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婺+源+茶+俗

婺 源 茶 俗

  江西婺源茶葉質嫩味醇,芳香馥郁,綠茶以 “ 葉綠、湯清、香濃、味醇 ” 而聞名。

  婺源產茶.唐代陸羽《茶經》中便見記載。宋時,婺源的謝源茶已被譽為全國六大絕品茶之一。明末清初,其四大名家 —— 溪頭梨園茶、硯山桂花樹底茶、大畈靈山茶和濟溪上坦源茶均為貢品,一時名重天下。 茶在唐已成 “ 舉國之飲 ” ,茶道也隨之大興,婺源當不例外。史載:南唐宣歙兵馬觀察使查文徵,棄官後曾隱居於婺源蚺城(今縣城)西郊。此地林壑幽美,更有一泉清徹甘冽。查常與縣令廖平臨泉烹茗論道,後人遂稱此來為 “ 廖公泉 ” 。

  南宋以來,特別是明代,婺源因是朱熹故里,儒學盛行,文風鼎盛,茶禮、茶俗就蔚然成風,在文人的推動下,茶道也不斷髮展豐富,溶進了更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 由於主體、地域文化條件的不同,茶道在實際生活中也是多層次的。呈現出各自不同的審美意識。婺源茶道中的 “ 農家茶 " 、 “ 富室茶 ” 和 “ 文士茶 ” ,正是從民間整理而成的,反映出不同層次的文化形態。比如,在婺源鄉村,不僅家家會種茶,而且人人善做茶、飲茶。 他們不論是上山伐木,還是下田耕作,都要帶上用竹子做成的茶筒。為了路人方便,村間道路還沒有茶亭。家裡待客,更是非茶不可,銅壺燒水,瓷壺沖泡,然後再分茶敬客,盛茶則用 “ 湯甌 ” ,一種類似小碗的茶具。這就是 “ 農家茶 ” ,形式比較簡樸,貴在真誠親切。 而 “ 富室茶 ” ,則迥然相異。富裕人家,房子高大寬敞,會客常在堂前或花廳,窗欞明燦,桌椅紅亮,有些還在牆上掛幾軸書畫,頗具氣派。客人無論是圍八仙桌或分列兩旁,坐位均有大小之分,因此,敬茶時先左後右,先上後下的順序,不能有些許差池。茶具,亦更講究,一般用錫制的通氣壺燒水,有的還用銀壺。飲茶則是粉彩、古彩或青花的 “ 潷盂 ” ,大多是瓷託,亦有用錫、銀託的,真可謂器盡奢華。 最講究的當推 “ 文士茶 ” 。婺源歷史上屬新安文化,儒雅風流。因此,文人學士品茶,一講 “ 境雅 ” ,或竹塢流泉,或幽院明軒。二要 “ 器雅 ” ,泥爐鄣炭,瓦罐竹勺,茶碗也以古樸為上。三就是 “ 人雅 ” 了。人是品茶的主體,當然是最重要的。至於泉之高下,火之文武,水之三沸,泡之疾徐,更是無以窮盡,追求的是一種 “ 湯清、氣清、心清 ” 的神妙境界。 論茶道,當不僅僅是如何煮水,如何衝徹等等等,否則,那只是泡飲的方法而已。所以稱之為 “ 道 ” ,更重要的是在茶的泡飲過程中,寄寓了一定的哲學思想和道德精神,正因為此,茶才可以立德,可以養儉,可以陶情。婺源茶道倡導的 “ 敬、和、儉、靜 ” ,便蘊含了豐富的內容。當然,在今天,這四個字又注入了時代的新意。

  敬 -- 以茶敬客。不僅表達對客人的尊敬,而且也顯示了主人真誠、純樸的傳統美德。 和 -- 茶味清和。世間萬物,和諧相生;人之間平等相待,和諧相處,建立美好的人際關係。 儉 -- 茶性儉。精行儉德可以養廉,君子上交以茶當酒,倡行清廉節儉之風。 靜 -- 茶之功可消除心靈雜念。透過品茶,啟發思維,修身養性,靜以致遠,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這就是婺源茶道的內在精神。透過這種精神的傳遞和感悟,由表及裡,由淺及深,由己及人,那麼,茶道就必然會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文化層次和思想境界 ?

