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臨澤飲食習俗

臨澤飲食習俗

  解放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食不著腹,衣不蔽體”者比比皆是。本縣雖盛產稻米、小麥,但許多農家受官差、徭役、賦稅、地租、高利貸等種種盤削,辛苦一年,到頭來所剩無幾。俗有“停了磙子,賣了芠子”之說。“中農”以上家庭一日三餐,其中,一天能吃一頓麵條飯就算不錯了。中餐、晚餐一般能吃到小米飯、zhen子飯(青棵碾去皮,用石磨磨成的碎粒),能填飽肚皮,也算是享了清福。春荒死月,一天兩頓小米湯或zhen子湯,中午能吃上點洋芋、胡蘿蔔,有的農家挖野菜(苣苣菜、苜蓿等充飢,能渡過春荒就算萬幸。逃荒要飯甚或餓死人的事也常有發生。本縣人民的肉食主要以豬、羊肉為主,雞、兔次之;一般家庭“春節”宰豬,“端陽”殺雞,其它時間很少吃肉。許多農戶養豬、養雞主要是為了賣錢,收入主要用於添置牲畜、農具或買布做新衣服之用。一年之中,不吃一次肉的農家也數見不鮮。至於要飯吃的叫花子(乞丐到處可見。有些大戶人家成群養狗,有時把乞丐的衣服扯爛,腿腳咬傷,養狗主家不予理睬,乞丐只好鮮血淋瀝而去。

  解放前,本縣農民種菜較少,吃菜也不多。許多農家種一、二分地的萊,主要有茄子、辣子、芹菜、白菜、白蘿蔔、胡蘿蔔、葫蘆等,大多數農家種點洋芋下飯,如洋芋米湯、胡蘿蔔zhen子飯等,秋季午餐多用洋芋、胡蘿蔔蒸熟當“腰食”吃,可節省點糧食。本縣盛產水果主要是梨、桃、杏等,瓜類有西瓜、甜瓜、黃瓜等,農民自己食用很少,以賣錢所得收入用於家庭用度。

  舊時農村婦女都會做粉皮面筋,方法是:先將面和好,用清水淘洗,沉澱粉子製成粉皮,切條晾乾即成。所得面精再加白麵製成蒸麵筋或烙麵筋,曬乾捆把,調湯、下飯或做“盤飯”,味美可口。親戚或貴客上門,能有“盤飯”招待,即所謂“餅盤下飯”,就算很可以了。其次是“端陽” 包粽子,做米糕,採摘當地葦葉,用糯米、紅棗包制,風味獨特。本縣各地都產大麻,將大麻籽碾如點豆腐一樣點成麻腐,炮製成餡,加佐料,做成麻腐包子或水餃,或用蕎麵做成麻腐角角食用,別有地方風味。農村一般農戶家裡來客人或親戚,大多以“長面”(灰面或拉條面)招待,有的農戶也掛點掛麵,加上少量肉食和蔬菜,就算很“體面”了。貧困之家,親戚來了有頓白麵條飯,調上一點油潑蔥花,就算過得去了。

  舊時臨澤宴席種類繁多,遇有婚喪嫁娶、喜慶壽誕,家家都要設宴招待賓客。其種類有五魁、九牙花、十全、十二樓、十三太保、十六花拼碟以及雞肘、海參席等。大多以豬肉為主,羊、雞次之,配以各種幹、鮮蔬果,加大餅、花捲、大米飯即為全席。平常多為九牙花、十全、十二樓、十六花等,海參席極少見到,招待人用酒,多為當地“燒房”用高粱、青稞製作的散裝白酒。抽菸多為水煙,用煙瓶、煙鍋,點火吸食。羊腿骨做的煙鍋也叫“狗淘氣”(因骨頭煙鍋有時保管不慎會叫狗叼走)。旱菸,用長杆煙鍋吸食。紙菸、捲菸,只有有錢家的人吸食。有的老人吸鼻菸,鼻菸葫蘆很講究,多為玉石製做,煙末子從鼻子吸進,據說對眼睛有益。

