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臺灣端午節風俗

臺灣端午節風俗

  端午節在臺灣是一個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節前人人都要理髮,據說若是頭髮太長,就要被妖精拔去扎粽子。所以,節前的理髮店生意總是很興隆。端午一到,家家戶戶清掃一新,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婦女們頭上佩戴艾葉,小孩子佩香包,辟邪保平安。

  雖然從市面上買粽子很方便,質量也好,但不少臺灣家庭還是喜歡自己動手包,特別是一些有孩子即將考大學的家庭更要如此。這是由於端午節過後就是島內一年一度的大學考試,而包粽與“包中”是諧音,因此許多父母都要親自給孩子包粽子,以求孩子考試順利。

  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當然是划龍舟。在臺灣,龍舟需要經過“開光”儀式才可下水,“開光”就是請知名人士拜祭水神,並提筆在龍舟的龍眼上“點睛”。臺灣新竹每年的端午龍舟賽前,都要依次經過祈福、淨港、點睛、下水4個儀式,端午當天龍舟下水前,人們敲鑼打鼓,鳴放鞭炮。

  在臺灣過端午節,還有一個富有神奇色彩的習俗,就是取“午時水”。傳說當年鄭成功進駐臺灣時,部隊開到大甲鐵砧山,卻一直找不到水源,鄭成功便插劍入地祈水,拔劍後果然山泉噴湧。由於當時正是端午節午時,此水便被稱為“午時水”。

  據說“午時水”水質純淨無毒,久存不會變質變味,具有治病、解熱、去毒的神奇療效,用它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從此,“午時水”聲名遠播。每年端午節午時,臺灣許許多多民眾會湧向村中的井邊。因為家家戶戶唯恐過時不正,提桶的、挑擔的排成長龍陣,蔚為大觀。

臺灣端午節比賽“立雞蛋”

  中華民族傳統的端午佳節,是海峽兩岸同胞都非常重視的一個節日。關於這個節日起源的傳說以及民間過節的習俗,兩岸都很相似。相比之下,臺灣過端午節的氣氛比大陸還更濃厚一些,更傳統一些。

  端午節是在農曆五月五日,“五”與“午”同音,所以端午又稱端五、重午或重五。古人有一種習俗,是在五月五日以蘭草沐浴,所以端午節又有“浴蘭節”之稱。因五月五日午時為“陽辰”,唐宋時稱端午節為“端陽節”。明清時代,北京人稱端午節為“五月節”。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在臺灣這是一個僅次於春節的節日。節日一到,家家戶戶都清掃一新。節前人人都要理髮,據說若是頭髮太長,就要被妖精拔去扎粽子。所以,節前的理髮店生意最興隆。端午那天,婦女們頭上佩帶艾葉,孩子們身上掛著香囊,也叫“香荷包”。這種荷包用五色綢布做成鳥獸形狀,裡面包上香沫,讓孩子們掛在胸前,不但香氣撲鼻,還可以防疫除病。

  端午節的食品中,少不了黃花魚,因為有從祖上傳下來的民謠“五月五,買條黃魚過端午”。但主要的還是吃粽子。臺灣的粽子有甜粽和鹹粽,甜粽用庚粉和糯米混合蒸成。庚粉是一種黃色藥粉,有防腐作用。甜粽蒸熟後再加上白糖和蜂蜜食用,香甜可口。鹹粽用豬肉、香菇、蝦米和糯米相拌。端午那天還要舉行龍舟比賽。

  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據說,鄭成功率軍入臺之初,軍糧匱乏,端午節無米包粽子。並不富足的臺民聞訊,爭著送來薯粉、花生、豆類等食品。鄭成功下令將這些食物摻和在一起,油煎成“堆”,以度端午節。此後,臺南人年年過端午節都以“煎堆”代替粽子。

  六月初一為半年節,各家用米粉做成丸狀,染紅後供神;後來是用紅曲和在米粉中做成,叫做“半年丸”。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划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划龍舟原是民間祭祀水神的一種儀式,目的是為了消災祈福,後來附會到屈原的故事,說是百姓撐船尋找屈原。龍舟需要經過“開光”儀式才可下水,“開光”就是在五月初一請地方首長拜祭水神,並提筆在龍舟的龍眼上點晴。

  初五龍舟下水前,人們敲鑼打鼓,抬著龍舟走向河岸,沿途民眾燒香禮拜,鳴放鞭炮。經過一番巡行,龍舟便下水比賽。競賽開始,只見龍舟上的選手在咚咚的鼓聲中,以劃一的動作奮力往前劃。河道終點處,中央插有錦標,哪一隊最先奪得錦標即為勝者,勝負往往只在一瞬間。動人心絃的比賽,吸引著許多民眾在岸邊一邊盡情觀賞,一邊為選手加油。在古代許多傳統活動漸漸式微之後,龍舟競渡成了端午節最有群眾性和代表性的節日活動。

  在臺灣過端午節,還有一個富有神奇色彩的習俗,就是取“午時水”。

  據說當年鄭成功佔領臺灣時,部隊開到大甲鐵砧山,急需食水,卻找不到水源,鄭成功便插劍入地,祈求泉水湧現,拔劍後果然山泉噴湧。由於當時正是端午節午時,此水便被稱為“午時水”。從此,“午時水”聲名遠播。每年端午節午時,臺灣都有許許多多民眾求取“午時水”,以保平安。