婺 源 人 的 生 辰 習 俗

  婺源風俗,小孩出生後,女婿需向岳父母報喜。報喜禮品通常是:甜水酒(即糯米酒)一壺,鮮做麻果(用糯米飯舂成,又稱麻餈)若干,活雞一隻。岳父母即須以糯米、雞、雞蛋、紅糖及其他補品、嬰兒衣服回贈;其中回贈的雞是有規矩的,如女婿送來的是公雞,回贈必須是母雞,反之亦然,不可搞錯。第三日,要請接生婆和親友吃喜酒,稱為"接三朝";這一天,接生婆要以紫蘇、艾祈、蔥白泡溫水為新生嬰兒沐浴,俗稱"洗三朝";洗後,蒸飯蒸菜、買魚買肉、燃香燒紙,敬獻祖宗;家中還須舂麻果散給親朋,親朋亦須送雞蛋、紅糖、紅棗等補品看望產婦。一個月後,要給嬰兒剃胎頭,接親朋吃"滿月酒";百日,再接親朋喝"百歲酒",此時親朋需備禮品送給嬰兒,俗稱"擔百歲",祝願嬰兒健康成長,長命百歲。以後,從週歲開始,每十年的生辰日,均須接親朋喝生日酒,親朋亦須備禮以賀;五十歲以後,十年一慶,稱為做壽,吃長壽麵、喝壽宴酒,家中點紅燭,壽者穿新衣,著新鞋,還需上墳祭獻祖先。

婺 源 嫁 娶 的 禮 俗

  古時,男婚女嫁離不開“父母之命”、《詩·衛風·氓》雲:“匪(非)我衍(延)期,子無良媒。”婺源民俗亦如此。

  媒婆,這個角色不是戲曲中被醜化了的醜行,說媒婆只要銀子不要良心,太不公平。“苦了一張嘴,跑斷兩條腿”,說的就是媒婆。婺源百性這樣形容好說:“媒婆有好嘴,說話會投機,良心放中間,眼珠能轉移。”但也把說媒當成“積德”。說得一門好親,勝造七級浮屠(寶塔),“美滿婚姻,十有六七”。 女兒至及笄年齡,各方面器官逐漸成熟,就得出閣,女兒家也巴不得找個好婆家好郎君,這時媒婆會主動找上門來,或由兒女父母主動去尋媒婆。

  一般地講,媒婆對城區的男青年,心中有底,哪家的女兒長相、品性也摸個八九不離十。清代末年,婺源城裡有個叫韓玉姣的寡婦,能言能語,原為官宦人家的兒女說親,成功了,賞給一兩銀子,因此給她取了一個外號,叫“韓一兩”。據說韓玉姣作媒,百發百中。

  婺源習俗,說媒時要將男女雙方的生辰寫在紅紙上,這叫“庚貼”。然後男女雙方父母都會找算命先生推算八字,是相屬還是相剋。也有即使八字相剋,但男女堅持退娶,那得請菩薩化解,到廟裡寄名,也就是說男和女有一方已成為菩薩弟子,請神保佑,災難驅除。

  交換庚貼,一切正常,便要選日子“踏家第”,踏家第者是女方察看男方家庭也。用現代語言,即“摸家底”。具體的看一看媒人對男方家底的介紹是否謊言?踏家第那天,女方的父母或女方的三大姑八大姨,還有外公外婆以及至親的女眷,浩浩蕩蕩來到男方家,媒人當然要在場,媒人便可協助男方一起介紹。 踏家第,也有女方待嫁的女孩親自上門的,一種是應男方之邀,一種是女方缺少女眷。踏家第的當天,男方要擺酒席,還要給來的女方眷屬每人一套布料,給未來媳婦幾套布料和紅紙包(錢)。“踏家第”是一個較好的習俗,直到現在還在延續。

