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益陽民俗之擂茶

益陽民俗之擂茶

  益陽市境內桃江、安化兩縣,喝擂茶早已成為習俗,幾乎家家戶戶備有陶製擂缽、擂缽架、擂茶棒(長約1.67m的油茶木)。做擂茶時,先將茶葉擂爛,次放芝麻、生薑、花生米,均擂成糨糊狀,再用白糖開水調製而成,像豆漿、似乳汁,喝起來清涼可口,滋味甘醇,四季可飲,尤以暑季為盛。有客來時,用大碗盛滿,客隨喝隨添,客人喝得越多,主人越是高興。這是接待常客。若有稀客來,一邊喝擂茶,一邊還擺上自制的茶食,如油炸紅薯片、炒黃豆、炸巧果皮、爆米花、酸刀豆、辣椒蘿蔔等。20世紀80年代後,夏季喝擂茶的習慣在區境其他城鎮居民中,也日漸流行。也有個體戶專門從事賣擂茶的。

益陽民俗之龍舞

  俗稱“耍龍燈”。春節、元宵或其他重大喜慶節日時流行。益陽境內流行的“龍”,多用竹木布紙彩扎,有9~15節不等,每節皆置木柄,舞動時人各1柄,前有綵球引路,作龍戲珠狀。龍舞分“翻龍”∫絞龍”兩種。舞動時,鑼鼓、鞭炮齊鳴,氣氛熱烈。另外還有兩種“龍”,一為龍身較長、節數較多的“擺龍”,節內燃燈,只擺不舞;一為稻草編扎的“草龍”,表演者多為少年兒童。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文化事業的全面開禁,益陽各種“龍燈會”“龍舞賽”頻頻舉行,重大節日時尤甚。但沿襲舊法者多,創新者少。

益陽民俗之貓舞

  貓虎形狀相似,故貓舞又稱“虎舞”,流行於桃江縣。表演時,由一兒童扮“虎”,身著虎皮紋衣褲,頭戴虎盔;另一成年男子扮“武士”;手持鋼叉,“虎”由鋼叉導引,每逢入戶,即翻跟斗躍人堂屋,而後盡情翻舞,或隨叉跳躍,或依叉伏地;周圍則由另一部分人表演拳、刀、槍、棒,各顯身手。兩者相互配合,十分熱鬧。到表演結束,“武士”舉叉指向門外,“虎”即伏叉上,由“武士”託著跨出大門,以示伏“虎”取勝。


益陽民俗地花鼓

  地花鼓又稱“對子花鼓”。清同治年間開始在益陽流行。多於春節或重大喜慶節日演出。分一旦一醜單花鼓,二旦一醜雙花鼓和多且一醜或多旦多醜群花鼓幾種。當地人稱醜為“小花臉”或“三花臉”,頭戴無邊草帽,系白裙,執青摺扇,演出時多走矮子步。旦著綵衣裙,戴鳳冠,演出時一手舞巾,一手舞扇,多走搖步、膛步、雲步和閃步。向有 ...

益陽民俗獅舞

  俗稱“耍獅子”。按地域分,流行於益陽、沅江一帶的稱“木柄獅”,獅頭獅尾各由兩節木柄構成,表演時由兩名舉柄者隨“獅”前耍珠人頻頻舞動;流行於安化、桃江及南縣西部一帶的稱“武獅子”,表演動作激烈,融健身、娛樂為一體,表演者身著彩褲彩襪,蒙於布制“獅”身內,緊跟手持兵器的導舞者激烈起舞,時而翻騰,時而跳躍,並作 ...

益陽民俗圍鼓

  圍鼓即“圍鼓子戲”,又稱“坐堂戲”。表演者少則四五人,多則上十人,既是演員又是樂手,一人一角或一人多角。演唱時不化妝,也無表演動作,全憑唱腔、道白表現戲曲故事;採用民間小調或地方戲曲的音樂。多受聘於民間紅白喜事,亦有逢節日臨時定點演唱者。新中國成立後,圍鼓演唱活動繼續流行,且注人新的內容。20世紀70年代 ...

客家茶文化

  客家文化是正統漢族文化和土著文化融合而成的,客家有很多古漢文化儲存下來,是古漢文化的活化石,客家人遍佈整個東南亞,而在客家文化中客家茶文化中的擂茶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想要更加的瞭解擂茶,那麼本期飲茶文化為你科普。   客家擂茶文化是漢族傳統飲食文化之一。史料記載,在宋朝時即有擂茶。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擂茶 ...

常德民俗桃花源喝

  喝擂茶,是桃花源獨有的風俗。無論是炎熱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這裡的百姓一般不吃中午飯,而是擺上一桌擂茶;家裡來了貴客,也要擺上一桌擂茶。   擂茶是用生薑、生米、生茶葉擂制而成,所以擂茶又名“三生湯”。做押茶的時候,先將上述3種原料(米必須用水泡脹)放在擂缽中用木棒擂製成槳,稱“擂茶腳子”。這木棒非山楂 ...

客家茶文化客家食譜大全

  不知道大家對客家的飲食有沒有了解?客家的飲食是最出名的,每個省都有客家菜,也大受好評。那麼在客家飲食中,客家擂茶算是客家傳統飲食了。是客家人的日常食品。那麼這麼出名的客家擂茶是怎麼做的呢?且隨小編一起去客家文化了解客家擂茶食譜大全。   客家擂茶   “擂茶是我們客家人日常食品,暑天必有一餐食茶;也是待客 ...

湘潭民俗掃墓葺墳

  為追念先烈、先師、先租及其他已故親屬戚友,機關、學校、廠礦或個人掃墓葺墳。選定春社日掛掃新墳(亡故未滿3年),清明節掛掃老村官的互動交流平臺墳。   外地懷鄉者,如港澳臺胞及僑胞,則不拘節日,隨歸隨掃。   清明節或大寒至立春半月內修葺墳場,刨草,修復內外水溝,堆新土為鏝頭狀。   掃墓儀禮,除香燭酒果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