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獨具特色的民間鄉土文化奇葩——“鯉魚燈舞”

獨具特色的民間鄉土文化奇葩——“鯉魚燈舞”

  萬古鯉魚燈舞,是大足獨具特色的民間鄉土文化奇葩。 燈光雪亮,音樂緩緩,環境輕柔,天光水色之中,一群“鯉魚”追逐搶寶、跳龍門、覓食、啄草、遊弋、

  產卵每個動作,每個情節,每個造型,無不清楚明白,既優美酣暢,又輕盈快捷;既充滿濃郁生活氣息,又映照出一個魚的世界。這便是萬古鎮已演了近半個世紀的鯉魚燈舞——一支地地道道的從編導到演員都是由農民民間文藝隊伍創演的傑作。 遠在解放前,萬古地區的群眾就用竹子、綿紙製作各種不同形態的動物,作為民族民間文化的載體,逢年過節在街上耍弄。此地人團年席上必得布魚,以示“年年有餘”;因年末歲尾玩魚,寄希望於“鯉魚跳龍門”,便構成了節日民間文化活動的一個主題。 1956年,正值壯年的民間藝術家周樹人師傅和其他幾個愛好者嚴密構思、精心市制出第一條能夠舞動的鯉魚,縣文化館發現後立即重點支援,進一步改善道具和製作,並根據魚的特性編排成“鯉魚搶寶”、“鯉魚啄草產卵”等故事情節和動作,做成兩條魚,由5個人演出,首次搬上舞臺,競一炮打響,由縣裡演到地區,從地區演到省裡。在省獲一等獎後,又選送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舞蹈匯演,又獲一等獎,並進入懷仁堂向中央領導作彙報演出,受到周恩來、朱德等老一代革命領袖的親切接見。 由於歷史的原因,六、七十年代,鯉魚燈舞成為了一個被塵封的故事。80年代中期重獲新生,赴重慶劇場演出,受到文藝界專家高度評價。之後,在縣裡組織的“獅燈”、“龍燈”、“魚燈”的三燈比賽中獲一等獎;赴重慶市街頭表演,令山城人民大飽眼福。進入90年代,邊疆兩所兩次被邀赴京參加“龍潭盃賽”的廟會表演。慶重慶直轄晚會,作為開幕節目;此後又參加慶香港迴歸文藝匯演,並被作為重慶市的代表節目在中央電視臺多次播出。四川電視臺、香港衛視臺、重慶電視臺等,皆作過映播或報道。它還被編入《重慶民族民間舞蹈整合》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整合》(四川卷)。1998年,萬古鎮被重慶市命名為“鯉魚燈舞之鄉”。 “盛世興文化,辛勞育奇葩”。鯉魚燈舞作為民族民間文化之一枝,萬古鎮和大足縣是沒負盛世的。

民族的文化奇葩-古漁雁民間故事

  古漁雁民間故事其實是指產生和流傳於凌寧的一種與漁業文化委基礎的民間故事。古漁雁民間故事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目前也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大家對於這種民間藝術,古漁雁民間故事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古漁雁民間故事的歷史溯源

  很久以前,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遼河口海域的二界溝小鎮就是特殊的打魚人群體——“古漁雁”的落腳聚集之地。持這一生計的打魚人沒有遠海捕撈的實力,只能像候鳥一樣順著沿海的水陸邊緣遷徙,在江河入海口的灘塗及淺海捕魚撈蝦。因這一群體沿襲的是一種不定居的原始漁獵生計,故遼河口民間稱其為“古漁雁”。他們在幾千年的遷徙中飽嘗了大自然風雨的洗禮和潮浪的淘練,形成了寶貴的、沉澱深厚的漁雁文化。

