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煨桑是什麼

藏族古老的宗教習俗——煨桑

  煨桑,藏族民間性宗教習俗之一。“桑”是藏語,其本意為“清洗、消除、驅除”等淨化之意,“煨桑”在藏語中是燔祭戰神的意思。藏人有天葬的習俗,天葬臺上點桑煙是為了招鷹前來食屍,煨桑也有祭神的意味,意即給神靈以美味,使死者的精神得以解脫。

  煨桑的程式

  在藏區,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煙。所以無論你走到寺院或百姓家,你都會發現煨桑爐,而不管桑爐設在院落中央、房頂還是牆上,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最潔淨之處。煨桑時,先將柏樹枝放置桑爐內點燃,然後再撒上些許糌粑、茶葉、青稞、水果、糖等,最後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煙火揮灑三次。煨桑者口誦“六字真言”。

  佛經上說,神靈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只要聞到桑煙之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語稱其為“智薩”(即食味)。所以僧俗民眾總是到寺院、山頂煨桑祭神,給神靈以美味,給自己以精神以解脫。

  祭祀活動:

  祭山祭水。祭山,即將五彩經幡、香枝和青稞酒等祭品攜至本地附近最高山頭的神壇上,進行煨桑以娛山神。祭水,就是至本地較大的河邊樹枝上懸掛五彩經幡,同時在河堤上煨桑祭祀水神。

  祭屋頂神。一般住家屋頂四角築有垛臺,每個垛臺上插上樹枝,每個樹枝上綴系五彩經幡。不同顏色表示不同的意蘊。從上到下的順序為藍、白、紅、綠、黃。民間傳說,藍為天,白為雲,紅為火,綠為水,黃為土,依次用羊毛線縫製。若以五行會意,則藍為水,綠為木,紅為火,黃為土,白為鐵。所以常有以宅院主人屬相顏色開頭排列經幡顏色次序的習俗。屋頂山牆中間的牆垛上,置有陶製香爐,是主人煨桑的地方,每逢藏曆每月初八、十五和三十日或大小節慶、婚嫁、旅行等喜慶之時皆在此爐中煨桑祭祀屋頂神。

  祭誕神、地祗。在拉薩,凡藏族都有自己的誕神,藏族聚居區都存在地祗。一般每月要定時祭祀誕神和地祗。此外,舉行婚喪嫁娶、出門遠行和驅瘟除邪等民俗事項時,更要祭誕神和地祗。祭祀的基本內容是煨桑、插經幡。僑居異鄉的藏族也要定期遙祭。

  祭舟神。每當過江河時,在上船前在岸邊煨桑祭水神;上船後,往船首掛哈達、撒青稞,脫帽祈禱,以求神靈保佑平安渡過。

  祭山口神。藏族每遇出行,便須翻山越嶺。藏語稱山頭、山口為“拉孜”,過往行人按傳統習慣,都要在此放置石塊,以至石塊成堆,藏語稱“拉載”。石堆上一般插有經幡,掛有經文紙條和羊毛等。過往行人每到“拉載”處,無論身份高低,都必須下馬,整衣以示恭敬,並將隨帶經幡、哈達或者經文紙條、羊毛等懸掛在經幡或杆繩上,然後煨桑,祈禱神靈截住妖魔,保佑旅途平安。禱畢,在場所有人員右手一把糌粑,面向“拉載”三呼“嗦”,然後高喊“古嗦,神靈保佑!”隨之將手上糌粑撒向空中,儀式即告結束。

  格薩爾王和藏曆五月十五煨桑

  傳說中的格薩爾王在降魔滅妖、抑強扶弱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一天格薩爾召集起了他的精銳將士、總管臣民,對眾人唱道:

  無人神靈保佑誰,無神萬事皆逆雲。若是兩者共在時,

  心想事成大吉利。五月十五時辰吉,嶺國臣民請細聽,

  上瑪迦山峰之巔,煨名貴柏桑之葉,祭四方神靈護法。

  格薩爾認為,若不煨桑祭神,嶺國的護法神就不能助其降伏妖魔,因此決定五月十五煨桑祭神。這時魔國紅鋼角命根子野牛前來進犯嶺國,就因為格薩爾以桑煙敬祭了諸神,神靈喜歡故格薩爾大勝。自此,格薩爾從桑煙中開始了他保家衛國、降妖服魔的偉大宏業。藏曆五月十五煨桑由此而來。

  為均貧富牟尼贊普燃桑求神

  傳說,公元8世紀吐蕃牟尼贊普即位時,對社會貧富不均現象非常傷感。為了人人都過上平等生活,他曾3次下令均貧富,但始終無法改變。有一次,他問一僧人:“這種現象有解決的辦法嗎?”僧人說:“尊敬的贊普,上供奉佛祖,下佈施眾生吧!”牟尼贊普來到桑耶寺向寺院敬獻了《四阿唸經》、《律本事》、《俱舍論》3部佛經,向佛像敬獻了許多供品,以桑祭祀神靈佛祖,同時向廣大百姓佈施。從此桑耶寺就有了供桑的傳統,後逐漸傳至整個藏區的寺院和民間。

  究煨桑之淵源

  傳說古時藏族男子在出徵或狩獵歸來時,部族首領、老年人以及婦女兒童聚在寨外郊野,燃上一堆柏枝和香草,並不斷向出征者身上灑水,意為用煙和水驅除各種汙穢之氣。其實這一作法至今仍遺留於藏族社會的民俗民風之中。當家中生育嬰兒,遠道而來的親友前來賀喜時,家人要點燃柏樹枝,來者必須從火上跨過,目的是讓幼兒健康長壽,不受邪氣危害。

