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漢中茶館與茶俗

漢中茶館與茶俗

  漢中城鄉除了商店每日顧客人來人往,紅火的地方就算茶館了。茶館是人們談心議事和會友的好地方,許多生意人以飲茶為名尋資訊,談買賣,講價格,拍板成交。也有遠地農民進城辦事,坐進茶館歇息片刻,順便倒一碗茶提神解乏。至於閒老無事者,更是茶館的常客。

  解放前後,漢中的茶館裝置很簡單,僅有桌凳、火爐、水壺和茶具,但店家招徠茶客十分殷勤,語言謙恭,態度和藹,使人賓至如歸之感。近幾年有些茶館新設棋類、紙牌、畫報、書刊、收播新聞、音樂節目,或邀請藝人說書,活躍茶客文化生活。這類文藝茶館增添了茶客的雅興,是一種嶄新的茶俗,很受歡迎。

  在鄉村,一家一戶也是一個茶館,不僅自己養成喝茶的習慣,還形成“客來先敬茶”的風尚。賓客登門,茶水當先,為客沏泡名茶,連茶具也很講究。獻茶時雙手捧杯,輕遞輕放,親切招呼,頗有茶禮。

  隨著文化科學知識的普及,群眾對飲茶解渴、消食、清熱、降火、益思等效能有了認識,不飲茶的也飲起來了。茶客們又總結出這樣的茶訣:薑茶能治痢;糖茶能和胃。菊茶可明目,燙茶傷五內。飯後共消食,酒後茶解醉。午茶長精神,晚茶難入睡。空腹飲茶心發慌,隔夜剩茶傷脾胃,過量飲茶人黃瘦,淡茶慢飲增年歲。

探秘武夷山千年流傳婦女擺茶俗:男士不得上桌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福建武夷山,不僅山水迷人,而且此間“大紅袍”、“正山小種紅茶”以及山間綠茶同樣令人齒頰留香。與中國其他茶鄉相同的是,這裡也有歷史悠久的茶俗。不僅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功夫茶——十八道茶藝,還有散落在民間各種風格迥異的茶俗。

  三月八日是婦女節,記者慕名來到武夷山吳屯鄉,探訪這裡流傳千年的茶俗——擺茶。

  流傳千年:婆媳母女相承

  由當地市區驅車北行,至吳屯鄉紅園村下山廟橋頭下車,徒步行過蜿蜒一公里的石塊與鵝卵石村路後,只見滿頭銀髮的她正在門口熱情招呼同村姐妹進屋入席,而廳堂內圓桌上已依序擺好十副碗筷,茶點則是甜櫧、豆渣餅、地瓜幹、南瓜籽等十餘式農家小吃。

  老人介紹,這一習俗的形成已有千餘年曆史,雖然起源年代無從考證,但這種習俗在她婆婆的那個年代就很普遍。

  她說,以前在農村,男人上山下田做活,婦女忙完家務之餘,相互串門聊天,消閒遣興,其間配著茶水和農家小吃,久而久之形成一種習俗,成為婦女聚會話家常的一種形式,於是,這種聚會由母帶女、婆帶媳而得以一代一代相承。

  非女勿入:男士不得上桌

  老人介紹,擺茶其實就是婦女喝茶俗。這種茶俗不同於功夫茶,選碗不用杯,沒有太多的繁文褥節,兩三人即可入席,後來者隨時加入。而且還有一個奇怪的規矩:只能婦女上桌,男人不能參與。

  席間所品之茶並非當地著名的烏龍茶、紅茶,選用的是高山種植的綠茶,經輕微炒青後泡在大壺裡作為“茶娘”,加茶時,每碗先加六分白開水,再注入些許“茶娘”,而上桌的“茶點”一律為山中野果、自家種的青菜以及親手製作的農家小吃。

