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滿族有什麼傳統節日+滿族有哪些特殊節日

滿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滿族有哪些特殊節日

  滿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滿族有哪些特殊節日

  頒金節

  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釋出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曆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

  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

  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

  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鬚麵”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

  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

  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唸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中元節

  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唸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

  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曆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藥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採藥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

  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

  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吃肉節

  古代滿族人沒有曆法,自古與中原王朝一致,因此許多節日與中原一樣,但由於地域差異和文化差異又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月一日是漢族的中和節,食用江米麵作的太陽雞糕,糕上印金雞圓光,用以祀日。在歷史上,滿族人把二月初一叫吃肉節,對老北京的滿族人來說,是一個極盛大的節日。

  《那桐日記》中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初一日,某刻進內,坤寧宮吃肉,辰初禮成,西苑門論班,外務部值日。”金易、沈義羚所著《宮女談往錄》中也有對吃肉節的記載。這一天主角是皇后,她要率各王府的福晉去祭堂子,負責在坤寧宮中主持向灶王祭禮獻牲的儀式。

  與漢族不同的是,滿族人來自東北白山黑水地區,那裡的春季物候到農曆二月才出現,所以把二月初一的中和節作為春天的開端,俗稱“吃肉節”。另外漢族人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而滿族人不但女人可以參加家裡臘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動,在吃肉節的祭禮擔當中饋,所謂“家有萬事,主持一人”,所以無論是在皇宮中的皇后還是家庭主婦,均認為這是她們的天職。

  皇宮獻牲活動在坤寧宮舉行,莊嚴的皇宮這天要在這裡設屠宰場。宮內把一個長方形的大木案子擺在正殿的西側,上面包著鐵皮。案子後有兩個深坑,坑裡置半人高灶臺兩個,上面安放兩個大鐵鍋,裡面可裝整隻肥豬。案子兩旁有兩個大木案子專供給豬刮毛、割肉時用。

  生豬宰殺後除豬頭上留著一小撮豬毛被紅繩繫好之外,其餘全部退光,下鍋煮好,然後由司俎官引著,由雜役抬到神杆前的灶臺上。這個儀式在進關前的瀋陽皇宮中更加重視,一般八旗兵丁也非常重視。

  浴佛節

  農曆四月八日是佛教浴佛節,自金朝以來特別盛行,上自黃帝、貴族,下至一般百姓無不奉佛。(大金國志.浮圖)卷三十六“浮圖之教,雖貴戚望族,多含男女為僧尼。”如今在北京大地上仍存許多金代建的寶塔,如豐臺長辛店鎮雲岡村東面山崗上的鎮崗塔。房山地帶長溝鄉西甘池的嚴行大德靈塔,昌平區海子村的銀山塔林等均說明古代滿族人對佛教的崇拜。漢傳佛教的佛誕日是農曆四月初八藏傳佛教為四月十五日,所以整個農曆四月均是吉祥月。

  農曆四月的北京槐蔭結綠,榴花初燃,除了各種“弘法結緣”的宗教活動外,還有舍緣豆、放生、辦善會,朝佛和牙活動外,以及超度先亡放焰口等法事。民俗事象主要有普舍緣豆。滿族人以善為樂事,四月初八當天多人在街口向過往行人免費舍緣豆,王府也不例外。

  金寄水先生住《王府生活實錄》一書談到睿親王府舍緣豆的情形:浴佛節前,即備齊青豆、黃豆、香椿、鹹胡蘿蔔等原料。然後,先將豆子洗淨,胡蘿蔔切成小丁,香椿切成段,加花椒、鹽燒煮至初八日清晨煮好。趁緣豆尚有餘溫之際,先供佛。撤供後,由晚輩捧一小簸籮,內盛緣豆,送至各房,請長輩各取一粒青豆、一粒黃豆。傭人也不例外。另有兩個太監抬一大籮筐緣豆,出府施捨。舍畢歸來,登堂回話,照例要說:“回太福晉的話,萬眾結緣了!”才算交差。

  《北京通》一書“神化舉動”一節中收錄了金受申先生關於“舍緣豆”的精彩記述,非常生動。過完佛誕日,就迎來了碧霞元君的生日。北京有東頂、西頂、南頂、北頂、中頂四座娘娘廟,還有京西妙峰山金頂娘娘廟和平谷丫髻山和崇文門外天仙娘娘廟。