  後來就與戰爭有關,以“桑”祭祀神靈,祈禱平安勝利,成為高原先民同神靈溝通的主要方式。人們認為,桑煙可以直達上天神住的地方,它可將人間的美味傳遞上去,使諸神歡喜,保佑世間凡人事事如願,平安幸福。直到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青藏高原,為了立足,佛教借鑑了本教和當地民族的一些習俗,煨桑就是其中之一種。由此煨桑與藏傳佛教結合起來,規模更大,更加盛行了。可以說,煨桑是藏族原始宗教與藏傳佛教兩層文化形態催化下形成的祈願禮俗。

  桑之含義

  “桑”是藏語,其本意為“清洗、消除、驅除”等淨化之意。但以其薰燃過程、人們煨桑時的心態以及所用物品來看,則是一個很明顯的供奉儀式。所以煨桑有兩層含義,一是淨化,二是祭祀獻供,因為煨桑時除點燃有香味的脫水的柏技和香草外,還有糌粑、炒青稞、茶葉、糖、蘋果、清水等眾多食品,確有祭祀奉供之意。所以有人將其譯為“祭祀煙火”、“焚香祭”、“煙祭”等,看來都是較確切的意譯。

  依本教史料,迎請神靈前首先要焚香淨化周圍環境,消除不淨和穢氣,而普通人生活之處隨時都有汙染,是一種汙垢,一種不淨。燃桑是淨化行為,每個汙點、鬼、魔和穢物都會由此而排除,具有淨化環境、消除邪氣、穢氣和淨化之功效。

煨桑儀式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靄藹煙霧,是藏族祭天地諸神的儀式。每逢藏曆新年,大年初一,人們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個去煨桑的人為榮。

  後來的人只是在已經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餈粑)等物,順便獻酒灑漿,跪拜叩首,添嘛呢箭桿。

  據說在煨桑的過程中產生的煙霧,不僅使凡人有舒適感,山神也會十分高興。因而信徒們以此作為祈福的一種形式,希望神會降福於敬奉它的人們。

甘南藏族民間性宗教習俗煨桑

  煨 桑 藏族民間性宗教習俗之一。煨桑的地方是神山神壇。煨桑時,先用一大捆柏香樹枝放在煨桑臺上,然後一邊點火,一邊口唸禱詞,再用乾淨的勺將調好的原料倒在慢慢燃燒的柏樹枝上,使其產生更多的桑煙。煨桑的物件一是對戰神、凶神、財神、山神、寨神、河神、林神等的祭祀;二是禱告大慈大悲的佛祖,而更多的是祝願自己全家及親朋好友走運,今生幸福,來世再生。


西巴村

  卓瑪山位於波密縣境內川藏沿線的松宗鄉往北行走30餘里路處,是該縣較為有名的一座聖山。據傳說這座聖山最初是有位叫扎貢巴--德頓確吉多吉的修行者發掘開光的,至今約有100多年的歷史,聖山的左邊有很多自然形成的形似佛像的岩石被稱為“千尊佛像”。右邊棲息著龍女通迥瑪的神湖--卓瑪拉措湖。每當吉慶吉日時,在該湖中清 ...

是什麼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靄藹煙霧,是藏族祭天地諸神的儀式。   在藏族地區,幾乎每家每戶都備有桑爐,每逢藏曆新年,大年初一,人們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個去煨桑的人為榮。後來的人只是在已經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等物,順便獻酒灑漿,跪拜叩首,添嘛呢箭桿。據說在煨桑的過程中產生的煙霧, ...

西溪樓啖

  杭州的美景可謂天下皆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俗語也流傳已久。也因為杭州的美,所以自古以來就少不了外出賞景的雅趣風俗。而“西溪樓啖煨筍”就是明清時期至民國幾代杭州人春季出遊的一件賞心樂事。   舊時,西溪盛產竹筍,錢塘門外至老餘杭一帶,自古以產筍而聞名。所產竹筍不僅數量多,而且品種也多。西溪最出名筍品是 ...

  秦桑曲   唐代詩人李白寫有五言詩《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這首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寫了一位女子深深眷戀著丈夫的心緒。   《秦桑曲》是曲作者借用詩中“秦桑”一詞,運用流行在陝西關中一帶的戲曲音樂“碗碗腔”素材,加工提煉後創作而成的。樂曲透過委婉 ...

武漢民俗:湯待客

  許多地方賣豬肉,都是連骨頭帶肉一起賣,買肉的人不願要骨頭,找熟人買,儘量少搭點骨頭。湖北省的武漢人買肉不一樣,喜歡要骨頭,特別是排骨,爭相購買。排骨供應少時,人們起早床去耐心排隊等候,或者找熟人,想方設法買排骨。因為武漢人講究煨排骨湯待客。如果貴客來了沒有排骨湯,那是很失禮的,好像降低了待客的規格,對客人 ...

略卓散節

  又稱“祭祖節”,亦謂之“鳥東節”,是境內富寧縣瑤族人民盛行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3月3日舉行。節日前家家宰殺豬、雞、鵝、鴨,煮糯米酒,備染花糯飯原料。屆日,備辦酒肉,蒸花糯飯,用竹籃背上山,吃過中飯後,男女青年相互邀約到八角林中,向自己的情人丟花包、唱歌、嘻戲直至太陽落山,才雙雙成對回家。晚上,又互相對唱 ...

北普陀山採

  美麗富饒的錦州孕育了北普陀山這方旅遊名勝,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出北普陀山的麗山秀水;悠久的歷史古蹟,積澱了北普陀山深厚的文化底蘊;改革開放巨浪,描畫出北普陀山迷人的風采。   北普陀山利用特殊資源成功的舉辦了富有北普陀山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北普陀山採桑節,藉以展示旅遊形象和產品,對於建立區域旅遊經濟協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