所云“今以弋腔、梆子等曰‘花部’,崑腔曰‘雅部’”。

  三、戲班之別,歌雅音之戲班為雅部,歌花雜、通俗之音之戲班為花部。

  花雅之爭並不是勻速發展的,它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康熙中葉以後的崑腔、弋陽腔(京腔)並峙。技藝高超的弋陽腔與崑曲爭勝,弋陽腔在北京的分支高腔取得優勢,甚至壓倒崑曲,出現“六大名班,九門輪轉”的局面,受到統治者的青睞,進入宮廷,很快演化成御用聲腔,失去剛健清新的特色,逐漸雅化而衰落下去。

  2、乾隆中葉的京腔、秦腔之爭。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秦腔表演藝術大師魏長生進京,與昆、高二腔爭勝,轟動京師,大有壓倒後者的勢頭,佔取上風,以致“歌聞崑曲,輒鬨然散去”。(徐孝常《夢中緣傳奇序》)清廷出面,屢貼告示,禁止演出,魏長生被迫離京南下。

  3、乾隆末年四大徽班進京,花部取得最終勝利。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80大壽,高朗亭率徽班來京演出,以安慶花部,合京(即高腔)、秦二腔,組成三慶班,接著又有四喜班、春臺班、和春班,即著名的四大徽班晉京,把二簧調帶入北京,與京、秦、昆合演,形成南腔北調彙集一城的奇特景觀。

儒墨之爭二:孔子的藥方(二)

  關於三年之喪的辯論,則誰也沒能說服誰,不歡而散。據《論語·陽貨》,有一次,宰予跑去對孔子說,三年之喪,這時間也太長了吧?照學生看來,有一年也就足夠了。為什麼一年呢?因為陳米吃完(舊谷既沒),新糧登場(新谷既升),就是一年。打火用的燧木,春夏秋冬,各取一種。一個輪迴(鑽燧改火),也正好一年。所以一年合適。

  這無疑是對禮樂制度的直接挑戰。但宰予不愧是言語科的學生,話說得理直氣壯。宰予說,為什麼要反對守喪三年?因為“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禮壞樂崩一詞即出典於此)。三年之喪既然會導致禮壞樂崩,當然應該改革。

  宰予的話說得有理有據,孔子無法正面批駁,便問: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就吃細糧穿絲綢,心裡好過嗎?宰予說,好過呀(安)!這下子孔子無話可說了,只能氣呼呼地對宰予說:“女(汝)安則為之!”你心安理得,你就那樣做好了!孔子接著說,一個君子,在他居喪的時候,因為悲痛萬分,食不甘味,寢不安眠,聽音樂不覺得快樂,這才要披麻衣、吃粗糧、住草廬。你既然心裡好過,你就吃你的細糧,穿你的絲綢,聽你的音樂好了!

  聽了孔子的話,宰予一聲不吭就出去了。這時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呀(予之不仁也)!一個小孩子,生下來三年以後,父母親才不抱他了(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所以“三年之喪”,是“天下之通喪”。宰予這人“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最後這句話,也有各種翻譯。一種是生氣的口吻:宰予難道就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過三年之愛嗎?意思就是:他怎麼可以批評三年之喪?第二種是惋惜的口吻:宰予不也從父母那裡得到過三年之愛嗎?意思就是:他怎麼會去批評三年之喪?第三種是同情的口吻:宰予恐怕是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過三年之愛吧?意思就是:要不然怎麼會批評三年之喪?但不管哪種解釋,“三年之喪”都源於“三年之愛”。

  孔子的這個說法,後來遭到了墨子的猛烈批判。墨子說,用三年“乃免於父母之懷”之類的說法,來解釋三年之喪,這實在是太可笑了!小孩子依戀父母,是因為不懂事(愚之至也)。所以他們找不到父母,就會號啕大哭。儒家的智商,難道就是小孩子的水平(《墨子·公孟》)?這個批判,當然很機智,卻也未免把孔子看簡單了。其實孔子的意思,是所有的愛都必須得到報答。父母親抱了我們三年,我們就應該為父母守喪三年。這就是愛和愛的回報,也就是“仁”。沒有這份愛心,就是“不仁”。仁為禮樂之本,有仁愛就有禮樂,反之則無。所以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這話直譯過來就是:明明是個人,卻沒有愛心,那他會拿禮怎麼樣,又會拿樂怎麼樣?不當回事唄!