  臺灣端午節最有趣的活動是“立雞蛋”比賽。那就是在端午節正午12點正,誰能很快將一隻雞蛋立起來,誰就會有好運。據報道,在去年基隆舉辦的一次“立雞蛋”比賽中,參加比賽的千名市民有602人獲得好運。

  臺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

臺灣元宵風俗:鹽水蜂炮

  走過興衰歲月的鹽水,再度因為元宵節的蜂炮盛會而備受矚目,每年皆吸引數以萬計的好奇遊客前往參觀。

  鹽水蜂炮的習俗始自清朝,相傳在光緒11年夏天,鹽水地區突然發生大瘟疫,造成上千名鎮民死亡,地方民眾在求助無門時,只能祈求神蹟降臨,最後武廟關聖帝君降旨繞境降魔,指示元宵夜由周爺前導,關帝神轎壓陣護隊,信徒尾隨其後繞走疫區,沿路燃放炮竹直至天明;說也神奇,繞境活動結束後,小鎮的疫情竟然就此消退,民眾為感念神恩,每年元宵夜都沿襲成例,逐漸演變成今日的蜂炮盛會。

  蜂炮燃放時會發出宛若蜂鳴之尖銳聲響,數以萬計、四處流竄的炮竹,也彷若成群的蜜蜂傾巢而出,蜂炮之名由此而來。蜂炮的製作方式與樣式各具巧思,首先必須將木條或細竹片逐一釘成大小不等的木架,作為炮城架構,然後圍繞上層層鐵絲網,再插上數量眾多且色彩繽紛的蜂炮,最後把炮心集結成一個總樞紐,便完成了一座獨一無二的炮城。鹽水鎮民相信,炮城做得愈大、蜂炮放得愈多,來年的生意也會愈興旺,因此每年商家住戶莫不投下巨資,在蜂炮的花樣與種類上翻新求變,炮城的造型也各具特色,可謂爭奇鬥豔。

  元宵當天,繞境儀式從下午6點開始,關聖帝君的神轎由武廟路出發,展開蜂炮慶典,來自四方信眾與遊客隨著各路陣頭彙集,頓時人聲鼎沸、情緒高亢,震耳欲聾的鑼鼓聲與鞭炮聲響雲霄。當神輿經過備有炮城的商家時,神轎先以三進三退儀式向商家謝禮,然後主人撕下罩在炮城外的“慶祝文衡聖君千秋”紅紙,隨即點燃炮城下方的總樞紐,頃刻間,蜂炮、花炮以及各式煙火,在空中交織成璀璨煙花,將漆黑的夜空照耀得宛如白晝。慶典活動持續到天明,曙光乍現吞沒了炫麗光影,小鎮激昂的心緒漸次平息。


臺灣端午節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這是一個僅次於春節的節日。節日一到,家家戶戶都清掃一新。節前人人都要理髮,據說若是頭髮太長,就要被妖精拔去扎粽子。所以,節前的理髮店生意最興隆。端午那天,婦女們頭上佩帶艾葉,孩子們身上掛著香囊,也叫“香荷包”。這種荷包用五色綢布做成鳥獸形狀,裡面包上香沫,讓孩子們掛在胸前,不但香氣撲 ...

端午節風俗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 ...

關於端午節風俗的詩句 描寫端午節風俗的古詩詞

  關於端午節風俗的詩句 描寫端午節風俗的古詩詞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 蘇軾《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 陸游《乙卯重五詩》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 殷堯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邊貢《午日觀競渡》   綵線輕纏紅 ...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全國各地端午節風俗盤點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大習俗,至於賽龍舟這個習俗從何而起,還是來源於歷史典故。根據古時傳說,屈原含冤投江之後,楚國人十分悲傷,他們相信楚原是忠心賢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   然而當他們奮力到達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的蹤跡了,他們擔心湖中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借划龍舟來驅散湖中的 ...

朝鮮族端午節吃什麼 朝鮮族的端午節風俗

  朝鮮族端午節吃什麼 朝鮮族的端午節風俗   朝鮮族端午節必不可少吃的食物就是艾蒿糕,除了艾蒿糕,朝鮮族人們還製作打糕、辣白菜、辣黃瓜等美食豐富節日的餐桌。慶祝端午節,朝鮮族人民還喜歡舉行盪鞦韆、跳跳板、摔跤等體育類活動,適應不同年齡段人們的娛樂需求。   朝鮮族端午節習俗   每年農曆的五月五日是朝鮮族端 ...

潮汕端午節風俗 潮州端午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潮汕端午節風俗   1、賽龍舟   潮汕有韓江、榕江、練江三條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錯,水流平緩,是賽龍舟的黃金水域。端午節期間潮汕人賽的龍舟一般有三種,一種是大型龍舟,長20—30米,寬1.4—1.6米,設20—30對槳,周身彩繪魚龍圖案。另外兩種是彩頭船(饒平、南澳一帶)和龍船仔。有些地方(如澄海),人 ...

北京的端午節風俗 北京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北京的端午節風俗   1、遊天壇   端午節期間,老北京有遊天壇風俗。辛亥革命以後,北京人在端午節以去昔日皇家園林遊玩為時尚,以去天壇最受歡迎,人們認為此地能闢毒,所以遊人較多,其他皇家園林也是人們愛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剎海、金魚池、高梁橋、二閘均是端午遊玩之地。   2、佩五彩粽子   五彩粽子是避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