  金啟騌先生在《北平郊區的滿族》一書中說“娘娘在營房中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僅次於關老爺。他們還知道這幾座廟裡娘娘之間的關係,據說都是肉胎,年齡都是十幾歲的小姑娘,是一母所生的親姐妹。有一天母親帶著三個女兒去逛南頂(在左安門外),大姑娘非要上大殿香案上坐不可,母親阻攔也阻攔不住。廟裡的和尚就勸說:“她要上去,就一定有根基的,不用攔她了。”誰知這位姑娘一坐金佛龕,立刻作化,就成了肉身的娘娘。

  母親悲痛之餘帶著剩下的兩個姑娘去逛北頂(在安定門外),二姑娘又坐進了佛龕作化了,成了北頂娘娘。母親只好帶著三女兒回家,誰知在歸途中三姑娘鬧著要逛西頂廟,母親又答應了,結果三姑娘又在西頂廟作化,成為肉身娘娘。”這西頂廟在外火營門南門外蘭靛廠街上,四月十八有廟會。

  滿族介紹

  滿族,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散居中國各地。源於女真。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Manju)簡稱滿族。

  滿族本來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滿文創制於16世紀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創制的。17世紀四十年代,滿族大量入關後,普遍開始習用漢語文。

  滿族曾信仰薩滿教,崇拜祖先,有祭天、祭祖的習俗。後來,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影響,崇拜物件變得多元化。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

  滿族入關之前民間文學十分豐富,以神話、傳說、歌謠的形式代代相傳。入關之後,吸收漢文化的精華,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書畫家。如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文學家老舍、端木蕻良等。

  民族概況:滿族,原稱滿洲族,之前亦稱為滿民、滿人等,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滿族散居中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的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現在的主要聚居區已建立岫巖、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干個滿族鄉。2000年統計的滿族人口數為1,068萬。

滿族春節傳統文化都有哪些?

  雖然滿族文化在近代的發展歷史中趨近於“漢化”,但是其獨特的民族文化並沒有因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在民族融合的這個過程中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點,即使是在春節這麼一個節日裡,也存在著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古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能業”,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舉行。節期一般為三至五天,舊時有的地區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於全國各地滿族地區。

  滿族春節源於漢族習俗。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在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皇太極繼位後。順治年間清軍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共處,在經濟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關係密切。天長日久,漢族許多習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春節便隨之而成為滿族與漢族共俗的節日。

  春節期間滿族所保留的特色文化:一、祭祖滿族先民信奉薩滿教,對祖先格外崇拜,春節期間總會舉行祭祖儀式。儘管大多數滿族家庭已經不再供奉祖先牌位和畫像,但心中卻少不了對先祖的緬懷。全家要面對其家族先祖康熙皇帝的畫像行三跪九叩大禮,妻子(福晉)向丈夫行跪拜禮,女兒向父母行跪拜禮。

  二是張貼滿文吊錢。舊時滿族人全是八旗子弟,旗分四種顏色,過年時滿族家庭貼吊錢(也稱掛錢或掛旗)均按旗籍所屬,正黃旗、鑲黃旗人家貼黃吊錢;正白旗、鑲白旗人家貼白吊錢,以此類推。吊錢上刻有滿文福祿壽喜,有的家庭還要在春節期間掛上滿文書法,以示與漢族的區別。

  三是吃滿族風味小吃。滿族人講究吃,京八件、薩其馬、炸年糕就是滿漢糕點的傑出代表。春節期間,串門送禮少不得大八件、薩其馬,另外獨具滿族特色的食品果仁張也是饋贈親友必不可少的精品小吃。

  正餐也要具有滿族特點,天津一些滿族家庭仍保留著吃酸菜、白肉、血腸的習慣,還有的家庭春節先吃火鍋,然後吃餃子。天津葉赫那拉家族的一支至今有吃煮餑餑(餃子)、炸醬麵的習俗,風味與漢族略有不同。

