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福州冬至習俗有哪些?

福州冬至習俗有哪些?

  節氣冬至的來臨意味著一年的尾聲就將過去,就要開始迎來新的氣象,所以這天不僅僅是一個節氣更是我們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南方的福建福州地區自古就流傳下來許多有關冬節這天的傳統習俗,一起來看看吧。

  福州的人民很早就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節正值寒冬,天氣總是晴天,所以在冬至到來的前些日子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用石磨加工冬至粉(福州方言叫“冬至擦”)的習慣。這種糯米粉一般是按糯米與晚米7:3或8:2比例搭配(視糯米質量好壞而定),磨前用水浸漬3~4天,每天換水,據說只有這樣以後煮團團時湯水才不容易糊。

  通常在下午把米漿磨好,放在布袋裡,上面用石磨壓住,經過幾小時就基本擠幹;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圍在一起,把溼的糯米粉瓣成一塊塊、攤開,放在竹製的簸箕上,利用冬至前的晴天連曬幾天,待其乾透後,收藏在乾燥的器皿中,待來年想吃時取一些出來加工成團團、“撥隆細”(福州方言)、元宵等。

  在冬至那天一大早,家家戶戶都有做“撥隆細”,也叫“米時”,是將煮熟的團團(大的)從鍋裡撈出後,倒在炒過的黃豆磨的粉、炒過的黑芝麻、白糖等蘸料中來回打滾。因為團團本身沒有什麼味道,蘸黃豆粉、黑芝麻和白糖的調料後即成了一道甜食。

  在福州,冬至和拗九節一樣,也是“孝順節”。民間傳說,曾有一名男子上山砍柴,受傷後被母猩猩所救,被逼成親,後來還生了個兒子。一天,男子趁母猩猩不在,帶著兒子逃回山下。兒子哭鬧著要母親,因為母親喜歡吃“撥隆細”,便在冬至這天,把煮熟的米時(方言讀音為“細”)粘在門板上。母親尋著香味而來,母子團聚。

  這個“孝子尋獸母”的故事曾經流傳甚廣。直到現在,不少福州人在冬至節一早,都會端上一大碗剛剛打滾好的“撥隆細”,和一小鍋煮好的團團(鹹味的),擺上碗筷,點上香和蠟燭,在祖宗牌位前供奉。

  有的家人在冬至前夜還有製作小湯丸(桂圓大小),加入各種香料;在寒冷的冬夜裡一家人圍在一起,吃著剛煮好的湯丸,寓意一家團圓。

  伴隨著冬至的供奉祖宗,在福州還有不少關於冬至的兒歌,如“搓米時齊搓搓,依媽疼依哥,依哥有老婆,依弟單身哥”。

  由於冬至期間多為晴天,氣候比較乾燥,所以也是一年中自家釀造紅酒的最佳時機。在冬至前放入壇中可大大減少紅酒變酸或長黴菌的可能。

  民間就冬至還有一種習俗,即人如果在冬至過後逝世,在寫訃告時年齡可以加上一歲,而不必等到來年,尤其逝者年齡在“上壽”節點。

莆田冬至習俗有哪些

  福建莆田,因歷史上地處淺海和沼澤地帶,蒲草滋生而得名。莆田臨海,每一個臨海地區都有著自己不一樣的地方特色,莆田也不例外。“莆仙戲”,“繪畫之鄉”都是屬於莆田的區域文化。莆田在節慶方面也有著很多不一樣的風俗和習慣,今天就來一起看看福建文化中莆田的冬至習俗吧。

  冬至搓丸子,是莆仙的風俗。傳說古時候山裡有個叫順安的人,因家境貧寒,平日靠打工養活母親和自己,眼看順安已年過三十了,但還未娶妻,母親的心裡十分著急,便因此憂愁得神經都錯亂了。

  順安到處求醫問藥,可是始終無法醫好母親的病。順安是個孝子,為了讓母親換換口味。有一天,他把糯米磨成粉,做成一粒粒丸子,母親十分愛吃,順安掌握了母親的脾氣,天天把丸子插在門上、窗上和牆上,十多年沒有間斷過。順安的母親去世後,人們為學習順安孝順母親的美德,在冬至節時,也將丸子貼在門窗兩旁,以教育後代子孫學習順安愛老敬老的精神。

