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畲族建築特色與特徵

畲族建築特色與特徵

  因為地域的差異我們住的房子都是不一樣的。畲族由於深居山區,交通不便,當地又沒有可燒煅貝灰的原料“海蚺”。所以,建築材料只能就地取材,用黃土做磚砌牆,茅草為屋頂,這樣也大大的節省了費用。因為這樣的房子承受不了大風的壓力,所以房子蓋的很低。那麼,下面一起深入畲族文化了解當地的建築吧。

  畲村的房屋格局基本上有二種型別,“竹竿寮”和“走馬寮”。“竹竿寮”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竹竿厝。它門面小但縱深長,就象竹竿一樣修長。通常每排立五根柱子,棟柱與第二柱相隔一丈;第二柱與廊柱相隔五尺,前五尺為走廊,正廳照壁在後二柱之間,照壁就在兩邊的挾柱。照壁中間設有神龕,奉祀祖先。

  一幢房屋至少有兩“木扇”柱子在兩邊牽牆,形成三格。也有五、七、九格不等的。正廳左右對稱,偏間鋪以地板,前一丈的方間為“暖堂”。堂前中間的桌下放有方形火爐,冬、春季可取暖、烘乾。後一丈間鋪設有對面床,中間空地為通往廚房的通道,照壁後無天井,而是砌上牆,做廚房用。樓上設穀倉和客房,正廳樓上不隔房間。

  走馬寮的造型多為“日”字形,前後均有廂房,稱為“伸手”後廂稱為火廂。棟柱與第二柱相距八尺,偏間隔到廊柱,走廊不設廊柱,以馬腳架下簷,過間一丈二尺,前後的臥室較大,少鋪地板,不設暖間,僅在爐前設一火爐。照壁後有天井和小廳。“伸手”每排三根柱子,有二、三格不等。前天井較大,放中門,蓋門樓。

  (一)茅寮

  山區畲族同胞傳統建築是茅寮,也稱為“畲寮”。茅寮分為山棚與泥間兩種:山棚,顧名思義就是山上的篷棚。通常以三、五根帶丫的樹枝或樹幹作為支柱,上面架上橫條作為棚的主體架構,頂部成金字狀,中間高而兩邊低,上面再用茅草或樹皮覆蓋以避風雨;泥間,也稱“土寮”,通常用小竹或蘆葦杆編成籬笆狀,拐角處用木頭固定,然後塗上泥巴,做成“牆”。

  上面以三根木頭橫架,中間高而兩邊低,同樣用小竹等編成籬笆狀物鋪在上面,蓋上茅草或樹皮,再用藤條將其固定而成。山棚通常建在靠近勞動的田邊或山地旁邊,作為勞動中間的休息場所,或臨時過夜的住所。而“土寮”通常建中村中,為畲族同胞的普通民居。

  (二)瓦厝

  瓦厝也稱為“瓦寮”,顧名思義就是上面用瓦片覆蓋的房子。“瓦寮”的建築通常是用泥巴夯實成牆。泥巴是用黃泥土浸漂,再借用牛力在泥上多次反覆踩踏,以增加土的粘性,然後加入稻草製成土磚,由於有稻草的牽引,土磚的硬度更高。將土磚按一定格式堆疊起來就成了牆。

  牆上面橫架杉木,鋪上木片,再蓋上當地自制的土瓦,就成了屋頂,可檔雨。只是在鋪設土瓦時,瓦片之間不用貝灰粘接,而是以大瓦為陽作瓦槽,以小瓦為陰作瓦瓴,這樣就把可能漏雨縫隙給封閉了,這就是建築上所說的“陰陽蓋”了。

  (三)祠堂

  大凡畲族村創村之時都會集中建一座房子,這座最早建設的房子就是他們的“祖厝”。早期一般畲村議事、祭祀等族內活動都在“祖厝”的公廳內舉行。“祖厝”是創村的第一批建築物,雖然年代久遠,陳舊不堪,但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和宗族的權威性。

  此類建築物與民居毗鄰,建築風格也與民居相類似,但規模較民居要大。到了一段時間之後,生活穩定了,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且人口發展到一定規模,這時祖厝的規模可能與各種活動的開展不相適應。在這種情況下,村中畲族同胞會建設更大規模的祠堂。