  杯茶釋怨:巧化鄰里矛盾

  這種茶俗時間也無具體約定,長的可延續兩三小時,短則半個小時就可散席。主要依據談論話題大小而定。作為一種自發的社交形式,擺茶俗還有一種特殊“功效”,婦女之間、鄰里之間有什麼矛盾糾葛,經過席間相商、姐妹相勸,也就在茶香、菜香中消彌無形。

  據瞭解,擺茶俗在當地不少村子尚有保留,與江蘇周莊的千年習俗“阿婆茶”十分相似,都是婦女間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也是中國自古崇尚和諧的具體表現。

  索要一碗“婦女茶”品嚐,隨著清新之香自舌喉入腹,只覺渾身勞累似乎化解在這淡淡的茗香之中。

魏晉風度與茶飲

  公元三四世紀,隨著巴蜀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飲茶的風俗沿長江中下游流傳開來。魏晉南北朝時,在江南,包括東南沿海,飲茶之風在世族士族中日盛,成為社會活動的一種媒介。

  在這種風氣感染下,永嘉之亂後,從北方南渡的豪門士族也有不少喜好飲茶。

  史載,三國東吳的韋昭,吳郡雲陽(今江蘇丹陽縣)人。少好學,善文章,著有《孝經注》、《論語注》、《國語注》等書。東吳末帝孫皓在位時,封高陵亭侯,遷中坊僕射,後為侍中,嘗鄰左國史。

  也許長期生活在江南,他喜飲茶,卻不善喝酒。偏偏遇上孫皓在位16年,常宴飲群臣,不醉無歸。而且,還找來黃門郎10人,作為宴會監酒司過;宴罷,令各奏其過,以朝謔公卿,舉發私短為歡。

  酒量不過三升的韋昭,參加宴飲時,偷偷以茶代酒。結果,孫皓以不奉詔命,於鳳凰二年(273年)收韋昭入獄。

  不奉詔命罪,貌似因以茶代酒起;其實,禍起於當年孫皓即位,欲為其父孫和入史書作紀,而修史的韋昭卻以孫和不登帝位,只有資格作傳,由此觸怒孫皓。積前後嫌怨,韋昭在獄中也就難逃一死。

  以士風而論,韋昭一介儒學之士,並非主張“任情廢禮”的玄學,衝擊傳統舊禮法;然而,只要抗君命,逆龍鱗,一樁小小的“茶飲”事件,也會弄掉了腦袋。

  漢末到晉末,士族階層開始形成、發展。當時,戰亂頻頻,社會動盪,士風活躍,傳統的舊禮法不足以適應已變化的社會狀態。

  但由於門閥制度的存在,士族與庶族之間固然分明;就是士族與世族之間,世族與世族之間,也是等級森嚴,甚至不是門當戶對,不通婚姻。《世說新語》錄有二則有趣的“茶飲”故事:

  永嘉之亂後,晉室南渡,太傅禇衺(字季野)初過江後,來到蘇州,正巧當地的豪強大族在金閶亭(今蘇州閶門)會聚飲茶。

  雖然禇太傅官高名重,但乍到江南,卻不為人識。於是,被人吩咐左右特別“關照”:多斟茶水,不斷添續,儘量少給佐茶的蜜漬瓜果,讓禇衺始終吃不上。明知受到輕侮,禇太傅倒也沉得住氣。

  直至飲罷,他才徐徐舉手,對眾人報上姓名:“禇季野”。一下子,四座大驚而散,無不狼狽。難怪人稱禇季野“皮裡陽秋”,意即外表雖不言語,而四時之氣蘊備。說來令人可笑,那時連飲茶也非得分個三五九等。

  另一則故事與號稱“仲父”的王導(字茂弘)有關。王匯出身士族,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任丞相。當他悉知任瞻過江南渡,便邀上先渡江的名人賢士一起,列石頭城(今江蘇南京市清涼山)迎接。

