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興寧生產習俗

興寧生產習俗

  傳統農業以種水稻為主,兼種果菜和薯、麥、粟、豆等雜糧。

  家務和農事大多以婦女為主,作息程式大體如下:6點到菜地澆水、施肥,採摘蔬果;8點回家吃早飯,處理家務;11點下田地幹活;14點左右吃午飯。若是農忙,吃完飯後休息半小時又下地幹活,直至天黑。若是閒時,下午則多休息。實行生產承包責任制以後,隨著經濟的改善和空餘時間的增加,農民開始利用空餘時間娛樂、學習、看電視等。部分條件好的農民則在農閒到各地去旅遊參觀。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興寧農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傳統的生產牙慣。一是重視農事季節,不誤農時。農諺雲:“清明前,開秧田”、“穀雨前,府完田”、“借惜懂懂,驚蟄浸種”。二是重視基肥和種籽。“耕田無師傅,只要肥來湊”、“肥禾晤當肥田,換田晤當換谷種”等農諺具一定的科學道理。三是重視氣候變化。農諺說“正月牛滾泥,二月火炙柴”,說明正月、二月均陰冷多雨。六月六落雨,一百日見霜”,意指六月六下了雨,入冬寒冷會提前到九月下旬見霜。掌握這些氣候規律,對農事安排很有好處。四是互相幫工。大忙季節請親鄰幫工、換工,是興寧農業生產活動的一種傳統習俗。50年代,農業合作化耕作代替了這一習俗。1981 年以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分散到各農戶承包,又逐漸恢復請鄰幫工、換工的習俗。

興寧生活習俗

  1 .家 政

  家長一般是家中輩分高或同輩人中的年長者,在同輩的長者中男人居先。但和其他地方相比,興寧婦女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更為重要。婦女在家不僅和男人一樣乾重體力活,而且能掌家執政,決定家庭大事。據對刁坊鎮墨池管理區83戶家庭的調查,男當家的39戶,女當家的31戶,夫妻互相商量、共同當家的23戶。調查說明,夫權至上,一人獨裁的家長制在客家地區久不多見,大部分家庭都是能者當家,各盡所長,不管大事最後由誰定奪,雙方都有權發表意見,互相商量。

  2 .飲 食

  大米為主食,雜糧有番薯、小麥、粟、芋、蠶豆等。豐年時一日三餐均食大米,且多數農家每餐都有稀飯和乾飯。歉收年則多吃雜糧,尤以食著薯為多。在農村,一日三餐無區別;城鎮則有早少、午飽、晚精之分,早晨多食粉、面、粥。平時所食菜蔬為臃鹹菜、鹹菜乾、蘿蔔乾及各種青菜。逢年過節,幾乎每家都製作釀豆腐、魚丸、肉丸、紅燒肉等客家傳統菜。在客家語音中,“腐”與“富”、“食魚丸”與“食晤完”諧音,紅燒肉則象徵財喜,所以興寧人特別偏愛這幾道菜。具有傳統特色的菜還有姜酒雞、白切雞、炒豬肚、炒仔鴨、腐卷等。這些菜餚講究“色、香、味”,偏重“肥、鹹、熱”。

  在所有的傳統食品中,最富有特色的要數婦女“坐月”期間必須食用的“姜雞酒”。其製作方法是把一定數量的老生薑切成絲狀,用花生油炒至赤黃色,然後將雞肉塊、炒薑絲加適量老酒一起下鍋煮熟,再用沙堡盛起,文火堡透。這種姜雞酒有去瘀活血、溫中補虛之功效,是客家婦女產育期的傳統大補食品。

  3 .居 住

  客家人從中原南遷而來,在人地生疏的環境中生存繁衍,要求家庭群居,從而建築對外封閉、內部敞開的圍屋寨,以抵禦外來的侵犯。

  興寧的客家圍寨規模較大,造型獨特,形式多樣。主要有圍龍屋、四角樓、棋盤樓、圍寨。其中,圍龍屋最具特色,被中外建築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一大奇觀。