鄂溫克族建築風格與特色

  一個地區的建築,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生存壞境所決定的。在草原上,草原容易遭破壞,牧民搭蒙古包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在山丘、平原上壞境比較穩定,人們都搭房定居。在鄂溫克族文化中,建築風格有哪些特色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歷史上,由於居住地域的關係,鄂溫克人對大興安嶺一帶的大山林,包括外興安嶺至阿瑪扎爾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統稱“額格都烏日”或“額格登”(鄂溫克語意“大山”)。另外還有一種說法:“鄂溫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們”或“住在南山坡的人們”。

  上述兩種解釋都說明鄂溫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獵民族。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一部分走出山林遷居草原和河谷平原地帶,有一部分依舊留在山林。“鄂溫克”這一稱呼,反映了鄂溫克族與山林有著密切聯絡的古老歷史和生活。

  鄂溫克族人在森林中沒有固定的住所,“撮羅子”是他們的傳統民居。“撮羅子”,鄂溫克語叫“希欏柱”,它的外形如同鄂倫春族的“斜人柱”,高約3米,直徑約4米,是一種圓錐形建築物,實際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圓形窩棚,也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帳篷。“撮羅子”的遮蓋物隨季節變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樺樹皮,冬季則用麂、鹿皮包裹。

  鄂溫克族人雖無固定住所,卻有固定建築,那就是他們的倉庫。他們的倉庫極為奇特:先將相鄰的兩棵大樹砍去樹梢,作為柱子,然後用木頭壘成一間懸空的倉庫,地上斜豎一根砍有階梯的木柱為梯。倉庫中存放食品、獵物、衣服、用具等,他們從不上鎖,其它獵人可任意取用,事後如數歸還即可。

  牧區主要的住房是”蒙古包“,圓形。夏天以葦子、柳條或樺皮圍蓋。冬季,窮苦人家仍以葦子為包蓋,富裕人家則以氈子圍蓋。

  靠近山區的貧困人家住的是矮小、潮溼的”馬架子“(土坯蓋成)。由於貧困、閉塞、經常遊動,因而他們的日常生活用品非常簡陋缺乏。

畲族的起源與歷史由來

  畲族歷史上是個頻繁遷徙的民族。畲族自稱“山哈”,是與他們的居住環境、遷徙歷史有關。“山哈”是指山裡客人的意思。他們現今的居住地較多,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是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人們對畲族的起源可謂是眾說紛壇啊。下面給予來看看畲族文化的畲族起源之說。

  畲族的起源有個美麗的傳說,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是高辛帝(即五帝之一的帝嚳)時一隻神奇的狗。“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盤瓠”。因戎吳將軍作亂,高辛答應誰能斬下叛軍首領的首級,就把三公主嫁給他。

  盤瓠咬下戎吳將軍首級而歸。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盤瓠。”婚後,盤瓠帶著公主遷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女兒後來嫁給姓鐘的男子,子孫逐漸繁衍成為畲族。現在畲族仍以藍、雷、鍾為主要姓氏。這個傳說雖然美麗,但完全是個荒誕的神話故事,不足為據。

  畲族起源於廣東潮州鳳凰山,後遷居福建、江西、浙江。傳說畲族始祖是盤瓠。盤瓠與高辛帝的三公主結為夫妻後,生下第一個孩子跟父姓盤,叫盤自能;生下第二個孩子時,放在籃子裡養,就姓藍,叫藍光輝;第三個孩子生下時,天上響雷,就姓雷,叫雷巨;第四個孩子生下時,是一個潑妮崽(女孩),下地時,剛響起“噹噹噹”的鐘聲,就姓鍾,招女婿叫鍾志深。

  景寧是畲族遷移浙江生息最早的地區之一。畲族史詩《盤瓠王歌》裡有道:“三姓子孫人來多,分居景寧和雲和。”在浙江的畲族散居於景寧、雲和、遂昌、武義、龍游、衢縣、平陽、瑞安、蘭溪、泰順、青田、文成、龍泉、慶元以及桐廬等縣的山區和半山區。畲族自稱“山哈”,意為居住在山裡的客人,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字。也有借用漢字而賦予新的意義,或者乾脆利用漢字部首創造新字。