  古漁雁民間故事的特色

  由於生計的特殊性,古漁雁民間文學和一般海島漁村的民間文學有很大的不同。鮮明的漁雁生計特點和原始文化遺韻對該群體的歷史與生活、習俗與傳統、信仰與文化創造等有全方位的反映。在形式方面,古漁雁民間故事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內容原始,較少發展和變化。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與捕撈生活的依存性與伴生性。古漁雁民間故事是以捕撈為生計的特殊群體的口頭文學,其傳承歷經千百年的歲月。從內容上看,古漁雁民間故事主要反映了這一群體對“漁雁”始祖的追懷,對海王、龍王和大自然的崇拜,對遠古時代漁雁生活足跡的描述,對“古漁雁”群體中英雄人物的頌揚,對生產與生活中祭祀、婚喪嫁娶等習俗的解釋等等。這些古老的敘事都與“古漁雁”群體的捕撈生活緊密相聯,有著鮮明的依存性和伴生性。

  第二,獨特的區域性與行業性。“漁雁”群體長年生活在漁船上,識字的人很少,幾乎所有有關航海、漁撈、祭祀等漁俗知識和技藝都是依靠口傳下來的,傳承內容與方式簡單又原始。由於海上生產風浪大、船上空間有限,休息時間短,因而“古漁雁”故事在形式上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語言活潑生動。

  第三,實用性與娛樂性。每逢打魚人在海上作業,打根子、打檣網樁、下網、抬貨、踩打樁板、漁船下水等勞作,都有短小、質樸的口頭文學伴隨其中,以激發人們的幹勁和勞動樂趣。閒暇時又為舊時單調、封閉的“古漁雁”群體的日常生活注入了色彩和生氣。因此,古漁雁民間故事曾是該群體重要的精神食糧。

  二界溝的古漁雁民間故事蘊藏豐厚。近十多年來,遼寧文化部門曾挖掘、採錄有近千則解釋古船網由來和反映原始漁撈生活的神話、故事和傳說,並蒐集漁歌一千餘首。古漁雁的後代、漁民出身的文化人劉則亭能講述數百則有關古漁雁的故事和傳說,是古漁雁民間故事的重要傳承人。可以說,古漁雁民間故事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海撈史,也是一部溝通中西文化的組成部分,堪稱中華民族海洋文明的一朵奇葩。

舊北京民間“吆喝”文化

  北京有個“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鴻老先生,會吆喝100多種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賣聲。但凡老字號重張,他都得去給老買賣吆喝兩嗓子。1993年,南來順重新歸置了100多種京味小吃,他專去捧場。有口賣高樁柿子的詞兒他是這麼吆喝的:“嘞———高樁兒的嘞———柿子嘞———不澀的嘞———澀的還有換嘞!”

  其實,吆喝的本意是大聲喊叫。《儒林外史》里正在燈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聽得門外一聲響亮,有幾十人聲一齊吆喝起來”。這大聲喊叫的吆喝何時用作叫賣的吆喝?筆者沒有考證(也於此就教於方家),但賣東西吆喝著賣,則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裡做屠夫就“鼓刀揚聲”;宋時開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賣藥及飲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著賣花的,陽春三月桃花初放,滿街唱賣,其聲豔羨;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一段歲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繪聲繪色了———

  賣心裡美蘿蔔的吆喝:“蘿蔔賽梨哎———辣來換!”賣冰糖葫蘆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蘆嘞!”賣金魚的吆喝:“一大一條,二大一條,我不是賣黃瓜的,我是賣大小金魚的!”賣蟠桃的就更吆喝出個花兒:“這不是大姑娘扎的,也不是二姑娘繡的,這是三姑娘逛花園一腳踩下一個扁蓋兒桃!”……

  吆喝也非京華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頭巷尾。比如徐州,筆者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聽見過“炕雞嘞嗨———炕雞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經指點原是常州人在叫賣梳子篦子;還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綠豆,白麵一勾五碰頭的稀飯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聲,秋冬夜色中遠處傳來的“烤白果嘞———白果!”“裡外青的蘿蔔嘞!”的吆喝聲,聲聲入耳。

  兩年前,一位專回徐州探望的華僑王老先生,在當年住過的老巷子裡忽地聽見一蹬三輪者用電喇叭吆喝“臭豆乾!”老先生聽了搖著頭說:“沒那味了。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一樣。現在要想再聽,只有去聽相聲了。”

