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老北京清明習俗知多少

老北京清明習俗知多少

  清明節這樣一個節日,最主要的習俗就是掃墓。人們在度過一個寒冬收斂之季後,此時也想順應自然生機,伸展腰肢,走出戶外到陽光明媚、綠草如茵的公園或郊外去踏青尋春,或步行、爬山、涉水,或賞花鬥草遊樂,既是春遊又是健身活動,保持著身心的健康。老北京又是怎麼過清明節的呢?跟小編一起走進北京文化看看吧。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形式。

  老北京清明節的另一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籤還願問卜,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亦以那時最盛。城隍廟裡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灶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

  這個“爺”其實就是一個城、一個縣的“不管部”代表,城隍廟在每年的鬼節——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願,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會內外異常熱鬧,廟內有戲臺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

  “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翹。”這首詩所描述的是古代清明插柳的習俗。民諺中還有這樣的話:“清明不插柳,紅顏變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那麼,為什麼要在清明節期間插柳呢?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二說是為了為了避邪。三說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四說是為了預報天氣。

  關於插柳可以預報天氣的說法由來已久。古諺就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俗話也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而在生活上,柳條是插在土壤中就能成活。柳條插到哪裡,就活到哪裡。只要年年插柳,便可處處成蔭。

  明清時代,不僅插柳於門,而且簪柳於首。簪柳在不同地區風俗有所不同,或男女皆戴,或婦女戴,或兒童戴,以戴柳為柳毛、柳尖、嫩柳、柳葉等。簪柳的用意有些不同說法,一般認為是為了保持青春。

  另外,清明時節還有放風箏、盪鞦韆等習俗,這是健身活動,亦是那時的遊樂活動,白居易在《春遊》一詩中就說過:“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風箏最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用於軍事,用放飛風箏傳資訊,明清後轉為宮廷娛樂併為平民遊樂玩具,因古時在風箏上裝置響笛或洋皮小鼓等風吹髮出似箏之聲而稱“風箏”之名,老北京時風箏製作更為精巧,那時有被稱為“曹氏風箏”、“風箏金”、“風箏哈”、“風箏馬”等流派的風箏。

  曹雪芹對風箏頗有研究,還曾寫過一本《南鶴北鳶考工志》的書呢,書中記錄了他放飛製作風箏的經驗與體會。風箏可在廟會集市上購買,也有自家制作的,如兒童自制的稱為“屁股簾”的簡易風箏。陽春三月在郊外山野或四合院內外廣闊之地放風箏,沐浴著陽光,吸著清新空氣,或拉線奔跑或昂首仰視從而心曠神怡,人體氣血暢通。

  這項活動至今仍受廣大百姓喜愛,常見在天安門廣場和城內外廣闊地區有各式各樣的風箏在藍天白雲中翱翔。至於盪鞦韆曾是宮廷內和貴族家園林中的設施是婦女孩子們流行的一項遊樂活動,如今早已成為百姓的健身活動專案。

老北京中秋節習俗:主食吃團圓餅 男人不能拜月

  中新網北京9月12日電(張中江) 9月12日是傳統的中秋節。京味兒作家崔岱遠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老北京在中秋這一天有“拜月”的習俗,一家人的主食要吃“團圓餅”,月餅只是飯後的茶點。不過“拜月”是女人、小孩兒的事,男人不能參加。

  中秋節來歷:團圓節日,男不拜月

  崔岱遠介紹說,中秋首先是個團圓的節日,又稱“仲秋節”、“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節有拜“月神娘娘”、拜“太陰星君”、祭月、賞月、走月、掛彩燈、吃月餅、吃團圓飯、供兔兒爺、飲桂花酒等民俗,故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月餅節”,有時還戲稱為“兔兒爺節”。由於拜月是女人的事情,所以又叫“女兒節”。

  為何又名“女兒節”?崔岱遠說,過去八月十六這一天,女人要回孃家看看。而且老北京有句話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為過去講究月亮屬“陰”,所以拜月都是女人的事。

  中秋食俗:主食吃團圓餅 月餅只是點心

  談到中秋節,必然要說到月餅。據介紹,中國最早出現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於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也就是說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地大行其市,並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有團圓的圓的象徵意思,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

  崔岱遠介紹說,老北京上供用的月餅,必須是“自來紅”,而不能是“自來白”。

  他說,老北京過中秋吃的是“自來紅”及“自來白”兩款傳統月餅,“團圓飯吃完以後賞月的時候,因為北京中秋節月亮升起來都比較晚,大概得等到九點多鐘月亮才會升起來,這時候人就在四合院擺上桌子,喝喝茶,然後吃口月餅。”