  事實上也是不當回事。比方說,“八佾舞於庭”。佾,音義,也就是樂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用幾行,就叫幾佾。我們知道,古代的樂舞,並不簡單的只是藝術,它也是政治,是倫理,是禮。所以,佾,不是可以隨便用的。按照周禮,天子八佾,也就是每行八人,一共八行,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士二佾,十六人。另外也有一種說法,是每行的人數與佾數相同,叫做“行數人數縱橫皆相同,故曰佾”(《字彙·人部》)。如此,則天子八行,六十四人;諸侯六行,三十六人;大夫四行,十六人;士二行,四人。超過這個規定,就叫僭越。可是,魯國的大夫季孫氏(可能是季平子),卻公然用了天子的禮儀,讓六十四人排成八行在庭院裡演出樂舞(八佾舞於庭),這就是極其嚴重的僭越了。因此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這話也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如果這樣的事都能忍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事做不出?另一種是:如果這樣的事都能容忍,還有什麼不能容忍?這就是“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顯然,禮樂的根本,就是“仁”,也就是愛心。有沒有愛心,是每個人自己的事。能不能實踐禮,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這就叫“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因此,禮壞樂崩決不是禮樂制度出了問題。從根本上說,是人性出了問題,是人心出了問題;而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找回愛心,讓世界充滿愛。

  問題是:找得回來嗎?

  孔子認為找得回來。因為愛心就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仁的基礎也在每個人的人性之中。這就是“親親之愛”,也就是對自己的親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愛。這種愛,是與生俱來、天然合理、無需教育、不證自明的,也是最真實、最可靠的。《論語·子路》所記孔子與葉公的對話,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葉,音射,楚縣名。楚國的縣官,大的叫公,小的叫尹。葉公,就是葉縣的長官。葉公對孔子說,我們那裡,有一個很“直”的人。他的父親偷了別人的羊,他就去舉報(證之)。孔子說,我們的“直”和你們不一樣。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這就是直,就是真實、坦誠、直率(直在其中矣)。

  這話我們聽不懂。要說“子為父隱”是孝,“父為子隱”是慈,還講得過去,怎麼會是直(真實、坦誠、直率)呢?原來,孔子理解的真實,與我們今天講的真實不一樣。我們今天講的真實,是科學的真實,事實的真實,物理的真實。孔子講的,則是道德的真實,情感的真實,心理的真實。孔子認為,一個人親愛自己的家人,是最真實的。因此,他為親人隱瞞事實,其心理動機和情感體驗也是真實的。這是人性的真實,也是最高的真實。沒有這個真實,連人都不是,還說什麼其他?這就是孔子的真實想法。毫無疑問,這個想法有一定道理,甚至很有道理(請參看本書第六章第五節),但也有很多問題。比方說,中國人一事當前,往往“不問是非,只問親疏”,甚至不惜徇私舞弊,徇情枉法。又比方說,學術觀點不同,往往發展為門戶之見,甚至人身攻擊,就有這種思想的影響。當然這是後話。

  仁愛之心既然植根於親情,那麼,事情也就變得簡單好辦了。首先,可以對已經遇到麻煩的禮樂制度進行積極的改革。因為所有的道德規範,比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之類,都可以解釋為愛。君仁,就是君愛臣;臣忠,就是臣愛君;父慈,就是父愛子;子孝,就是子愛父。這樣一來,那些繁文縟節就能簡化為愛,統一為仁,原本難以維持的禮樂制度說不定就能維持了。第二,子愛父,父愛子,臣愛君,君愛臣,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就能實現以德治國。因為當時的天下,是“家國一體”的。國,就是放大的家;家,就是縮小的國。在家為孝子,出門就是忠臣。在家為慈父,在國就是仁君。第三,君愛臣,臣也愛君,政權就穩定。父愛子,子也愛父,社會就安定。總之,抓住了“仁”這個根本,就天下太平。