  不錯,這種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抑揚頓挫生動風趣出自小商小販之口的吆喝,確實走進了藝術殿堂,受到藝術家的青睞。傳統相聲《賣估衣》裡就有吆喝的活兒。現代京劇《紅燈記》裡的磨刀人也吆喝了一句:“磨剪子嘞———搶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還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舊事》、《四世同堂》等影視劇配過吆喝聲,而十多年前有個小品中的吆喝“賣大米嘞———賣大米!”也著實火了一把。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販夫走卒,將販賣貨物用曲藝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來,他們不愧為韻味十足的吆喝藝術家。而時下有些藝術家的“吆喝”卻沒那味了。不信?你開啟電視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視星……眾多的星星藝術家在熒屏裡面對著億萬觀眾“吆喝”著“我愛××”、“用了真的好舒服”、“誰穿誰精神”、“實惠,看得見———不到一塊錢”……都什麼味兒?


鯉魚燈舞

  [鯉魚燈的來源]大埔鯉魚燈舞最早的活動地為百侯鎮的侯南村,是族人楊纘緒從陝西帶回。楊纘緒,清康熙辛丑進士,乾隆二十二年任陝西按察使。依此計算,大埔侯南村的鯉魚燈舞始於240多年前。[鯉魚燈舞]鯉魚燈舞屬花鳥魚蟲一類的抒情民間舞蹈。它寄物寓言,藉助舞蹈藝術形象思維的比興手法,透過擬人化的舞蹈動作和語言,反映 ...

單士兵: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的碰撞

      農民工“禁租令”   無論城裡人還是農民工都希望獲得美好的生活。城裡人不希望自己生活被農民工干擾,而農民工需要在城市空間裡繼續生活夢想,釋放自己的心情。生活方式的碰撞,讓一些小區居民找到小區物業,下發“禁租令”,不許居民將房屋租給農民工。   在一個社會分層的年代,這種尷尬是難免的。當“生活權”遭 ...

萍鄉的鄉土文化

  每一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文化、風俗。而一個國家的不同地方文化、風俗也是不同的。萍鄉也不例外,除中國人特有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外,萍鄉還有自己的節日如“吃新”。萍鄉農村有“吃新”的習俗,據說它的來歷是與農事季節密切相關。這天,農家掐早稻熟穗,取新米攔老米蒸食,配魚肉和新鮮蔬菜,焚香敬天地神靈 ...

迪慶民間傳統文化

  多姿多彩的服飾   迪慶民族服飾多姿多彩、風情萬種,其中,藏族服飾富麗華貴、色彩繽紛。每個藏族聚居的鄉鎮都表現出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的風格特色。例如男性頭飾就有氈帽、狐皮帽、金邊帽、紅纓帽、髮辮纏頭等。服裝形式,用料和色彩各有不同,飾物種類繁多,有金、銀、珍珠、珊瑚、瑪瑙、象牙、綠松石、天珠等,一套服飾的價值 ...

滁州民間民俗文化

  (一)民間音樂:民間樂器主要有嗩吶、笛子、管子、笙、尖子、洞簫、二胡、四胡、板胡、墜胡、革胡、琵琶、三絃、月琴、秦琴、柳葉琴、鼓、腰鼓、板鼓、大篩鑼、高音鑼、中音鑼、小鑼等。   (二)民間器樂曲:有吹管樂、吹打樂、鑼鼓樂、拉絃樂(已失傳)。其演奏風格有南北之分,南四市(縣)――滁州、來安、全椒、天長的樂 ...

山西民間特色文化有哪些

  1、花腔鼓;   2、定襄蔣村 ;   3、晉中媽祖信仰 ;   4、臨猗地臺戲;   5、“四句”秧歌劇;   6、翅果油熬製技藝;   7、汾西地燈秧歌;   8、靈丘制針;   9、中和節;   10、迎喜神。 ...

什麼是鄉土文化

  鄉土文化是一個特定地域內發端流行並長期積澱發酵,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態文明的總和。以具有本土鄉情歷史所形成的鄉土文化為設計元素,結合現代工藝及生活形態而形成的具有經濟物質形態的產品,即鄉土文化創意產品。中國的鄉土文化源遠流長,而廣大農村則是滋生培育鄉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改革開放以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