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白族節日,白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白族節日,白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說起傳統節日我們最初想起的就是春節。春節可是我國的第一大節日,少數民族也有些節日跟我們的傳統節日是一樣的。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呢?接下來跟小編去白族文化看一下白族還有哪些傳統節日。

  青姑娘節:農曆正月十五日

  這天劍川縣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婦女都要參加活動,她們紛紛捐錢,聚會在一起,專門請人扎一個青姑娘的偶像,給她穿上白族的盛裝,把她抬到鞦韆架上盪鞦韆,眾人圍著她邊舞邊唱,娛樂一番,然後到海尾河邊舉行祭奠儀式。晚上,由一人舉著“青姑娘”偶像作前導,眾婦女隨後,繞遍村中的大小街道,邊走邊唱敘事長歌《青姑娘》。隨後再回到村中的場地上,和“青姑娘”盪鞦韆,直到深夜。最後把“青姑娘”送進海尾河裡。

  白族接三公主: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

  每年農曆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區的白族群眾身著白族盛裝,按時到達龍于山舉行唸經和朝拜三公主的紀念活動,並和當地彝族群眾舉行聯歡,打霸王鞭、打歌和對唱調子,於十三日凌晨用白馬馱著從三公主身上換下的白族服裝(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參加繞三靈等節日活動。他們打著紅旗,吹著噴吶,敲鑼打鼓,邊走邊喝白族調子,興高彩烈地離開巍山返回大理。如果接三公主這天下雨,他們更是歡天喜地,認為這一年大理壩子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樹花會:農曆二月十五日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人們都來古戰場遺址上趕會做買賣。會期前幾天,白族村寨裡的大姑娘小媳婦,買來白布綵線,相互邀約,在一起挑花繡朵,趕做繡花巾。白族繡花巾呈正方形,邊長兩尺左右。繡花巾的四角分別繡一個彩蝶,繡花巾中央繡的是綠葉紅花和蜜蜂。

  樹花會前後,白族村民總要在房前屋後栽上幾棵“蜜蜂樹”,種上幾株“蝴蝶花”,以表達“懷古思祖”的心情,三營壩子有“花果壩”的美稱,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樹花會的傳說和風俗分不開的。

  三月街:農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

  傳說“觀音大士”開闢了大理地區,各族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屆這個時期,都要遠道而來聚會,表演各種舞蹈和賽馬等。後來三月街又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以騾馬、山貨、藥材交易為大宗,農民也在會期購置耕畜、農具,以備春耕。

  繞三靈: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共3天

  繞三靈,又稱繞山靈、繞三林。白語叫“觀上覽”,觀就是“逛閒”或“遊覽”之意。三靈,指3個地方:位於雲南大理古城西、三塔寺旁的佛都――崇聖寺,位於蒼山腳下慶洞村的仙都――聖源寺和位於洱海西北岸的神都――金圭寺。

  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

  把節是中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都過的一個傳統民族節日;時間一般為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節日這天,各村寨都要堅一把大火把。根據史籍記載,火把節屬於火崇拜,火把節古稱“新火節”,因為火是光明的象徵,代表理想和希望。其始於時間,應在古代部落時期,古代先民取來火種,重新生火,目的是為了除舊佈新,讓火永不熄滅。

  耍海會:從農曆七月二十三日開始,一般三至五天不等

  鄧川、喜洲的白族群眾身著民族盛裝,聚會於獼苴河兩岸和洱海之濱,舉行用綵船遊河泛海、唱山歌對調子等活動,持續三至五天。大理、下關沿海的白族群眾除舉行划船耍海對歌活動外,還要舉行規模盛大的龍船比賽活動。比賽時,看誰最先繞過海心的標記轉回到岸邊,最先回到者為冠軍。

  石寶山歌會:農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

  絃歌之聲,夜以繼日地飄蕩在山間林莽,只要上得山來便會盡情抒展歌喉。老年人認為,在歌會上唱白曲,可以得到吉祥,亦或是平日在家已向神靈許下願心,於是在歌會唱調子便成了還願之舉;中年人借歌會抒發情懷,表現自己的歌才;青年男女則多數以歌為媒介,尋找知音伴侶。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風俗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有名乞巧節、七姐誕、女兒節等,舉辦時間為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相傳這一天是七姐誕,因為在七月七日祭拜“七姐”而得名,拜七姐是七夕節的傳統習俗之一,經過歷史的發展,七夕節也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好愛情傳說。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風俗

  第一個習俗是吃七巧果。每到傳統節日,都會有獨特的美食參與,七夕節當然也不例外,七夕節的專屬美食就是七巧果。七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並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樣。《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經有七巧果出售了。

  第二個習俗是祭拜織女。這個活動一般都是女性參加,幾個人提前約好時間,大部分是在晚上舉辦。晚上在月光下襬上一張桌子,桌子上放置好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邊吃瓜果點心,一邊向織女默默許願。

  第三個習俗是穿針乞巧,這應該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朝。《西京雜記》中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在七夕節這天,各家各戶的女人女孩都會走出家門,大家聚在一起,一邊猜測牛郎織女的相會場景,一邊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透過穿針的方式乞巧。

  第四個習俗是曬書曬衣服。曬書曬衣服的習俗在古代非常的流行,有很多小故事都記載了人們會在七夕節這一天曬書曬衣服,去去黴氣。不過這種習俗逐漸演變成了豪門富士炫耀財富的場景了,引來了不少文人墨客的鄙視。

  第五個習俗是為牛賀生。七夕節來源於牛郎織女的故事,大家對此不會很陌生,而作為其中的關鍵,老牛想必大家也是非常熟悉的。據傳說,老牛為了幫助牛郎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自己的皮揭了下來,藉著牛皮過天河見織女。為了紀念自我犧牲的老牛,人們每逢七夕節就會給老牛賀生,表示對老牛的敬重。

