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湘西土家族鑼鼓

湘西土家族鑼鼓

  

  臺灣TVBS電視臺小編拍攝土家族風情園

  中國臺灣網11月21日湖南鳳凰訊息 “第四屆海峽兩岸新聞媒體聯合採訪湖南行”活動於今日在湘西鳳凰正式啟動。數十家大陸與臺灣媒體將從走近書架堂古寨追溯楊家將後裔開始,全方位領略三湘大地的人文魅力、民族風情與發展脈搏。

  昨天,小編團從長沙奔赴鳳凰。雖然正式的採訪還沒展開,但不少走進湖南這片神奇土地的臺灣媒體還是被湖南濃郁的民族特色與人文氣息吸引,提前進入狀態開始了工作。

  在中午用餐的張家界土家風情園,土家人用接待貴客的禮遇歡迎兩岸小編:開山門、敬酒、號角高鳴。幾位臺灣小編“看中”了計劃行程之外的土家族吊腳樓,寧肯縮減吃午飯的時間,也一定要上樓拍攝。“臺灣的民眾希望看到一些新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內容,大家對這邊的少數民族都蠻好奇。”一位臺灣攝影小編表示。

  經過一天的車程,小編團於晚上到達湖南鳳凰。面對這座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初來乍到的臺灣小編們表現得相當興奮,結伴夜遊成為不少人的一致選擇。雖然夜色已深,站在歸於靜謐的沱江之畔,來自臺灣東森電視臺的牟宗珊仍然不願離開。面對遲來一步的小編,她操著綿軟的臺灣普通話急切地表示:“你們剛才沒來真是太遺憾了,萬家燈火的沱江邊真的超美。我們應該在這裡也安排採訪。”

  臺灣《中國時報》小編徐尚禮表示,還記得自己九十年代初來大陸的景象,如今的變化真是翻天覆地。“比如長沙,這幾年非常重視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意居民生活居住的舒適度,我每次來都能看到發展。”

  湖南臺辦宣傳交流處陳軍敏處長告訴小編:此次兩岸新聞媒體聯合採訪的幾個內容都經過了充分考慮。比如捨棄了人盡皆知的旅遊景點,而選擇一些更純粹原始的地方,就是希望小編們能進一步走近湖南,深入瞭解這裡淳樸的人情和風物,忠實記錄和展現給臺灣的受眾。

  據悉,小編團一行將於隨後幾天在湖南體驗屈原文化、走近瀏陽花炮臺商、解密“電視湘軍”奇蹟的背後故事,探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與湖南省相關領導就“中部崛起”話題進行對話交流。

  

  兩岸小編共舞

  

  土家族小夥子激情澎湃

康巴藏族,湘西土家族的喪葬習俗

  藏族同胞死後有五種葬法,死後採取何種喪葬形式主要是根據死者生前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確定。最隆重的是塔葬,其次是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屍體丟進河裡餵魚,這叫水葬。生前作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

  天葬寄託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為了尊重當地的民族習慣,當地的政府已經明文規定,未經允許不得觀看天葬,更不允許私自攝影和拍照。

  湘西土家族的喪葬習俗

  湘西土家族的喪葬,對老人和長輩比較講究,青年人則隨便些。

  (1)入殮:人死後,由死者的長子或長女(無兒無女者派其他晚輩),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鮮水,燒熱後給死者洗澡,然後穿上壽衣和大紅壽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紗(按死者享年,一歲一根),用門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臉上蓋張白紙,胸口壓一個鼎罐蓋,腳邊點上清油燈。這時,把死者病中睡過的床鋪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燒掉。死者病中睡過的被蓋,穿過的衣服都要洗曬。將棺材放在堂屋正中,從七至九戶鄰居家中取來火坑灰撒在棺材內,鋪上皮紙,就入殮,待親人看過後再密封。

  (2)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 孝子孝孫,都要戴孝,近親屬要戴白麻布者白布頭巾,要穿不釘釦子,以布條相結的白長衫,叫孝衣。孝帕要連續戴滿三年。死者的親生兒子在死者安葬後三個月內不剃頭髮,以表哀思。

  (3)葬禮:在"改土歸流"前,由土司舉行葬禮。"改土歸流"後改為道士開路和舉行葬禮。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設靈堂。這幾天內選擇一吉日為"火葬日"舉行葬禮,給死者殺豬宰牛作祭奠。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結"和"超度亡魂"。

  (4)送葬:舉行大葬禮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先請陰陽先生選擇好"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地方為墳地。抬喪出門,要沿路丟"買路錢"(迷信紙),經過人家門口要放一個火把。靈柩邊走邊有人用"子孫棍"(竹杆上捆七至九節錢紙)打棺材蓋,敲著鑼鼓送葬上山。