  冬至的前一夜,莆仙人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戶戶的廳堂上紅燭通明,在一個大簸箕(俗叫“大笠弧”)裡擺上“果嶽”桔子,供上筷子一副(十雙)和生薑、板糖各一大塊,桔子上插“三春”,同時點燃一對紅燭。然後關上大門,全家人圍在“大笠弧”四周,開始“搓丸仔”。家庭主婦把糯米粉和水在“大笠弧”上推壓均勻,使其粘結。這時,全家人把它搓成龍眼那樣大的“丸仔”,祝願全家團圓,五穀豐收,六畜興旺。

  有的還捏上一些元寶、聚寶盆、小狗等,寓“運氣好,狗仔銜元寶(來)”的吉利之意;有的搓成只有豆粒大小的“(飼)喜鵲丸”(俗叫“客鳥丸”)。全家人圍在一起,邊搓“丸仔”邊聊天,其樂融融,臉上充滿喜氣和幸福。

  丸子搓好後,要點著夜明燈,把丸子、生薑、板糖、紅筷子等一起擺在廚房灶公前過夜。因為冬至日的夜晚最長,小孩子愛吃丸子,常耐不住到天亮。所以莆仙有“愛吃丸子天不亮”的諺語。冬至節一大早,便把丸子放進鍋裡,煮熟後,撈進碗裡,再拌上白糖,就可以吃了。有的人家在煮丸子時,還適量切幾片生薑和少量板糖放進鍋裡,吃起了丸子,更有一番滋味。按莆仙民間風俗,只有祭禮祖先之後,全家才能開始吃丸子。

  同時還要把“丸仔”粘在門框上,預祝來年糧食有餘;把“客鳥丸”放在屋頂上,待喜鵲前來爭食時,噪聲譁然,俗叫“報喜”。吃飽後,全家人開始帶上煮熟的丸仔、水果、“十味”(葷素各十小碟)、香、貢銀等祭品出門為祖先掃墓,掃墓儀式十分隆重。據莆田風俗,如果逝者是在清明節前下葬的就掃清明節,其後的就是冬至節。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福州人過年有哪些習俗?