  畲族《起源歌》裡述說了遷徙的緣由:“田差難種吃,田好官來爭;官多難生養,思量再搬遷。”畲族從廣東至福建、江西、浙江頻繁地遷徙,採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區森林中搭寮居住。他們從事狩獵、種山,勞動艱辛,生活困苦。

  關於畲族來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主張畲瑤同源於漢晉時代長沙的“武陵蠻”(又稱“五溪蠻”),與瑤族同源,持此說者比較普遍。此外,畲族族源還有“越族後裔說”、“東夷後裔說”、“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蠻族的一支”等多種說法。總之,眾說紛紜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歷史曲折發展和民族形成過程中,同蠻、越、閩、夷以及漢等各族群體彼此互動、混化、交融的關係。

  畲族族源歧見很多,但概括起來有外來說和土著說兩種。外來說者認為畲族源於漢晉時代的“長沙武陵蠻”。持這種觀點的主要論據是“武陵蠻”和畲族有共同的盤瓠圖騰信奉。土著說者認為畲族源於周代的“閩”人。“閩”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遺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閩”、“畲”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淵源關係。

  此外,還有人認為畲族源於古代河南“夷”人的一支,是屬於高辛氏近親的一支氏族部落。有的認為畲族源於河南,其祖先是“龍麒”,等等。總之,關於畲族的來源,目前尚有爭議。


探析重慶建築特色風格

  我國地域遼闊,自讓環境多種多樣,各地的經濟也是天差地別,所以形成了各具當地特色的建築文化。重慶的地勢特殊,當地的建築多是依山而建,因地勢影響人們靠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了各式各樣的房屋,這形成了今天別具一格的重慶文化。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重慶建築特色與風格吧。   重慶一般民居院落十分窄小,形成極小的天井,僅供 ...

特色工藝技法:編織工藝介紹

  畲族,我國南方遊耕民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在畲族,他們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的風格獨特的工藝技術,雖是手藝但相比機器也毫不遜色。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畲族文化中看看畲族編織工藝吧。   畲族編織工藝是綵帶和竹編。   1、綵帶:   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綵帶是畲族文化“活”著的“ ...

的民族特徵

  1、歷史上畲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樸,畲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他們普遍以地瓜米摻上稻米為主食,純米飯只是宴請貴賓時才用,喜食蝦皮、海帶、豆腐等,尤喜飲“米酒”和“麥酒”;   2、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畲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現在畲族男子服裝與 ...

頗具特色茶文化

  茶對於世界文化的影響頗為重大,各國人們文化不同,喜歡的茶的品種也是不一樣的。中國是茶的發源地,各個民族對茶都有自己的見解,以至於形成互不相同的茶文化。畲族茶文化是怎樣的呢?一起來飲茶文化中看看。   一、見縫插針廣種茶   畲民大多集聚在山腰地帶,雖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但盡佔有的可耕田地卻都是從陡峭的山坡上 ...

淺談毛南建築特色特點是什麼

  對於每一個民族來說,由於居住區域和生活特點的不同,在建築上的表現也有所不用。而對建築影響最大的是這個民族的居住環境。那麼,今天要介紹的毛南族的建築有什麼樣的特點特色呢?一起到毛南族文化中看看就知道了。   毛南人的民居有三個特點:   一、村落組織、設施與起居習俗帶有古百越民族文化因素;   二、“幹欄” ...

淺談:民族文化長河中的歷史文化

  畲族,我國南方遊耕民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在畲族的瞭解中,其歷史和文化是最受人關注的,也是這樣的歷史文化內涵,使得畲族變得更加獨特。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畲族文化中看看畲族的歷史與文化吧。   畲族歷史:   來源傳說:   關於畲族來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

納西族建築風格特色漫談

  納西族的建築處處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尤其以麗江的民居建築為代表。納西族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裝飾,重點是門樓、照壁、天井、外廊、門窗隔扇、樑柱等,以鮮明的特點反映著納西族文化以及其中的哲學價值觀念。現在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納西族的建築風格和特色。   納西族民居的建築型別   根據村落分佈地區的地理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