  四是請安與拜年。請安是滿洲舊禮,興起於八旗軍營,後演變為日常禮節。現在請安已不多見,只有少數家族還保留著請安這具有滿族特色的禮節。到滿族前輩家拜年也是滿族習俗之一,尊老愛幼是包括滿族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每到春節,滿族人民都要主動到鄰近的滿族老人家中拜年,學習民族知識,傳承滿族文化。此外,逛廟會、添倉節聚會也是部分滿族人春節期間不可缺少的活動專案。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春節慶祝方式,但一樣的是喜慶與祥和,不變的是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和諧社會的歌唱。雖然滿族已經趨於完全漢化,但總有一些古老的民風值得回味。

滿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講究有哪些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我國除了漢族以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而在這55個少數民族中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她們過節有哪些習俗講究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滿族的傳統節日

  頒金節

  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釋出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曆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

  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

  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

  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鬚麵”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

  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

  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唸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中元節

  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唸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

  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曆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藥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採藥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

  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

  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吃肉節

  古代滿族人沒有曆法,自古與中原王朝一致,因此許多節日與中原一樣,但由於地域差異和文化差異又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月一日是漢族的中和節,食用江米麵作的太陽雞糕,糕上印金雞圓光,用以祀日。在歷史上,滿族人把二月初一叫吃肉節,對老北京的滿族人來說,是一個極盛大的節日。

  《那桐日記》中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初一日,某刻進內,坤寧宮吃肉,辰初禮成,西苑門論班,外務部值日。”金易、沈義羚所著《宮女談往錄》中也有對吃肉節的記載。這一天主角是皇后,她要率各王府的福晉去祭堂子,負責在坤寧宮中主持向灶王祭禮獻牲的儀式。

  與漢族不同的是,滿族人來自東北白山黑水地區,那裡的春季物候到農曆二月才出現,所以把二月初一的中和節作為春天的開端,俗稱“吃肉節”。另外漢族人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而滿族人不但女人可以參加家裡臘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動,在吃肉節的祭禮擔當中饋,所謂“家有萬事,主持一人”,所以無論是在皇宮中的皇后還是家庭主婦,均認為這是她們的天職。

  皇宮獻牲活動在坤寧宮舉行,莊嚴的皇宮這天要在這裡設屠宰場。宮內把一個長方形的大木案子擺在正殿的西側,上面包著鐵皮。案子後有兩個深坑,坑裡置半人高灶臺兩個,上面安放兩個大鐵鍋,裡面可裝整隻肥豬。案子兩旁有兩個大木案子專供給豬刮毛、割肉時用。

  生豬宰殺後除豬頭上留著一小撮豬毛被紅繩繫好之外,其餘全部退光,下鍋煮好,然後由司俎官引著,由雜役抬到神杆前的灶臺上。這個儀式在進關前的瀋陽皇宮中更加重視,一般八旗兵丁也非常重視。

  浴佛節

  農曆四月八日是佛教浴佛節,自金朝以來特別盛行,上自黃帝、貴族,下至一般百姓無不奉佛。(大金國志.浮圖)卷三十六“浮圖之教,雖貴戚望族,多含男女為僧尼。”如今在北京大地上仍存許多金代建的寶塔,如豐臺長辛店鎮雲岡村東面山崗上的鎮崗塔。房山地帶長溝鄉西甘池的嚴行大德靈塔,昌平區海子村的銀山塔林等均說明古代滿族人對佛教的崇拜。漢傳佛教的佛誕日是農曆四月初八藏傳佛教為四月十五日,所以整個農曆四月均是吉祥月。

  農曆四月的北京槐蔭結綠,榴花初燃,除了各種“弘法結緣”的宗教活動外,還有舍緣豆、放生、辦善會,朝佛和牙活動外,以及超度先亡放焰口等法事。民俗事象主要有普舍緣豆。滿族人以善為樂事,四月初八當天多人在街口向過往行人免費舍緣豆,王府也不例外。

  金寄水先生住《王府生活實錄》一書談到睿親王府舍緣豆的情形:浴佛節前,即備齊青豆、黃豆、香椿、鹹胡蘿蔔等原料。然後,先將豆子洗淨,胡蘿蔔切成小丁,香椿切成段,加花椒、鹽燒煮至初八日清晨煮好。趁緣豆尚有餘溫之際,先供佛。撤供後,由晚輩捧一小簸籮,內盛緣豆,送至各房,請長輩各取一粒青豆、一粒黃豆。傭人也不例外。另有兩個太監抬一大籮筐緣豆,出府施捨。舍畢歸來,登堂回話,照例要說:“回太福晉的話,萬眾結緣了!”才算交差。