  第六個習俗是種生求子。這是一個很古老的習俗,在七夕節前幾天,人們會在木板上鋪上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入碗中,等它長出嫩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成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叫“泡巧”。

  第七個習俗是拜魁星。不過這個節日和七夕節沒有太大的關係。民間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要考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為了能金榜題名,讀書人會在這一天祭拜魁星。魁星就是魁鬥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課,也叫魁首。古代士子考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裡面的魁指的就是魁星。

  七夕為什麼又叫乞巧節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起初的乞巧節並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的,民間稱“七姐”。因而七夕節首先是女子的節日,而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物件,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當然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得一如意郎君。

  據《東京歲時錄》載:“七夕家家錦彩,結為乞巧棚。”其盛況可見一斑。“乞巧”活動,其實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

  漢代就已有乞巧習俗;南北朝時,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到唐代這一習俗尤盛,以丟針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曬與日光下,然後丟枚小針浮於水面,看水底的針影形狀以卜驗投針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節又演變為“七娘會”,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約一起,用通草、彩紙、米麵等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宮室器玩,於七夕晚上陳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遊人評賞,然後一起比賽穿針、祭拜織女。

《好豆菜譜》使用指南,普及傳統節日的知識

  開啟應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張色彩鮮豔的美食大圖,頓時讓人食慾大增。推薦美食中小編最喜歡的是這道可愛的尼莫南瓜泥,有寶貝的朋友可以六一的時候做給孩子吃哦!進入菜譜,可以先點選“收藏”則此菜譜就收錄到了本地方便以後的查詢。

  “加入清單”功能則是將選擇的菜譜所需要的食材放入購物籃中,什麼食材是需要購買的,哪些是現成的一目瞭然。

  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步驟了,好豆菜譜對做菜的每一步幾乎都介紹很詳細,同時配有高畫質大圖,廚房新手可以按部就班地進行。

  在好豆菜譜的新版本中添加了釋出“成果照”功能,如果對自己的烹飪比較滿意,可以上傳自己同一道菜的照片,與原作者PK一番,在這其中不光找到樂趣更多的是有成就感哦!

  也可以將這菜譜進行其他網路渠道的“分享”,隨時隨地與朋友交流互動,又體現了菜譜的社交性、趣味性!

  回到首頁,熱門分類與猜你喜歡是好豆菜譜的兩大核心功能。其中“熱門分類”是將美食按時令、特殊人群需求、食材等分門別類,內容更全面更細緻,查閱起來更方便。

  “猜你喜歡”則是根據使用者對菜系(如湘菜、粵菜等)的選擇所推薦的各種美食。

  如果想自主發揮,“搜尋”功能則是全方位覆蓋菜譜的強大資料庫,你可以根據類別、食材、口味三項任意單選或多選查到你心儀的菜譜,也可以直接在搜尋框內輸入菜名、食材或功能。可謂你要你想要的,幾乎都能搜尋到。

  另外,此客戶端中也同步新增在好豆美食網進行的活動,提高了我們廣大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的積極性,更顯立體更顯豐富。

  每逢佳節,好豆菜譜都會推出時令菜譜,為每個家庭更新增幾分節日氣氛。現在,恰逢端午節來臨,好豆菜譜便推出了關於粽子的各類製法,同時也為我們普及了關於這個傳統節日的知識。


小滿是什麼節日 小滿是傳統節日

  小滿是什麼節日 小滿是傳統節日嗎   祈蠶節。   祈蠶節比較古老的傳統節日,我國農耕文化的產物。大家知道我國農耕文化以“男耕女織”為典型。女織的原料北方以棉花為主,南方則以蠶絲為主。而蠶絲需靠養蠶結繭抽絲而得。故而,我國南方農村養蠶極為興盛,尤其是江、浙一帶。   蠶是較為嬌養的“寵物”,很難養活。氣溫 ...

中秋節是什麼節日 中秋節是傳統節日還是現代節日

  中秋節是什麼節日 中秋節是傳統節日還是現代節日   中秋節是傳統節日。中秋節又叫八月節、追月節、拜月節、女兒節等,中秋始於唐朝,在宋朝得以興盛,一直到明清時期,中秋節都是與春節齊名的重要節日。如今,中華文化影響深遠,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也過中秋節。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賞月、祭月、喝桂花酒、賞桂花等,並流傳至今。 ...

寒食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嗎 中國傳統節日有沒有寒食節

  寒食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嗎 中國傳統節日有沒有寒食節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 ...

漢族的傳統節日 中國漢族傳統節日有哪些

  漢族的傳統節日   中國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春節又稱為過年,是中國漢族人千百年來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   中國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 ...

回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回族的傳統節日簡介

  回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回族的傳統節日簡介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   開齋節:    ...

蒙古族有什麼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有什麼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敖包”是蒙古語的譯音,也叫“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堆積成的石堆、土堆。敖包,蒙古族認為是神靈的所在地。敖包的形式大體一樣,即在圓壇之上堆積石頭為臺,臺基上面分成大、中、小三層,重疊成圓錐體,周圍塗白土,高約十餘丈 ...

高山族的節日 高山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高山族的節日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但由於高山族社會是一個靈魂崇拜及祭祀盛行的社會。靈魂被認為充斥於宇宙萬物之中。從浩渺蒼穹的日月星辰、浮雲彩霞、霹靂閃電,到遼闊大地的山川湖海、飛禽走獸、蟲蛇游魚,無不具有神秘的靈魂。因此,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基本上是以祭祀典禮的形式而出現的。在節慶期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