  “自來紅”用來祭祀所以有嚴格規定,皮要用芝麻油做,裡面放有不同的果仁,還有北京的“青絲、紅絲”(楊梅和陳皮),而且要有冰糖。“自來白”的材料就比較隨意,沒有特別規定,只是面是用豬油和的。

  中秋節還要用紅糖、芝麻醬製作一種稱為“團圓餅”的麵食,以象徵全家甜甜蜜蜜、團圓和美之意。製法是:將發好的白麵加鹼揉好後根據籠屜大小先擀成四片簿麵餅,每片上均抹上些芝麻醬、糖桂花汁,並碼上些果脯、核桃仁葡萄乾等,一層層疊放在一起,再擀一較大的麵餅從上向下將其包嚴成大圓形餅,上屜蒸。

  “團圓餅”和月餅的區別在於,前者可以作為主食,而月餅只是茶點。

  拜月習俗:窮人觀賞水缸裡的月影

  崔岱遠介紹說,“拜月”時要有月光碼,就是非常大的一張草紙,印一些神符,上半截印太陰星君,下半截印月公、兔兒爺。然後糊在秫秸杆上,插在中間。過去有個兒歌,“月光碼,供當中”。但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習俗了。

  祭兔兒爺的時候,邊上有兩個東西,一樣是花瓶裡插著雞冠花,代表月亮裡的婆娑樹。還有一樣供的是帶枝的毛豆,因為兔子喜歡吃。

  在食品方面,要供“團圓餅”、月餅等。供奉時的水果,什麼都行,只是不能放梨。但必須放藕,代表給兔兒爺剔牙的意思,還有取遊子和家人藕斷絲連之意。

  月亮升起後,八、九點的時候,女人和小孩就要拜月。之後,眾人分吃供品。

  飯後,有條件的人家可以到北海、陶然亭等地賞月。沒條件的,就在院裡擺上一口缸,觀賞其中的月影。

  惟一能拿手裡玩的神仙:兔兒爺

  崔岱遠介紹,兔兒爺是老北京中秋時令的傳統物件,也是惟一一個能拿手裡玩的神仙。

  他說,兔兒爺的“家”在花市外的灶君廟,是北京本土的神仙。

  崔岱遠指出,兔兒爺首先是兔,也是人(穿盔甲,擬人化),也是可供奉的神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兔兒爺還是玩意兒。上供過後,小孩子就可以拿在手裡玩。這一點和別的其他神仙有明顯的區別。

老北京春節習俗有哪些?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春節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蓆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慄、幹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醃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鬥光千張、樓子莊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臺;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朮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臘月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備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饋送親鄰,為臘八粥。臘八粥,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塘、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掛元,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洗淨器皿,終夜經營,到天明時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並用紅棗、核桃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 臘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運水貯內窯,太液池起冰貯雪池冰窯,開門運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灶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羅拜,祝以遏惡揚善之詞。婦女於內室,掃除爐灶,以淨泥塗飾,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於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照例封印,頒示天下,全體執行放公假。此後,梨園戲館擇日封臺,八班合演,至來歲元旦則賜福開戲。上學的兒童,在“封印”之後塾師也讓放假,謂之“放學年”。 廿五日至除夕傳說為“亂歲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歲暮,將一年吃剩的藥,拋棄在門外,並將所收集的藥方,放一起燒掉,這叫“丟百病”。 在爐內燒松枝、柏葉、南蒼朮、吉祥丹,名曰:“煨歲”。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兒 除夕,人們蟒袍補褂四出拜訪親友,謂之“辭歲”。家人叩拜尊長,也叫:“辭歲”。新婚的夫婦必須要到岳父家辭歲,否則為不恭。 除夕自戶庭以至大門,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這叫“踩歲”。 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肩輿簇簇,車馬轔轔。百官到朝,祝賀元旦。此時爆竹聲如擊浪轟雷,傳遍朝野,徹夜不停。更夾雜著撥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真是好聽。“土民之家,新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鍺帛畢,昧爽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闔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藥窗,謁影窗,具柬賀節。”如果路上遇到親友,則施禮,繼而祝曰:“新禧納福”。“至於酬酢之具,則鏤花會果為茶,十錦火鍋共饌,湯點則鵝油方補,豬肉饅首,江米糕,黃黍;酒餚則醃雞臘肉,糟鷺鳳魚,野雞爪,鹿兔脯;果品則松榛蓮慶,桃杏瓜仁,慄棗枝圓,楂糕耿餅,青枝葡萄,白子崗榴,秋波梨,蘋波果,獅柑鳳桔,橙片楊梅。雜以海錯山珍,家淆市點。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得好“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馬喧譁,歡樂終日,真可以說是極一時之勝”。 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慄、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能撤去。(謂之“年飯”)取松柏枝中較大的,插在瓶中,綴以古錢、元寶、石榴花等就是“搖錢樹”。 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給小孩的,也叫“壓歲錢”,錢肆取錢用的“貼”叫“票子”。每屆歲除,凡是富貴之家以銀換錢的,都用彩箋書寫,是為“紅票兒”。取華美吉祥之意。 凡是賣花的,稱燻治之花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饋贈。牡丹呈豔,金桔垂黃,滿座芬芳,溫香撲鼻,三春豔治,盡在一堂”所以人們又叫它“堂花”。 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 每到除夕,擺長案於中庭,供以百分。百分,是諸天神聖全圖。“百分”之前,陳設蜜供一層,叫“全供”。供上籤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寶等,叫“供佛花”。到接神時,將百分焚化,接著燒香,到燈節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天地桌”。 走進家家戶戶的正月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所吃的東西,如:百事大吉盒兒,由柿餅、荔枝、龍眼、栗子、熟棗等裝成。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餘,供於祖前,謂之“阡張”,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門口,疾呼接貼,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數無須和主人面談。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燈一向集中於前門內的“六部”,叫:“六部燈”,以“工部”的燈最為人稱道。冰燈,飛禽走獸、世間百態,製作得非常工巧。 燈市從前集中在東、西四牌樓,後來移到廊房頭條。 琉璃廠每於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籤,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鎮街。更有“秦樓楚館偏笙歌,寶馬香車遊士女”。也是舊京年節一景。


