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獨特的山東藝術文化:五音戲

獨特的山東藝術文化:五音戲

  五音戲是山東地區的獨有漢族戲曲的劇種,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它源自於山東省的章丘一代。五音戲是以唱腔優美動聽、語言生動風趣的姓氏流傳著。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特別瞭解這種山東的五音戲文化。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了解一下五音戲吧!

  五音戲的藝術特色

  五音戲表演時一般是先吐字,後行腔,曲調口語化,腔調旋律變化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長,後尾用假嗓翻高,稱為“雲遮月”,曲調優美質樸,適於抒發多種感情。五音戲的劇詞,生活氣息、鄉土色彩濃厚,群眾詞彙豐富,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點。最初,五音戲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戲、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戲為主,無文場伴奏,內容多反映民間生活,後經發展增添了文場伴奏,劇目也更為豐富。

  五音戲的傳統劇目

  五音戲的傳統劇目頗為豐富,據統計有160餘出,主要有《王小二趕腳》、《王二姐思夫》、《拐磨子》、《綵樓記》、《王定保借當》、《牆頭記》、《趙美蓉觀燈》、《王林休妻》、《鄉里媽媽》、《王婆說媒》、《張四姐落凡》、《松林會》、《親家頂嘴》、《安安送米》等。由於表現的多是當地農村婦女的形象和生活狀態,故生活氣息強烈,地方特色濃郁,方言純樸自然,常用民間諺語和形象比喻,言簡意賅,深得一方百姓喜愛。其中,《王小趕腳》在戲迷中頗具名氣,但大多數人知道的是呂劇《王小趕腳》,這部戲甚至被認為是呂劇的開山之作。殊不知,《王小趕腳》原是五音戲的經典劇目,後被呂劇、評劇、豫劇等諸多戲種改編。

  五音戲的著名演員

  在五音戲的發展歷史中,早期的著名演員有鐵笛、荀興旺、曹然生、高桂芳(藝名“半碗蜜”)、李德興(藝名“跟柱子”)、王煥奎(藝名“自來喜”)等。之後,藝名“鮮櫻桃”的鄧洪山成為“五音戲”表演的集大成者。他的唱腔樸實簡約、柔和婉轉,被百姓形象地比喻為“一嘟嚕一穗兒,喜的人掉淚兒”。鄧洪山的表演細膩傳神,其“飄眉”、“送目”、“飛老鴰”等技巧堪稱戲曲表演一絕。20世紀30年代,鄧洪山到上海百代公司灌製唱片,因其唱腔優美動聽,唱片公司贈送他“五音泰斗”的錦旗,“五音戲”也由此定名。

  五音戲源於漢族民間,植根於漢族民間,早已成為流傳地區百姓節假婚慶、自娛自樂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社會、經濟、山東文化等方面的急劇變革給五音戲帶來極大的影響和衝擊,加之保護措施滯後和資金不足,這一劇種正面臨失傳的危險。2006年5月20日,五音戲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山東省淄博市五音戲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佈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侗族文化:侗戲的藝術特點

  侗族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多姿多彩的特色文化,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民族勃勃生機的活力,更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中國戲劇有著很漫長的歷史,在古代就非常興盛,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侗族體會侗族戲劇的藝術特色。

  角色分類

  侗戲角色雖有生、巳之分,但並未形成定型的行當,一般是根據劇中人物的需要來分配演員。只有小丑有些獨特的表演,動作滑稽可笑,以說白為主,蹦蹦跳跳,稱為“跳醜腳”、演員唸白很少,以唱為主。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結構,中間都有過門。侗戲的丑角有比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戲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種詼諧或狡猾的人物,在劇中的主要任務是插科打諢、活躍氣氛,沒有本行的當家戲,表演上比較自由和誇張。

  兩大唱腔

  侗戲音樂根據唱腔的結構和形式可分為“戲腔”、“歌腔”兩大類。戲腔以平調為主,包括其變化而成的各種腔調,還包括引進侗戲中的漢族戲曲唱腔和民間曲調。歌腔則是由侗族民歌演變而成的唱腔。侗族民歌非常豐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戲的唱腔音樂之中。在實際運用中,根據劇情的發展需要,也有將“戲腔”、“歌腔”綜合運用的。