  說起任瞻,字育長,樂安人,與王導屬山東老鄉,官宦子弟。年少時,頗有美名,形象俊朗,神明可愛。當時的權貴王戎選女婿,任瞻被列入四名候選之一。可是,他自過一江,人便變糊塗了。

  王導與任瞻一見面,就覺得他有點不對勁。眾人入席坐下,茶水一送上來,任瞻便問:“此為茶為茗?”茗,即晚採的茶葉。旁人一聽,面露怪異的神色。

  任瞻覺察後,又自我解釋:“剛才問是熱的,還是冷的?”儘管如此,王導還是按照昔日在北方時一樣,熱情相待。

  這種待人之道,容人之量,可見王導歷仕元、明、成三帝,廿多年間,能夠領導南遷士族,聯合江南士族,穩定東晉在南方的統治,自有過人之處。

  茶飲,一種日常的生活方式,既平常又普通,卻可窺魏晉風度一二。


蘇東坡

  蘇東坡是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而且對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   他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 ...

紹興人的生歲

  紹興人在生育和壽誕時的茶俗中,大致上有祀神和待客兩類。   剃頭酒中的茶俗   紹興習俗,嬰兒滿月要剃頭,剃頭時要祀神、祭祖,為“剃頭酒”,宴請至親好友。剃頭要揀吉時,一般先焚香點燭禮神,供奉福禮和“十盤頭”,“放生鯉魚”,兩旁羅列“三茶六酒”,由親孃抱著嬰兒叩謝神明。然後開始請理髮匠為嬰兒剃頭。因胎髮極 ...

婺 源

  江西婺源茶葉質嫩味醇,芳香馥郁,綠茶以 “ 葉綠、湯清、香濃、味醇 ” 而聞名。   婺源產茶.唐代陸羽《茶經》中便見記載。宋時,婺源的謝源茶已被譽為全國六大絕品茶之一。明末清初,其四大名家 —— 溪頭梨園茶、硯山桂花樹底茶、大畈靈山茶和濟溪上坦源茶均為貢品,一時名重天下。 茶在唐已成 “ 舉國之飲 ” ...

  德昂族的未婚男女,有自行擇偶的自由。雙方經過相互瞭解,建立感情並願意締結婚約時,男女即告之父母。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是,這種“告”不是以言語表述,而是以茶相告。即小夥子趁父母熟睡之機,將事先備好的“擇偶茶”置於母親的常用筒帕裡。待母親發現筒帕裡的茶葉,便知道要為兒子提親。隨即便與丈夫商量,並委託同氏族和異氏族 ...

紫陽三章

  居家紫陽,開門七件事——茶為先。喝茶,不分老幼、貧富貴賤,有錢喝細茶,沒錢的喝粗茶。就是那貧困家庭,也備有“大腳片”,儘管又苦又澀,來客還要泡一碗。喝茶在這裡不僅僅是為了解渴,而成了一種習慣。每逢了紅白喜事,那支事單上首先排下了斟茶的、敬菸的人的名字,然後才是鋪席倒酒,紅白兩案。過白事時,支客師一聲嘹亮的 ...

盤點立冬的習俗 立冬節氣各地的習俗有哪些

  盤點立冬的習俗與食俗 立冬節氣各地的習俗有哪些   立冬的習俗   冬泳   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   對於冬泳愛好者,一定要有一定基礎,循序漸進,應該從天氣暖和時堅持每天下水,持續進行鍛鍊。另外,要選擇 ...

節氣小暑的習俗有哪些 小暑節氣的風俗活動彙總

  節氣小暑的習俗有哪些 小暑節氣的風俗活動與食俗彙總   風俗活動:   1、弈棋   弈棋,《路史》稱是堯帝制作,用來教育兒子丹朱的。現在廣泛應用的,有圍棋和象棋。圍棋古時候稱為弈,《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孔子說:“雖小道,必有可觀。”《孟子》中也有記述:“弈秋,通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