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棗、紅豆、桂花、葡萄乾、排骨、豬肉、赤小豆、黑豆、紫菜、蘆筍、蝦仁、豆皮等。
粽子功效:
1、補益氣
一般臉上沒有什麼起色或者是沒有紅潤,手腳容易冰涼的人可是食用粽子,能夠改善目前的症狀。
2、暖胃
粽子具有中和胃酸的作用,進而緩解胃痛。
3、去脂降血壓
食用粽子使血壓更易控制,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液黏度降低,微迴圈改善。它能軟化和保護血管,降低體內的血脂和膽固醇。
4、健脾
脾胃較虛弱的人可以食用粽子,可以改善食慾不振、疲乏的情況。
5、養陰補虛
肺腎陰虛或者是久病體虛的人較適合食用粽子,可以改善目前的情況。
1、涼水下鍋。其實煮粽子用涼水和熱水都可以,但是用涼水煮的粽子會更好吃,只是需要的時間多了些。涼水下鍋的話,粽子隨著水溫溫度慢慢升高,粽葉的香味也會慢慢滲透到糯米中,煮出來的粽子格外的香。而且不會出現外面熟,裡面不熟的情況,如果用熱水的話,就很容易導致外面煮熟了,裡面有硬心的情況。
2、水一定要漫過粽子。煮粽子的水一定要足夠漫過粽子,因為粽子在煮的過程中會膨脹吸水,如果加水不夠多,上面的粽子會漫出水面在,這樣在水上面的粽子就不容易煮熟了,所以水一定要足夠多才行。
3、火候。如果是自己包的粽子,需要煮2-3個小時左右,用高壓鍋的話半個小時就可以了。感覺粽子煮的差不多之後,可以撈起來一個用手指按壓一下,感覺軟而有粘性就是熟了,也可以嘗一下。
4、煮好不要馬上出鍋。粽子煮好之後不要著急出鍋,浸泡一個小時以上再出鍋,這樣粽子更入味,口感也更好。
粽子,即粽籺,是籺的一種,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食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包粽子裡面要放鹹蛋黃,五花肉,蜜棗,紅豆等,粽子,即粽籺,屬於“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用籺作拜祭貢品是古老的習俗。
蜜棗屬於乾果類,用割棗機,把大青棗周身割一次,使得容易吸糖,然後放入鍋中用白糖煮,曬乾,就成了平時吃的蜜棗。也可用於泡茶,有一股棗的清香。
八寶粽子裡面的八寶是:水棗、薏仁、紅豆、綠豆、蝦肉、瓜條、金橘、青梅。八寶粽子,特色傳統名點,端午節節日食俗,關於端午節吃粽的來歷,說法不一。最廣泛和最有影響的說法是對2000年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
粽子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 ...
粽子裡面放的是紅豆、綠豆、白扁豆等豆類食物。粽子裡面放豆類食物的一般都是甜口粽子,豆類食物中一般都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在粽子裡面放入一些豆類食物,食用後具有促進代謝、補充營養等作用。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 ...
粽子裡面放鹼是食用鹼,能讓粘度增大,吃起來粘粘的。放鹼也是為了縮短粽子的蒸煮時間,使糯米更軟滑,色澤更金黃。粽子里加食用鹼,是鹼水粽的做法,一般的粽子不用加食用鹼。粽子是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 ...
粽子裡面的鹹蛋黃製作方法:
1、取一容器底層鋪上一層鹽,然後將雞蛋黃分離,把蛋黃放在鹽上。
2、慢慢往蛋黃上蓋上鹽粒。
3、蓋嚴實,放陰涼處24小時即可。
4、將蛋黃撥開,用水把鹽洗淨(一定要洗乾淨,不然會鹹)。
5、洗乾淨就可以用來包粽子了。
鹹蛋黃的營養價值和新鮮蛋黃接近,含有 ...
好吃的粽子肉餡做法:
1、肉的選擇:五花肉或腿肉最合適。千萬別用純瘦肉。有點肥肉煮出來的肉粽口感比較好。肉的肥瘦比例為1比2。並切成大約2到3釐米見方的肉塊。
2、肉的調味:一種不用炒制,直接用生抽、味精、白糖、料酒、胡椒粉與肉塊一起抓勻後,碼味。由於不用炒制,所以抓勻上要注意,要抓到肉塊泛出白沫 ...
傳統粽子裡面放的是糯米、紅棗、肉,紅豆、雞蛋等。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一般指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
1、放食用鹼能讓粘度增大,吃起來粘粘的。放鹼也是為了縮短粽子的蒸煮時間,使糯米更軟滑,色澤更金黃。
2、不過,糯米先浸泡一段時間,浸泡時間長一些也能起到上述作用。所以,如果不是做鹼水粽,只是為了縮短時間,沒必要這麼做。當然,由於糯米粽材料偏酸,放入鹼性食材能保持粽子的味道更加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