北京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柳節”、“三月節”和“寒食節”,老北京在清明前後不僅僅是掃墓,還有踏青春遊、插柳射柳、賞玉蘭花、放風箏、盪鞦韆、城隍廟求願等習俗。 老北京時的踏青由於那時交通不便,一般百姓或窮學子多赴西直門外高梁河畔、陶然亭和東直門外就近踏春。高梁河又名長河,是舊京西北郊的一條美麗河流。《帝京景 ...

北京中秋習俗:祭月拜月自制月餅

  “八月十五中秋節,水果月餅擺滿碟。”這句名諺道出了老北京隆重、喜慶的過節情景。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古人把月圓視為團圓的象徵,所以又稱“團圓節”。每年“七月十五”剛過,來自京郊、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水果開始陸續上市,市肆的果攤櫛比擺設,鋪在水果下的青蒿和上面的鮮果散發出陣陣清香。八月初一,油 ...

每逢清明倍思親,清明習俗多少

  上墳掃墓。這是清明節第一大習俗,在古時,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自從唐代以來逐漸與清明合併,才成了清明節中必不可少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一年之計在於春,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萬事萬物生機盎然,正是出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 ...

頗有年味的北京過年習俗(圖文介紹)

  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可以說是最繁華的都市之一了,在北京這樣人山人海的地方,也都讓人有了很多的工作壓力。而一年一度的放鬆時間也就是過年的時期了。   那麼,本期北京文化盤點頗有年味的老北京過年習俗。   大年初一:重在拜年   老北京新春的禁忌從初一開始,有不少的理兒,不能掃地,不能撥水,怕把一年的運氣掃、 ...

潮州清明習俗多少

  清明節都在春意盎然的春天,萬物復甦,四野明淨。潮州的清明習俗,與全國各地的風俗活動大同小異,不過更具地方色彩。他們過清明節的風俗視乎更具風趣。接下來和小編一起走進廣東文化了解一下吧。   禁火寒食:潮鄉古往今來,歲逢寒食前夕,街頭巷尾,喊賣冷品小食,深受潮人青睞。潮詩《清明糖蔥》有:“桃花零落山花紅,五日 ...

南京清明習俗多少?

  清明節既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冬至過後的第105天。清明節,南京的老習俗不僅有緬懷祖先的沉重,同樣也有春暖花開時帶來的愉悅。南京的清明節有哪些風俗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南京文化看看吧。   用柳驅邪,源於觀音手拿柳枝   南京清明插柳的習俗由來已久,據介紹,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據悉, ...

北京孩子的養蠶習俗

  桑蠶又稱家蠶起源於中國。我國最早的農事曆書《夏小正》中,就記載了夏末殷初長江淮河一代養蠶的情況:三月“攝桑、委楊”,“妾子始蠶”,指出,夏曆三月,要修剪桑樹雜亂遠揚的枝條,婦女開始養蠶。到了周代,養蠶織絲已經成為婦女的主要生產活動。《詩經》中就有許多關於桑蠶的詩篇。   到了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以長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