  圍龍屋有大有小,一般是三棟兩橫一圍屋,正中一大門,兩旁各一小門。大的也有多橫屋、多圍層的,其小門也跟著屋數增多。如葉塘黃雀湖黃屋、寧新東興圍(九廳十八井)均為三層圍龍,合水官塘下黃屋有四層圍龍,寧新花螺墩長興圍羅屋計有五層,、是境內最大的圍龍屋。

  圍龍屋正中有上、中、下三廳,上、中廳間有一口天井,用一道木屏風隔開,平時屏風是關閉的,必要時才開。上廳正中有一神龕安放祖宗牌位,上、中廳的兩側各有一南:、花廳,是接待賓客的地方。上廳後面是半月形中央隆凸的花階(亦稱花頭腦,背湖嶺)。圍層正中的一問,、“龍廳間”,是族人聚議的公共場所。

  房屋一般建在山坡或山丘下,依山傍水,前低後高,屋門多朝向東或南,屋前置禾坪,為曬穀物和公共活動的場地:禾坪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以池納汙水,兼防火、洗滌、灌溉、養魚和調節氣溫。池塘周圍闢菜地,築圍牆連線禾坪兩端,並左右各開斗門(副門)為總出入口。屋的兩邊“健雜房、廁所(糞池)、牲畜間。在屋內或夕)圍建飲用水井,屋背種植數畝“屋衣樹”,叫“瑩背”,以保持水土,美化環境。

  圍龍屋佈局合理,正屋與禾坪、池塘、林地構成一個整體,自成特色,頗有江南園林風采。各式圍屋樓寨的佈局、格調大同小異,唯規模與裝飾有較大的差異,一般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地盤大小、以及治安狀況和房主的經濟能力而定。規模形式主要有大裁與小隊裁兩種。結構裝飾分高、中、低三檔,現有圍龍屋一部分是低檔的木石磚結構瓦房,裝飾簡樸,多數為高中檔水平。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人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搬出圍龍屋後,自建房的逐漸增多。 眾人們不再聚族而居,建房也是新式洋樓,中西合壁的居式漸多,選用地段也不像以前那麼講究風水地理,而偏重交通方便,故沿公路建房的日見增多。

黃山生產習俗

  徽州舊時各生產行業,如做農、從意、經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規習俗。農村要祭“五穀神”,祈求莊稼興旺;天旱常興“求雨”,素食齋戒,做道場祭拜龍女菩薩;耕牛轉讓時,買主要帶牛繩將舊牛繩換下,叫做“斷索”,表示買賣雙方均不得反悔。磚工建房上門枋時,要宰殺公雞,將雞血淋門口,叫做“祭門神”,並口念祭詞“雞血淋到東,恭賀東家添兒孫;雞血淋到西,恭賀東家多添丁。”眾人互相呼應,以求吉利。木工供奉“魯班師傅”,最忌諱清晨有人坐其工具凳,意為坐冷板凳,即無生意可做。商店家設“財神座”,常年供奉“大元帥”,以求生意興隆、賺錢發財等等。

  開秧門:農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稱為“開秧門”。歙縣這一天要設宴請“田公、田母”,朝拜時,先插先插三根香于田埂,還要虔誠跪拜。休寧、屯溪這一帶,當家人去秧田選定“門向”,然後帶泥拔出一塊秧苗,置於茶盤,捧送回家放在貢桌上,祭拜天地後,將帶泥秧苗倒甩上閣板,已全部粘上為無災無害生長良好的好兆頭。牛福會:專門為耕牛保安祈福的組織。凡願入會的農戶,每頭耕牛交一二元銀洋作為牛福會基金。會員的耕牛被盜或走失,報經值年會首(一年一任),即派人四處尋查,無償地歸還失主,如牛找不到,失主也可以牛福會中領取一些救濟金作為補償。

  打鑼封山:山區為保護森林形成許多條規習俗,打鑼封山就是較為流行的一種。每年冬季,村或鄉定人鳴鑼,口中呼喚所封山場的地名,串村走戶,昭示禁戒規約。此後,家家戶戶,互相告誡,不得犯戒。鳴鑼同時,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石牌,以標明禁山範圍。