  (5)安葬:靈柩抬到墓井邊,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內用小米畫上八卦,灑雄黃酒後,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隻腳跪在棺材蓋上挖三鋤泥下坑,然後眾人堆土搬巖徹好墳墓。墳上要插一把紙傘,一根"子孫棍",倒放一隻畚箕,插上已出嫁女兒和侄女們送的"活樂傘"(紙紮的如花圈)做好墳堆後,再放鞭炮,表示安葬完畢。

  此外,死者家屬們,要向新墳連送三夜火把,滿"三朝"後,還要帶上酒和"刀頭肉"到新墳上"捉魂",將蜘蛛和其他小蟲捉來放進紙筒內封好,拿回家供神龕上,表示亡人已到家神龕上,同歷代祖先們一起生活了。

湘西土家族婚俗 送香袋 塗抹模米 哭嫁歌

  在湘西的土家族青年男女中,香袋是他們的定情的信物。一般由漂白絲布作袋面,紅布做袋裡,上面繡著“鴛鴦戲水”等圖案。如果小夥子得到姑娘的香袋,就等於得到了姑娘的心,男方去提親十拿九穩。湘西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當天晚上,有鍋灰塗抹“模米”的風俗。“模米”是代表新郎來迎親的那個小夥子,一般“模米”沒有特殊標記,還故意混在人堆中,要女方將其找出來。姑娘出嫁時,全村的姑娘都來陪她唱哭嫁歌,陪唱的姑娘會積極辨認誰是“模米”,以便用鍋灰塗抹他,因為是他代表新郎娶走了新娘。有時實在辨認不出,姑娘們就將男方來的小夥子全部塗抹,據說,被塗抹的小夥子越多,日後女方愛上男方的小夥子就越多,新娘新郎婚後也能相親相愛。新娘在婚禮上的哭嫁歌,是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準,誰家的姑娘不善於哭,就會被認為才低賢劣。在哭嫁歌中,新娘要將新郎和媒人一一埋怨過來。而且哭的時間在出嫁的七至二十天就開始了,到新娘被送上花轎時,才算結束。


湘西土家族有哪些特色民居

  1、挑廊式吊腳樓因在二層向外挑出一廊而得名,是土家吊腳樓的最早形式和主要建造方式。一般樓設二三層,分別在一、二、三面設廊出挑,廊步寬在2、8尺左右,挑廊吊柱由挑枋承託,出簷深度一般以兩挑兩步或三挑兩步最為常見。   2、 幹欄式吊腳樓所謂“幹欄式”吊腳樓,即底層架空,上層居住的一種建築形式。這種建築形式一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屬於哪個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不屬於任何市,是湖南省下轄自治州。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下轄自治州(地級行政區),首府駐吉首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處。   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州屬亞熱帶季 ...

湘西土家族的現狀

  現狀如下:   湘西土家族現主要分佈在龍山、永順、保靖、古丈、吉首等縣市,主要聚居在湘西北的自治州和張家界市,與鄂西、渝東南的土家族分佈區地域鄰近,同為集中分佈區,民風民俗也大體相同,湘西土家族的民間習俗活動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湘西民間生活始終伴隨著民間習俗而存在,甚至可說離開習俗、儀式,湘西民間的 ...

湘西芙蓉鎮·土家族毛古斯文化節

  永順縣基本情況及歷史沿革   永順縣位於湖南省的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部。東鄰張家界市境,西接龍山縣、保靖縣境,北枕桑植縣境,南臨古丈縣境,東南同懷化地區沅陵縣境毗連。縣城距張家界荷花機場90公里,距貴州銅仁大興機場165公里。全縣國土總面積3810平方公里。   永順縣轄30個鄉鎮,327 ...

土家族的迎賓禮

  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昔日,貴客到來,要放鐵炮以迎。鐵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豎立於鐵匣上,放起來震天動地。如果一時沒有鐵炮,也可鳴放獵槍表示歡迎。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一齊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煙,做油茶湯。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同時,還請寨上的老人或頭面 ...

土家族的“三過年”

  湘、鄂、川、黔邊界土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過三次年:臘月二十九(或二十八)“過趕年”;農曆六月二十五過“六月年”;十月初一過“十月年”。   漢族以及一些有關民族過大年(簡稱“過年”,即春節)都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趕著過年,故稱“過趕年”。土家族人為什麼要過趕年呢?在湘、鄂、川、黔邊界 ...

土家族特有的婚嫁習俗

  哭嫁   土家姑娘出嫁,有的前兩個月就開始哭了,長的兩個月,短的也有十天半月。哭嫁,不僅是一種離別感情的傾訴,同時也是聰明才智的顯露。對一個姑娘來說,會不會“哭嫁”、哭得如何,對她的名聲、身份都是很有影響的。有些土家族姑娘十二三歲便開始學“哭嫁”。有些父母看女兒學不好,還請來會哭嫁的大娘當老師,教她哭。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