  舊時,農家燒飯用的燃料,多用樹枝、木柴、畜糞、秸稈等,大戶家庭用炭(多為南山炭)。冬季取暖,富戶家庭用大煤或煤磚,一般家庭冬季多睡熱炕、板炕,炕上用火盆,燃料均為柴草、畜糞之類,很少用鐵爐取暖。

  舊時照明多用香油(葫麻油),一般農家用鐵、銅燈碗,用木頭或泥巴做燈柱。40年代一些農戶開始用煤油照明。貧窮家庭,用泥碗作燈,在牆壁上鑿一個窩窩置放,因而有“土炕斷牆頭,燈油壁上流”的狀況。有的農戶買不起點燈油,只好即昏便息。一年之中很少用燈。

驚蟄節氣的飲食習俗--24節氣之驚蟄

  驚蟄天氣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等,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別是冰糖蒸梨對咳嗽具有很好的療效,而且製作簡單方便,平時不妨把其當作甜點食用。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了害蟲。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將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徵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在山西的雁北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

  在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徵意義。

彝區各地的飲食習俗

  千里彝山,勝境天成。獨具魅力的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帶,是彝族人民世居的地區。彝族人民憑藉這裡的多彩的自然環境、豐厚的資源,用勤勞的智慧,創造著幸福美好的生活,傳承著獨具特色的飲食習俗,書寫著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彝族居住的地區,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複雜,植物和動物資源極為豐富。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的彝族以種植蕎麥、大麥、小麥、玉米、燕麥、土豆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區、平壩則以種稻谷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為輔涼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滇西北小涼山彝族聚居區及貴州的威寧縣一帶,最古老的農作物為蕎麥,次為燕麥、水稻、小麥、大麥、土豆等。蔬菜以圓根為古老,其次才是蘿蔔、青菜、白菜等。畜牧業以豬、羊為主,同時畜養牛、馬、雞等。涼山、昭通、畢節這些地方的來族多食用蕎麥餅、米飯、玉米飯,無論豬、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塊肉都喜歡,喜歡喝用肉湯做成的酸菜湯。

  雲南彝族在烹飪方面以滇南、滇中、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的彝族包含很有特色。

  滇南是彝族人口分佈較多的地區,而石屏、建水、開遠等地彝族的農作物生產水平發達。農業主要是以水稻為主,玉米、小麥為輔。沿湖地區兼事捕魚,以大米為主食,也用麥粉做成麵條、烤餅食。肉類食物主要的有豬肉、雞肉、鴨肉、魚肉。進入冬季後他們多殺過年豬醃成臘肉供常年吃。

  滇西地區的彝族人主要以水稻、玉米為主食,以蕎麥、小麥為輔,同時他們也還種植大豆、蠶豆。他們的食品加工很有特點。小麥麵粉,一般做成餅(粑粑)或者麵條。

  居住在經濟發達的滇中、昆明、玉溪、楚雄等地的彝族,大米、玉米、小麥都以不同的比例作為主食,一年四季有蔬菜,畜牧業產品也佔有一定的份量。糧食和菜餚的品種及其食用習俗也多類似。分佈在滇池湖盆地區的昆明彝族(於郡),因受四周漢族的影響,食俗與漢族相同之處甚多。主食以稻米為主,他們用木甑蒸飯,佐以麵食主,產魚季節,以捕魚當菜。所吃的蔬菜主要有白菜、青菜、南瓜、蘿蔔、喬豆、茄子、辣椒、刀豆等。滇中地區的彝族喜用青菜醃菜和曬蘿蔔乾,供缺菜季節吃。還利用小麥帛麵醬:先將麥面的粑粑放於麻袋裡,然後埋在米糖中,使其發醇後拿出晾乾,再磨碎,辣椒麵和鹽釀造。

