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葵菜是當時最常吃的蔬菜,也就是現在的冬莧菜,藿是大豆苗的嫩芽,而薤則是現在南方常用來醃漬的藠頭。其他你熟悉的大部分蔬菜,大多是在後來的朝代逐漸傳入的。
2、秦朝的水果相比於蔬菜已經很豐富了,櫻桃、柿子、李、梨、桃、杏、棗、甜瓜、橘都是人們經常食用的水果,但現在的西瓜還沒進入中國,蘋果也沒有大面積推廣。
1、葵菜是當時最常吃的蔬菜,也就是現在的冬莧菜,藿是大豆苗的嫩芽,而薤則是現在南方常用來醃漬的藠頭。其他你熟悉的大部分蔬菜,大多是在後來的朝代逐漸傳入的。
2、秦朝的水果相比於蔬菜已經很豐富了,櫻桃、柿子、李、梨、桃、杏、棗、甜瓜、橘都是人們經常食用的水果,但現在的西瓜還沒進入中國,蘋果也沒有大面積推廣。
甜點小吃吃多反而會膩,茶水喝多反而會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聰明的人們將茶水與甜點結合在一起,而後在之後的歷史中還發展出了特殊的早茶。廣式早茶是目前全國最正統的早茶。
那麼,本期早茶文化一起了解廣式早茶有哪些。
廣東人早晨去茶樓喝茶是一種傳統,無論是家人或朋友聚議,總愛去茶樓,泡上一壺茶,要上兩件點心,美名“一盅兩件”,如此品茶嚐點,潤喉充飢,風味橫生。廣東人品茶大都一日早、中、晚三次,但早茶最為講究,飲早茶的風氣也最盛,由於飲早茶是喝茶佐點,因此當地稱飲早茶為吃早茶。
叉燒包:
叉燒包是廣東具代表性的點心之一,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幹蒸燒賣、叉燒包、蛋撻)”之一。以切成小塊的叉燒,加入蠔油等調味成為餡料,外面以麵粉包裹,放在蒸籠內蒸熟而成。叉燒包一般大小約為直徑五公分左右,一籠通常為三或四個。好的叉燒包採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包皮蒸熟後軟滑剛好,稍微裂開露出叉燒餡料,滲發出陣陣叉燒的香味。
蝦餃:
蝦餃,以鮮蝦仁作餡,是名副其實的蝦作餃子。蝦餃可謂是廣東早茶的一哥,每家茶樓都是首推自家的自制蝦餃。據說,初期有蝦餃這個想法,是源於廣州河南鄉間一家小茶樓的老闆。由於小茶樓處於水鄉,常有漁民在河面叫賣魚蝦,老闆便收買活蝦,配以豬肉、筍等作餡,別出心裁地製作出蝦餃,以蝦之鮮美而馳名廣州。
燒賣:
燒賣,著名漢族小吃。又稱燒麥、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麵食小吃。在廣東早茶中,燒賣是選單中的二哥,僅在蝦餃之下。廣東燒賣,以幹蒸燒賣、鮮蝦燒賣、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為主。
叉燒包:
叉燒包是廣東具代表性的點心之一。以切成小塊的叉燒,加入蠔油等調味成為餡料,外面以麵粉包裹,放在蒸籠內蒸熟而成。叉燒包一般大小約為直徑五公分左右,一籠通常為三或四個。好的叉燒包採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包皮蒸熟後軟滑剛好,稍為裂開露出叉燒餡料,滲發出陣陣叉燒的香味。
腸粉:
腸粉亦稱卷粉、豬腸粉(因形似豬腸),抗戰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現小食店、茶樓、酒家、賓館均有供應。它是將米漿置於特製的多層蒸籠中或布上逐張蒸成薄皮,分別放上肉類、魚片、蝦仁等,蒸熟捲成長條,剪斷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腸、豬肉腸、魚片腸和蝦米(仁)腸;不加餡的則稱列腸;米漿中加入糖的叫甜腸。
流沙包:
流沙包其實是奶黃包的變種。又稱作黃金流沙包。它是一道由香港人創作的小吃。流沙包用鹹蛋黃(有的還加新鮮綠豆蓉,更加清甜不膩)以及牛油、砂糖等製成奶黃餡料,蒸熟呈液態。
艇仔粥:
許多文人雅士泛舟遊覽,艇家們便在小艇上煮粥向遊客兜售。這種粥用新鮮魚片、炸粉絲、海蜇皮、花生仁作料,味極鮮,加之景美舟輕,風清水冷,極富詩情畫意。
糯米雞:
糯米雞是中國廣東漢族特色點心的一種,屬於粵菜菜系,製法是在糯米里面放入雞肉、叉燒肉、排骨、鹹蛋黃、冬菇等餡料,然後以荷葉包實放到蒸具蒸熟。糯米雞入口充滿著荷葉的清香,咀嚼時黏牙並帶有著雞肉的肉香。
馬蹄糕:
馬蹄糕是一種廣東,福州及閩南地區的漢族傳統甜點名吃之一。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蒸制而成。荸薺,粵語別稱馬蹄,故名。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
榴蓮酥:
金黃誘人的榴蓮酥以新鮮榴蓮果肉配製的軟滑餡心,配以層次分明、異常松化、做工精細的酥皮,令人食指大動。吃完後淡淡的榴蓮味讓人“榴蓮”忘返。榴蓮酥以泰國的最地道,近年來由於泰國旅遊熱的興起,榴蓮酥也逐漸被中國人接受並喜愛。是廣州早茶中常有的一道美味。松化可口,榴蓮香味。
【結束語】廣式早茶作為最講究的早茶,在點心方面大多數茶樓都下了不少功夫。在廣東早茶一家四口一般只需要五十以內就可以吃到一頓美味又豐富的早茶,去廣東旅遊的小夥伴們也不能錯過廣式早茶。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2012年10月23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過去,重陽節的風俗很多,但最大眾化的要算是吃重陽糕、插重陽旗了。如今,重陽糕已經很難見到,重陽旗的故事也鮮為人知了……
公大祥的重陽糕最有名
過去,到了重陽節,南京人必吃重陽糕,這個習俗和登高相關,糕與高同音。重陽與“高”的關係的說法多種多樣:明人謝肇淛的《五雜俎》中說:“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祝曰‘願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吃糕之意。”這裡的糕是對兒女的良好祝福。清人《歲華憶語》中則說:“是日人家,以糕餌供祖”。這裡的糕是與祭祀祖先有關。
過去,城南升州路上的食品店“公大祥”生產的重陽糕最出名,看上去就特有食慾。南京諺語云:“吃了重陽糕,夏衣就打包。”標示著夏日已然遠去。
重陽糕上要插一面重陽旗。重陽旗的製作很有講究,一般剪成近似於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紅綠紙,切出牙邊,旗面刻出水浪雲絲等各色花樣,中央粘一圓形金紙片,以竹篾製作旗杆。一塊糕上插一杆小旗,一板幾十塊重陽糕插上幾十面小旗,招人眼目。小孩最喜歡,上街必纏著大人買,吃了糕,還留下一面小旗在手上玩。
當年,南京城南的紙店和香燭店也有做好的重陽旗賣,大小不等。小的是細竹竿上端貼著紙套,紙套上貼著六面小旗連綴成的大三角形,每邊三個小旗;也有每邊五面、七面小旗的,最正宗的是每邊九面小旗,共四十五個小旗糊成,每邊九個象徵九九重陽。這些旗子中間鑲一個令字,人家買回常常插在門楣。
據《金陵歲時記》說,此風起自唐代,重陽旗本來是皇家令旗。舊時,南京新婚第一年的女子孃家要送“重陽盒”,盒內盛的是秋令鮮果,盒上插一面大重陽旗。老人回憶,民國初年“蔣驢子”(指晚清南京富商蔣壽山,至今城南三條營還有他家的豪華宅第)家每年送重陽盒的場面最為排場,除了送時鮮水果之外,還有秋冬兩季女兒女婿的服飾。挑擔的家童、引路的女傭要走半條街,成為一次小小的出會。
重陽糕的做法有講究
筆者的記憶中,重陽糕平時沒有賣,只有重陽節才能吃到。兒時,我們家住在水西門附近,在止馬營巷口就有一家姓白的老夫妻,在重陽節前一天就開始忙碌起來了,忙著淘米、舂米粉。重陽節一早,老兩口的門前可熱鬧了,大人、小孩紛紛前來購買老兩口精心製做的“重陽糕”。
提起這賣重陽糕的老兩口,附近老南京人人皆知,手藝精堪,貨真價實。他們的重陽糕是用大米粉和少許糯米粉按二八配比調製做成的。做重陽糕很講究,就像做豆腐一樣,要使用一個四方形長約8O釐米左右,高約6釐米左右的木板條框子,框底是用毛竹片間隔一釐米左右釘起來的,然後在竹片上面放上紗布,紗布鋪平後,再放上一個小木條釘成的約8釐米x8釐米的小方塊木格子,每排大約8個,這樣,每次可蒸熟64塊重陽糕。
做糕時,先放一半米粉在各個小方格內,然後放糖和醃製過的甜桂花,接著再把米粉放滿各個小方木格子,米粉放滿後,用竹片一擀,把木格上面的多餘米粉擀平,最後各個木格上面再撒點紅綠絲,接著就搬到蒸鍋上去蒸了,大約一刻鐘左右,重陽糕蒸熟就做成了。
此時就見老兩口把鍋上木框架子抬下來,往準備好的地方一放,取走木框木格子,然後插上各色小三角旗子,就開始向群眾出售了。10年前,筆者拍了一張照片,瞧,圖片中的這位家住東止馬營附近的年過八旬的老奶奶,重陽節一早就買回重陽糕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