  結婚前,男方要給女方“禮金”。農村裡的禮金用的是實物,女方要請多小桌客,男方得按菜餚品種數額挑到女方家裡去。女方的陪嫁視財力而定。富貴人家陪嫁物品,箱籠(內裝滿男女衣服鞋襪,還有壓箱財)、床上用具,有的不陪嫁棺材和五男二女從出生到十八歲的各種衣物,嫁妝之多,可擺半里路。女方家貧的,也得一箱一櫃一盆一燈。都要漆紅,一盆一燈預示接生婆接生小孩這用。

  結婚姻時,男方要準備轎或馬將新娘迎進夫家,至夫家,丈夫一定要背新娘,伴娘手執大紅傘為新娘遮“邪”。拜過天地、公婆和夫妻對拜之後,才入洞房,新娘的頭蓋巾,要等夫君親自掀掉,還要吃紅棗(早)、花生(生)、桂園(貴)、瓜子(子)。吃罷宴席,要鬧洞房,鬧得越兇越粗俗越好。 婚後三天,丈夫要伴妻子回孃家,叫“回三朝”母親要將新娘女兒叫到內室詢問房事諸項。


探秘武夷山千年流傳婦女擺:男士不得上桌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福建武夷山,不僅山水迷人,而且此間“大紅袍”、“正山小種紅茶”以及山間綠茶同樣令人齒頰留香。與中國其他茶鄉相同的是,這裡也有歷史悠久的茶俗。不僅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功夫茶——十八道茶藝,還有散落在民間各種風格迥異的茶俗。   三月八日是婦女節,記者慕名來到武夷山吳屯鄉,探訪這裡流傳千年的茶 ...

紹興人的生歲

  紹興人在生育和壽誕時的茶俗中,大致上有祀神和待客兩類。   剃頭酒中的茶俗   紹興習俗,嬰兒滿月要剃頭,剃頭時要祀神、祭祖,為“剃頭酒”,宴請至親好友。剃頭要揀吉時,一般先焚香點燭禮神,供奉福禮和“十盤頭”,“放生鯉魚”,兩旁羅列“三茶六酒”,由親孃抱著嬰兒叩謝神明。然後開始請理髮匠為嬰兒剃頭。因胎髮極 ...

抬 閣

  抬閣:是數名兒童扮演古裝戲劇人物立在四方形閣子上,由人抬著行走的一種娛樂形式。扮演者各飾某一傳統戲曲中的角色,根據劇情,組成一個個精彩的造型,固定在抬閣的鐵柱和支架上。造型有3層或5層不等,高達3至5米,由4人或8人扛著遊動。抬閣造型優美、畫面壯觀,加上鑼鼓相伴,十分氣派,一直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

  德昂族的未婚男女,有自行擇偶的自由。雙方經過相互瞭解,建立感情並願意締結婚約時,男女即告之父母。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是,這種“告”不是以言語表述,而是以茶相告。即小夥子趁父母熟睡之機,將事先備好的“擇偶茶”置於母親的常用筒帕裡。待母親發現筒帕裡的茶葉,便知道要為兒子提親。隨即便與丈夫商量,並委託同氏族和異氏族 ...

紫陽三章

  居家紫陽,開門七件事——茶為先。喝茶,不分老幼、貧富貴賤,有錢喝細茶,沒錢的喝粗茶。就是那貧困家庭,也備有“大腳片”,儘管又苦又澀,來客還要泡一碗。喝茶在這裡不僅僅是為了解渴,而成了一種習慣。每逢了紅白喜事,那支事單上首先排下了斟茶的、敬菸的人的名字,然後才是鋪席倒酒,紅白兩案。過白事時,支客師一聲嘹亮的 ...

漢中茶館與

  漢中城鄉除了商店每日顧客人來人往,紅火的地方就算茶館了。茶館是人們談心議事和會友的好地方,許多生意人以飲茶為名尋資訊,談買賣,講價格,拍板成交。也有遠地農民進城辦事,坐進茶館歇息片刻,順便倒一碗茶提神解乏。至於閒老無事者,更是茶館的常客。   解放前後,漢中的茶館裝置很簡單,僅有桌凳、火爐、水壺和茶具,但 ...

是哪個國家特有的

  冰茶的故事是美國的。這些美味的飲料,特別是水果味的飲料,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首次推廣,當時由英國皇冠煽動的高額茶葉進口稅導致了革命。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其主體部分位於北美洲中部,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1989年至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