  川、滇、黔、桂彝族一般都要殺豬食,特別是殺過年豬。按照彝家的食俗規矩,豬頭要分成兩半醃帛好,一半是留著主人家自己吃或者招待客人,另一半過年後的幾天內,算吉日由女婿送給自己的岳父母。共它部位的豬肉除過年吃的外,一般全部醃成臘肉慢慢吃。昆明郊區和宣威、威寧(貴州)、冕寧(涼山)的彝族人殺豬後還要自醃火腿,其中宣威的火腿馳名全國。彝族醃製火腿的方法是:用酒揉豬腿,再用炒過的鹽揉,以便除去分,掩上半個月,再用鹽吸去豬腿中殘存的水分,掛起陰乾,便成了火腿。威寧彝族加工醃製火腿,還喜用煙燻。冕寧彝族將醃製的火腿埋藏在穀物中,有的存放3年、5年,煮、蒸食味都極好,色紅透明。豬腸,彝族都喜用它來醃製香腸。雲南彝族將豬腸直接醃製,採用曬乾方法儲存,供農忙或有客人時吃。豬肝,他們習慣拌生吃,其吃法是將豬肝切碎,用熟豬油、醋、辣椒、大蒜泥、酒拌著吃。豬血,各地區的彝族人一般在殺豬前,先在盆裡放鹽水,使其凝結成塊,吃時放入辣椒、花椒等佐料,可煮湯吃,也可煎著吃。

  居住在川、滇、黔、桂山區或者半山區的彝族人普遍喜歡飼養山羊、綿羊。羊是他們肉食來源之一,彝族無論殺或吃羊肉,都有些特殊的飲食習俗。殺山羊可以用刀;而殺綿羊禁用刀,只能用木棒將羊脖打斷,再用手掐死。羊肝和羊胃要單獨用來祭祀祖靈,然後烯來吃。羊身、四肢和內臟、頭、蹄均煮熟待客。有的地區羊頭和4只羊蹄第二天煮著吃;羊腦在彝家的習慣上全歸老人吃的。處於生育期的青年婦女禁止吃公羊,僅能吃母羊和閹羊,牧羊人禁吃羊尾巴。還有一些地區彝族殺羊食時,將羊血拌蘿卡絲醃起來,要吃時用瓷碗盛著,放在飯上蒸熟,其味特別鮮美。雲南彝族還喜歡飼養奶羊,他們飲用羊奶,用羊奶加工製作多種乳製品。

  彝族吃雞以砣砣雞回鍋、清燉為主。涼山彝族和貴州威寧的彝族吃雞一般砍成砣砣,拌上佐料。涼山彝族還常用砣砣雞回鍋、辣子雞待客。雲南彝族過去用陶鍋煮雞,一般不用刀切,而用手將雞肉撕成條塊。特別要準備一碗,用雞湯做成辣椒水,辣椒水內還要放少許花椒、大蒜以及炒過的鹽。吃時,將撒成條塊的雞肉蘸著辣椒水吃。此外,雞頭一般老人吃,雞翅膀給小女吃,老人說她們吃了會梳頭,雞腿一般給小孩吃,但小孩不能吃雞爪、雞血。雲南彝族吃雞還有一個習慣,殺雞前先要備好一個放涼開水和鹽的碗,使雞血凝成塊,然後將花椒麵、辣椒麵、醋、香油倒在雞血裡拌著吃,味很好。

  分佈在滇池和撫仙湖附近的彝族人,魚是他們的主要菜餚之一。他們烹飪魚餚的經驗非常豐富,常將吃不完的魚蝦醃製起或將其炒幹,儲存備吃。最常烹飪的是糟魚,其做法是選用大魚,切成塊狀,先蘸酒,再塗以鹽、辣椒和花椒麵,多面手放進陶罐醃上。平常要吃時取出一些蒸或煮都可以。

  彝族宴席自(唐朝)南詔開始就已隆重盛大。當時盛行的宴席據史書記載有“全牛席”、“全羊席”“綜合席”,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南詔國當時的宮廷名菜“全豬席”。它是將小肥乳豬烤熟,跪臥於大木盤內,頭尾用木叉拘起,置圓桌上,給賓客每人提供1把九,各自切吃,席間還常伴以管絃歌舞助興。

