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飯是江口縣的特產。
社飯自古有之,是中國漢、土家、苗、侗族等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種食品。吃社飯,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後第五個戊日)進行,民間習慣稱為“過社”、“攔社”等。
社飯的製作方法是:
將田園、溪邊、山坡上的鮮嫩社蒿(香蒿、青蒿)採擷回家,洗淨剁碎,揉盡苦水,焙乾,與野蒜、地米菜、臘豆乾、臘肉乾等輔料摻合糯米(可摻部分粘米,但需先將粘米煮成半熟後摻入糯米)蒸或燜制而成。其味鮮美,芳香撲鼻,鬆軟可口,老少皆宜。
1、萬興小食:主推生滾湯與煲仔飯的搭配,人均消費22元,地址在越秀區萬福路289號。
2、好彩煲仔飯:飯店環境好,菜品豐富,人均消費24元,地址在越秀區北京南路44號。
3、林記煲仔飯:主推臘味煲仔飯、臘味排骨飯,人均消費17元,地址在黃埔區長洲島金洲北路549號。
4、卓記數碼煲仔飯:煲仔飯肉入味,飯香酥,人均消費21元,地址在越秀區禺山路19號。
黃燜雞米飯是歷史傳統名吃,起源於濟南。該特色小吃做成後色香味美,口感鮮嫩透味不粘膩,香味濃郁。
黃燜雞米飯又叫香雞煲,或叫濃汁雞煲飯,是魯菜名吃。黃燜雞米飯是源自山東濟南天橋區的傳統名吃,屬於魯菜系。
豆杆是四川省內江市隆昌縣的特產,隆昌豆杆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其工藝獨特,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隆昌縣傳統名優特產。
隆昌豆杆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早在兩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隆昌豆杆就已出現。東漢建安十八年(公元214年)諸葛亮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入犍為界,平資中。隊伍經隆 ...
以湖南,湖北,四川那居多。最早起源流傳於清朝洞庭湖區的常德,經湖南流傳至四川和湖北。久久鴨脖源於“九九鴨”名,乃取一湯姓士乳名“九九”。“九九”年輕時,善良真誠,勤勞聰慧,於重慶飯店打工深得廚師吉某喜歡。廚師吉某年老無子,“九九”非常照顧夥伴,歲月幾載,一老一少漸成望年之交,1985年春節,“九九”回家成 ...
餛飩是起源於中國北方的一道民間傳統麵食,用薄面皮包肉餡,煮熟後食用時一般帶湯。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 ...
社飯的蒿菜一般指茼蒿。
在中國古代,茼蒿為宮廷佳餚,所以又叫皇帝菜。茼蒿有蒿之清氣、菊之甘香。中國各地花園觀賞栽培。河北、山東、河北石家莊等地有野生。
吃社飯,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後第五個戊日)進行,民間習慣稱為“過社”、“攔社”等。戊日屬土,所以這天是祭祀土地菩薩的日子,人們以祈年景順利,五穀豐登 ...
鴨腳包是宣城市的特產,鴨腳包起源於上世紀30年代末水陽“錢文紀板鴨店”的水陽鴨腳包、鴨翅膀,直到改革開放後,才有了它蓬勃發展的新天地。
由於鴨腳包價廉物美,在市場上十分暢銷,很快在當地颳起了一陣旋風。水陽鎮最早的的“老徐鴨腳包”和如今名揚四海的“錢德明鴨腳包”、“徐立平鴨腳包”、“錢老大鴨腳包”、“徐 ...
擂茶是常德的特產。
擂茶又名三生湯,是一種特色食品。起於漢,盛於明清。擂茶一般都用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薑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衝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製作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個陶製的擂缽,抓一把綠茶放入缽內,握一根半米長的擂棍,頻頻舂搗、旋轉。邊擂邊不斷 ...
1、叫花雞,又稱常熟叫化雞、煨雞,是江蘇常熟地區傳統名菜。是把加工好的雞用泥土和荷葉包。製作材料有新鮮嫩荷葉、黃泥、活土雞。
2、叫化雞的製法與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豬包裹起,加以燒烤,然後再進一步加工而成。
3、為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