  掃除、清潔、好過年。舊顏換新貌,歲尾迎歲首,窮富都一樣!這年前的大掃除,福州人稱為“筅xian雪堂”,在福州是家家戶戶都少不了的。每年十二月中,先擇晴日、把家庭內部、天花板、廳堂、雜特間等打掃乾淨,清理垃圾,疏通水溝,而後洗劇門庭,有的還將大柱,門楣等洗得乾乾淨淨。至於傢俱、廚具等,也分日一一清拭。 舊式福州家庭每年的清掃工作和連家船民有密切的關係。每當年尾,閩江沿岸的連家船民就會上岸,帶著特製的木桶替人洗房子,洗的工具不是一般的掃帚,而是採集新鮮竹葉做成的掃帚,諧音“富足”“滿足”。 米時 據老一輩的人說,以前筅堂的掃帚要用新鮮的竹葉做,然後用紅紙綁住頭,現在買不到,只能用新的紅色的塑膠的掃帚代替,討個吉利。從農曆的臘月初一開始,見到好天氣,各家各戶就動員全家人,開始打掃家裡的衛生,“平時家裡做衛生是以地上的為主,而筅堂是以高處平時很少掃的地方為主。” 舊時,在筅堂的時候, 還要搓米時吃。到了筅堂的時間,哪戶人家開始做衛生了,小孩子就盼著吃搓米時了,因為做完衛生之後,這戶人家就會給各個鄰居送一盆搓米時,而後等你家做衛生了,又回送給別人,你一盆我一盆,鄰里之間的關係就這樣被拉近了。 祭灶:難忘啊,童年的灶糖灶餅 “祭灶祭糊塗,灶前一個銅香爐,元寶是儂褙,金褲是儂糊,灶君上天講好話,灶媽落地保佑儂,保佑儂爹有錢賺,保佑儂奶有錢長,保佑儂哥討兄嫂,保佑儂讀書變聰明。” 談起過年,就不由讓人想起祭灶。相傳,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間監督每家每戶的行為善惡,每年農曆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滿上天稟報,祭灶就是為灶神餞行。 不過,福州祭灶神有個講究,要祭兩次,分“祭素灶”和“祭葷灶”。那時,家家戶戶恭送灶王爺“上天”彙報工作,當然要拿好東西招待,所以農曆十二月廿三,人們會拿好酒好菜招待灶王爺,叫做‘祭葷灶’。但是又怕他上天的時候,一身的酒氣惹玉皇大帝不高興,還醉醺醺得胡亂彙報,所以等到農曆十二月廿四送他上天的時候只拿水果、蔬菜等素食招待他,叫做‘祭素灶’。 祭灶就像是過年的前奏。特別是祭灶完可以吃的灶糖灶餅,比如說老鼠兒(學名叫寸棗)、灶婆餅、麻生糕、金錢餅、紅紙包、炒米糕等等讓家裡的小傢伙們垂涎不止。祭灶那天,爸媽忙得團團轉,一家人早早地吃完晚飯,就開始忙活著清洗鍋蓋和灶臺的邊邊角角,然後才拿出準備好的精緻菜餚十道,擺在灶臺上,點上香燭,倒上米酒,擺上代表“甜甜蜜蜜”含義的馬蹄和甘蔗。天黑了,開始祭灶了。焚香祭拜灶神爺爺,虔誠地許個心願,然後放鞭炮,所有的都結束後,小傢伙們就開始歡呼雀躍地享受灶糖灶餅了。 做小歲:祭拜至少一整天 福州人都知道,除夕又叫“做大歲”,而在除夕的前一天晚上,是老福州們“做小歲”,也就是祭祖宗拜天地的時候。依伯依姆們說,祭祖宗,擺祭品是件很繁瑣的事,要一整天的時間,做小歲為的就是一家人能在年三十的晚上好好團聚。 “做小歲”這天一項重要的活動是(祭拜),早上到祠堂的大廳祭、中午到家裡的大堂祭,下午還要到房間裡祭……在厚厚的蒲團上,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拜拜”好像沒完沒了,屁顛屁顛跟在大人後面的小孩童卻樂此不疲。 除夕:年夜飯很講究 福州有句老話: “好囝不賺卅暝晡(意思是:好孩子不賺大年三十晚上的錢)”。即使遠行經商、打工的福州人,在除夕前一定會返家過年,閤家團圓,吃頓團圓飯。 在以往的習俗裡,除夕晚是不能走家串門,要全家聚在一起,“人不齊不開飯”。在老福州人的眼裡,過年的高潮就體現在年夜飯上。 福州人的年夜飯很講究,福州人很重視年糕,祭祖時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後盛在盤裡擺上供桌。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團圓飯桌上的一道飯後甜品,即使不吃,飯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紅糟雞、福州魚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團圓飯桌上的美味食品。就說太平燕吧,是以肉燕加鴨蛋烹調,因福州話“蛋”叫“卵”,鴨卵音諧“壓亂”,有平安之意。一家人在家吃得熱熱鬧鬧、平平安安的,才有“年味兒”。 年夜飯,老福州吃飯的順序也是有講究的,菜餚中則第一筷要吃俗稱為“皇帝菜”的菠菜,以表示“青嘴平安”,第二筷喝“豆腐湯”,因為豆腐越吃越有,表示一家生產收入越吃越增多。第三筷要夾魚,表示年年有餘。 除夕夜,在小孩子眼裡最期盼的還數那紅包了。吃罷年夜飯,給小孩子包紅包和分橘子更是老規矩中的老規矩,福州孩子給長輩們賀歲拜年,老人贈孩子紅包,分吃紅橘,以求來年吉祥如意。 除了各式代表吉祥財富的年夜菜,福州人也有其他特別的習俗,福州民俗專家方柄桂說,福州人通常要蒸好白米飯貯在飯甑中,供於案前,謂之“供晦飯”或“供歲飯”,俗稱“隔年飯”。除夕所備的隔年飯和菜餚,要全家人吃到正月初四為止。 此外,福州人還有一個頗有趣的年俗。吃過團圓飯後,父母都要用衛生紙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無忌,若小孩說錯了什麼話,希望神明不會怪罪於他。 當然,時至今日,一些習俗觀念已發生了轉變,年夜飯的意義業已發生了變化。很多人嫌做飯麻煩,所以在年前的十多天,各大食府的年夜飯預定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年後:福州一些習俗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門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竹篾飯是必備的祭品。飯是盛在一個竹篾編的容器中,當中要插一朵紙紅花,周圍則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據傳統,這天福州人還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紅糟雞雞湯泡的面線,面裡還要加兩個雞蛋,現在也有人以鵪鶉蛋取代。顧名思義,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另外,同以往所有的好東西集中在春節一起享受的消費觀念已發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平日裡衣著如鮮,過年時必穿新衣的觀念逐漸淡薄。拜年提上一些土特產,捎點菸酒走親訪友並不是最流行的做法。如今,手攜清香的盆花到親朋家拜年漸成時尚。據說今年臺江迎春花卉展上盆花呈現熱銷,溫泉公園菏澤牡丹展剛開幕,花就被訂了近半。大年初一不開市似乎早已約定俗成了,但市民卻喜歡過年天天喜歡吃鮮味。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雖然很多人感嘆現在年味卻一年淡似一年,少了很多孩提時代的歡樂。但是過年辭舊迎新的意義,仍帶給人無限美好的憧憬和歡樂。