  孔子這方案看起來不錯,可惜誰都不聽他的。諸侯各國,依然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魯國的大夫,也照樣“八佾舞於庭”。孔子連他自己國家的局面,都扭轉不了。能夠說一說的,也就是自己的學生。比如前面說過的冉有,是理財專家。他當上季康子的大管家(宰)以後,推行田畝稅和兵役法的改革(請參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哀公十一年》),就讓孔子極為憤怒。據《論語·先進》,孔子認為,“季氏富於周公”已是僭越,豈能再搜刮錢財,富上加富(為之聚斂而附益之)?於是就對其他學生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非吾徒也),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揍他(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據《左傳·哀公十一年》,季孫、冉有他們的改革方案,其實事先是徵求過孔子意見的,但是孔子不肯表態,說孔丘不懂這些事(丘不識也)。再三問,孔子還是不說。後來季康子表示:先生是“國老”(退休的國之卿大夫),就等著先生的意見做決定(待子而行),先生為什麼不說呢?孔子還是不肯公開答覆,只是私下裡對冉有說:君子做事,依禮而行(君子之行也,度於禮),那就是施恩力求豐厚,做事必須適中,賦斂儘量微薄(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這就是孔子的意見,可惜季康子不聽,冉有好像也沒聽。

  顯然,孔子對當時的社會狀態,是既痛心疾首,又無可奈何。他管不了諸侯,管不了大夫,管不了大夫的家臣,甚至管不了自己的學生。所謂“小子鳴鼓而攻之”,恐怕也只是說說而已。孔子真的很無奈。

  看來孔子的藥方是不靈了。那麼,墨子又如何?


儒墨儒墨再評價(一)

  如果說,兼愛是墨家學說中最大的亮點,那麼,尚同就是其最大的敗筆。正是這一敗筆,讓我們很難認定墨子究竟是個好醫生,還是壞醫生。因為他這兩副藥方是自相矛盾的。“病人”一齊吃了下去,是死是活,沒人知道。   墨子的藥方怎麼開出來的?源於他對當時社會之病的診斷。《墨子·兼愛上》說:“亂何自起?起不相愛。”《墨子· ...

儒墨儒墨再評價(二)

  合格君主的第二個條件,是要“瞭解民意,尊重事實”。孟子和墨子一樣,也是主張賢人政治的。他理想中的治世,就是“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孟子·公孫丑上》),與墨子的主張沒什麼兩樣。但是,孟子的選賢,卻不是君主、長官、上級一個人說了算,不是墨子說的“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而是廣泛聽取群眾意見 ...

餘秋雨文化苦旅其實不是旅

  在旅遊群體中,自命為旅行者的人是瞧不上旅遊者的。前者認為後者只不過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但對他們來說,要成為徐霞客這樣的旅行家似乎又很不現實,於是一條捷徑應運而生,那就是“文化旅遊”。   伍迪·艾倫的新電影《午夜巴黎》中就有這樣一個角色,男主人公蓋爾和女友在巴黎遇到了女友的朋友保羅。保羅在每一座雕塑、每 ...

洋體育說的是什麼意思

  土洋體育之爭,是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一場關於中國體育走怎樣的發展道路問題的學術爭論。“土體育”,習慣上是指以武術為代表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專案;“洋體育”,則是指由歐美傳入的近代田徑和球類運動專案。土洋體育之爭,實際就是當時一場關於中國是走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道路,還是走西洋體育發展道路的爭論。 ...

米粉桂林米粉文化

  廣西桂林米粉,中國著名的小吃,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製作方法技藝很獨特,而且成品色、香、味俱全,是桂林小吃的一絕。在桂林,無論是早上,還是夜晚,當你穿過大街小巷,一陣陣米粉的香氣就會迎面撲來。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在桂林務工、出差的外地人,都會被一根根的米粉纏繞,產生欲罷不能的食慾。桂林的男女老少,幾乎沒 ...

廣東粥品艇仔粥的由來

  在廣東地區能經常遲到艇仔粥,傳說這粥有人吃了會很留戀,是廣州粥品中佐料最多的粥品之一了。光看描述就一定想嚐嚐了吧,不要著急,小編帶你一起了解廣東文化,一起來了解艇仔粥。   艇仔粥為廣州地區最為著名與讓人留戀的粥品。艇仔粥用魚片、海蜇、炸花生、叉燒(或燒鴨)、腐皮、蝦米、姜、蔥、菜絲等為原料,是廣州粥品中 ...

文化精粹中國武術的特點及其作用

  中國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環,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用來自衛以及鍛鍊身體的一種重要方式,被視為中國漢文化的精粹。那麼,中國武術有什麼樣的特點和作用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中國武術的特點:   1、動作具有攻防及技擊性。   作為中國武術特有表現形式的套路運動,雖然拳種不同,風格各異,有的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