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將醬油,糖,花椒粉,鹽,料酒,胡椒,蔥放到肉餡裡面,拌勻備用。
2、把拌好的肉餡均勻抹在餃子皮中間,邊緣留一圈抹水,把另一片餃子皮蓋在抹好餡的餃子皮上,輕輕擠壓肉餡中間,把空氣擠出來,然後捏好邊緣封口。
3、做好的肉餅全部放到盤子裡備用。鍋裡放油,把肉餅放在鍋裡小火煎至兩面金黃。
1、將醬油,糖,花椒粉,鹽,料酒,胡椒,蔥放到肉餡裡面,拌勻備用。
2、把拌好的肉餡均勻抹在餃子皮中間,邊緣留一圈抹水,把另一片餃子皮蓋在抹好餡的餃子皮上,輕輕擠壓肉餡中間,把空氣擠出來,然後捏好邊緣封口。
3、做好的肉餅全部放到盤子裡備用。鍋裡放油,把肉餅放在鍋裡小火煎至兩面金黃。
石頭餜是徽州風味小吃名品,也是徽州傳統麵食,早在清代即負盛名,是有口皆碑的美食。
古城歙(音shè)縣(位於安徽省南部)的街頭食攤,可以見到一種平底鍋裡放著一種扁平的面餜,上面壓著一塊油光滑亮的黑石頭。面餜發出“嗤嗤嗤”冒油響聲,噴發出襲人的異香。行人見了此種餜子,往往駐足攤頭,等候品嚐其味。
這種餜子是用石頭壓扁的,所以俗稱“石頭餜”。過去,徽商外出,都要攜帶這種餜子,是徽州人最愛吃的點心。從原料上分,這種餜子有米粉餜、油麵粉餜和玉米粉餜三種。餜心一般是春上採摘的香椿嫩芽,去汁晾乾,切碎後拌上豬肉丁和炒熟的黃豆粉。將這種餡卷在麵皮中,然後壓成扁圓形即成石頭餜子,在平鍋中焙熟即可食用。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從漁梁壩上岸來到涼亭歇息,只見亭中有個賣餜攤子,便令隨從買了一個吃著,覺得又香又脆,很有味道,連聲稱讚:“好吃,好吃!”他加倍地付了錢以後,又贈送賣餜人一枚“福”字小印,叫他在餜上印上志號,以便下次來吃。並告訴攤主以後遇到什麼難事,可憑這顆小印去找官府。
自從餜上蓋了“福”字印志以後,頓然門店若市,生意興隆,獨佔食攤。這樣一來,引起了同行的妒嫉。當地有一惡少,受人指使,尋釁滋事,一腳踢翻了攤主的平底烤鍋。由於用力過猛,鍋片飛起,砸瞎了自己的左眼。同夥見此情形,便把攤主抓到官府評理。攤主急中生智,連忙將那枚福字小印呈給知府。知府接過小印一看,只見邊款刻著“乾隆御製”四字,馬上喝令退堂,向攤主賠禮道歉。從此,再也沒有惡棍敢來欺負那個攤主了。這件事很快傳遍了徽州府城,“福”字香椿餜也就隨之身份倍增了。
在徽州,石頭餜集一種集香、黃、酥、脆為一體,味美可口,風味獨特的傳統珍饈食品。如今,遊客走過古徽州府衙舊址,穿過陽和門、八腳石牌坊,漫步古城的街巷,聞到那股襲人的異香,便是徽州石頭餜散發出的。
石頭餜之所以能在徽州相傳下來,不光靠的是乾隆的讚譽,主要還是它有自己的特色。它皮薄酥脆,原料精細,尤其對餡的配製比較講究。在加工時,先將黃豆炒熟磨碎,再將純肥肉切成肉丁,放進鍋裡熬製成半油狀。然後將碎黃豆倒入鍋內,加適量精鹽,拌勻為餡。在焙烤時用文火,當燒熱的磚頭壓在餜上時,被擠壓出的油在鍋中嗞嗞作響,香味撲鼻。
石頭餜始於明初,它不僅產在徽州,在江浙一帶也有很高的聲譽。從前徽州出門前往外地做生意的商人,常帶上這種餜,供途中食用,吃上個十天半月的,不餿不幹。現在皖南一些地區,每逢母親節的時候,還有孩子買此物來作為禮物孝敬母親的。
“石頭餜”能夠在揚州安家全賴於徽商,那時從魚梁出發做著發財夢的年輕人,行囊裡都裝有“石頭餜”充作乾糧。對於他們而言,這不僅是一種可口的家鄉特產,更重要的是寄託著年輕時代創業的記憶。留在揚州的徽商後裔,又怎能不接納祖輩們愛吃的香餅呢。時至今日,徽商早已退出歷史舞臺,而“石頭餜”卻以兩個名字還在揚州和歙縣的街頭巷尾散發著香氣。
1、低筋麵粉指水分含量在13.8%,蛋白質含量在9.5%以下的麵粉,可被用來製作蛋糕、餅等酥鬆食品。蛋糕粉是適用於製作蛋糕的小麥粉,也稱為糕點粉,選用特別挑選的軟麥磨製的,其顆粒比其它型別的小麥粉更細,更適合製作很軟的含糖很高的蛋糕糊。
2、低筋麵粉和日常生活中的蛋糕粉、糕點粉相似,不過蛋糕粉之類的裡面除了低筋麵粉,還含有小麥澱粉和乳化劑等。低筋麵粉是指水份13.8%、粗蛋白質9.5%以下的麵粉,其具有養心、益腎、除熱、止渴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