  接財神:徽州以農曆五月五為財神日,工商業者多在這天接財神。

  開張禮:徽州新店開張這天,要在店門口披紅結綵,掛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還奏樂,以示慶祝。對開張這一天上門的顧客,象徵性的手下紅紙包(貨幣退還),同時贈送一定的貨物,如布店贈3尺紅布,百貨店贈送一件日用品等。

  學藝:民國時期,學藝拜師必須經過中薦人出面,為師徒雙方商議協約。洽妥後,徒弟要辦拜師酒,向師傅行大禮。磚工學藝,一般一年出師;木工學藝,則為三年,均無工資,師傅只供給伙食。三年升為夥計,師傅給一定的生活費,藝成後才離師營生。


南澳生產習俗

  漁業生產   漁民建造新船,必先擇日看時,然後在船塢上安放龍骨(即漁船的中心骨架),並用婦女頭上戴的銀製高鬃,插上金花紅綾,放在龍骨處,名謂“壓槽母”。候墨繩打畢,才將其收回家,意謂可獲“頭棕”(高產的意思)。新建的大漁船,船眼中要裝兩個龍銀,小船的船眼中,要裝印有龍紋的銀毫,或者用印有龍紋的銅幣,意為漁 ...

台山生產習俗

  農業   迎春 指二十四節氣的“立春”日,農家敬香燒紙錢,向天祈禱,望賜好時年,並開始備耕。俗諺雲:“立春大如年”。這在封建時代,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每逢這一天,上至天子公卿,下至州官縣吏,都要參加“迎春”、“打春”儀式,以示對農耕的關注。這一習俗,在本縣曾演變為娛樂性的藝術活動,伴之以歌舞,叫做“舞春牛” ...

平遠生產習俗

  以耕田為主業,禾分早晚兩季。農忙時村人互幫互助,不計報酬。男人多外出謀生。理家與耕作由婦女擔任。傳統農具有犁耙、轆軸、腳頭、鐵扎、禾鐮、蕩耙、木製龍骨水車等。   婦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魯萁,客家婦女魯萁擔最有特色,一擔魯萁二頭共八捆,用竹槓勾索綁擔,四平八穩,舊時,園中種苧,婦女用其織為夏布,名曰家機布。 ...

井岡山生產習俗

  土籍人燒磚瓦窯時,窯匠師傅造窯,點火頗為講究,有一套世代相傳的習俗,稱“祭窯”。一般的“祭窯”,實際上是祭祀火神。遠古以來。先民就認為火是一種很神秘,又很有威力的自然力量;認為主宰火的是神,對他很崇敬。中國的火神是祝融,祝融是傳說中的古帝,被後人尊為火神,又叫“火德星君”。   “祭窯”時,一定要宰殺雄雞 ...

井岡山生產習俗與時令

  立春 雨水:開始農業備耕工作,並是造林的大好季節,諺雲:“正月松,二月杉”。   驚蟄 春分:是春耕生產的大忙時節。旱土作物和經濟作物進行播種 (玉米、早大豆、芋子、生薑等),諺雲:“清明栽芋,穀雨栽姜”。建國前,市內主要種植單季稻,是舊時單季稻的播種期,諺雲:“懵懵懂懂,清明浸種”。建國後,市內除山區種 ...

沂南生產習俗

  境內居民自古以來以農為本,崇尚勤勞細作、節儉持家之風。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條件下,歷來以 “人生天地間,莊農最為先 ”為信條, “玩龍玩虎不如玩土 ”,把經商和其他勞作等農事以外的活動視為 “不務正業 ”,對一年四季 “面朝黃土背朝天 ”的莊稼人,看成是 “安分守己 ”,男耕作女理家世代相傳。建國後,隨著 ...

臨沂生產習俗

  境內居民自古以來以農為主,崇尚勤勞細作,勤儉持家之風。歷來以“人生天地間,莊戶最為先”為信條,有“玩龍玩虎不如玩土”之說。對一年四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人,看成是“安分守己”,男耕作女理家世代相傳。   舊時,農民勞動時間長,強度大。春節過後,便“開凍先出糞,備好钁和鍁”,開始勞動。春種、夏鋤、秋收、 ...