福州人過年哪些習俗?要備什麼年貨

  2014-1-24 16:15: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灶糖灶餅、米齊、年糕必不可少,還要準備甘蔗、燈等特色年貨   過年,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年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依據老福州的傳統,從臘月十九(尾牙)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節)都算過年,歷時45天,這在全國各地都比較罕見。過年的頭等大事就是置辦年貨,老 ...

福州過春節哪些習俗

  春節,福州的習俗稱為“做年”。閩俗諸年最重做年,節慶時間從正月初一開始,到初三止,有的延續到初九玉皇誕,甚至會延續到元宵節,一般是自從初四起,就開始復工了。 春節的前一天夜為“除夕”。福州有透夜點燈(稱長明燈)的習俗,意思是“長生”、“吉祥”。家家在天未明前點燭鳴炮,以迎新歲。廳堂中陳列酒果和貴(檜)花 ...

冬至各地哪些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2-12-9 16:16: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1 2 下一頁 冬至習俗:北方吃餃子,南方煮湯圓。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冬至到了記得要吃餃子哦!有一句民謠是這麼說的,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要說這冬至可是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至 ...

冬至快到了 江蘇各地冬至習俗哪些

  自古民間有“冬至一陽生”之說,認為這一天是吉祥的好日子,因此對這一節令十分重視。每個地方在都有自己特有的冬至習俗,最主要表現在飲食上,下面就一起看看江蘇人冬至節應該怎麼過?   無錫   無錫人對冬至這個節氣是非常重視的,民間有“肥冬瘦年”、“冬至大如年”、“冬至賽小年”之說。冬至的前一天稱“冬至夜”,無 ...

冬至習俗哪些

  1、祭祖,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2、吃燒臘與姜飯,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 ...

福州中秋節的傳統文化習俗哪些

  中秋佳節是中國人團圓的好日子,也體現中國式浪漫的時刻,因為在中秋這一天是一年中月最圓的時刻,而當中國人看到月圓時便會想起家人、想起家鄉,這也是中國人的思維想法。而這樣的好日子在中國也有很多的慶祝活動舉行,那麼在福州中秋節的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福州中秋節的傳 ...

202x年冬至是農曆哪一天 冬至這天哪些傳統習俗

  2022年冬至是農曆哪一天?   壬寅年十一月二十九,星期四。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大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