  《北京通》一書“神化舉動”一節中收錄了金受申先生關於“舍緣豆”的精彩記述,非常生動。過完佛誕日,就迎來了碧霞元君的生日。北京有東頂、西頂、南頂、北頂、中頂四座娘娘廟,還有京西妙峰山金頂娘娘廟和平谷丫髻山和崇文門外天仙娘娘廟。

  金啟騌先生在《北平郊區的滿族》一書中說“娘娘在營房中人的心目中的地位,僅次於關老爺。他們還知道這幾座廟裡娘娘之間的關係,據說都是肉胎,年齡都是十幾歲的小姑娘,是一母所生的親姐妹。有一天母親帶著三個女兒去逛南頂(在左安門外),大姑娘非要上大殿香案上坐不可,母親阻攔也阻攔不住。廟裡的和尚就勸說:“她要上去,就一定有根基的,不用攔她了。”誰知這位姑娘一坐金佛龕,立刻作化,就成了肉身的娘娘。

  母親悲痛之餘帶著剩下的兩個姑娘去逛北頂(在安定門外),二姑娘又坐進了佛龕作化了,成了北頂娘娘。母親只好帶著三女兒回家,誰知在歸途中三姑娘鬧著要逛西頂廟,母親又答應了,結果三姑娘又在西頂廟作化,成為肉身娘娘。”這西頂廟在外火營門南門外蘭靛廠街上,四月十八有廟會。

  風俗習慣有哪些講究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後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滿族忌殺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為滿族長期從事獰獵,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還用狗拉爬犁,成為重要的工具。因此滿族有敬犬之俗,平時對狗精心豢養,狗死埋葬,他們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滿族家,主人會不高興。

  許多人對烏鴉沒什麼好印象,甚至有厭惡之感。但滿族人例外,他們非但不哄打烏鴉,反而對其倍加珍愛。在滿族聚居的地區,許多人家的院子裡都立有一個高高的木杆子,這個杆子就是為了喂烏鴉、喜鵲而立的,在這個木杆子上面有一個鬥,在鬥裡裝有豬肉、豬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來喂烏鴉和喜鵲。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臥。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裡。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裡。


滿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滿族什麼特別的節日和風俗

  滿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滿族有什麼特別的節日和風俗   1、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釋出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曆十月 ...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七夕節的節日風俗哪些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七夕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吃七巧果   每逢 ...

回族的傳統節日 回族哪些傳統節日

  回族的傳統節日   開齋節   在伊斯蘭教歷的九月舉行。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這天,男性穆斯林凡年滿12歲以上的多數到清真寺聚會、禮拜、互道“色蘭”舉行大團拜,然後,各自到墳地為祖先舉行祈禱。上墳一畢,親朋鄰里相互祝賀,家家炸油香、饊子等傳統食品互相饋送。古爾邦節 阿語意為“獻牲”。節日在開齋後七十 ...

滿族的風俗習慣 滿族哪些習俗活動

  滿族的風俗習慣 滿族有哪些習俗活動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

回族傳統節日 回族哪些節日

  回族傳統節日   回族主要有4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蓋德爾節、登霄節。   開齋節:回族的傳統節日。阿拉伯語為爾代-菲土爾,爾代意為節日,菲土爾意為開齋。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齋月期間,每日晚和開齋日清晨凡回族穆斯林均應到清真寺沐浴淨身,做禮拜。開齋日禮完爾代下殿後,互相攥手以 ...

回族的傳統節日 回族哪些傳統節日

  回族的傳統節日   開齋節   在伊斯蘭教歷的九月舉行。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這天,男性穆斯林凡年滿12歲以上的多數到清真寺聚會、禮拜、互道“色蘭”舉行大團拜,然後,各自到墳地為祖先舉行祈禱。上墳一畢,親朋鄰里相互祝賀,家家炸油香、饊子等傳統食品互相饋送。古爾邦節 阿語意為“獻牲”。節日在開齋後七十 ...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哪些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 維吾爾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1、肉孜節   肉孜節,也叫開齋節,它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第9月是頌降天啟“古蘭經”經文之月,是一年12個月中最吉祥的月份,每一個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每日兩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吃喝、房事等。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