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破甕救友文言文翻譯

破甕救友文言文翻譯

  1、譯文。司馬光7歲時,已經像成人一樣莊重。聽人講《左氏春秋》,特別喜歡,瞭解其大意後回來以後講給家人聽。從那以後,他對《左氏春秋》喜歡得愛不釋手,甚至忘記飢渴和寒暑。司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裡面玩,一個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馬光拿石頭砸開了缸,水從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2、原文。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書不釋手,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司馬光破甕救友

  原文: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譯文:司馬光7歲時,已經像成人一樣莊重。聽人講《左氏春秋》,特別喜歡,瞭解其大意後回來以後講給家人聽。從那以後,他對《左氏春秋》喜歡得愛不釋手,甚至忘記飢渴和寒暑。司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裡面玩,一個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馬光拿石頭砸開了缸,水從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二鵲救友文言文翻譯

  1、翻譯:某人的花園裡有一棵古樹,喜鵲在上面築巢,母鵲孵出來的小鵲都已快長成幼鳥了。一天,一隻喜鵲在巢上來回地飛,不停地發出悲傷的鳴叫。很快,成群的喜鵲都漸漸聞聲趕來,聚集在樹上。忽然有兩隻喜鵲在樹上對叫,好似在對話一樣,然後便揚長而去。過了一會兒,一隻鸛從空中飛來,發出“咯咯”的聲音,兩隻喜鵲也跟在它後面。其他喜鵲們見了便喧叫起來,好像有什麼事要說。鸛又發出“咯咯”的叫聲,似乎在答應喜鵲的請求。鸛在古樹上盤旋了三圈,於是俯身向鵲巢衝了下來,叼出一條赤練蛇併吞了下去。喜鵲們歡呼飛舞了起來,像在慶祝,並且向鸛致謝。原來兩隻喜鵲是去找鸛來救朋友的啊!

  2、原文:某氏園中,有古木,鵲巢其上,孵雛將出。一日,鵲徊翔其上,悲鳴不已。頃之,有群鵲鳴漸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鵲對鳴,若相語狀,俄而揚去。未幾,一鸛橫空而來,“咯咯”作聲,二鵲亦尾其後。群鵲見而噪,若有所訴。鸛又“咯咯”作聲,似允所請。鸛於古木上盤旋三匝,遂俯衝鵲巢,銜一赤蛇吞之。群鵲喧舞,若慶且謝也。蓋二鵲招鸛援友也。


奇女文言文翻譯

  荀崧的小女兒荀灌,幼年就有很高的氣節。荀崧擔任襄城太守,被杜曾圍攻,兵力薄弱,糧食也吃光了,打算向自己的老部下平南將軍石覽求救,如何突圍求救卻沒有辦法。荀灌當時十三歲,於是率領好幾十名勇士,晚上出城突圍。敵人追趕得很急,荀灌督促激勵官兵,一邊交戰一邊前進,進入了魯陽山才甩掉了追兵。親自面見石覽請求派兵救援 ...

義犬文言文翻譯

  1、譯文:華隆喜歡射獵,餵養了一隻狗,外號叫 的尾 ,每次他去打獵它都跟隨自己。後來有一次,華隆到江邊,被一條大蛇圍繞全身。於是狗將蛇咬死。但華隆渾身僵硬的臥在地上毫無知覺。 的尾 在他周圍心神不寧地吼叫,在華隆的家至江邊的.路上走來走去。家人對這隻狗的舉止感到奇怪,於是就跟著狗一起來到了江邊。看見華隆就 ...

讚揚司馬光怎樣的品質

  1、其他小孩束手無策,司馬光能想到砸缸救人,說明他頭腦靈活、善於應變。   2、生命比水缸更重要,所以司馬光選擇砸缸,說明他能夠分清主次,懂得什麼是主要矛盾,什麼是次要矛盾。   3、在危機的情況下,立刻選擇了砸缸救人,體現了他冷靜、果斷的品質。 ...

道士文言文翻譯

  1、譯文:一天晚上,山上發了洪水,水上漂流著房屋,塞滿了山溪,滔滔向下流去。很多受災的人,有的騎在木頭上,有的趴在屋頂上,又哭又喊,向周圍求救,那求救的聲音接連不斷。道士便準備了大船,親自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站在水邊,督促善於游泳的人拿好繩索等候在岸邊。有人被水衝來便投去木頭、繩索,把他拉上岸。所救活的人 ...

奇女文言文翻譯

  1、文帝四年的時候,有人上奏告發淳于意,因為犯了罪判了刑,用驛站的車馬押解向西前往長安。淳于意有五個女兒,跟在後面哭泣。淳于意憤怒了,罵道:“生兒女不生男孩,有了緊急情況沒有可以使用的人!”在這時候,小女兒緹縈為父親的話感到悲傷,就跟隨著父親向西去。她上奏書說:“我的父親為官,齊地的人都稱讚他廉潔公正,如 ...

殺駝文言文翻譯

  1、譯文:從前有一個人,一開始把糧食存放到了甕中。一頭駱駝偷吃了甕中的糧食,結果頭被卡在裡面出不來了。因為駱駝的頭出不來,這個人就為此事發愁。有一個老人來到見了就說:“你不要發愁,我教你一個能讓駱駝頭出來的方法。你把駱駝的頭斬斷,自然就能夠出來了。”這個人聽了隨即就採納了老人的`意見,用刀把駱駝頭斬斷了。 ...

陳太丘與期行文言文翻譯

  1、作品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2、譯文: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