  在彝族宴席中最有名的菜餚,首推“四滴水”,其程式是先陳上冷盤4盤:火腿、滷豬肝(或者吹盤)、灰蛋、紫介肉(或涼雞)。其次陳上八樣錦8盤:桂花蛋、炒尤魚絲、炒公爆肉(或火爆雞丁)、紅燒肘子、燉鹿筋、清蒸雞、燒海參、脆皮魚。再次陳上三鮮湯、八寶飯(八寶飯是以香糯米為主,加冬瓜蜜餞、大棗、蓮子、皂角米、桂元肉、洗沙、藝麻、紅綠絲、核桃片、艾苡仁)。最後以銅鍋陳上連腳帶肘的煮熊掌4只,使爪子抓露搭銅鍋邊,伸揚四方,名為“熊爪會”,象徵“招財抓喜”。燕窩湯1盆,以燕窩為主,加龍眼、冰糖,象徵銀浪滾珠,名為“聚寶堆銀”,客人食此,互相祝賀財源茂盛,吉祥臨門。


埃及飲食習俗

  飲食:我們在埃及的飲食基本上就是西式自助餐+所謂的中餐。西式自助餐沒什麼好說的,基本上能吃到飽,主要以牛羊肉為主,再加以各式麵包(有幾種還非常不錯)和蔬菜水果。蔬菜中有種菜瓜,味道吃上去像夜開花,一般作色拉或炒食。水果質量不太好,特別少水分,尤其是有種柿子,個頭就和聖女果一般大,其味甚澀,很難入口。據導遊 ...

裕固族飲食習俗

  裕固族飲食習俗   居住在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裕固族,牧業是其主要的生產方式,飲食習俗一般是三茶一飯或兩茶一飯。早晨起床後,牧人們將熬好的茶水(或清水)舀一勺,撒在帳篷周圍,然後開始喝茶;吃過早茶,就出去放牧;中午吃炒麵或燙麵烙餅,喝午茶;下午再喝一次酥油茶;晚上,一切活路都幹完後,一家人才在一起做米飯或麵 ...

哈尼族日常飲食習俗

  哈尼族過去日食兩餐主食是當地產的稻米,玉米為輔,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飯粑粑、米線、卷粉和豌豆涼粉等。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哈尼族分支僾尼人喜將瘦肉剁細,與大米、薑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並以此為主食的上品。擅長利用當地土特產原料醃製鹹菜、烹製肉類及各種風味菜餚。如白旺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塊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 ...

白族飲食習俗

  白族日常飲食以一日三餐為主,農忙或節慶用則增加一次早點或午點。平壩地區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常吃玉米、洋芋和養麥。主食一般蒸作乾飯,下地攜帶。此外也喜愛粑柏、餌塊、湯圓、米線、稀粥、糖飯(糯米與幹麥芽粉制)等。三餐都配新鮮蔬菜,也善於調製鹹菜、院菜、豆瓣醬、豆鼓與面注。用洱海特產的海菜花加工成的海榮炒 ...

話聖誕飲食習俗

  公曆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們紀念耶穌基督誕辰的日子,也即 聖誕節 。這是一個在歐美各國普遍盛行,並在全世界也頗具影響力的節日。它不僅是虔誠的教徒們的一個盛大節日,而且同時也類似中國的春節,是每一個家庭聚會的大喜日子。在節日期間,人們要在教堂舉行隆重的宗教儀式,還要在家裡舉行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   ...

淺談小欖菊花傳統飲食習俗:菊花入饌 清雅芳香

  花魚球、菊花水欖、菊花八寶糯米飯等(荼薇蛋卷、釀荼薇酒也是菊花飲食習俗的一大種類)。當地百姓每天早餐吃及第粥時,也喜歡加入洗乾淨的菊花瓣。小欖的酒樓紛紛以菊花入饌製作菊花宴,接待從海內外前來小欖賞菊的遊客,令人對小欖菊花有 齒頰留香 的美好印象。早在清代,就有文人墨客寫下了對菊花飲食的讚美詩篇。其中,清代 ...

達斡爾族飲食習俗

  以糧食為主食。主食中以加牛奶的稷子米和蕎麥麵、餅為主。達斡爾族的麵食以蕎麵為主,有刀削麵、刀切短麵條、揪面片、手指壓柳葉狀麵條,和用拇指在另一隻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這些蕎麵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獸禽肉湯上煮熟。 肉食過去曾以野生動物為多,有狍子、鹿、駝鹿、野豬、黃羊和飛龍、沙雞、野雞等。隨著狩獵業減少,家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