  伴奏形式

  侗戲的樂隊包括管絃樂和打擊樂兩個部分。管絃樂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揚琴、竹笛、蘆笙。打擊樂器則有小鼓、小鑼、小鈸等,但一般不用於唱腔,只用於開臺和人物的上、下場。傳統侗戲的伴奏樂器一般為二胡、鈴、鑼、鼓和小釵;新侗戲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揚琴等等。

  曲調和唱詞

  侗戲的唱詞十分講究音韻,其尾韻統一,腰韻嚴謹,主要曲調有“平板”、“哀調”。另外,侗戲的唱詞在韻律方面有其獨特的要求。每段唱詞不僅要求尾韻統一,而且嚴格規定要壓腰韻、連環韻。侗族人平時說話很講音韻,侗話中的音又比漢話多;音多壓韻比較容易,韻多則音樂性強,加上有趣的比喻,劇本顯得流暢、生動活潑,這便形成了侗戲唱詞音韻結構的特點。

  表現手法

  侗戲舞臺一般長、寬約為丈餘,不用佈景,僅掛一塊底幕和兩塊花色門簾。臺上除了幾張桌、臺之外沒有其他道具。臉譜以黑白二色為基礎。服裝以侗族豔裝為主,也有專門的戲裝。在劇本結構與表現手法方面,侗戲有著鮮明的特點。劇本一般是以劇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來命名。侗戲劇中人物很多,劇本篇幅長,每出整本戲幾天才能演完。侗戲的劇本一般以二人對唱為主,道白很少。這是因為,侗戲劇本多由侗族琵琶歌改編,而琵琶歌本身就具有故事長、人物多、情節不連貫的特點。因此,侗戲中有明顯的說唱藝術的痕跡。

  您可能還會喜歡:

  具有侗族民族文化內涵的傳統名菜

  吃新節,侗族的傳統節日

  侗族豐富多樣的節慶、飲食習俗

  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侗族日常食俗

獨特的建築文化:撒拉族民居

  撒拉族古老的民居是孟達村籬笆木樓,位於循化縣孟達鄉大莊村犛牛巷中,距離縣城25公里,清大(清水——大河家)旅遊二級公路直達景點,已經有悠久的歷史了。那麼,撒拉族民居有哪些特點呢?一起來撒拉族文化中看看。

  撒拉族古老的民居建於明末,總建築面積達200平方米,是典型的中國古代三合庭院式建築,整體佈局坐北朝南,南面正中建平頂大門。孟達籬笆樓歷經明、清、民國約四百年的滄桑歲月,風貌依然如故。籬笆樓分上下二層,上層設臥室、貯藏室、沐浴室等,樓底房間內闊廊窄,設作牲畜圈,具有羌族的特點。

  樓體框架用山中木質良好的松木構成,牆體用山中雜木枝條編織,兩面抹以黑土草泥,其上再塗以白土泥,牆體中間為空,這種方法即節省建築材料,又減輕了樓體的重量,中空的牆體冬暖夏涼,透氣性較強,在建築過程中撒拉先民充分考慮了當地實際情況,即在孟達地區,坡陡平地少,林木多,建籬笆樓取材方便,又不佔土地,整個建築佈局美觀大方,合理科學,充分體現了撒拉族農民的勤勞智慧,這座古老的撒拉族民居,是撒拉族地區唯獨遺存的明清民居建築。

  近幾年,日本、美國、香港、臺灣為國內眾多遊客慕名前來觀賞、拍照。清時代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和東遷歷史古老的撒拉族民居對研究撒拉族明、,開發撒拉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是瞭解、認識、研究撒拉族歷史的寶貴實物材料,循化縣每年9月舉辦旅遊節,10月舉行攝影節。

  青海孟達地區古稱河關地,自古以來,是甘青交通要衝,從元代開始,生活在孟達地區的撒拉人,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和智慧,開發林地,利用當地自然林木土石資源,同時,與周邊藏、漢、回、土、保安等民族交往,集結豐厚的多民族文化,修建創造了籬笆樓建築。因此,籬笆樓不僅記載著不同時代的建築特徵,也是撒拉族建築風格的歷史記憶,同時積澱著多民族的文化現象,是高原上難得一見的、具有一方民族區域特色的古建築。

  籬笆木樓通常分上、下兩層,上層設臥室、客房等,樓底房間為倉庫、畜圈等。籬笆木樓的樓體框架均由木質良好的松木構成,牆體用雜木枝條編織,兩面抹以草泥,牆體中間為空。房子的門窗和柱子大多雕飾有各種精美的圖案。

  使用這種方法建造的樓房,既節省建築材料,又可以減輕樓體重量,同時,中空的牆體冬暖夏涼、透氣性強。撒拉族的籬笆樓設計,以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最具特色。這一時期,撒拉族的社會經濟生活得到了發展,人口不斷增加。當時,建房講究牢固、美觀、經濟、變通,突出防風、防震、適用、安全的作用,因而通常選用精良的松類木材。

  這一時期,孟達有不少人家,以“當家子”(兄弟組織)“孔木散”(家族組織)為社會基層組織,相繼修建籬笆樓建築群,全村形成了臺子巷、上莊巷、衙門巷、犛牛巷等8大巷區,道巷兩側樓樓相對,高低不平,千姿百態,十分壯觀。

  撒拉族的古民居籬笆樓,明清以來分佈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孟達、大莊、旱平、塔撒坡、木廠等村落,以及甘肅省積石山縣的大河家關門村一帶。撒拉族人修建的籬笆樓,吸收了漢、藏以及伊斯蘭文化,可以說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研究撒拉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的實物資料。同時,這種獨具特色的籬笆樓建築豐富了我國民居建築文化,具有重要的建築藝術價值。


門巴族獨特的工藝文化氆氌

  門巴族是中國最具有歷史文化的民族之一,門巴族的許多民族特色也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門巴族人民運用自身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別具民族特色的歌曲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以及工藝文化,氆氌就是工藝文化之一。   對於氆氌你瞭解多少呢?下面的門巴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門巴族與藏族關係密切,生活習 ...

獨特的建築文化維吾爾族民居

  由於維吾爾族文化融合了西亞傳統文化,所以維吾爾族同胞不論從服飾還是民間建築都與中原地區的居民完全不同。因為新疆地區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氣候條件造就了維吾爾族獨特的建築風格。接下來小編我為大家介紹維吾爾族的建築文化。   維吾爾族民間建築。傳統建築為方形,開天窗。屋頂一般平坦,可作曬場用。室內一般砌實心土炕,亦 ...

獨特的民族文化“山嶽生態文化

  普米族文化歷史悠久,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個奇葩。聚居於高原雪域的普米族形成了一種山地高原文化。普米族人民在長期的生存與發展中不斷追求與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並從中學習與創造了普米族的文化。   那麼,下面小編就帶大家瞭解一下獨特的民族文化:“山嶽生態文化”。   地處滇西北怒江州蘭坪縣境內的普米族,較早地以“天 ...

湖南特色戲曲文化辰河

  湖南不光物源遼闊,傳統戲曲文化也受到很多人的喜愛。辰河戲是湖南大戲曲之一,它流行的地方甚廣,它的形成是經過悠久的歷史沉澱。它的主要特色是當地的語言,及民歌號子和宗教音樂相結合。   本期的湖南文化為您帶來湖南的戲曲辰河戲,一起來看看吧。   辰河戲是湖南地方戲曲大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沅水中、上游的廣大地 ...

極具特色的湖南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白倉高蹺

  踩高蹺的藝術在很久以前就有,它是一種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漢族傳統娛樂專案。白倉高蹺也被稱為踩高蹺,它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在舞蹈者腳上綁上長長的木蹺進行表演。還想更加了解白倉高蹺嗎?下面的湖南文化帶你更加深入的瞭解白倉高蹺,一起來看看吧。   踩高蹺俗稱“踩高腳”,又稱“耍高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魏晉時 ...

上海本土藝術文化浦東說書

  上海的本地文化多種多樣,繁冗複雜。眾所周知戲曲是全民性本土性的大眾文化,浦東說書是上海戲曲文化典範之一,不僅傳承了上海戲劇的特點,還展示了自己的特色。那麼,想了解浦東說書的文化起源嗎?就和小編一起看看上海文化吧!   浦東說書是上海市的漢族說唱藝術。起源於黃浦江以東包括川沙、南匯、奉賢在內的“浦東”。主要 ...

高甲文化高甲表演藝術

  高甲戲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最初是流行於閩南農村的一種化裝遊行,由於戲班陣容限制,行當也有較大限制。但發展至今已有了很大的突破與發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它的表演藝術吧。   過去,由於戲班陣容的限制,一個行當未能配備幾個腳色,故在行當分工上須兼扮。如武老生兼扮紅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